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反贫重点由摆脱绝对贫困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系统解决相对贫困转变。农地三权分置改革作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根据长江中下游地区1038份入户调研数据,使用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农地三权分置改革对多元主体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1)三权分置对家庭农场和资本农场有积极影响,但对传统农户和种田能手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尤其是对种田能手。从作用路径上,传统农户和种田能手收入损失的主要原因分别是经营规模萎缩和负向直接效应,而家庭农场和资本农场收入增加依赖的路径是规模扩张。(2)三权分置对务工经商、农业雇工两类主体收入有积极影响,但对赋闲农户的作用并不乐观。从作用路径上,三权分置主要通过劳动力转移和放松流动性约束两条间接路径提高务工经商、农业雇工主体收入,但赋闲农户的间接路径未形成通路。(3)三权分置对各离农主体的收入总效应高于传统农户、种田能手,却低于家庭农场、资本农场,农业经营主体内部的收入差距要远远高于离农主体内部。研究结论对于完善相关制度政策和助力政策顺利实施、保障农户福利和推动共同富裕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跨世纪人口压力对中国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下)彭珂珊(中国科学院水利部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咸阳)3、遏止人口增长与协调生态环境的对策有效地控制人口,改善生态环境直接关系着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国家的安危和四个现代化的实现.保护生态环境,控制人...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7—2021年中国23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探究地方经济增长目标管理对碳排放效率的内在机制与地方政府行为下的异质性。结果表明:(1)地方经济增长目标会对碳排放效率产生负面效应,特别是在地方政府对经济增长目标采取硬约束、目标加码以及超额完成下,会进一步加剧对碳排放效率的负面效应,而“留有余地”的软约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碳排放效率的提升。(2)地方经济增长目标硬约束与目标加码会抑制产业结构高级化与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进而对碳排放效率产生负面效应,而软约束能够提高产业结构高级化与技术创新水平,从而促进地方碳排放效率的提升。(3)地方经济增长目标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存在着单一的产业结构高级化与技术创新门限效应,依靠产业结构高级化策略与技术创新策略是地方经济增长目标提高碳排放效率的有效手段。(4)地方GDP考核压力的提升不仅会弱化经济增长目标软约束对碳排放效率的促进作用,还会进一步加剧地方经济增长目标、省市间目标加码以及超额完成对碳排放效率的负面作用;而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实施以及目标约束方式的转变可有效弱化地方经济增长目标管理对碳排放效率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土地整理潜力分析   总被引:91,自引:6,他引:9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土地整理必然从增加耕地面积的单目标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多目标方向发展。因此,科学分析土地整理潜力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科学编制土地整理专项规划及进行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的需要。从内涵上讲,土地整理潜力是相对于一定土地整理标准而言的潜力,是经济、生态条件约束下的潜力,其实质是土地利用潜力。从来源上分析,耕地整理潜力主要来源于农村道路、排灌沟渠的整治与完善、田块的合并与规整、限制因素的改造与消除、农田防护林网的修建与完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主要来源于居民宅基地用地量的降低、建筑容积率的提高、闲散土地的再利用、自然村向中心村的合并以及村内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的配套完善。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主要对农村生活垃圾来源、分类以及产生强度等方面进行阐述,结合中国农村实际村情,从降低生活垃圾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村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角度开展研究,在分析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现状并结合不同村情的前提下,提出了“村集-镇运-县(区)处理三级式处理模式”、“混合投放-分类收集处理的组合模式”、“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处理的组合模式”。  相似文献   

6.
从A村土地整理项目生态环境要素中选择8个生态环境影响指标,分析土地整理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发现,土地整理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人均耕地面积,土壤的肥力得到提高,但对农村水环境、原有植被环境、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造成不良影响。基于绿色发展观与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提出将环境保护纳入土地整理目标,土地整理生态评估,减少建材使用等生态环境保护对策,期望缓解农村土地供需同时达到良好的农村生态保护效益。  相似文献   

7.
基于熵权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系统论和信息熵理论,对黄河流域1980~2019年重要生态环境指标数据进行熵权分析,结果表明,各项指标的熵权存在随时间序列的动态变化,单一年度的指标权重结构随时间变化不断调整,各项指标在系统中的重要性非恒定.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到近40a黄河流域的环境发展指数(EDI),EDI范围为56.64~76.60.1980~2019年黄河流域EDI总体呈现“稳定-增长”的变化趋势,2003年显著增长,之后EDI持续上升.经过多年的保护与治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负反馈效应正在显现,系统逐步由混乱无序向稳定有序发展,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整体向好.  相似文献   

8.
农村居民点多功能空间格局与协调性优化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城乡融合发展和农户需求的不断提高,探讨农村居民点多功能及其协调关系,是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据。以山东省王村镇为例,基于“识别—诊断—优化”的逻辑思路,从生活—生产—生态角度构建农村居民点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空间自相关、协调度和障碍诊断等模型,剖析农村居民点多功能空间格局、协调关系及其障碍因子,进而提出农村居民点多功能提升与协调的优化模式。研究发现:(1)王村镇农村居民点总体上呈现出“生产功能较好,生活功能一般,生态功能较差”的特征,且不同功能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2)王村镇农村居民点“三生”功能整体协调性相对较高,但协调类型存在明显的复杂性和不均衡性;(3)王村镇农村居民点“三生”功能协调性障碍因素表现为大体相似且个别村庄无障碍性,用地强度、交通条件、资源禀赋、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状况是农村居民点多功能高强度协调的主要障碍因素;(4)基于障碍因子组合提出的农村居民点多功能协调性优化模式,为可持续性乡村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9.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是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一般规律;从我国环境资源的人均占有、生态环境恶化、资源利用浪费和后备资源储备匮乏等现状分析,我国比其它任何国家、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走环境资源集约化的道路;以产值、数量、速度为导向的粗放经营是我国经济增长滞缓、生态环境恶化的主因;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世纪之交改善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的必由之路和战略性选择。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安  胡丽慧  唐勇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35(1):131-134,139
结合四川省区域的实际情况,运用H.TOdum的能值分析方法对四川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进行分析。定义了人均农产品能值年占有量(AEPC)的概念。研究表明四川省人均农产品能值占有量持续增加,本地可更新农产品的增长主要靠畜牧业的增长,农业增产“石油化”现象严重。建议:调整农业内部结构,保持种植业稳步发展,大力发展养殖业。充分开发四川农村的劳动力资源,进一步加大劳务输出;充分发挥四川省的水电优势,加大农业的科技含量,发展高能值品位农产品,从而增强四川省农业的发展竞争力,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1“九五”期间经济发展特点(1)国民经济运行平稳,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九五”期间,抚顺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在克服种种困难的基础上,切实转变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了以全面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综合素质和人民的生活质量,保持了国民经济平稳运行。2000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25.8亿元,比1995年增长57%,平均递增9.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9920元,增长47.7%,平均递增8.1%;城市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6.4。(2)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经济运行质量得到改善,“九五”期间全市把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2.
江镕  刘一格 《环境》2023,(9):45-47
<正>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自全国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以来,中山市生态环境局积极推动该项工作,目前共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56宗,赔偿总金额超1.4亿元,案件数量实现重大突破,位据全省前列;并且创新工作方法,在全省实现“三个率先”,  相似文献   

13.
《环境》2006,(2):30-30
由于众多基础性的绿色“细胞工程”的务实建设,才有了绿色广东的发展。从这一意义上说,惠州开展的生态示范村(镇、园)创建工作,就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绿色广东”战略、建设“绿色生态惠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惠州市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促进城乡和谐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4.
温东亮  潘鸿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35(8):124-126,96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些国际组织和国际合作项目都纷纷建立了生态环境监测和研究体系,例如美国的LTERN、英国的ECN、IGBP、联合国环境署(UNEP)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的“全球环境监测系统”(GEMS)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国际科联(ICSU)建立的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观测体系(GTOS)等等。目前中国还没有一个能够有效覆盖寒地黑土全区域生态与环境动态监测体系,这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论文阐述了构建寒地黑土生态环境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的原则及思路,认为寒地黑土区域内生态环境治理监测预警体系应包括生态环境治理动态监测体系、诊断分析监测体系和对策措施体系,重点对诊断分析监测体系的指标构成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5.
以历山自然保护区为研究案例地,多角度构建了游径附近森林群落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双向指示种分类法研究了旅游干扰下不同森林群落的类型特征,尤其是识别了其临界类型;基于除趋势对应分析法,提取了每个样地的综合生态信息,构建和测算了其生态距离与生态环境承载力;最后,分析了森林群落生态环境承载力及其指标与各地理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历山自然保护区游径附近森林群落可分为7个类型:无一年生植物—多幼苗—多地上芽组、无一年生植物—幼苗最多—无地上芽组、无一年生植物—无地上芽—地下芽最多组、少一年生植物—无地上芽—无地下芽组、一年生植物最多—幼苗居中—多地上芽组、多一年生植物—少幼苗—无灌木组、少一年生植物—幼苗最少—灌木较低组。(2)森林群落生态环境承载力测算结果显示:有33个样地处于生态环境承载力“未超载”状态,有7个样地处于“超载”状态,超载率为17.07%。(3)局部来看,评价森林群落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大部分指标(灌木盖度、乔木景观重要值、灌木景观重要值、高位芽重要值比值、地面芽重要值比值以及幼苗量)与坡度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关系,与其他地理因子的相关性不明显。然而,总体...  相似文献   

16.
关于扬州市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导报》2001,(5):26-28
近期,扬州市委办公室会同扬州市环境环保局就扬州市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进行了专题调查。调查发现,近几年来扬州市农村环保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面临的形势仍较严峻,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未能得到有效遏制,乡镇环保机构和队伍建设等关键性、基础性问题未能得到妥善解决,必须引起重视。 近几年来扬州市农村 环保工作取得较大进展 农村环境管理明显加强 全市多数乡(镇)实行了乡(镇)长环保目标责任制。全市先后完成了1725家乡镇企业的污染治理任务,取缔关停了179家治理无望的“15小”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推广清洁生产工艺,淘…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崛起一定是绿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前不久举行的“绿色中国”第九届论坛上。来自国内外的官员、专家学者和NGO,就中国的环境保护问题;中国的绿色经济发展问题;中国的环境教问题。以及环境保护与公众参与等问题。从各自的角度,站在科学发展观和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发表了他们的真知灼见。本刊根据会议主办方提供的录音整理资料。选择摘发。以飨读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李艳翠  袁金国  刘博涵  郭豪 《环境科学》2024,45(5):2757-2766
滹沱河流域横跨山西和河北两省,自2000年以来由于经济发展,城市扩建,滹沱河一度断流,但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和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滹沱河流域生态保护成效显著提升.基于GEE平台选取MODIS数据、Landsat数据和夜光遥感数据等,利用生态环境指数(EI)中的生物丰富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土地胁迫指数和污染负荷指数以及遥感生态指数(RSEI)中的湿度指数相结合生成新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变异系数法和熵权法对指标赋权并构建生态环境评价模型,对2000~2020年滹沱河流域进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和分级,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对其驱动因子进行解释.结果表明:①时间尺度上,2000~2015年滹沱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处于“衰退期”,2015~2020年滹沱河处于“恢复期”.从格网尺度上看,流域内中部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呈现逐年提高的状态;流域内西部和东部地区,“衰退期”生态环境质量逐年降低,“恢复期”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提高.②热点分析表明,滹沱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呈现“中间高两侧低”的空间分布状态.冷点区域集中分布于东部和南部的城市乡镇地区,零星分布于西侧河谷地区.③地理探测分析表明,单因子探测驱动因子主要为人口密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植被覆盖度(FVC)和地貌类型.交互探测的主导因子为“地貌类型+FVC”.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入和《滹沱河保护条例》的颁布实施,结合流域内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特征等因子,滹沱河流域生态环境评价研究可为因地制宜地改善生态环境政策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三生空间”演变特征、生态环境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8年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利用转移矩阵对中国“生产—生活—生态”结构转型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研究,引入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贡献率分析中国1990—2018年“三生空间”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对中国生态环境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效应的空间分异进行识别。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中国生产、生活空间增加,生态空间减少,总体呈现“入不敷出”的态势。(2)中国1990—2018年生态环境质量的高值区以中国的南部和东北部为主,低值区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西北部;其他生态空间和农业生产空间对草地和林地生态空间的挤占是导致研究期内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重要原因。(3)坡度、年平均降水量、土地利用强度、海拔、地形起伏度、人口密度和年平均气温等是中国生态环境质量格局的主要影响因素,且各因素作用效应的空间差异明显。未来中国的政策制定和经济发展应考虑“三生空间”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其主导影响因素,促进“三生空间”用地结构的合理分布,推进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0.
《资源节约与环保》2009,24(2):73-73
日前,以扶持、促进落后产能企业转产和推动排放权交易为宗旨的“企业转产中国行落后产能企业排查行动”(简称“企业转产中国行”)在北京正式启动。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作为我国首家利用市场化手段和金融创新方式促进节能减排的国际化交易平台,成为该行动的战略合作方。企业转产中国行行动由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