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航天科技保证矿工的营养和健康2010年8月22日,33名矿工被发现依然幸存后,卫生部长马纳利奇说,营救“预备计划”的第一步是让受困矿工虬恢复营养”,接受专业治疗。被困矿工所处封闭地下环境与宇航员所处环境相似,来自美国和日本航天局的救援物资能让被困矿工的被困生活健康和舒适,每天定时的体检也防止了疾病在矿井下爆发。  相似文献   

2.
《中国安防》2014,(5):54-54
近日,二院航天长峰成功签约“智慧朝阳”顶层规划设计项目。这是继“智慧海淀”、“智慧丰台”等项目之后,航天长峰在北京“智慧城市”规划设计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3.
王庆 《劳动保护》2021,(3):64-65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火箭院”)作为国有大型航天企业,是中国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运载火箭和航天飞行器研制、试验和生产基地,是航天髙科技、多专业为一体的综合性系统工程的典范。多年来,火箭院一直致力于安全生产责任体系研究工作,按照“1+2+N”的整体思路,即以所承担业务流程为主线,以组织、岗位2个纬度进行安全责任纵、橫向双延伸,以“三个必须”“谁主管、谁负责”等要求,全面构建覆盖各级组织、各类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相似文献   

4.
运动受限空间内火灾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火灾科学基础研究的角度 ,提出了运动受限空间内火灾的概念。继而阐述了三种典型运动受限空间 (即运动着的航天舱、船舶、车辆 )内火灾研究的现状 ,并对未来运动受限空间内火灾的研究作了展望。还探讨了我国当前应开展的工作。  相似文献   

5.
空间碎片环境及其危害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论述了空间碎片的现状、来源及分布模型。分析了空间碎片与航天器碰撞的概率及其危害,提出了减少空间碎片生成和净化空间环境的措施。对航天安全极为有用  相似文献   

6.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是我国航天行业第一个总体设计单位,在航天"三大精神"指引下,打造了"塑造自主安全员工、打造本质安全产品、创建卓越安全组织"的安全愿景,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安全文化体系,为建设成安全管理模式和安全文化体系一流的研究院所而努力。  相似文献   

7.
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又一座丰碑,也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的一曲新的凯歌。殊不知,在这座丰碑的幕后,有千千万万个航天人为航天员的安危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8.
载人航天空间环境模拟试验极其危险 ,为了确保参试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必须对模拟试验设备进行系统配套与完善 ,同时必须事先进行人员培训、制定详细的试验流程 ,进行严密的组织管理。为此 ,重点介绍了为确保参试航天员的安全 ,对试验设备所提出的技术要求 ,以及试验所涉及的训练、演习、试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安全措施。  相似文献   

9.
针对航天发射场危险源管理现状,借鉴一般安全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发射场内的危险源特性,建立适宜的危险源辨识评价方法,提出危险源辨识评价分析过程可按照"发射场系统分析、危险源确认、危险源评估、风险表征"4个步骤进行,讨论了发射场危险源的定性、定量评价方法,确定了发射场内重大危险源推进剂贮存库和高压气瓶库的评定标准,并进行了危险源的量化表征。发射场风险评估方法和管理体系的建立,对于科学评价发射场危险源、制定有效的风险防控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航天科工自全面推广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活动以来,生产安全事故次数和伤亡人数较“十五”期间及“十一五”前期均有大幅下降。特别是2008年和2009年连续2年实现了零死亡。达到了安全生产形势整体平稳,事故逐年下降的目标。航天科工的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活动受到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资委、国防科工局等上级单位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走在了军工企业的前列。  相似文献   

11.
针对天然气水合物水力提升过程中中继舱部件的沉积安全性问题,为了避免中继舱因沉积过多而导致整个提升系统的瘫痪,利用流场模拟软件CFD,分析了不同结构对中继舱内部流场的影响,对比了正方体、球体和圆柱体3种不同中继舱结构下的颗粒沉积情况、内部流速分布、粗细颗粒以及海水体积分数分布情况,得出圆柱体结构的安全性要优于另外两种结构。研究了圆柱体结构在不同工况下的沉积情况与安全性。结果表明:增加粗颗粒浓度,粗颗粒直径以及粗颗粒的密度都会导致中继舱沉积厚度增加,安全性降低,而增加进口速度则会导致中继舱沉积厚度减小,安全性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2.
医用氧舱作为一种特殊的载人压力容器,与其他压力容器相比,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比如:一般压力容器基本上不涉及电器方面的要求,但医用氧舱对电器系统的设置提出了很多要求;又比如:医用氧舱内的氧浓度一般都高于空气中的氧浓度。如果病人进舱带了容易产生静电的物品就容易出事故。因而医用氧舱的安全监察和检验也就与一般压力容器不同.医用氧舱的检验不仅是对舱体的检验.更重要的是要对医用氧舱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全系统的检查。所以医用氧舱的安全监察和检验工作,除应遵循一般压力容器的常用规范、标准外,还应满足医用氧舱的专业标准、规范及相关配套标准和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3.
于世元 《劳动保护》2003,(12):20-22
航天三院是一个有近2万名科技工作者,下属20家企事业单位,承担着国家重点武器研制任务的产业集团,年产值已达30多亿元人民币,呈现了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态势。就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长期以来全社会对安全基础设施投入的不足、公民安全意识的淡薄、政府安全生产监管力度的削弱、安全法制建设的滞后、企业对安  相似文献   

14.
, 《现代职业安全》2012,(11):12-12
本刊讯10月19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安全保障部检查组一行到航天汽车贵州特车公司检查指导安全生产工作。检查组一行对公司生产作业现场环境、设备设施进行了检查,重点查看了2个喷漆厂房、园区一期工程平场现场,听取了贵州特车安全生产管理情况的汇报。  相似文献   

15.
医用氧舱按照国家标准分为空气加压氧舱(俗称空气舱)和氧气加压舱(俗称纯氧舱)两大类,分别按GB/T12130—2005《用空气加压氧舱》和GB/T19284—2003《用氧气加压舱》设计、制造。  相似文献   

16.
为了减少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抗瓦斯爆炸能力物理实验室的建设费用、试验成本,缩短试验周期,用AUTODYN模拟矿井瓦斯在巷道内的冲击压力波传播,用LS-DYNA模拟救生舱在冲击波超压作用下的动态响应,获得了作用时间为300 ms、救生舱迎爆面最大超压为0.6 MPa时,冲击压力波传播到救生舱各舱段相应基本单元面上的超压;将模拟所得超压作用到救生舱上,获得了在巷道内受瓦斯爆炸影响的救生舱的应力历程和变形历程。仿真结果表明,救生舱的强度、刚度和密封等满足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7.
为确定车辆舱发生火灾后环境空气含氧量的变化情况,首先分析车辆火灾的耗氧随时间的变化特性;然后考虑送风与排风温差影响,基于风量平衡、热量平衡及全面通风计算理论,建立车辆舱环境空气含氧量的非恒定污染源(耗氧源)的理论计算模型;结合某型登陆舰实况,采用该模型计算车辆舱在无通风、有通风条件下某时刻环境空气温度与含氧量。计算得到车辆舱不通风时,200 s后氧气减小速度明显变快,587 s后停止明燃;通风时,240 s后舱室温度超过100℃,270 s后氧气浓度低于安全阈值。研究表明:该模型可通过获取火灾耗氧源强,计算得到车辆舱的环境空气温度、环境空气含氧量与通风量、时间的变化关系式,为车辆舱的人员逃生引导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8.
黄志华 《安全》2021,42(8):25-29
为降低综合管廊燃气舱的运营风险,选择燃气舱泄漏、爆炸2类事故进行分析.利用OpenFoam软件模拟综合管廊燃气舱爆炸对纵向前后相邻分区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最大超压值可能在纵向相邻分区中出现.从本质安全和防爆抑爆2个角度,提出使用模块化管道作业机器人、线型激光可燃气体探测器、控制点火源、减少支墩和支架数量和减小体积、预警前后相邻分区、增大泄爆面积、通风夹层防火防爆处理等措施进一步提升综合管廊燃气舱的安全,降低事故风险.  相似文献   

19.
医用氧舱的安全管理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发展初期。该阶段氧舱数量较少,管理人员缺少,管理实际是由从事医用氧舱作业的操作人员和医学专家承担,基本保证了医用氧舱的安全运行,也为以后的管理积累了经验。第二阶段为行业自律阶段,该阶段医用氧舱发展迅速,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的学术理论。但由于其发展迅速,安全管理滞后,没有形成较完整的管理模式。1999年9月18日,由国家技术监督局、卫生部共同发布的《医用氧舱安全管理规定》,标志着医用氧舱安全管理的第三阶段开始。  相似文献   

20.
医用氧舱形成的压氧环境,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对急性CO中毒、减压病、空气栓塞和与缺氧有关的急性或慢性、局部或全身的疾病有特殊疗效。我国医用氧舱发展迅猛,但由于认识不足、管理不善等问题。不少医院在使用中有一些误区,导致医用氧舱存在较严重的隐患,在以后的维修改造中也给使用单位增加了较多的费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