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舰船编队EMC预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使编队各舰栽电子设备互不干扰地工作,以充分发挥海上作战体系的效能,必须保证整个编队系统的电磁兼容性。介绍了舰船编队电磁兼容预测系统的设计思路,分析了系统的体系结构,着重阐述了各组成模块的工作机理和电磁干扰预测的计算流程。通过算例分析,表明该系统能够完成对舰船编队进行电磁兼容预测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多舰平台间雷达电磁环境预测方法,建立了多舰间雷达综合近远场、波束空间、综合场功率密度的数学模型,并以此开发了基于模块化设计思想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范型的多舰间雷达电磁环境预测分析软件,为舰船电磁兼容评估技术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为使编队各舰载电子设备互不干扰地工作,以充分发挥海上作战体系的效能,必须保证整个编队系统的电磁兼容性。介绍了舰船编队电磁兼容预测系统的设计思路,分析了系统的体系结构,着重阐述了各组成模块的工作机理和电磁干扰预测的计算流程。通过算例分析,表明该系统能够完成对舰船编队进行电磁兼容预测的任务。  相似文献   

4.
舰船各电子系统间的电磁兼容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研究了大型水面舰艇在单个或者多个舰载天线辐射下的舰船表面电磁场的分布情况,计算了舰船在舰栽天线的辐射下,舰船上某一点的电场强度.计算时,考虑了不同天线形式、不同波源对于舰船表面电磁特性的影响.给出了舰船表面各个位置所接受到的电磁场能量的大小,这对大型舰船上电子设备的放...  相似文献   

5.
海面散射对舰船编队电磁干扰影响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舰船编队的抗干扰需求出发,从海面散射对耦合途径的影响、海面散射路径和雷达波在海面上的反射特性3个方面建立起较为全面而系统的数学模型。首先结合镜像理论获取了海面散射的菲涅尔区,然后结合传统的"四路径"模型分析出舰船编队间电磁干扰的主要路径,最后结合海面的分形几何特性和海水的介电特性,推导出典型海况下海面的散射系数表达式。建立的数学模型不仅可以为舰船编队间电磁干扰的计算提供有力工具,还可以对遥感、海洋探测等多项技术予以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为了将民用电磁炉灶应用于舰船环境,尤其是水下近距离非接触爆炸的诱发冲击环境,针对其环境适应性进行了重新设计.论述了舰用电磁炉灶抗冲击的设计要求,提出了舰用电磁炉灶抗冲击设计方法,并通过舰用电磁炉灶抗冲击试验验证了设计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首先阐述了国内外水面舰船电磁干扰控制技术和雷达波隐身技术的发展现状,然后介绍了近年来电磁超材料(Metamaterial)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可应用于水面舰船总体电磁环境控制方面的潜在应用进行挖掘与探索,最后对未来水面舰船的雷达波隐身性设计和电磁兼容性设计的一体化解决方案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国内外舰船电磁环境极限值的基础上,归纳数据库功能需求,以设计结构模块及运算规则,运用Django框架实现Web数据库,动态生成舰船不同区域分频段的场强极限值,为电磁辐射环境下舰面作业安全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9.
利用电磁仿真软件FEKO,对舰船舱室进行了建模以及舱室内电磁环境的仿真计算,得出了舰船电磁环境随舰船甲板上天线数、天线到舱室距离以及天线发射功率变化的规律,并给出了其依赖关系。研究方法及结果可为军标中环境限值的制定及修正提供思路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和掌握典型作战环境下弹载通信干扰机的干扰效果,利用OPNET仿真平台建立弹载通信干扰模型,并在被干扰对象进程中刻画了典型作战环境下的信号传输模型,最后当跳频电台的发射天线高架时,对东南沿海和西南边境等两种典型作战环境进行了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东南沿海环境下,干扰机下降过程中受到障碍物的阻挡时,干扰信号无法到达部分电台的接收端,导致电台接收端的信噪比有所提高;西南边境环境下,干扰机下降过程中由于山区地形的遮挡,对超短波电台的干扰信号阻挡较多,干扰效果不明显,而对短波电台的阻挡较少,被干扰的程度较大,使得短波电台出现了丢包。随着干扰机的进一步下降,对短波电台的干扰信号也被阻挡,使得对短波的干扰程度降低,其丢包率和误码率均逐步降低。相关结论对充分发挥典型作战环境下弹载通信干扰机的作战效能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国外海军舰船装备环境试验军用标准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综述了海洋环境对海军舰船装备的影响,阐述了世界主要国家海军舰船装备环境试验标准体系及标准的基本概况,对海军舰船装备冲击与振动试验、电磁环境试验、材料腐蚀和氧化试验等核心标准进行了对比分析。在对国外海军舰船环境试验标准的整体技术水平、优缺点和适用性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和健全我国海军舰船装备环境试验标准体系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首先对水面舰船风浪环境适应性的内涵进行了分析,重点研究了风浪环境对舰船综合航行性能及作战使用效能的影响.考虑到实际风浪环境中舰船各项总体性能指标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各指标之间既具有矛盾性又具有一致性,是一个多目标、多变量的复杂系统.提取了跟风浪环境相关性较强的船体性能指标,建立了水面舰船风浪环境适应性多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应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建立了舰船风浪环境适应性评估方法,对某深V船型和圆舭船型的风浪环境适应性进行评估,深V船型评估结果为66.95,圆舭船型为50.5,验证了评估模型的合理性.采用4种不同评判矩阵对两船风浪环境适应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评判矩阵的选取对评估结果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某型通信电台在工作时所处的复杂电磁环境,构建基于混响室原理的全向辐照电磁环境。方法以一个采用标准BPSK信号的数字通信系统为例,研究干扰信号码速、频率偏移量、信干比等参数对系统误码率的影响。结果当干扰信号码速低于期望信号码速时,随着频率偏移量的增加,接收系统误码率也随之减小,且呈现周期性规律;当信干比相同时,在相同的频率偏移下,干扰信号的码速越高,其干扰效果越好;当干扰信号码速高于期望信号码速时,随着干扰信号码速的进一步增大,干扰效果将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结论该研究在电子装备的复杂电磁环境适应性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为今后的复杂电磁环境适应性理论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4.
在复杂电磁环境下,飞行装备很容易受到电磁脉冲的干扰而偏离航线或坠毁。为了增加其抗干扰能力,利用超宽带干扰源对飞行控制装备进行了强电磁脉冲效应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并利用电路检测和模拟仿真等办法,得出了电磁脉冲干扰的作用机理,共模电流和差模电压共同作用下使控制箱产生了令飞行器坠毁的畸变控制指令。针对干扰机理,对飞行控制装备提出了“软硬”相结合的电磁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5.
复杂电磁环境下导弹作战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使武器装备在复杂电磁环境下能够发挥出最大效能,研究分析了战场复杂电磁环境的构成和主要特征,阐述了导弹作战在其中所面临的主要威胁和挑战。从技术和战法层面提出了应对敌方电子侦察、干扰和电磁杀伤的措施,从而提高导弹作战适应复杂电磁环境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掌握太阳风暴对短波电子装备性能的影响及应对措施,为系统设计提供参考。方法分析太阳风暴的表现形式,并从作用距离、目标检测、定位精度等方面给出太阳风暴对短波超视距雷达、短波通信等装备的影响。结果电离层SID、电离层暴可造成短波通信中断,短波通信可用频段变窄。电离层强吸收可降低天波超视距雷达作用距离和目标定位精度,电子浓度、电离层虚高快速变化影响超视距雷达检测性能和定位精度,负相电离层暴使天波超视距雷达可用频段严重变窄。地球磁暴期间,电磁场突变产生的强电压和电流有可能烧毁用于天、地波超视距雷达的电子设备。电离层非规则现象对超视距雷达有严重影响。结论太阳风暴对电子装备性能有利有弊,要分别对待。系统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太阳风暴的影响,在出现太阳风暴时,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其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武器装备系统的电磁脉冲效应。方法采用系统理论计算和部件摸底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以某装备的信息处理模块为测试对象,开展电磁脉冲近场辐照和电流注入试验,通过改变场强、注入电流等试验条件,探讨电磁脉冲对该模块的电磁效应。结果得出了工作状态下该模块的电磁脉冲干扰效应试验数据,该模块在310 V/m的辐照场强或电缆耦合电流为4.3~6.4 A时会出现敏感状态,多次测试时百分之百敏感阈值略高。结论对部件开展近场辐照和电流注入的电磁脉冲摸底试验方法可行,为进一步研究系统装备电子部件的电子脉冲效应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为了实现导弹系统电子设备间电磁干扰的自动诊断,在充分考虑导弹系统电磁干扰历史故障及相应诊断信息的基础上,提出了运用CBR(基于案例的推理技术)原理对导弹系统的电磁干扰作出诊断的新方法.通过建立导弹系统的CBR模型,并对案例库不断充实和完善,从而实现新的电磁干扰故障的诊断,以达到自动诊断电磁干扰的目的.将CBR方法引入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