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绿色生态农业技术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中国提出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等作业补贴方式,促进绿色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但是“补给谁”“如何补”“补多少”等政策操作问题尚未很好解决。本文以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作业补贴为例,基于江苏、山东、黑龙江三省622户农户2018年实地调查数据,综合评估了绿色生态农业技术作业补贴政策及补贴方式(即补贴种植户和补贴作业服务组织)对农户绿色生态农业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作业补贴政策对农户是否采用绿色生态农业技术和采用时间均有显著正向影响,补贴发放给农户的地区,农户更倾向于采用绿色生态农业技术,且采用时间更早。第二,相对于无农机的农户而言,有农机的农户更倾向于采用生态农业技术,且采用时间更早。第三,农户受教育程度、家庭劳动力人数、是否规模户、技术培训对农户是否采用生态农业技术和采用时间有显著正向影响。第四,农户类型、是否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劳动力人数、技术培训对农户是否获得补贴有显著正向影响。据此,政府需要继续扩大绿色生态农业补贴的技术类型及实施区域,适当提高重点区域补贴额度,补贴对象应当向种植户倾斜;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加强绿色生态农业技术培训,提升农户生态农业理念;根据不同规模种植户禀赋特征制定相应推广政策,让不同类型农户享受到绿色生态农业技术的益处;鼓励获得补贴的农机户或服务组织等积极提供生态农业技术作业服务,使其真正成为推动农户采用绿色生态农业技术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典型的绿色生产方式,秸秆还田兼具环境污染治理与资源循环利用之效,但现实中农户响应并不积极。个体的意愿选择通常会面临着个人及家庭资本禀赋的约束,为探究农户在秸秆还田问题上是否也面临着相同的境况,本文基于相关理论分析,提出了资本禀赋水平和结构会对农户秸秆还田投资意愿产生作用的假说,利用实地调研数据,运用熵值法和CVM方法对农户的资本禀赋水平和结构、秸秆还田投资意愿与水平进行了评价分析,以Probit和Tobit模型实证检验了资本禀赋及其结构对农户秸秆还田投资意愿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1)农户的资本禀赋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各类资本禀赋按照水平排序为:社会资本(97.99)自然资本(95.42)物质资本(94.88)经济资本(94.23)人力资本(90.01),结构方面以社会资本占优型农户居多,占比40.49%,人力资本占优型的农户个数为0。(2)仅有35.26%的农户愿意投资秸秆还田,但投资意愿水平分布较为均衡,平均投资意愿约为5.62—15.94元/666.7m2·季。(3)自然资本(地形)、物质资本(家电数量)、人力资本(性别比例)、经济资本(收入稳定性和融资能力)和社会资本(制度信任)等水平的提升以及资本禀赋结构的优化均被证明可显著增强农户秸秆还田的投资意愿,可见农户秸秆还田投资意愿不高或因资本禀赋约束所致。由此提出了加强农户资本禀赋积累,优化农户资本禀赋结构的政策建议,以促进秸秆还田等绿色生产方式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从农户满意度绩效出发,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提出相关研究假说,并基于全国率先探索耕地保护基金的成都市的实地调研数据,利用ordered probit模型,实证检验了耕地保护补贴流向对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农户满意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转出土地的农户比转入土地或未流转土地的农户对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有更高的满意度。土地转出行为使农民对补偿政策"非常不满意"、"不满意"和"一般"的概率分别下降0.3%、4.8%和11%,并使农民对补偿政策"满意"和"非常满意"的概率分别上升14.4%和1.7%。(2)土地转入行为则使农民对补偿政策"非常不满意"、"不满意"和"一般"的概率分别上升9.3%、35.4%和0.7%,并使农民对补偿政策"满意"和"非常满意"的概率分别下降42.9%和2.6%。为提高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农户满意度绩效,政府应合理分配有限的耕地保护补贴资金,补贴资金应优先向土地转入户倾斜,提高实际上在承担耕地保护责任的土地转入户保护耕地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4.
秸秆是"用则利,弃则废"的生物质能资源,其综合利用对于我国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对江苏省624户水稻和小麦种植户的实地调查结果显示,将秸秆用作生活燃料的农户比重最高,占比75.80%;其他依次为秸秆还田,占比35.42%;露天焚烧,占比29.49%;出售秸秆,占比26.92%;用作饲料及沼气,占比5.45%。基于成本收益分析法,分别测算了秸秆用作生活燃料、秸秆还田、秸秆制沼气、秸秆出售,以及露天焚烧的农户成本与收益,比较了各种处置方式下的农户净收益,并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农户处置秸秆的行为。结果表明,雇佣拖拉机至15 km处的秸秆收购点出售秸秆的方案下,农户将得不偿失;其他各种处置方式下,农户均能获得一定净收益。按照净收益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排列为秸秆燃料、秸秆还田、秸秆沼气、以自有拖拉机出售秸秆、露天焚烧、直接出售秸秆(他人上门收购)。其中,农户露天焚烧秸秆无需付出成本即能获得收益,但面临一定的政策约束;秸秆用作生活燃料面临的约束条件相对较少;秸秆还田及秸秆制沼气面临较强的技术约束;秸秆出售面临极强的市场约束。因而从个人角度看,焚烧秸秆是农户比较秸秆处置成本与收益后的理性选择结果,但从社会角度看,农户作为社会人,露天焚烧秸秆是非理性的。本研究对于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的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应以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建立健全秸秆收集贮运体系,并加快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创新和推广。  相似文献   

5.
保护性耕作是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快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关键举措,其产生的经济效应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该研究基于覆盖粮食主产区的2 127份粮食种植户的微观调查数据,借助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测度粮食生产效率和环境效率,并采用Tobit模型和倾向得分匹配法实证检验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效率提升效应。研究结果显示:(1)对于粮食生产而言,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具有“既增效,又减排”的经济效应,该结论在排除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及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分规模来看,小规模农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只增效,不减排”;中规模农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只减排,不增效”,而大规模农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既增效,又减排”。(3)分生产效率来看,高生产效率农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既增效,又减排”;中等及以下生产效率农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增效”与“减排”效应均未得到验证。(4)分技术组合来看,保护性耕作技术组合采纳侧重于“增效”。相较于未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而言,采纳秸秆还田+深耕松土、秸秆还田+免耕直播、深耕松土+免耕直播+秸秆还田等技术组合显著地提升了粮食生产效率,未对环...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基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南、江西、江苏三省的农户调研数据,采用Ⅳ-mvtobit等方法,实证分析了新一轮农地确权对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对承包地而言,确权会促使化肥施用减少、配方肥施用增加;促使有机肥施用增加,对秸秆还田影响不显著;确权会促使风险偏好型农户在承包地上增施有机肥,对损失规避型农户没有显著影响。(2)对转入地而言,确权仅促使化肥施用减少,对其他耕地质量保护行为没有显著影响。"抵押品效应"是存在的,确权通过放松土地经营权信贷配给的机制,提升了农户对抵押物的投资行为(在转入地上增施有机肥);但是,"控制权偏好"并不存在,因为确权并未改变转入地的租金及交易费用。(3)从技术组合视角看,化肥施用-配方肥施用行为之间呈现显著的替代关系,有机肥施用-秸秆还田行为之间相互独立。确权政策可有效促使化肥减少、进而间接促使配方肥施用的增加,这意味着相关研究不能忽视农地确权通过化肥减量而促使配方肥施用增加的间接效应。(4)从政策组合视角看,补贴、提供测土配方信息卡与秸秆禁烧等政策对相应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影响非常显著,实证分析时需要控制这类关联政策。虽然,该研究发现农地确权对承包地存在积极影响,但对转入地而言的积极贡献非常有限,这或者能解决中国耕地质量保护中的极小部分问题。未来,可以尝试建立"生态农场"认证制度,以释放土地确权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正外部性,它将为耕地质量保护提供政策抓手,促进家庭农场实现升级换代。  相似文献   

7.
农户作为最直接的耕地利用主体,其生态耕种采纳度是耕地保护政策能否顺利落实和促使耕地保护的重要保证。基于江西省2 068份农户问卷调研数据,从农户分化与代际差异两大社会现象切入,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人"、行为经济学的"非理性人"理论框架下,提出研究假设,通过层次分析—熵值定权法构建了生态耕种采纳度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Tobit模型,深入分析农户分化、代际差异对农户生态耕种采纳度的影响规律,以期为加强生态耕种行为,制定耕地生态保护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第一,农户分化程度的加深会使农户的生态耕种采纳度降低,且农户分化每加深1个单位,其生态耕种采纳度的条件均值降低0. 204个单位。第二,新生代农户相对于老一代农户具有更积极的生态耕种采纳度,新生代农户的生态耕种采纳度比平均水平高37. 84%。第三,相对于分化程度更深的农户而言,浅分化农户的代际差异变化使其生态耕种采纳度的边际效果更强。纠正内生性偏误后,代际差异与分化调节效应对农户生态耕种采纳度的影响程度增强,农户分化对农户生态耕种采纳度的影响程度减弱,但是总体回归结果依然支持结论。代际差异、农户分化与分化调节效应的分样本回归结果基本稳健,结论均得到了较稳健的模型结果支持。为此,建议鼓励深分化农户加强耕地流转,释放有效劳动力;加强浅分化农户的技术培训,政府应在产业合作组织设立、扩大经营规模等方面给予支持;对老一代农户加强耕地保护基本政策、农业补贴政策等方面的宣传。  相似文献   

8.
我国耕地生态安全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耕地生态安全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是改善耕地生态系统状况、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基础。在界定耕地生态安全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PSR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障碍度模型,对我国耕地生态安全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1)1996~2010年我国耕地生态安全水平总体不断提高,综合指数从0484 4增加到0626 9,安全等级经历了“临界安全-较安全”的演变历程;(2)压力指数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状态指数和响应指数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3)长远来看,系统压力是影响耕地生态安全的首要因素,1996~2010年系统压力和系统状态的障碍度分别以年均533%和052%的速度增加,而系统响应的障碍度以年均802%的速度下降;(4)影响耕地生态安全的主要障碍因子包括单位耕地面积农药负荷、单位耕地面积化肥负荷、人均耕地面积、土地垦殖率、水土流失程度等。为了促进耕地生态安全水平不断提高,需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土地利用监督管理,降低经济增长对土地资源的过度消耗;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合理施用农药、化肥;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程度  相似文献   

9.
农户作为农村社会中最基本的决策单位,其生计问题影响到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方向。在新型城镇化和农村产业融合的复合背景下,农户生计策略逐渐显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特点。加强对于农户生计策略的研究,有利于帮助农户提高自身发展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本文以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为研究基础,基于湖北省宜昌市和荆门市的595份农户抽样调查资料,重点研究了农户耕地经营规模、家庭生命周期对农户生计策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耕地经营规模对农户生计策略产生显著性影响。耕地经营规模越大,农户在农业生产中投入的资金、技术、劳动力越多,农户生计策略越偏向于纯农化。在控制了其他解释变量的情况下,耕地经营规模每提高一个单位,农户农业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上升0. 008。②家庭生命周期同样也会对农户生计策略产生显著性影响。随着家庭生命周期的不断演进,农户家庭在人口负担、劳动力数量、生产生活需求等方面都会发生改变,农户生计策略逐渐偏向于纯农化。同样控制了解释变量后,家庭生命周期每提高一个阶段,农户农业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上升0. 140。③耕地经营规模和家庭生命周期共同影响着农户的生计策略。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议:一是地方政府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土地流转政策,鼓励农户进行土地流转,推进耕地适度规模经营。二是依据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家庭的就业意愿,开展差异化的指导与帮扶。三是应更加关注农户生计问题,促进农户生计策略多样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全面改善耕地质量,充分释放耕地社会生态效益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生态宜居"的内在要求。小农经营下,农户耕地保护合作是实现耕地质量全面改善的可行路径,但往往因缺乏动力和"搭便车"行为而陷入集体行动困境。本文从集体行动视角出发,结合嵌入性社会结构理论,分别以非市场价值认知和社会资本表征自主因素和嵌入因素,理论上分析了两类因素对农户耕地保护合作意愿的影响;进一步,运用张掖市718户农户微观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①耕地非市场价值认知是影响农户耕地保护合作意愿的自主因素,对农户耕地保护合作意愿具有正向影响;农户的耕地生态服务价值认知、耕地对当代人的社会保障价值认知和对后代人的社会保障价值认知水平越高,其耕地保护合作意愿越强。②社会资本是影响农户耕地保护合作意愿的嵌入因素,通过信息传递、信任机制和规范约束等改变农户选择决策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影响农户参与耕地保护合作意愿;人际信任有利于提高农户耕地保护合作意愿,但制度信任对农户耕地保护合作意愿影响不显著;社会规范和社会网络均有利于提高农户耕地保护合作意愿,且强连接网络的边际效用大于弱连接网络。③性别和受教育水平也会显著影响农户参与耕地保护合作意愿,相对于女性和受教育程度低的农民而言,男性、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民更愿意参与耕地保护合作。最后,针对研究结论提出了开展社会化的耕地非市场价值教育以提高农民耕地非市场价值认知,培育农村社会资本以营造良好的集体行动环境,通过农村基层组织分批有序引导农户参与耕地保护合作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对资本禀赋与农户耕地保护支付意愿的关系进行文献综述并提出研究假说的基础上,基于武汉“1+8”城市圈483份农户调研数据,利用order logistic模型,实证检验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有33.5%的农户愿意每月支付20元左右资金来保护耕地,整体水平偏低;城镇远郊区农户有更强的耕地生计依赖,相比于城镇近郊区,支付意愿更强。(2)从各个模型中的显著型变量来看,除经济资本中的家庭年总收入外,其余资本禀赋对耕地保护支付意愿存在显著正向影响。(3)整体上,相比于经济和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对农户耕地保护支付意愿的影响效应更强。(4)城镇近郊区和城镇远郊区农户资本禀赋对耕地保护支付意愿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相比城镇远郊区,除与亲朋邻里关系状况外,城镇近郊区其余农户资本影响效应较大;进一步分析发现,经济资本中的家庭年总收入、家庭劳动力总人数以及社会资本中在群众会议中的发言情况只对城镇近郊区农户影响效应显著;对村集体信任程度等村庄型和与亲朋邻里关系程度邻里型社会资本都对城镇远郊区农户耕地保护支付意愿产生重要影响,而城镇近郊区仅是与亲朋邻里关系程度邻里型社会资本产生效应。应积极组建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升农户储蓄水平;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农村社会集体活动组织以加强农户之间、农户与村干部之间的交流;尤其加强城镇远郊区农村集体组织建设等来加强农户资本禀赋积累;进一步加强农户农业生产补贴;以此增强农户耕地保护支付意愿,促进更好的保护耕地。  相似文献   

12.
当前农户耕地保护积极性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土地管理的基本国策,农户作为耕地的直接使用者。在耕地保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何充分调动农户的耕地保护性。提高农户的耕地保护主动性和责任心,对我国耕地保护效果至关重要。本文利用江西省16个县(区、市)952户农户的实证调查数据。从对国家耕地政策认识、耕地征用意愿、耕地保护责任认识、耕地质量保护投入等方面剖析了当前农户的耕地保护积极性现状。并进而提出调动农户耕地保护积极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与环境问题相关的挑战,构建亲环境行为的非正式制度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命题。农户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也是实施亲环境农业的主体,亲环境农业政策最终要落实到改变农户经营意愿和提高农户亲环境农业行为上来,才能达到改善农业环境的目的。文章使用通径分析方法,基于江苏、安徽农业主产区9个产粮大县796个样本农户的调查数据,在系统梳理非正式制度与亲环境行为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全面的研究问题和假设。得出如下研究结论:⑴不同类型的非正式制度与农户亲环境行为之间存在多样化的理论联系,而不仅是递进式、间接地影响农户亲环境行为。⑵农户搭便车行为与对同伴亲环境行为高度怀疑之间相互强化构成了亲环境行为的一种社会性心理;⑶秸秆焚烧政策、查处力度和产业化水平等既可以直接影响亲环境行为,又可以激励或阻碍非正式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基于此,文章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公开与透明秸秆利用信息,提高农户主观约束意识和亲环境行为;第二,重视秸秆禁烧政策执行中的补贴机制,解决个人约束和主观约束中存在的不利局面;第三,调整非正式制度宣传定位,在宣传中应该更多地基于农户的不信任和猜忌心理入手;第四,提高查获率和加重处罚程度,解决农户搭便车行为;第五,促进秸秆产业发展,是秸秆禁烧政策执行中应该着力改进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部分耕地非农化已成必然,开展耕地集约利用研究,对缓解人地矛盾、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江西省为例,从人地关系角度出发,构建基于PSR模型的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极差标准化方法及综合指数法,计算出1998~2007年江西省耕地利用集约度,得出在这期间江西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及PSR各子系统协调度呈上升趋势;并通过SPSS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其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概括为社会经济因素、耕作资源及政策制度因素、自然因素。研究结果可为江西省今后耕地集约利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也为其他省份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生态耕种对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升耕地保护成效和保障农作物质量安全起着重要作用。基于江西省11市47县(区)1 488份农户微观调查数据,在计划行为理论指导下,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户生态耕种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开展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有89.85%的样本农户表示愿意采纳生态耕种,并对生态耕种的收益预期和推广预期维持在较高水平;(2)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对农户生态耕种采纳意愿有着显著的影响,其中,生态耕种推广预期、生产交流、邻里效应、政策补贴和技术培训变量是影响农户采纳意愿的关键因素;(3)不同限定条件下,农户生态耕种采纳意愿影响因素具有差异性,其中收益预期、信息传播力度和技术培训对低推广预期农户生态耕种采纳意愿影响更强;风险预期越低,对缺乏交流农户的采纳意愿影响更大;邻里效应小的农户主要受信息传播力度和技术培训的影响;需要政策补贴的农户,生产交流越频繁,邻里效应越强,其采纳愿望更强烈;参加了培训的农户,影响其采纳意愿的因素主要有收益预期与信息传播力度。政府应在加强生态耕种宣传与推广、搭建农户生产交流平台、完善生态耕种补贴与激励政策等方面制定针对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基于数量视角的耕地保护政策绩效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耕地保护政策的绩效评价是我国粮食安全及土地调控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数量保护的视角,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评价了我国2000-2007年的耕地保护政策绩效,测度对象主要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土地用途管制、耕地执法监管政策。研究结果显示,耕地保护政策在数量保护上具有总体效率高(2002年除外)、规模效率递增或保持、纯技术效率高的表征,但是,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与总体效率不能很好拟合且三项效率的综合具有分层性,只有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达到了最佳产出。进而得出结论:2000-2007年,耕地保护政策取得了耕地总量平衡、耕地基本数量维持、建设占用耕地趋缓、耕地违法减少的显著效果,然而,耕地保护政策绩效的年度差异、政策时滞及体制等影响因素的复杂、投入和产出的部分饱和亦表明绩效的不充分。为促进我国耕地保护政策绩效的提升,提出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用、建立耕地保护责任制度等建议,并对进一步研究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长江流域是世界最大的油菜籽生产带,增加油菜籽种植面积和产量是提高我国油料供给能力的重要方面。在该区域,油菜籽和小麦是最主要的冬季农作物,也是具备耕地竞争关系的2种主要作物。在对长江流域这两种作物的耕地竞争机制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耕地竞争力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实地调查的数据与结果,对油菜籽和冬小麦的耕地竞争关系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油菜籽耕地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单产、收购价格、机械化水平、劳动力价格及国家政策;稳定油菜籽收购价格是提高油菜籽耕地竞争力的关键;随着农村劳动力成本的提高,油菜籽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成为影响种植效益的重要因素;国家补贴的影响作用不大。另外,结论也表明长江流域存在很大的油菜籽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18.
针对农户有机肥施用的高意愿低行为现象,利用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当阳市的372个果菜茶种植户样本,基于技术环境视角,运用系数集束化方法探讨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采纳行为表达的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农户有机肥施用意愿与行为产生偏离,仍有31.45%的样本农户在具有意愿的前提下并没有真实的有机肥施用行为;(2)技术环境对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施用行为的影响极显著,其中地块要素和原料获取是阻碍有机肥施用行为表达的两大主要因素;(3)农户的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采纳行为主要受农业劳动力数量、地块土壤肥力、农产品销售难易度、有机肥获取成本、地块平均坡度、农产品价值认可度、政府宣传力度、是否养殖畜禽和有机肥补贴政策的影响。因此,要重点发展种养协调与土壤修复区域的有机肥技术推广,关注农户利益,营造良好的政策与市场环境,加强有机肥技术的创新和研发,提高技术环境与技术属性的匹配度,促进有机肥技术的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19.
长江流域冬季农业主要作物的耕地竞争机制及案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流域是世界最大的油菜籽生产带,增加油菜籽种植面积和产量是提高我国油料供给能力的重要方面。在该区域,油菜籽和小麦是最主要的冬季农作物,也是具备耕地竞争关系的2种主要作物。在对长江流域这两种作物的耕地竞争机制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耕地竞争力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实地调查的数据与结果,对油菜籽和冬小麦的耕地竞争关系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油菜籽耕地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单产、收购价格、机械化水平、劳动力价格及国家政策;稳定油菜籽收购价格是提高油菜籽耕地竞争力的关键;随着农村劳动力成本的提高,油菜籽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成为影响种植效益的重要因素;国家补贴的影响作用不大。另外,结论也表明长江流域存在很大的油菜籽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20.
利用黄土高原山西、陕西和甘肃3省的1 237户农户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户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空间差异,运用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研究了3省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采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差异。结果表明:(1)农户所采用的水土保持耕作技术在3省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山西省农户秸秆还田技术和深松耕技术采用率较高,陕西省农户对少免耕和沟垄种植技术采用率相对较高,甘肃省农户采用较多的技术分别为秸秆还田、残茬覆盖、地膜覆盖和深松耕技术。(2)家庭收入对3省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采用和采用程度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非农收入占比对3省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采用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家庭养殖对3省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采用程度有显著的负向影响。(3)降水量对3省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采用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地块类型对山西和陕西两省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和采用程度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对甘肃省的农户影响不显著。(4)社会网络对3省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采用程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技术推广促进了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采用;政府补贴对山西和甘肃两省的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采用程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陕西省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采用程度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