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研究了pH值、吸附接触时间、铜离子的初始浓度及活性炭纤维(ACF)的投加量对活性炭纤维吸附Cu2+的影响,并选取了最佳的实验条件。用Langmuir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拟合活性炭纤维对Cu2+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活性炭纤维吸附Cu2+更符合Langmuir等温式,其相关系数为0.9995,以单分子层吸附为主。对活性炭纤维改性能明显提高对Cu2+的吸附,其中效果最佳的吸附量从4.8mg/g增加到17.32mg/g,提高了3.6倍。  相似文献   

2.
以二级出水为处理对象,研究了活性炭(Activated Carbon,AC)吸附,生物活性炭(Biological Activated Carbon,BAC)过滤,臭氧(Ozone,O3)氧化对超滤膜污染的缓解作用及其对水中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具体考察了AC投加量和吸附时间,BAC的空床停留时间(Empty Bed Contact Time,EBCT),以及臭氧投加量等因素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三种预处理方式可有效去除有机物,使水中DOC与UV254值明显降低。AC投加量由0.5 g/L增加至5 g/L,吸附时间由5min延长至8h,膜污染未得到缓解。BAC预处理随EBCT由30min延长至60min,增加了超滤膜的不可逆污染(Irreversible Fouling,IF)。臭氧投加量由0.2mg O3/mg DOC增加至0.94mg O3/mg DOC,臭氧预氧化缓解膜污染的效果越明显。臭氧投加量较低(0.48mg O3/mg DOC)时,IF随臭氧投加量的增大略有上升,而臭氧投加量增至0.94mg O3/mg DOC时,IF出现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3.
针对镇江金山湖备用水源,考察混凝、预氧化、预氯化、粉末活性炭吸附以及与预氧/氯化联用工艺对天然原水三卤甲烷生成潜能(THMFP)和UV254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3种无机盐混凝剂中三氯化铁去除效果最好,且去除效果随投加量增大而提高;高锰酸钾预氧化在低投加量时可取得良好效果,增大投加量去除率降低;次氯酸钠预氯化会产生大量THMs,不宜单独使用;粉末活性炭吸附去除效果分别随时间和投加量增加而增大;预氧/氯化与粉末活性炭联用工艺去除率最高(60%),且活性炭吸附可大大减少预氯化产生的THMs。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试验,研究了使用循环泵、改变进水方式对膜生物反应器去除污染物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使用循环泵可在膜表面产生气水二相流,形成强烈的紊流,达到对膜的冲洗效果,从而减轻膜污染。  相似文献   

5.
对微网动态膜生物反应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在简要介绍动态膜过滤技术的基础上,对DMBR处理生活污水的运行处理效果、生物动态膜特性、DMBR结构改进及其应用的扩展研究等方面做了介绍,分析了目前该工艺存在的生物动态膜机理研究不透彻、运行稳定性较差、对工业废水的处理研究较少等问题,展望了该工艺的研究方向,即反应器结构的改进、生物动态膜地位与功能的解析、及应器优化控制研究等。  相似文献   

6.
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专业从事污水资源化膜生物反应器技术的设备制造、整体技术解决方案与技术服务的高科技公司,注册资本1.1亿元,是中国膜生物反应器技术大规模工业化应用的先行者。公司以膜生物反应器(MBR)为核心的污水资源化技术居国际领先水平,其技术和产品先后在奥运水环境、  相似文献   

7.
膜生物反应器在有机废水处理中的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黄亮  王定勇 《四川环境》2003,22(4):35-37
介绍了我国近年来利用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有机废水的研究成果,并对膜生物反应器用于有机废水生物处理的前景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8.
活性炭吸附法去除印染工业废水色度的试验与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阮晨  黄庆 《四川环境》2006,25(4):29-34,58
通过试验初步研究活性炭直接吸附去除印染工业废水色度中吸附剂投加量、吸附时间等对色度去除率的影响。通过混凝沉淀法与活性炭吸附法结合、搅拌电解法与活性炭吸附法结合、脱色氧化法与活性炭吸附法结合等试验初步探讨了活性炭吸附与其它处理方法结合去除印染工业废水色度的可行性。同时,讨论了以上几种处理方法对水样中CODCr的去除、水样pH值变化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对比传统活性污泥法与膜生物反应器MBR的工艺原理,简要阐述了膜生物反应器工艺的优点。对工艺中的设计依据、构型、膜组件和有机负荷、固体停留时间、水力停留时间等生物反应器的技术参数进行了探讨,为膜生物反应器中试设计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上海某水厂的水源现状,开展了水质受常规有机物污染以及模拟突发性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等条件下投加粉末活性炭应急处理的研究。结果表明,煤质粉末炭即可发挥净化功能,在吸水井投加20~30mg/L既能取得最佳的吸附效果,又经济可行;粉末活性炭在低投加量时有促进混凝沉淀的作用,投加量达到50mg/L,沉后水的颗粒物数量增加30%左右,可能不利于后续过滤;投加粉末活性炭对原水预氯化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不同前处理方法对活性炭吸附一氧化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颗粒状活性炭(GH-A)作吸附剂,通过不同的前处理方法,以一氧化碳CO与空气的混合物为分离测定对象,用气固色谱法测定被活性炭充分吸附前、后的混合气体中CO的含量,对比评价几种前处理方法。结果表明,对CO的吸附量显著提高的前处理方法分别是研磨筛分至32—38目、酸洗、添加改性剂So而水洗则降低了活性炭吸附CO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以污泥厂剩余活性污泥作为原料,采用KOH为活化剂制备污泥活性炭,探讨了活化温度及时间、热解温度、洗涤温度及方式在污泥活性炭制备过程中的最佳工艺条件。以品红吸附量及产率作为污泥活性炭的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筛选出了制备污泥活性炭的最佳工艺条件,并对污泥活性炭脱硫剂的脱硫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研究结果显示,烟气中O2、水蒸气含量的多少及脱硫温度的高低会影响污泥活性炭脱硫剂的脱硫性能。  相似文献   

13.
以活性炭纤维(ACF)为载体的催化剂具有良好的脱硝性能,材料、负载方式、负载量、活性组分等的不同都会对NOx的脱除率有很大的影响。在目前研究中,活性炭纤维基催化剂主要应用于催化分解法和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本文介绍了活性炭纤维的基本特性,比较了不同催化剂的脱硝性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重金属以及氨氮是造成水体污染的重要物质,在对水体重金属以及氨氮的去除方法中,活性炭吸附法有一定的进展.本文参照常见的酸类物质如硝酸、盐酸、硫酸、磷酸、柠檬酸和其他酸性物质对活性炭改性去除重金属和氨氮的研究,综述了各种酸改性的机理和对活性炭的影响,定性地比较了活性炭在各种酸改性后的去除能力.总结了对酸性改性活性炭在去除重金属和氨氮应用中的发展方向和前景,对于日后用酸性废水改性活性炭以达到以废治废的功效有着指导、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一种提高凹凸棒粘土脱色力的新方法。该方法能制得脱色力与活性炭相当的活性凹凸棒粘土;这种活性凹凸棒粘土可在某些领域代替活性炭作脱色剂、除臭剂,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黄利华 《四川环境》2007,26(6):19-22,27
本实验以粘胶基活性炭纤维和酚醛树脂复合,制备出了一种可用于烟气脱硫的活性炭纤维复合材料(ACFM),考察了制备工艺条件对脱硫性能和比表面积的影响,测试其在填充床的压降。结果表明:粘结剂用量、炭化及活化条件对样品的脱硫性能和比表面积有较大的影响;与其他活性炭材料相比ACFM压降相对较低,只有活性炭纤维的1/20。  相似文献   

17.
粉末活性炭处理焦化废水酚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试验研究比较粉末活性炭和柱状活性炭对焦化废水中酚的去除效率,并重点研究了粉末活性炭粒度和投加量等因素对焦化废水酚的去除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柱状活性炭相比,粉末活性炭对焦化废水酚的去除率有明显提高;同时,粉末活性炭对焦化废水中酚的去除率受粒度大小、曝气与否,以及投加量等因素的影响。并找出最佳粉末活性炭粒度、投加量和吸附处理时间。  相似文献   

18.
黄利华  华坚  尹华强 《四川环境》2006,25(5):9-11,49
以糠醛渣碳粉为原料,配以一定比例的粘结剂和增强材料,制备出了可用于烟气脱硫的蜂窝状活性炭,考察了活化温度对蜂窝状活性炭结构和脱硫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活化温度的升高,样品的比表面积增大,类石墨微晶尺寸减小,类石墨有序结构逐渐变得无序成为乱层石墨结构,样品的脱硫能力增大。  相似文献   

19.
生物活性炭技术在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总结了生物活性炭(BAC)技术在净水处理、废水处理和污水再生利用处理中的应用;阐述了生物活性炭对污染物的去除机理;介绍了生物活性炭技术在水处理中(包括给水深度处理、多种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处理)的最新应用研究成果及该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It was found that the total adsorptive capacity of activated carbon was enhanced by using a multicomponent solution with glucose, peptone and phenylphosphonic acid. A maximum use of the carbon adsorptive capacity is possible if the carbon is used for tertiary treatment followed by treating a stronger was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