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于2008~2010年,根据邻近样地采样原则,选择位于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的天然草地和不同开垦时间的农田作为研究样地(G-草地; C5-开垦5a的农田;C10-开垦10a的农田;和C50-开垦50a的农田),利用静态箱法通过3a的野外试验,研究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CH4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天然草地转变为农田后,不同开垦年限的农田土壤和草地土壤CH4吸收存在显著差异2008年(FCH4=273.7, P<0.001), 2009年(FCH4=264.8, P<0.001)和2010年(FCH4=362.4, P<0.001).草地转变为农田促进CH4吸收,2008, 2009 和2010年生长季的生长季(4~10月),草地CH4吸收量最低分别为141.4,210.0,236.0mg/m2.2008~2010年农田土壤CH4累积吸收量与草地土壤相比增加20%~280%.农田开垦年限影响CH4吸收,随着农田开垦年限的增加从开垦5~50a,CH4累积吸收量降低.相关分析表明,不同土壤CH4吸收与土壤水分含量和NH4+-N 含量呈负相关关系(R2=0.7380, P<0.01).草地转变为农田后,土壤水分含量和NH4+-N 含量驱动不同开垦年限的农田土壤和草地土壤CH4吸收差异.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锡盟太仆寺旗天然草地转变为农田后,不同农垦年限下,土壤特性对CH4的吸收有不同的影响。结果表明:天然草地转变为农田后,降低了土壤吸收CH4的能力,CH4的吸收量随开垦年限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但垦殖20年以上的农田土壤对CH4累积吸收量差异不明显。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是影响土壤CH4吸收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3.
《中国环境科学》2015,35(4):1047-1055
2012~2013年在呼伦贝尔谢尔塔拉牧场对天然草甸草地和草地开垦农田后,不同农作物种植和管理措施下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排放进行了野外实地观测.结果表明,天然草甸草地和农田均为大气CH4的吸收汇、N2O的排放源.在生长季,天然草甸草地开垦增强了土壤的N2O排放量,但是对土壤CH4通量的影响却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在相同的气象条件下,作物类型对生长季农田CH4和N2O排放通量都没有影响.在生长季,灌溉对干旱农田的CH4平均吸收通量没有显著影响,但降低了干旱农田N2O的平均排放通量.2012年和2013年农田CH4和N2O的差异主要是因为降雨量不同导致的年际差异.回归分析表明,N2O排放通量与土壤湿度呈线性相关,与土壤温度没有相关性,CH4的吸收通量与土壤温度呈线性相关,与土壤湿度呈线性负相关.土壤湿度是影响土壤CH4吸收和N2O排放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在内蒙古农牧交错带,选择4个邻近、不同开垦年限(5、10和50 a)的农田,分别记为C5、C10和C50,以及天然草地作为研究样地;利用静态箱法,在2008—2010年作物生长季(4—10月)进行野外原位试验,研究了土地利用变化对N2O排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草地与C5、C10、C50农田土壤的N2O排放量在2008—2010年作物生长季均存在显著差异,F分别为53.8、17.3和153.0(P均小于0.001),草地N2O排放量分别为87.6、91.8和211.0 mg/m2.在2008—2010年作物生长季,C5和C10农田土壤N2O排放量比草地低10%~50%;随着开垦年限的增加,N2O累积排放量增加,C50在作物生长季的N2O排放量比草地高10%~30%.草地和不同开垦年限的农田土壤在作物生长季内N2O排放量的58.1%受土壤w(NH4+-N)和含水量的综合影响(R2=0.58,P0.01).  相似文献   

5.
不同施氮处理下旱作农田土壤CH_4、N_2O气体排放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依托甘肃农业大学布设在定西市李家堡镇的长期施氮定位实验,对不同施氮农田CH4和N2O气体通量,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进行小麦生育期的连续观测,并对影响通量变化的环境因子同期观测.结果表明:5个施氮处理下(0、52.5、105、157.5、210 kg·hm-2),旱作农田土壤在小麦全生育期内表现为CH4累积通量的汇和N2O累积通量的源;且不施氮处理时,CH4累积吸收通量最大;施氮量为210 kg·hm-2时,土壤CH4的累积吸收通量所受抑制最大,即土壤CH4累积吸收通量随施氮量升高而降低.相反,不施氮处理时,土壤N2O的累积排放通量最小,施氮量为210 kg·hm-2时,土壤N2O的累积排放通量最大,土壤N2O累积排放通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综合分析,施氮量增大会抑制全生育期旱作春小麦田土壤CH4吸收通量,提高土壤N2O的排放通量.因此,合理控制施氮量有利于生育期旱作农田土壤减排.CH4平均吸收通量随土壤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土壤水分的升高而升高;相反,N2O平均排放通量随土壤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随土壤水分的升高而降低.5~10 cm层次的土壤温度与CH4平均吸收通量呈极显著线性负相关,与N2O平均排放通量呈显著正相关.5~10 cm层次的土壤水分与CH4平均吸收通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与N2O平均排放通量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利用密闭箱-气相色谱法在2006~2007年对黔中地区退耕荒草地、灌丛、马尾松林和阔叶林土壤甲烷的交换通量进行原位观测。结果表明:亚热带喀斯特非农业土壤是大气CH4的一个吸收汇,相同植被条件下,淋溶石灰土吸收的CH4高于黄壤,而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CH4的交换通量则因土壤类型的不同而有差异。土壤CH4交换通量的季节变化总体趋势表现为两个吸收峰,主要的吸收峰在温度较低的12月至次年2月,另一个较弱的吸收峰在7月至9月。统计分析表明,当温度<10℃时,土壤温度是影响土壤CH4吸收的主要控制因素;温度>10℃时,0~5 cm的土壤水分成为控制土壤CH4吸收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不同开垦年限黑土温室气体排放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李平  郎漫  徐向华  李煜姗  朱淑娴 《环境科学》2014,35(11):4321-4328
以东北黑土区荒地土壤(H)、开垦2 a(L)、30 a(S)和100 a(Y)土壤为对象,在25℃和60%WHC水分条件下,通过7 d的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开垦年限黑土温室气体N2O、CO2和CH4的排放规律.结果表明,黑土开垦后理化性质发生了显著改变,进而影响了温室气体的排放.N2O排放量随开垦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开垦30 a和100 a土壤的N2O排放量显著高于荒地土壤.净硝化量和N2O排放量与土壤水溶性有机氮和粉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pH和砂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CO2排放量随开垦年限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开垦30 a和100 a土壤与荒地土壤差异显著.土壤有机碳和水溶性有机碳含量与CO2累积排放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好氧条件下,荒地土壤和开垦土壤在培养前4 d表现为对CH4的微量排放,然后表现为对CH4的微量吸收,开垦土壤的CH4排放量随开垦年限的增加而增加.不同开垦年限黑土可能因土壤pH、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含量以及土壤机械组成的差异而产生CO2和CH4排放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NaOH熔融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和NH4OAc浸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了皇甫川流域五分地沟试验区不同植被治理措施下土壤的全K和速效K含量,对测定结果的分析表明:①不同治理措施下,土壤中全K含量的大小次序是:人工草地〉农田〉人工灌木〉退化草地〉次生草地〉人工林地〉百里香草原,土壤中速效K含量的大小次序是:人工林地〉百里香草原〉人工灌木〉退化草地〉农田〉次生草地〉人工草地。②不同治理方式对土壤钾含量提高的差异明显,灌草类植被对土壤钾的提高效果较好,杨树林对土壤钾的恢复效果稍差。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NaOH熔融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和NH4OAc浸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了皇甫川流域五分地沟试验区不同植被治理措施下土壤的全K和速效K含量,对测定结果的分析表明:①不同治理措施下,土壤中全K含量的大小次序是:人工草地〉农田〉人工灌木〉退化草地〉次生草地〉人工林地〉百里香草原,土壤中速效K含量的大小次序是:人工林地〉百里香草原〉人工灌木〉退化草地〉农田〉次生草地〉人工草地。②不同治理方式对土壤钾含量提高的差异明显,灌草类植被对土壤钾的提高效果较好,杨树林对土壤钾的恢复效果稍差。  相似文献   

10.
应用密闭箱法首次测定了南极法尔兹半岛苔藓、地衣植被土壤CH4 排放通量 ,并估算了该半岛植被土壤在夏季 2个月内CH4 的排放总量 .结果表明 :在晴好天气条件下 ,苔藓土壤CH4 排放通量可能呈现双峰型变化特征 ;而在雨、雪等复杂多变的天气条件下 ,CH4 通量变化无规则 ,存在较大的时空变化 ,且与温度的响应关系不明显 ;苔藓土壤CH4 通量夏季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是温度 ,同时还受降水的影响 .苔藓土壤吸收CH4 总量为 0 6 6 5 3× 10 2 kg ;地衣土壤吸收CH4 总量为 0 76 0 3×10 2 kg .由此可见 ,该半岛苔藓、地衣植被土壤起着大气CH4 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沈阳市中水回用对策研究及前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全市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缓解污水排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沈阳市在今后5~10a内将建成中水回用系统,使城市中水回用率达到50%。结合沈阳市中水回用现状,分析了目前全市中水供应能力及市场需求,进行了2010年相应指标的预测,同时探讨了沈阳市中水回用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不同开垦年限湿地土壤铁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邹元春  吕宪国  姜明 《环境科学》2008,29(3):814-818
以三江平原不同开垦年限的湿地土壤为对象,研究了土壤全铁含量、氧化铁游离度、活化度和络合度的时空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耕层(0~20 cm)土壤较中下层(20~100 cm)土壤、开垦初期(0~1a)较开垦后期(1~25 a)铁所受影响更为显著.土壤全铁与有机质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20,而与全磷和pH值的相关程度较低.土层1(0~10 cm)全铁含量于开垦前7 a快速增长,13 a后趋于平稳;而土层2(10~20 cm)的快速增长期为8 a,15 a后进入平稳期.土层1比土层2的响应时间更短,规律性更强.土壤氧化铁的游离度在开垦之后迅速升高,而后降低再升高.活化度和络合度随开垦年限的增加都呈指数衰减趋势,其中土层1的活化度在开垦前4 a迅速降低,6 a后趋于平稳,土层2的活化度则在开垦1 a内迅速降低而后一直保持平稳;而络合度的上述年限分别为6 a、14 a和2 a.土壤中全铁的相对含量、氧化铁的活化度和络合度的拟合方程都可反推出土壤的开垦年限,可见铁对土壤环境变迁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海州露天矿排土场不同复垦模式(草地、农田、白榆林地、刺槐林地、白榆刺槐混交林地)为研究对象,以裸地为对照,采用定点观测的方法,对海州露天矿排土场不同复垦模式下的光照强度、大气温度、相对湿度、5 cm、10 cm处的土壤温度和0~10 cm、10~20 cm的土壤含水量等小气候因子进行连续观测,分析小气候因子的日变化、日较差和日均值。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复垦模式均有降温、增湿、保水、减小日较差和日均值的功能。不同复垦模式对小气候调节能力表现为白榆刺槐混交林地白榆林地刺槐林地农田草地裸地。海州露天矿排土场随着植被的恢复,小气候和环境得到良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
针对内蒙古草原退化、沙化、盐渍化(简称为草原三化)现状和变化状况,分析了治理草原三化的主要技术措施及其成效.草原三化主要由于开垦和多年超载过牧,加上1999年以来全区连续三年干旱和虫害,至使草原产量、盖度大幅度减少,草原三化加剧,草原生态环境严酷,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近几年,国家高度重视,加大了对草原监管及草原保护建设的力度,内蒙古各级政府有效的执行了草原管理和保护政策,采取了多种综合治理措施.由于降雨量的改善和草原建设项目及政策措施的实施,天然草原植被正在恢复当中,草原整体上向好的方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70年代以来,盐田、养殖围堤、港口堤坝建设等开发活动使莱州湾西南部岸线变迁尤为显著,从而引起了海湾水动力环境的改变。为探究近50年莱州湾水动力环境对海湾西南部岸线变迁的响应,本文建立二维数值模型,研究莱州湾西南部3个时段岸线变迁对海湾潮流、纳潮量和水交换的影响。结果表明,1968-2020年莱州湾西南部流速变化以减小为主,流速变化较大的区域主要位于盐田或养殖围垦区和新建港口附近海域。近50年,莱州湾纳潮量呈逐年减小趋势,大潮、中潮、小潮和全潮平均纳潮量分别减少5.85%、7.28%、8.85%和6.47%,围填海是导致纳潮量减小的主要原因。1968-2010年莱州湾整体的水交换能力有所提高,2010-2020年则相差很小;从局部看,1990-2020年港口附近海域的水交换能力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6.
垃圾填埋场覆盖黄土的甲烷氧化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西安江村沟填埋场不同覆盖时间的临时覆盖黄土和新鲜黄土掺堆肥配置的土样,开展了甲烷氧化培养瓶试验,培养历时最长达22d,研究了不同覆盖时间的覆盖黄土和不同堆肥掺量的新鲜黄土的甲烷氧化能力,以及含水量对覆盖黄土甲烷氧化能力的影响,分析了甲烷氧化过程中各组分气体体积变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覆盖时间的覆盖黄土的甲烷氧化能力相差很大,覆盖3~5年的黄土最大甲烷氧化能力达26.05~53.95μg CH4/(g×h), 而未覆盖的新鲜黄土几乎没有甲烷氧化能力.在新鲜黄土中掺入堆肥,能有效提高其甲烷氧化能力,且在堆肥掺量小于50%时,土样的最大甲烷氧化能力与堆肥掺量呈正比例关系.含水量对覆盖土的甲烷氧化能力有很大影响,黄土甲烷氧化的最适宜含水量约为20% ~ 30%.在甲烷氧化过程中,甲烷氧化菌将CH4中约44%的碳氧化为CO2,其余碳转化为甲烷氧化菌胞内物质.实际工程中进行覆盖层设计时,需要根据填埋场实际产气量和覆盖层导气性确定与甲烷通量相匹配的甲烷氧化速率,进而合理确定堆肥掺量.  相似文献   

17.
黄河源区草地退化对土壤持水性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黄河源区草地退化严重的玛沁县军牧场地区,采用不同草地退化样地对比的方法,开展草地退化对土壤持水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毛管持水量和饱和含水量在0~10 cm土层以无退化草地最大,极度退化草地最小,而在10~20 cm土层,两者在不同退化草地之间差异不明显,仍以极度退化草地最小,但两者在20~30 cm土层以轻度和重度退化草地较大,无退化和中度退化草地相对较小;②在土壤表层(0~10 cm),无退化草地的田间持水量远大于其他退化草地,轻度和重度退化草地田间持水量较大,极度退化草地最小,而在10 cm以下土层,田间持水量以轻度和重度退化草地较大,无退化和中度退化草地相对较小;③各土壤持水量与土壤理化性质关系密切,主要受容重、总碳、有机质和总氮这4个因素影响;④不同草地退化程度下地表覆被状况、植物根系生物量以及分布特征引起土壤容重、有机质等发生变化,可能是进一步导致土壤持水性差异的主要原因。研究可为区域草地退化对土壤水文生态效应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