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环境保护》2007,(24):10
2007年是中国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关键一年,必须把节能减排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持久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这一表述,反映了中国推进节能减排的决心.  相似文献   

2.
2012年5月24日中国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建设成果大会作为第十五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简称科博会)中国能源战略高层论坛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次中国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建设成果大会的主题为"推进节能减排,提高能源效率,助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会议由中国节能协会与科博会组委会办公室共同主办,中国节能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宋忠奎主持,中国节能协会副理事长王秦平为会议致辞。参加中国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建设成果大会的嘉宾来自节能减排、清洁能源、低碳发展领域业界的政府领导、专家学者、企业代表。他  相似文献   

3.
加强环境保护和推进节能减排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胡锦涛总书记在参观2009中国国际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科技博览会时强调: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要切实加大节能环保投入,认真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突出抓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努力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相似文献   

4.
能源短缺与环境污染是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难题,在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在当前的节能减排形势下,能否达成"十一五"规划所提出的节能减排目标?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节能减排政策又该如何助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欧盟国家开展节能减排较早,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比较了在金融危机影响下欧盟与中国在节能减排法律框架、管理方式、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技术创新方面的异同,提出中国应该借鉴欧盟国家的先进经验,完善现有的节能减排政策体系,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由于党中央国务院对节能减排工作问题的重视,我国的环保事业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好中国的环保事业,首先要从基层环保部门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开始。基层环保部门的节能减排是国家环保工作的基础,为我国做好环保工作提供保障。本文对我国基层环境部门节能减排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找出这些问题的应对策略,为我国基层环保部门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7.
节能减排视角下的中国环保技术政策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1995年以来中国各重点行业的污染物排放变化趋势的分析表明,环保技术政策的实施对控制工业污染物排放具有积极的作用,促进了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当前,全国节能减排的形势仍然严峻,只有通过加强农业技术政策研究,推进绿色科技研发扶持政策,建立促进科技减排的政策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节能减排技术政策体系,才能推进先进节能减排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日前在"中国节能减排标准化论坛"上,全国节能减排标准化技术联盟发布了《项目层面的温室气体减排成效评价技术规范》(STCE1—2012)和《钢铁工业余能利用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成效评价技术规范》(STCE2—2012)。根据全国节能减排标准化技术联盟制定的《联盟标准管理暂行办法》,联盟标准为推荐性标准,其要求严于  相似文献   

9.
即使在当前经济运行压力加大的环境下,中国政府仍然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和发展新能源。”科技部部长万钢2009年3月19日在京举行的“2009中国国际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科技高层论坛”上表示,实施节能减排战略,大力发展新能源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中国环境标志计划由来和发展以及环境标志定义的介绍,阐述了中国环境标志标准遵循的原则、框架及标准类别,介绍了中国环境标志认证制度和模式,分析了中国环境标志计划的实施对相关行业节能减排的促进作用,说明了中国环境标志计划已成为国家推动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战略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在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和调整产业空间布局的背景下,着眼于国民经济行业中高能耗、高污染的污染密集型产业,基于2000—2015年中国30个省区的面板数据,在污染密集型产业识别的基础上,考察了污染密集型产业集聚和环境污染的空间特征,构建了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并从空间溢出视角,探讨了污染密集型产业集聚的环境效应.研究发现:①污染密集型产业集聚和环境污染均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②污染密集型产业集聚和环境污染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曲线关系,对于产业集聚水平较高的山西、宁夏和内蒙古,有望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和政策干预发挥减排效应,其他省区集聚水平的提高将会加剧环境污染;③经济发展水平和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污染之间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能显著降低污染水平.  相似文献   

12.
清洁发展机制(CDM)是《京都议定书》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就减排温室气体进行交易的合作机制。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节能减排的目标,而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实现节能减排面临很多的困难。CDM项目大部分是与提高能效和开发利用新能源直接有关,因此,CDM能为此提供一定的推动力,能够促进我国的节能减排。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节能减排面临的困难,探讨了CDM在我国节能减排所起的作用,提出我国对积极开发CDM项目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发展工业型煤产业的重要意义和技术质量保证,洁净煤技术是控制污染和节约能源,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率的重要技术项目,将粉煤生产成型煤,为工业、民用提供洁净的燃料,既充分利用煤炭资源同时改善能源结构,又有显著的环保效益,国家把煤炭产业列入中国洁净煤技术有限发展项目,目前制约型煤产业的发展要造气型和燃烧型煤并举,同时有利于用户的节能效益。  相似文献   

14.
铝工业是高能耗高排放工业,探索铝工业的节能减排路径有助于我国实现《巴黎协定》中的温室气体减排承诺.采用物质流分析和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基于存量水平、技术水平和能源结构设置了15种情景,研究了我国铝工业1990~2100年的能耗和碳排放量,探索不同路径下的节能减排潜力.我国铝在用存量将在2040~2050年达到峰值(4.6~7.3亿t);原生铝产量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27~41百万t);再生铝产量在2050~2060年达到峰值(23~48百万t),在2035~2040年超过原生铝产量;在所有情景下,铝工业都可实现能耗和碳排放在2030前达峰的目标,但只有在存量水平最低、技术水平最高和能源结构最优的情景下才可实现减排目标;技术水平的节能减排潜力最大(>45%).为了完成铝工业低碳转型,首要任务是提高技术水平,尤其是提高报废产品的回收利用率,进而提高原料中再生铝的比例.  相似文献   

15.
基于投入产出方法的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情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家之一,因此节能减排不仅有利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缓和全球气候变暖具有突出贡献。本文将情景分析法与投入产出法相结合,建立了基于投入产出的能源消耗和CO2排放情景分析模型,模拟在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情景下中国2020年能源消耗及其CO2排放情况。然后,对中国节能减排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后得到了有关结论,并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依据因子分解模型的分析结果,建立了全过程节能减排控制节能指数和减排指数定量化计算方法,提出全过程控制指数评价的重要原则,并对不同国家各因子的节能效果和SO2减排作用进行了定量化评价.结果表明,我国1986~2005年全过程控制节能指数只有0.6,低于发达国家1973~1990年的0.86;我国1995~2005年SO2减排指数为0.75,远低于日本1975~1996年的1.07.我国技术进步和末端治理的节能减排指数偏低,现阶段我国应加强技术进步和末端治理的减排能力建设,同时注意结构调整,发挥其应有的节能减排效果.  相似文献   

17.
2012年中国开始正式实施更加严格的烟尘排放新标准,目前在国内各大火电厂燃煤锅炉排烟温度等工况条件超出设计工艺要求以及除尘设备比收尘面积偏低等情况仍较为普遍,导致新建和现役的许多电除尘器均面临着降低烟尘排放的压力。主要阐述了电除尘器几种先进的节能减排新技术,探讨了在新排放标准下,如何结合各电厂的实际情况,合理运用先进的电除尘组合技术,以取得最大化的节能减排效益。  相似文献   

18.
农村沼气作为一种特殊的清洁能源,在沈阳市农村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促进新农村建设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沼气工程在北方地区应用的阐述,力图推动北方农村沼气在农业源减排工作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发展工业型煤产业的重要意义和技术质量保证,洁净煤技术是控制污染和节约能源,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率的重要技术项目,将粉煤生产成型煤,为工业、民用提供洁净的燃料,既充分利用煤炭资源同时改善能源结构,又有显著的环保效益,国家把煤炭产业列入中国洁净煤技术有限发展项目,目前制约型煤产业的发展要造气型和燃烧型煤并举,同时有利于用户的节能效益。  相似文献   

20.
罗军  王毅民 《环境工程》2006,24(3):57-58
以治理某铁矿球团厂振动筛筛选焦炭产生较强机械性噪声为例,针对振动筛噪声的污染状况,根据振动筛的工况及工艺流程,结合工人操作上的具体要求,通过科学合理设计,采取简便有效的多种降噪措施及实用的创新技术,使振动筛的噪声得以较好地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