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3 毫秒
1.
长期以来,苏(苏州)锡(无锡)常(常州)地区因乡镇企业的发展,而用水量急增,致使过量开采地下水,诱发并加剧了某些局部地面沉降、裂缝和地面塌陷等一系列的地质灾害,从而影响了这些地方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日前审议通过了《关于在苏锡常地区限期禁止开采地下水的决定》。决定一是授权省政府划定禁止取水区和  相似文献   

2.
地面沉降塌陷对区域环境经济的影响及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鸡西煤矿地区地面沉降塌陷的调查研究,探索沉降塌陷形成的原因和特点,以及由于沉降给环境经济带来的危害和影响,并对沉降趋势进行预测,提出积极防治地面沉降塌陷的基本对策建议,以避免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造成更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沙尘暴期间沙尘排放、干沉降过程以及PM_(10)浓度的时空变化,采用考虑了多种起沙物理机制的起沙参数化方案与WRF/Chem模式相结合的沙尘集成预报系统,模拟了发生在2010年4月24日中国西北地区的黑风暴过程,分析近地表PM_(10)的排放及浓度变化,并与实际观测进行了对比,发现该系统能够很好地模拟此次过程;分析了黑风暴过程中不同地区的沙尘排放及干沉降,其中敦煌地区的排放和沉降分别为4.01和6.23mg/m~2,民勤的排放和沉降分别为5040.79和231.74mg/m~2;发现黑风暴过程中沙尘排放源地主要为民勤地区,黑风暴过程中民勤地区PM_(10)排放为5.04t/km~2;分析PM_(10)不同地区的垂直浓度分布情况,发现PM_(10)主要分布在1000m以下的大气中,并能够扩散到3000m以上的高空进行远距离的输送,扩散到高空的PM_(10)可以输送到几千公里外的地区.  相似文献   

4.
上海是我国著名的地面沉降灾害城市,经过45年来防治地面沉降的探索,取得了防治平原区地面沉降灾害的宝贵经验.上海地面沉降历史可分为两大时期,即1921~1965年快速沉降时期和1966~1995年的缓慢沉降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来,上海的主要地面沉降灾害有:潮水上岸、暴雨导致地面积水、高潮桥下通航受阻、基础设施遭损、地貌形态改变等.自1956年以来,上海采取了如下八个方面的防治措施:建设防汛墙、建设排涝泵站、压缩地下水开采量、开展地下水人工回灌、调整地下水开采层次、地面沉降监测与研究、制订地下水采灌方案及地面沉降法制措施等.如今,抵御住了潮水上岸的洪灾;暴雨导致地面积水程度大大降低.1966~1995年,上海市中心城区沉降量仅116mm(年均4mm),仅为1921~1965年的7%,取得了以中心城区最小的地面沉降量换取全市最大量地开发地下水资源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污染警报     
上海地面沉降令人忧 上海的地面沉降令国人忧虑。自90年代以来,正在以每年10.4毫米的速度沉降。据最近资料统计,上海现在的地面标高(地面与海平面的距离)平均在3.5米以下,最低标高在2.2至2.5米。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沉降,以2.2米标高处计算,200年以后,上海部分地区的地面与海平面将成为一个平面,彼时上海有可能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一样,四周逐渐被大海所包围。  相似文献   

6.
郭坤一  于军  方正  赵健康 《环境》2005,(3):6-11
地面沉降主要是由于过量超采地下水而引起的缓变型地质灾害.被称为“沉默的土地危机”。危机的破坏力是相当惊人的,地下水超采引起地下水水位下降,地面不均匀沉降加剧,大规模市政基础设施被破坏,地面塌陷、地裂缝、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海水入侵日趋严重,洪涝灾害逐年增加等。《长三角地区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灾害评价》报告总负责人、南京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郭坤一,首次向社会全面公开披露沉降概况及报告结果: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面沉降在区域上有连成一片的趋势.区内1/3范围内累计沉降已超过0.2米.最大沉降已达2.6米,面积近10万平方公里,经济损失达3500亿元。  相似文献   

7.
浙江温黄平原地下水控采后地面沉降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源调查与环境》2015,(4):306-310
通过收集整理相关检测数据,分析浙江温黄平原地下水控采后的地面沉降特征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随地下水大幅减采,地下水位回升明显,地面沉降同步快速减缓,由区域性沉降转变为局部工程性沉降,认为工程性沉降监测防治是今后温黄平原地面沉降防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天津市区地下水开采与地面沉降关系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为了准确预测地面沉降量,在1960—1993年天津市区地下水开采、地下水位及地面沉降34年实际资料的基础上,取前25年的资料,用统计软件SPSS10.0建立了开采量-沉降量、水位-沉降量的线性回归方程,并对所建立的线性回归方程进行了检验,发现地下水开采量与地面沉降量有着更好的相关性。利用所建立的开采量-沉降量线性回归方程对后9年的沉降进行了模型预测,结果显示预测是可靠的。因此提出建立某个特定区域的地下水开采量与地面沉降量的线性模型,可大大提高预测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9.
涪陵地区农田径流污染输出负荷定量化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将降雨-径流-污染物输出视为一个系统,研究了山区地表径流污染物流失规律.在实现小区污染物输出模型化和定量化的基础上,外推建立了涪陵地区五种污染物的各次降雨冲刷预测方程.定量计算结果表明:涪陵地区年污染物流失模数为:BOD,1666kg/km~2;SS 188810kg/km~2;COD 3216kg/km~2;总氮1145kg/km~2;总磷117kg/km~2.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黄土高原典型坝系流域雨季碳沉降与径流碳输移过程的研究,探讨降雨径流过程对流域碳流失的驱动机制,并进一步评估流域碳侵蚀通量.结果表明,羊圈沟坝系流域湿、干季碳沉降月通量为3.33 kg·hm~(-2)、2.18 kg·hm~(-2),干湿季碳沉降存在一定变化且对流域碳输出贡献较小.流域8月碳输出量为944.89 kg·km~(-2),其中DOC、DIC输出量分别占55.39%、44.61%;9月碳输出量为300.29 kg·km~(-2),DOC、DIC输出量分别占23.03%、79.97%,不同降雨强度径流的碳流失量不同,总体溶解性无机碳输出比重较大.羊圈沟小雨强降雨事件中径流溶解性碳输出量为156.98 kg·km~(-2),中等雨强降雨事件中径流碳输出284.60 kg·km~(-2);该流域雨季月均碳流失模数为1.89 kg·(km~2·mon)~(-1),经评估得出研究区域年碳流失模数为2.70kg·(km~2·a)~(-1).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人为热排放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常规可获取的能源、交通、人口等统计资料,利用“自上而下”的能源清单法,研究了2010年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城市群地区各类人为热排放量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人为热排放总量为1.4′1019J/a,其中工业、交通、建筑、新陈代谢分别占75.1%、12.5%、9.9%和2.5%.上海、苏州、无锡、杭州和南京五个城市的人为热排放总量约占研究区域总量的71%.长三角城市群的人为热年平均排放通量为5.3W/m2,大部分地区介于5~30W/m2,城市高值区一般介于20~70W/m2,上海明显高于其他城市.为方便有关环境气候模式的输入,本文提供了人为热排放的网格化空间分布和简单的时间变化廓线.  相似文献   

12.
基于常规可获取的能源、交通、人口等统计资料,利用“自上而下”的能源清单法,研究了2010年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城市群地区各类人为热排放量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人为热排放总量为1.4′1019J/a,其中工业、交通、建筑、新陈代谢分别占75.1%、12.5%、9.9%和2.5%.上海、苏州、无锡、杭州和南京五个城市的人为热排放总量约占研究区域总量的71%.长三角城市群的人为热年平均排放通量为5.3W/m2,大部分地区介于5~30W/m2,城市高值区一般介于20~70W/m2,上海明显高于其他城市.为方便有关环境气候模式的输入,本文提供了人为热排放的网格化空间分布和简单的时间变化廓线.  相似文献   

13.
东亚地区的硫沉降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利用一个硫沉降模式讨论了东亚地区的硫沉降特征。大多数地区,干沉降是硫沉降的主要形式,在降水区,湿沉降可占总沉降的20%~95%。干沉降以SO2的沉降为主,SO2的干沉降占总干沉降的70%~90%。降水引起的湿沉降主要是SO42-的沉降,SO42-的湿沉降量一般为SO2湿沉降量的1~9倍。干沉降与排放量之比的大值区与排放的大值区相对应,但其中心与排放的大值中心不重合,而是在其附近。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控制区域酸沉降污染,需要制定科学的区域大气酸沉降控制目标.本研究建立了应用VSD动态模型的多点位模拟和累积频率分布曲线统计方法,通过模拟各酸沉降情景下某一目标年区域内土壤理化特性的变化确定其酸沉降控制目标.将此方法应用于广州-东莞-惠州地区,在现场测量区域内25点位土壤特征的基础上,应用VSD模型模拟各点位土壤特征对酸沉降的响应,再将模拟结果绘制成累积频率分布曲线,据此确定该区域酸沉降控制目标.结果表明,单独控制S沉降时,若使得该区域生态保护率达到80%,则短期和长期S沉降的控制目标分别为7.68~12g/(m2×a)和10.24~16g/(m2×a);若生态保护率为95%,短期和长期S沉降控制目标分别为5.12~8g/(m2×a)和7.68~12g/(m2×a).同时控制S和BC沉降时,若生态保护率为80%,当BC沉降为6.4~12.8g/(m2×a)时,短期和长期S的控制目标分别为2.56~4g/(m2×a)和5.12~8g/(m2×a);当BC沉降为4.8~9.6g/(m2×a)时,S的控制目标为2.56~4g/(m2×a).若生态保护率为95%,当BC沉降为6.4~12.8g/(m2×a)时,短期和长期S的控制目标分别为0.64~1g/(m2×a)和5.12~8g/(m2×a);当BC沉降为4.8~9.6g/(m2×a)时,短期和长期S的控制目标分别为0.64~1g/(m2×a)和2.56~4g/(m2×a);当BC沉降量降至2~4g/(m2×a),则80%和95%生态保护率下的S控制目标均为0.64~1g/(m2×a).  相似文献   

15.
苏航  银燕  朱彬  王自发  李杰  潘小乐 《中国环境科学》2012,32(11):1921-1932
利用耦合了Wesely大叶阻力干沉降模型的嵌套网格空气质量预报系统NAQPMS,对环渤海地区SO2和NO2的干沉降敏感因子、干沉降通量、空气质量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大气稳定度、太阳辐射、季节、下垫面类型为干沉降的主要敏感因子.大气越稳定,干沉降速率越小.太阳辐射越强,干沉降速率越大.SO2早秋干沉速率最小,冬季最大;NO2春、夏、早秋、晚秋的干沉降速率大致相同,冬季最小.SO2的干沉降速率在水面上较大,在沙漠上较小;NO2的干沉降速率在农田上较大,在水面上较小.由于不同敏感因子的共同作用,使得环渤海大部分地区SO2干沉降通量密度为0.05~0.25mg/(m2×s),NO2干沉降通量密度均为0.05~0.30mg /(m2×s),高值区均主要分布在河北南部、山东西北部以及辽宁中部的部分地区.干沉降通量密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秋季、春季、冬季和夏季,白天干沉降通量密度普遍大于夜间,且在渤海海面上也有一定的干沉降通量.由于干沉降、源排放、输送等作用的共同影响,使得环渤海地区SO2平均浓度为(5~20)′10-6,NO2平均浓度大致在(20~60)′10-6,高值区主要出现在河北南部、山东西北部以及辽宁中部的部分地区.夏季个别地区浓度较高,大部分地区浓度较低,春、秋、冬3季大部分地区浓度较高.  相似文献   

16.
河北省沿海地区地面沉降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建军  李红 《环境保护》1999,(10):37-38,44
地面沉降是河北省沿海地区主要地质灾害之一,本区地面沉降具有发生面积广,沉降速率显著加快的特点,地面沉降对经济建设存在较大的危害,本文研究了区域内地面沉降的成因和规律,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苏州市大气细颗粒物(PM2.5)工业源排放清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发放调查表、现场咨询等形式,获得苏州市2012年工业企业基本信息,参照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确定排放因子,并根据实际情况对钢铁行业进行了系数修订,得到苏州市工业源大气细颗粒物排放清单.结果表明:苏州地区工业源PM_(2.5)排放总量约为6.57×10~4t,工艺过程源和固定燃烧源分别占94%和6%;张家港地区贡献率最大,为51%,其次为常熟13.8%;姑苏区贡献率最小,为0.13%;苏州市平均排放强度为10.42 t·km~(-2),张家港排放强度最大,达到了43.57 t·km~(-2),其次为新区12.38 t·km~(-2);钢铁与炼焦、火电、水泥行业是PM_(2.5)的主要贡献者,分别为50%、17%和14%;空间分布显示苏州北部相对细颗粒污染较大,重点企业多集中在张家港、常熟地区,东部污染较少.  相似文献   

18.
城市地面沉降预测,是国家下达的2000年环境预测内容之一。本文是笔者承担的2000年陕西省地下水环境预测中的一部分。 一、地面沉降的发生与发展 西安自1959年开始,发现了有微弱的地面沉降,1971年以后沉降速率逐渐加快,1978年开始  相似文献   

19.
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长江三角洲南部产生严重的地面沉降和地裂缝,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的发生和发展在时空上与地下水开采具有密切联系,在地下水开采高峰期,地面沉降速率明显增加,在地下水位稳定期和回升期,地面沉降速率显著减小,甚至出现少量回弹。平面上,地面沉降分布形态与主采层地下水位分布形态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垂向上,地面沉降分布形态与沉降层、主采层及土层的厚度、压缩性等有关,弱透水层和含水层都可能成为主要沉降层。开采地下水条件下土层的变形与其经历的地下水位变化过程有关,不仅弱透水层存在塑性和粘塑性变形,在一定水位变化条件下含水砂层也存在塑性和粘塑性变形。地面沉降是地表下所有受影响土层的变形之和,为了控制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的发展,应限制地下水的开采量,尤其是避免出现地下水位低于土层历史上曾经达到的最低水位。  相似文献   

20.
无人机遥感调查黄河源玛多县岩羊数量及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于2017年利用无人机航拍调查对黄河源玛多县县域内的岩羊种群数量进行了估算,并对其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无人机航拍共获取影像23784张,有效面积326.6 km~2,通过目视解译,获取样带内的岩羊种群数量为203只,种群密度为0.6215只/km~2。通过推算,得到玛多县岩羊种群数量为8968只。对玛多县岩羊分布位置与环境因子的分析结果显示:岩羊偏好于选择海拔为4100~4200 m、距公路大于3 km、距悬崖峭壁200 m以内的区域活动。本研究利用无人机航拍样带调查估算黄河源玛多县岩羊种群数量与密度,并结合ArcGIS软件对其生境进行分析,将3S技术与野生动物调查相结合,为青藏高原地区大型野生动物相关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