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前大多数地基沉降预测模型都是统计模型,物理意义不够明确。本文以灰色系统预测模型中的GM(2,1)模型作为软土地基沉降预测模型,通过分析GM(2,1)模型与Asaoka公式之间的联系,指出其白化方程与Asaoka法二阶微分方程具有严格的一致性,为GM(2,1)模型在地基沉降预测中提供了明确的物理意义;利用最小二乘法和模式搜索法对GM(2,1)模型的参数求解进行了优化,并将GM(2,1)模型应用于实际工程中,结果表明该模型优于双曲线法和Asaoka法,可以应用于软土地基的沉降预测。  相似文献   

2.
基于粗糙集与灰色SVM的中国CO2排放量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建国  张希刚 《中国环境科学》2013,33(12):2157-2163
从我国CO2排放量的不确定性、不完整性、小样本等特征出发,以灰色系统(GM)模型和支持向量机(SVM)模型为基础,建立基于粗糙集的组合预测模型.利用该模型以我国1990~2011年CO2排放量的数据以及同期的人口数量、GDP和能源消耗总量数据为基础对我国同期CO2排放量进行预测来验证其有效性,最后对我国2012~2017的CO2排放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灰色系统理论与支持向量机模型仅能够反应我国CO2排放的长期变化趋势,在预测精度上存在一定缺陷而基于粗糙集与灰色SVM的组合预测模型在预测精度上明显优于以上两种方法,能够对我国未来CO2排放量进行准确有效的预测分析.  相似文献   

3.
针对常规新陈代谢GM(1,1)模型存在着精度随预测时间增长而降低的不足,引入新陈代谢GM(1,1)模型对大连市未来五年的SO2排放量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对其模型的精度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和检验,并与常规GM(1,1)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新陈代谢GM(1,1)模型预测区域大气总量是可行的,其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比常规GM(1,1)模型减少了45%,因此预测精度高,能够满足预测要求.  相似文献   

4.
国家煤炭协会(简称NCA)于1985年3月11日发表文章,尽管煤的使用以每年100万吨的速率增加但是在1980年至1984年之间,由燃煤发电厂排放出的SO_2的总量是有所下降的,并且还有继续下降的趋势.NCA这一结论与美国环境保护局控制中心预测的SO_2总量的发展趋势恰好相反.美国环境保护局预测表明,1985年由燃煤电  相似文献   

5.
污水排放预测的多因素灰色模型GM(1,N)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污水排放数据处理的现状后,运用灰色系统理论,通过优化模型系数与背景取值,建立了多因素灰色GM(1,N)模型。该模型克服了现有GM(1,N)模型的不足,扩宽了GM(1,N)模型的应用范围.具有精度高、使用简便等特点。GM(1,2)计算实例表明,该模型简单实用,值得在污水排放预测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陈长虹  王冰妍 《上海环境科学》2003,22(10):682-686,689
为了研究中国能源政策对减少本地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效果,以及减缓二氧化碳排放增长速度的附加效应,以上海为例,采用MARKAL模型对基础情景和能源政策情景下的能源消费及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进行了预测,并分析了能源环境政策减缓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的附加效应。结果显示,实施能源政策后,上海市的SO_2、PM_(10)。排放量均有大幅度降低,并可明显减缓CO_2排放的增长速度。2000~2020年,SO_2排放量将基本保持在2000年的水平,CO_2排放总量的年均增长率将由基础情景下的2.7%减小到能源政策情景下的1.1%~1.2%。  相似文献   

7.
张萌  曹国良  张宜松 《环境工程》2017,35(9):164-168
参考IPCC情景设计方法,采用IPAT方程预测未来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情景(A1B、A2及B1情景)下中国大陆区域2020,2050年能源消耗量,结合分部门、分燃料的排放因子,得到大陆区域2020,2050年SO_2、NO_x排放清单。全球共同发展情景(A1B情景)下SO_2、NO_x排放量最大,其次为经济发展速度较慢的区域发展情景(A2情景),全球可持续发展情景(B1情景)污染排放量最低。结果表明:火力发电、工业及交通运输业对SO_2、NO_x排放量贡献最大,在未来几十年仍是污染控制的关键部门。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威尔曼-劳德(Wellman—Lord)烟气脱硫(FGD)系统是将烟道中的低浓度SO_2转化成硫酸、元素硫或液SO_2的回收法烟道气脱硫系统。虽然由使用化石燃料的电站和大型动力锅炉排放出的SO_2是大气中SO_2的主要来源,世界各地每年向大气人为排放的SO_2高达1.46亿吨,占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的23%左右,但它们在烟气中的浓度一般都很低,通常只占烟气总量的0.2~0.4%(体积百分比),最高不会超过1.0%。以采用硫含量4%的煤为燃料的500MW燃煤发电装置为例,  相似文献   

9.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预测原理和方法,在城市大气污染物浓度预测中应用了灰色GM(1,1)模型。该模型通过了残差检验和后验差检验,检验结果均在允许范围内,模型精度较高。采用该模型对成都市2018-2022年大气污染物SO_2、NO_2、PM_(10)、PM_(2.5)年均浓度进行了灰色预测。预测结果显示,成都市未来五年环境空气质量将持续好转,但NO_2和PM_(2.5)的年均浓度仍然较高,NO_2及颗粒物污染防治仍是成都市未来五年大气污染治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灰色动态模型在工业废渣产生总量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海 《环境工程》1991,9(4):39-41
本文将灰色动态模型(GM)应用于工业废渣产生总量的预测建模研究。建立了江西省工业废渣产生总量的长期预测模型,并对其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与分析。  相似文献   

11.
我国SO_2和NO_X排放强度地理分布和历史趋势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我国燃料消费、燃料的含硫量和硫与氮氧化物排放因子,计算我国各地区SO_2和NO_X排放强度地理分布。结果指出,我国原煤含硫量为1.12%。1990年全国SO_2和NO_X的排放量分别为1751.8万t和842.2万t,排放强度最大的地区是中东部地区,即辽宁、河北、山东、山西和浙江。这些地区平均排放强度大于7t/km ̄2·a。还估算了全国1950~1990年SO_2和NO_X历年的排放量。  相似文献   

12.
电力行业二氧化硫排放控制现状、费用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系统地研究了国家级层面上的30多个法规、政策、规划和文件对火电厂二氧化硫排放的控制要求及存在问题,提出了现行政策还不完善之处.通过对典型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费用的研究,提出了4个费用估算预测公式.研究表明,煤的含硫量对脱除每kg二氧化硫的费用影响最为敏感.提出清理修订现行法规及政策,加快实施二氧化硫在电力行业内的排放总量平衡和排放权交易政策,鼓励发电企业依法自主选择治理措施;出台火电厂二氧化硫治理优惠经济政策,规范脱硫产业化发展等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利用沈阳市大气自动监测数据和同期气象资料,采用统计预报方法开发研制了环境空气质量预报模式,预报模式包括春、夏、秋、冬四季预报方程。预报对象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日均值,经过近5年的使用,预报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简要分析了雾化Ca(OH) 2 浆滴对SO2 气体的吸收过程。在竖直单管冷凝换热器内利用喷入雾化碱性浆滴,研究了影响SO2 气体吸收的主要因素,Ca S值、反应器入口SO2 浓度、雾化空气量、烟气进口温度、烟气雷诺数都会影响对SO2 气体的吸收效果。实验表明,雾化碱性浆滴强化了烟气冷凝脱硫效果。  相似文献   

15.
By developing a GDMOD model to estimate the environmental externalities associated with electricity generation,this project provid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damages and costs caused by different pollutants at varying distances from the Mawan Electricity Plant in Shenzhen,China.The major findings of this study can be summarized that(1) environmental damages caused by electricity production are large and are mainly imposed on regions far away from the electricity plant;(2)air pollution is most significant contributor to the totat damages,and SO2,NOx,and particulate matter are the three major pollutants with highest damages;(3)the damages caused per unit of particulate.NOx,and SO2 emissions are much higher than pollution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costs.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is project showed that China needs to have a more effective levy system on SO2,and a more manageable electricity tariff mechanism to internalize the environmental externalities,The results have also implications for pollution control strategies,compensation schemes as well as emission trading arrangements.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近二十年(1987~2004)湿沉降特征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通过分析降水酸度和沉降量2个酸沉降控制指标,得出北京市近二十年(1987~2004)湿沉降特征变化趋势.研究发现,1998年以后北京市的湿沉降污染有严重的趋势.pH值逐年下降至5.52,酸雨频率逐年上升.湿沉降中的硫组分来自北京本地污染源排放的SO2和远距离输送.含氮组分对湿沉降的贡献作用明显增加.钙沉降是湿沉降中变化最大的因素,钙沉降量明显下降.1998年以后所采取的使总悬浮颗粒物浓度大幅下降的污染控制措施,可能直接导致了湿沉降酸化的加剧.酸沉降污染控制是一个复杂的控制过程,不能单纯地依靠控制本地的SO2排放量,北京市SO2排放量虽然得到了削减,但是湿沉降污染并未减缓.  相似文献   

17.
中国“十五”期间二氧化硫总量控制方案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在分析"九五"期间二氧化硫总量控制的基础上,根据全国大气环境资源分区的理论,对"十五"期间全国二氧化硫的排放总量目标以及地区分配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十五"期间全国以及"两控区"二氧化硫的排放总量控制的初步方案。经研究,建议中国2005年二氧化硫的排放总量控制在1820万t以内。   相似文献   

18.
在2000年珠江三角洲工业排放清单基础上,利用2003年工业能源消耗量,结合文献和实测排放系数,建立了珠江三角洲2003年工业排放清单. 比较2个工业排放清单发现,2003年珠江三角洲SO2,NOx的工业总排放量比2000年分别增加60%与50%;排放增加主要在东莞、佛山、广州和珠海. 利用在线大气化学模式(WRF-Chem)分别对2个工业排放清单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 ρ(SO2),ρ(NOx)变化趋势与污染源排放的变化有较好的对应关系,ρ(SO2)在东莞、广州和佛山增加最多,最大增值分别为180,150和150 μg/m3;ρ(NOx)增加最多的地区也在东莞、广州和佛山,最大增值分别为60,30 和30 μg/m3. SO42-与NO3-和一次污染物的高值中心不对应且变化趋势有差异,表明二次污染物的分布不仅受排放影响,同时也受污染物输送与转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08年每月小潮日原位定期向闽江河口鳝鱼滩咸草(Cyperus malaccensis)潮汐湿地试验样地施加25,50,100kgSO42--S/(hm2·a)的硫酸钠溶液,探讨模拟SO42-酸沉降对河口潮汐湿地甲烷排放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SO42-酸沉降对于河口潮汐湿地甲烷排放通量基本无抑制作用.添加SO42-室内厌氧培养试验结果显示,虽然SO42-输入对湿地土壤CH4产生量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相对对照组,下降幅度仅为8.5%~15.4%.室内添加甲烷产生基质的厌氧培养试验结果表明,非竞争性途径甲烷产生基质(甲醇和三甲胺)的添加可刺激并增加土壤的甲烷产生量,解释了原位施加SO42-对于河口潮汐湿地甲烷排放通量的基本无抑制作用的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20.
评估了为公共多尺度空气质量模式(CMAQ)提供气象输入场的第五代NCAR/Penn State中尺度 (MM5) 模式与天气研究和预报(WRF)模式模拟的多种气象要素的准确性;比较了2个模式提供的气象场对华北地区SO2和NO2源同化反演效果及其质量浓度预报的差异;分析了相对湿度和边界层高的变化对ρ(SO2),ρ(NO2)预报的影响及其物理机制.结果表明:WRF模式模拟的各气象要素准确性优于MM5模式,其中MM5模式对相对湿度和边界层高度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偏差较明显,而WRF模式的模拟值与实测值较接近;相对湿度和边界层高度参数是影响CMAQ空气质量预报的关键气象要素,这2个参数的变化对ρ(SO2)和ρ(NO2)的预报有显著影响,因此,对2个参数的改进可显著减小预报误差;ρ(SO2)模拟误差减小的主要原因是垂直输送和质量调整过程对ρ(SO2)的贡献减小;而ρ(NO2)模拟误差减小的主要原因是化学反应过程对ρ(NO2)的贡献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