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石油天然气行业建设项目以生态影响类为主,在环评、竣工环保验收、环境影响后评价等阶段相关环保规定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一定优化需求。文章以川渝地区石油天然气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特征为基础,结合外环境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特点,探讨项目在执行相关环保规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并就《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暂行办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管理办法(试行)》《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石油天然气行业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等文件中部分条款提出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为了对临湘市的实际生态脆弱性程度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以便对该地区的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提出科学依据,选取评价指标,构建指标体系并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通过基于三角白化权函数的灰色评价法对各层次指标进行评价和分析并得到综合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天然气勘探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不够系统的局限性,运用系统的思想观点和思维方法提出了天然气勘探开发项目综合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体系把综合环境影响评价分为政策法规环境影响、自然生态环境影响、资源能源环境影响、经济环境影响、社会环境影响和科技环境影响等六大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借鉴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研究成果,分别为上述六大环境影响评价设计了具体的评价因子和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4.
结合国家相关规范和近几年输油管线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技术评估工作中遇到的具体情况,从环境风险、生态、水环境、大气环境、固体废物等五方面阐述输油管线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技术评估重点,其中以环境风险和生态影响最为重要。评估要关注全过程风险管理,输油管线项目建设应优先绕避环境敏感区,无法绕避时应重视敏感区穿跨越方式的比选和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5.
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的建立是衡量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成效的主要依据。运用生态城市理论与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层次分析法原理,对山东省17个生态城市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DPS计算机软件进行了聚类分析,获得各城市的当前生态信息,再针对山东省生态城市建设提出了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在传统企业竞争力评价理论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环保产业发展特点,在评价体系内创新性地加入环保特色指标项,并通过层次分析法对指标权重的设定形成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以54家环保上市企业为例开展实证分析,有效验证了指标体系的合理性。结合各板块内企业竞争力分析结果,进一步开展中国环保子行业发展状况的研究,对环保行业整体及各子行业的发展特点和现状进行了深入解析。  相似文献   

7.
将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应用于生态示范区指标体系,采用专家调查法构造判断矩阵,确定了指标权重,并对生态示范区建设指标体系进行分级,评价了长沙市天心区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成效。结果表明,应用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生态示范区建设成效进行定量评价是切实可行的。长沙市天心区自开展生态示范区建设以来,在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领域都取得了明显进步。  相似文献   

8.
农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农用地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针对现阶段我国农用地节约集约评价的空白,阐述了选取评价指标原则及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由3个子系统、6个二级指标和系列评价指标构成的农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在指标体系基础上进行了评价方法的研究,提出了指标权重、标准值的确定方法和节约集约度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9.
在肯特法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充分结合长输油气管道企业的实际情况,修正肯特法各评分项,调整各项的分值与权重,整合管道风险及敏感区属性,构建了长输油气管道环境敏感区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建立 了符合长输油气管道特点的风险评估方法,从安全距离、人口数量、地下水敏感程度、土壤类型4个方面综合分 析评估。利用该指标体系对企业所属敏感区进行分级、分类,依据管段得分划分出相应的风险等级,并以输油 管道穿越人口密集区为例详细进行打分说明。该指标体系构建有助于企业对敏感区实施有效管理和重点监 控,减少管道环境违规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0.
采用层次分析法,通过构建兰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对其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2007—2011年,兰州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呈现逐步提升的发展态势,综合评价值均在30—60分之间,属于一般水平,且有望实现良好水平。其中,生态环境系统对兰州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影响最为显著,权重为0.4744,且综合评价值均高于同年份其他系统;生态保障系统的影响最为有限,权重为0.0545;二级指标层中影响靠前的依次为天然气的使用率、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城区绿化覆盖率等。基于此,对各项评价结果展开深入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我国对水电工程建设的环境管理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主抓环保审批和竣工验收两个环节,在工程施工阶段的环境管理相对薄弱,因此在水电资源开发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实现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本文作者以某梯级电站为例,结合所参与的水电建设项目,对水电建设环境监理进行梳理和探讨,以期为水电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及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水电站的建设会造成坝址下游河段减水,对水环境和水生生物造成不利影响,因此电站生态流量的确定和泄放措施的可行性对于维护河流生态环境至关重要。以硕曲河去学水电站为例,基于可行性研究阶段提出的生态流量泄放措施方案,采用数学模型和理论分析方法,从生态流量取水水温、泄洪洞事故条件下生态流量保证率以及水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等方面进一步对生态流量泄放方案进行了优化比选。提出的优化方案提高了生态流量取水口的布置高程,在泄洪洞之外单独布置生态泄放系统,并增设生态流量发电机组等。对比分析表明,该优化方案在改善生态流量的下泄水温、提高生态流量泄放保证率、合理高效利用水能资源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本研究为水电工程中生态流量泄放措施保障等方面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3.
生态环境健康评价包括生态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和环境治理有效性的评价,是监测生态环境质量对公众健康的潜在风险和指导决策的重要技术手段。我国至今尚未形成全面有效的生态环境健康评价体系,且在评价某一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对公众健康的影响时,往往忽略了生态法治的作用。为此,本文基于驱动力—压力—环境条件—健康影响—行动(DPEHA)模型构建了一套具有生态法治特色的生态环境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深圳市2019年和2020年生态环境健康工作为例,对模型进行验证,以推进深圳生态环境健康保护法治化建设。未来研究要将评价体系应用至不同城市,以深入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14.
安徽省矿山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辉  孙世群  李如忠  熊鸿斌 《四川环境》2007,26(1):51-54,66
建立省区一级的矿山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根据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综合考虑矿山环境影响因子及其相互之间的定量关系,以安徽省县区为评价单元,探索性建立了矿山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矿山环境质量评价模型。实例研究表明,所建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具有很好的适用性和较好可信度。  相似文献   

15.
城市交通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的灰色层次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分析了城市交通环境空气影响因素,提出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灰色理论和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的灰色层次评估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参考《2007年度温郫都生态示范区环境质量报告书》[1],对温郫都生态示范区的考核指标达标情况、环境质量,以及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定量测评情况、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概述,温郫都生态示范区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全部达到国家考核指标要求,部分指标明显优于国家考核指标,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定量测评结果为优,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显示,生态示范区生态荷载超载。生态示范区建设对生态县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认识,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与方法作了详细介绍。根据化工、石化行业的特点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建立了以资源-环境-社会为主题的评价指标体系,明确了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江苏省常熟东南开发区为研究对象,在开发区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保护规划中引入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评价的方法,建立开发区生态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GIS技术将数值计算和图形叠置有机结合,实现了对经济开发区土地利用进行生态适宜度评价的定量化研究方法,为经济开发区的合理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9.
The cross-impact assessment process (CAP) is presented a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fficiently identifying a parsimonious set of critically important variables and associated relationships needed to conduct environmental impact studies. CAP was developed from the logic of a number of techniques that are collectively referred to as cross-impact analysis. The process is based on a series of structured workshops. The participants represent a variety of disciplines and individual members are selected because they have both the depth of understanding necessary to contribute specific knowledge on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problem and the breadth of view to integrate that knowledge with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other panelists. The results of the workshops are summarized in an importance index and presented in a cross-impact matrix. CAP is illustrated with an example from an Upper Mississippi River recreation impact study, but it can also be applied to any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problem that can be characterized as a system of variables and relationships. CAP also provides an efficient and reasonably objective means for assigning priorities to environmental impact stud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