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根据2007~2009年在长江干流的泸州、珞璜、宜都、武穴4个江段分别采集的数据,对这些江段鱼卵及仔鱼漂流特征的昼夜变化规律进行初步分析。结果显示,长江上游泸州江段和珞璜江段鱼卵及仔鱼昼夜漂流密度有一定差异,但不显著;长江中游宜都江段,鱼卵漂流密度在昼夜时间上有显著性差异(〖WTBX〗n=38,p〖WTBZ〗=000),表现为6〖DK〗∶00的平均漂流密度13.02 ind./100 m3明显大于18〖DK〗∶00的密度3.28 ind./100 m3,仔鱼夜间漂流密度明显大于白天,于22〖DK〗∶00达到高峰值;武穴江段仔鱼漂流密度在昼夜时间上有显著性差异(〖WTBX〗n=62,p〖WTBZ〗=000),8〖DK〗∶00的平均漂流密8621 ind./100 m3明显大于18〖DK〗∶00的密度4485 ind./100 m3。不同物种的鱼卵及仔鱼漂流密度亦呈现出一定的昼夜差异,宜都江段贝氏〖FK(W*5/5。1〗〖PS黎明政造字2.EPS;%84%84,BP〗〖FK)〗,草鱼和银鲴鱼卵主要分布在白天,鳙、鲢等种类分布在夜间;另外,鳙、银鮈、铜鱼和翘嘴鲌等多数种类的仔鱼仅在夜间有分布,而飘鱼属的种类主要分布在白天。通过采集到鱼卵发育期推算,四大家鱼、贝氏〖FK(W*5/5。1〗〖PS黎明政造字2.EPS;%84%84,BP〗〖FK)〗、银鲴和翘嘴鲌的繁殖时间主要集中在夜间,而花斑副沙鳅和鳊全天均有繁殖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长江口沿岸碎波带浮游动物的分布与刀鲚仔稚鱼摄食的关系,2006年7~12月每月大潮期间在长江口沿岸碎波带设置13个站位点,用浮游Ⅰ型生物网(口径30 cm,网目0.2 mm)在表层拖曳采集浮游动物78次,采集到浮游动物72种,平均密度 3 278.95 个/网;用小型拖网(1 m×4 m,网目1 mm)拖曳234次,采集到刀鲚仔稚鱼 37 170 尾,平均密度158.85尾/网。通过胃含物分析共鉴定刀鲚仔稚鱼饵料生物15种(类)(浮游动物11种,浮游幼体4类),平均摄食密度1.306个/尾。研究结果表明:前弯曲期仔鱼偏好摄食哲水蚤、剑水蚤和枝角类;弯曲期仔鱼偏好摄食猛水蚤和桡足类桡足幼体;后弯曲期仔鱼除偏好摄食桡足类幼体以外,也偏好摄食游泳能力较强的糠虾;稚鱼对糠虾有极强的偏好。水温和盐度对刀鲚仔稚鱼的摄食量影响较小;浮游动物分布并不直接影响刀鲚仔稚鱼分布,相关性较小。  相似文献   

3.
长江口南支邻近水域碎波带仔稚鱼群落结构的差异及关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长江口南支及邻近水域碎波带仔稚鱼群落结构的差异及相互联系,分别对长江口南支、杭州湾北岸与泗礁沙滩碎波带进行小型拖网(1 m×4 m,网目1 mm)取样调查,样品在实验室内进行种类鉴定及数量统计。结果显示:种类组成方面,3处水域分别采集到仔稚鱼11科40种、23科59种与28科46种,共有种7种;洄游性种类、河口性种类与海洋性种类分别为3者优势类群;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长江口南支最高,为41.45 ind./haul,泗礁沙滩最低,为5.72 ind./haul;长江口南支仔稚鱼各发育阶段个体分布相对均匀,杭州湾北岸以稚鱼个体为主,泗礁沙滩以后弯曲期仔鱼占优势;多样性指数杭州湾北岸最高,为2.19,泗礁沙滩最低,为1.75;长江口南支与杭州湾北岸群落相似度较高。数量变动方面,3处水域种类数均为8月最高,CPUE分别于8月、9月与5月达到峰值。生境功能方面,长江口南支兼具定居地、保育场与暂居地等功能,杭州湾北岸与泗礁沙滩则仅为保育场与暂居地;3处水域共有种中国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分别在不同时间段及不同发育阶段进入3处水域栖息保育,长江口南支及其邻近水域碎波带是其向岸及溯河洄游过程中的重要保育场与中转站。 关键词: 长江口南支;邻近水域;碎波带;仔稚鱼;群落;差异与关联  相似文献   

4.
长江口及邻近水域渔业资源监测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口及邻近水域是我国多种重要鱼类产卵、索饵、育肥的优良场所和洄游通道,对于该水域渔业资源进行有效监测是开展资源评估和养护的基础.以渔业资源监测的4种常见途径,即注册制度、问卷调查及访问调查、直接监测和报告制度为框架,对照总结了这一水域各种监测项目的发展水平和缺陷,特别针对依赖于渔业的调查和独立于渔业的调查,详细分析了渔业观察员项目、科考船、采样调查设计、渔业声学调查、标志放流、鱼卵仔稚鱼调查等环节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监测项目的发展完善提出改进建议,旨在为该水域后续建立科学合理的渔业资源监测体系积累基础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长江中游宜昌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并探究漂流性鱼卵空间分布特征,于2018~2019年5~7月在长江中游宜昌江段进行了鱼类早期资源调查,同时对采集到的漂流性鱼卵进行空间分布差异性分析.结果 显示,调查期间共采集鱼卵15 963粒,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共鉴定出漂流性鱼卵24种,隶属于1目3科,鱼卵优势种为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占总量的32.94%,其次是飘鱼(Pseudolaubuca sinensis)和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分别占30.80%、12.65%.2018年和2019年平均鱼卵密度分别为5.61±9.72ind./100 m3,9.80±16.09 ind./100 m3,不同种类鱼卵主要出现的时间也具有明显差异.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宜昌江段鱼卵密度在空间分布上有显著差异(P<0.05),水平分布特征表现为江心(2018年为7.54±20.04ind./100m3, 2019年为13.15±25.49 ind./100 m3)>南岸(2018年为6.20±7.92 ind./100 m3,2019年为9.25±14.12 ind./100 m3)>北岸(2018年为3.07±4.71 ind./100 m3,2019年为7.00±11.65 ind./100 m3),垂直分布特征表现为中下层高于表层.该研究中获取的鱼卵在河流中的分布特征可为宜昌产卵场定位和产卵规模估算等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6.
为掌握金沙江下游巧家江段产漂流性卵鱼类繁殖状况,为金沙江下游鱼类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于2017~2018年5~7月对金沙江下游巧家江段进行鱼类早期资源调查。结果表明,至少有14种(亚种)鱼类在金沙江下游江段繁殖,其中包括产漂流性卵鱼类12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7种。两年调查期间,估算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产卵量分别为6 949.73×10~4 ind和11 056.17×10~4 ind,其中长江上游特有鱼类产卵量分别为3 861.44×10~4 ind和5 338.16×10~4 ind。监测期间累计出现5次产卵高峰(2017年2次,2018年3次),合计产卵量为7 942.02×10~4 ind,占两年产卵总规模的42.67%。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对鱼卵径流量与水环境因子进行分析,2018年水温与鱼卵径流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圆口铜鱼、长薄鳅和中华金沙鳅等特有鱼类产卵高峰均出现在流速增长期。产卵场范围为巧家县至攀枝花市江段,2017年主要产卵场分别为巧家县、会泽、会东和皎平渡4个江段;2018新增加了武定江段。与历史调查结果比较,本次调查长江上游特有鱼类种类数量相对增多,产卵总量变化不显著,产卵江段相对更为分散。建议加强巧家江段产漂流性卵鱼类早期资源研究,尤其是特有物种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同时科学适宜地开展水利工程生态调度。  相似文献   

7.
根据2014年6月和12月在怀洪新河太湖新银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现场调查数据,对保护区生境及渔业群落进行了研究。保护区主要水质指标达到Ⅲ类标准,TN为制约因素。保护区共分布有水生维管束植物24种,其中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漂浮植物和浮叶植物分别占41.67%、33.33%、16.67%和8.33%。现场调查共采集到鱼、虾类37种,包括鱼类33种、虾类4种,分别隶属于8目15科35属。群落结构以淡水定居性物种及杂食性物种占优,夏季优势种为日本沼虾、红鳍原鲌和刀鲚,冬季为鲫、鲢和鳙。夏季各种网具中采集的渔获物均重变幅为0.12~114.32 g,冬季为4.07~696.70 g。保护区成鱼(虾)资源密度为20.18万尾/km2和10 440.8 kg/km2,幼鱼资源密度为534.58万尾/km2和587.8 kg/km2。冬季资源密度显著低于夏季,数量及重量密度仅分别为夏季的6.94%和30.93%。基于渔获尾数的多样性特征值为:丰富度指数(R)3.812 0,信息指数(H’)1.496 0,优势度指数(D)0.409 9,均匀度指数(E)0.124 0。克氏原螯虾在保护区内广泛分布,对其危害性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8.
汉江是长江一级支流,鱼类资源较为丰富。目前汉江中下游建有4座水利枢纽工程,对鱼类洄游和繁殖产生较大影响。在鱼类繁殖季节,为促进汉江中下游鱼类繁殖,2018年6月汉江中下游首次实施梯级联合生态调度。该研究在汉江下游汉川段设置监测断面,采集鱼类早期资源,以分析汉江下游鱼类早期资源多样性,及生态调度对促进汉江下游鱼类繁殖的效果。监测结果表明汉江下游卵苗种类共有36种(属),其中22种为产漂流性卵鱼类。监测期间卵苗总径流量为118.78亿尾(粒),其中四大家鱼卵苗为0.87亿尾(粒),占0.73%,其中鱼卵0.69亿粒,推测汉江下游有4处四大家鱼产卵场。梯级联合生态调度期间,汉川江段出现一次鱼类产卵高峰,鱼卵径流量占总径流量的34.1%,其中四大家鱼鱼卵占家鱼卵总径流量的85.5%,表明梯级联合生态调度对汉江下游鱼类,特别是四大家鱼的繁殖具有积极的作用。建议今后继续开展生态调度,并加强监测和分析工作。  相似文献   

9.
赤水河是长江上游右岸一级支流,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赤水河鱼类的繁殖情况,为保护区鱼类的相关研究和保护工作提供本底资料,于2007和2008年3~7月在赤水河赤水市江段进行了鱼类早期资源的调查工作。结果显示:至少有34种(亚种)鱼类在赤水市江段繁殖,其中包括长江上游特有鱼类4种,产漂流性卵的鱼类8种。鱼类繁殖期从3月持续到7月,盛期为5~7月。两年调查期间,分别经历了7次和5次繁殖高峰;在4~7月,漂流性鲫的资源量分别为3.26×108粒和5.26×108粒。复兴、丙安和太平3个江段为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主要产卵场。鱼类繁殖盛期的水温范围为21℃~245℃,流量的增加可以促进产漂流性卵鱼类的繁殖。  相似文献   

10.
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是长江重要的中上层经济鱼类,为了解长江上游鲢幼鱼空间分布变化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根据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在长江上游至三峡库区开展的渔业资源调查和水文环境数据,并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AM)筛选影响其分布特征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显示,长江上游鲢幼鱼资源密度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布差异,主要分布于三峡库区丰都江段;影响鲢幼鱼资源密度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流速、浮游生物密度、离坝距离和水温,其中流速偏差解释率最大为57.7%。随着流速增大,鲢幼鱼资源密度整体呈现降低的趋势,集中分布于0.10~0.55 m/s流速范围内;浮游生物密度和离坝距离与鲢资源密度具有显著的线性关系,即随着浮游生物密度增加和距离大坝越远,其鲢幼鱼资源密度呈现上升趋势;随着水温的升高,鲢幼鱼资源密度整体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集中分布在18℃~21.5℃水温范围内。本研究揭示了长江上游流速、浮游生物密度、离坝距离和水温变化对鲢幼鱼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在长江十年禁渔背景下,应加强缓流生境库区和干支流汇合处的生境保护,为鲢种群资源量恢复构建重要栖息地。  相似文献   

11.
黑尾近红鲌人工繁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2001~2003年对长江上游特有鱼类黑尾近红鲌开展人工繁殖试验的结果。黑尾近红鲌亲鱼来源于四川泸州长江上游一级支流龙溪河。催产剂为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 A),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与鲤鱼脑垂体(PG)。采用一次注射法,并用干法进行人工授精。共进行了23次人工催产,催产成功的占16次,有效的占3次,失败的占4次;共注射雌鱼70尾,其中46尾雌鱼排卵,平均催产率65.71%,受精率8.33%~100.0%,孵化率0.50%~94.71%,获得仔鱼29.3万尾。对亲鱼选择、催产方法、孵化与苗种培育等技术细节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对西昌高原鳅(Triplophysa xichangensis)人工繁殖中的催产药物及其剂量、受精方式、孵化方法和仔鱼水花培育方法等一系列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对性腺发育至Ⅳ+~Ⅳ++期的雌鱼分二次注射LRH-A2 0.1μg/g(鱼体重)和HCG 20 IU/g(鱼体重),雄鱼剂量减半,注射量0.1 mL,能很好地促进雌雄鱼发情并产卵排精,在水温19±0.5℃时的效应时间为30.5~31 h;在一个特制的塑料盆中完成了亲鱼培育、打针催产、发情、自然产卵受精、孵化以及仔鱼培育等全部人工繁殖过程,受精率、孵化率和仔鱼水花培育20 d的成活率平均分别为97.2%、85%和85%。本研究成果可应用于西昌高原鳅规模化繁育,对长江上游鱼类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中游黄石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长江中游黄石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2015和2016年在黄石江段开展鱼类早期资源调查。共采集鱼类34种,分属6目9科。卵苗组成以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占卵苗总捕捞量的85. 7%)、鳊(Parabramis pekinensis)(占10. 9%)和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占0. 8%)为主。各类群鱼类的仔鱼数量呈现出不同的时间动态。贝氏和鳊在每个月份均占较大比例;鲢在5月份比例较低,之后逐渐升高;银飘鱼(Pseudolaubuca sinensis)和吻虾虎鱼属(Rhinogobius sp)在5、6月份数量较多。2015年估算通过黄石江段的鱼卵、仔鱼径流量分别为6. 7×108粒、1 655. 3×108尾; 2016年分别为19. 0×108粒、1 620. 1×108尾。研究表明,黄石江段是鱼类早期资源的重要分布区,其鱼类早期资源近年来未出现明显的衰退现象。应加强对黄石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的研究和保护。  相似文献   

14.
With regard to published data on the ecology of early peled larvae acclimated in lakes or reared under experimental or fish farm conditions,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feeding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during the transition to exogenous feeding has been demonstrated for peled larvae in a control water body located in the floodplain of the main spawning tributary of the lower Ob River. The conditions that govern exogenous food consumption by early peled larvae and largely determine the fate of a given generation depend on both biotic (the concentration of food organisms) and abiotic factors (wind regime). The trophic optimum during the transition of larvae to exogenous feeding, which ensures the level of gut filling sufficient for their survival and growth in the control water body, is determined by a complex of natural event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may be extrapolated to the entire native range of the Ob River peled population and used for planning the release of peled larvae into natural water bodies of Western Siberia to compensate for losses to their biological resources.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金沙江二期工程白鹤滩、乌东德水库蓄水前,金沙江下游产漂流性卵鱼类产卵场现状,2016~2018年在皎平渡江段使用弶网对产漂流性卵鱼类早期资源开展调查。结果显示:金沙江下游皎平渡江段产漂流性卵鱼类有7种,其中长江上游特有鱼类5种,分别为中华金沙鳅(Jinshaia sinensis)、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a)、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长鳍吻鮈(Rhinogobio ventralis)和红唇薄鳅(Leptobotia rubrilabris)。2016~2018年产漂流性卵鱼类产卵量分别为2 140.0×104、2 189.9×104、2 486.2×104粒,产卵场主要分布在元谋县、永仁县、平地镇、金江镇和格里坪镇5个江段。金沙江下游皎平渡以上江段产漂流性卵鱼类产卵规模较大,但在二期工程蓄水后部分江段将成为淹没区,其产卵繁殖活动将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针对研究结果,建议对乌东德库尾以上干支流流水江段开展生境保护和修复。  相似文献   

16.
于2011年5~7月和10月在长江干流宜宾江段进行了鱼类资源调查。共采集到鱼类62种(亚种),隶属于4目10科40属,其中19种为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鲫(Carassius auratus)、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e)、中华沙鳅(Botia superciliaris)、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铜鱼(Coreius heterodon)、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鲇(Silurus asotus)等为宜宾江段优势种。对主要经济种的体长体重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渔获规格较历史数据下降明显,单船日捕捞量亦有减少,长江宜宾段的渔业资源呈现衰退的趋势。作为向家坝蓄水前最后一次对宜宾江段的鱼类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可以为分析向家坝水库蓄水对长江上游鱼类的影响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