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厌氧水解酸化-好氧氧化A1/A2/O工艺剩余污泥减量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厌氧水解酸化-好氧氧化工艺实现剩余污泥减量,不需要高温、高压、强氧化剂或强碱性等破坏微生物细胞结构的强化措施,可操作性和经济性良好.污泥减量系统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对污染物的降解,系统污泥减量效果与系统的有机负荷、水力停留时间、温度等因素有关,并受这些因素影响.在碱减量印染废水A1/A2/O生物处理系统,把剩余污泥回流到A1段、利用水解酸化和好氧氧化工艺实现对剩余污泥减量的试验表明:A1段容积负荷(COD)在2.54kg·(m3.d)-1、水力停留时间为7.56h、温度在25℃~40℃,系统在长期运行可以实现对系统污泥的有效减量和对废水处理达标排放要求(GB8978-96一级标准).污泥回流到A1段进行减量,细胞中N、P的释放可以有效克服碱减量印染废水中N、P不足的缺点,大大降低向系统添加N、P营养物的费用.  相似文献   

2.
厌氧水解酸化-好氧氧化A1/A2/O工艺剩余污泥减量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在碱减量印染废水A1/A2/O生物处理系统,通过污泥回流、把剩余污泥回流到A1段,利用A段污泥的水解、酸化和O段微生物的好氧氧化作用可有效实现对回流剩余污泥的减量,同时O段好氧污泥的表观产率系数下降,系统产生的剩余污泥量减少.厌氧水解酸化-好氧氧化A1/A2/O工艺实现污泥减量由3段共同完成:A1段实现回流剩余污泥的“液化”和惰性化;A2段对系统污泥减量起到了强化作用;而O段微生物的合成作用在逐渐减弱.6个月连续运行的动态试验表明,在A1段的容积负荷(CODCr)为2.54 kg·(m3·d)-1、水力停留时间为7.56h条件下,A1段利用水解酸化作用对回流剩余污泥的减量达到67.87%,系统O段好氧污泥的表观产率系数也下降到试验初始时的45.5%.在A1/A2/O污泥减量系统中,各段污泥性状发生了变化,A1段污泥[MLVSS/MLSS]值从试验开始时的0.718 2下降到0.592 2,A2段污泥[MLVSS/MLSS]值从0.667 3下降到0.526 7,剩余污泥的减量是活性污泥逐渐惰性化过程,污泥的粒度分析也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3.
在碱减量印染废水A1/A2/O生物处理系统中,利用污泥回流可以实现对剩余污泥的有效减量.剩余污泥回流到A1段,增加了A1段中污泥的有机负荷,却提高了系统对COD的去除率.在A1段COD容积负荷2.54 kg/(m3·d)、水力停留时间为9.45 h和7.56 h条件下,A1段COD的去除率分别由15.9%提升至23.9%,12.3%提升至22.8%.在进水COD浓度1 000 mg/L、A1段COD容积负荷2.54 kg/(m3·d)、进水色度450倍、系统温度30℃条件下,A1段出水色度有污泥回流时较无污泥回流下降30%以上,系统出水的色度比无污泥回流时降低30%左右.回流剩余污泥使A1段出水pH略低于无污泥回流的情况,但对A2段和0段pH值影响不大.在有剩余污泥回流的系统中,系统各段出水的SS浓度均比无回流系统大.长期污泥回流会造成系统内难生物降解物质的积累,必须适时地进行排泥、气水冲刷等恢复系统污泥活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焦化废水处理中预处理蒸氨工艺不稳定容易引起生物处理出水NH+4-N的波动,为了在有机物去除的同时提高生物系统对NH+4-N的去除效果和稳定性,采用对NH+4-N有良好吸附性能的天然斜发沸石为生物填料构建沸石床多级生物膜系统,考察了进水负荷对系统运行稳定性的影响、抗冲击负荷能力以及系统的功能分区和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结果表明,当系统进水NH+4-N负荷≤0.21 kg/(m3·d)、COD负荷≤1.35 kg/(m3·d)时,出水NH+4-N和COD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2±1.2)mg/L和(228±60)mg/L,平均去除率分别达(99.1±0.5)%和(86.0±2.6)%.在低、高两次NH+4-N冲击负荷[0.03 kg/(m3·d)和0.06 kg/(m3·d)]条件下,系统对NH+4-N的平均去除率仍然分别高达99.0%和92.9%,高于对比系统的96.8%和89.3%,表现出良好的抗NH+4-N冲击负荷性能与处理稳定性.系统好氧单元反应器沿程出现脱碳/硝化功能区(C/N区)和硝化功能区(N区),其中N区的NH+4-N 降解速率为C/N区的2~8倍.系统进水中相对分子质量<1×103、 1×103~1×104、 >1×104的TOC浓度分别为227.6、104.8和35.0 mg/L,处理出水中的TOC浓度分别为31.2、 22.9和31.5 mg/L,其中相对分子质量<1×103和1×103~1×104这2个范围的有机物降解良好,出水残余物质主要为相对分子质量>1×103的有机物.  相似文献   

5.
DBD技术脱除恶臭气体H2S和CS2的可行性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采用DBD技术脱除工业废气中的H2S和CS2.12kV的电压下,分压为4kPa的H2S,放电5s,去除率接近100%;分压为1.33kPa的CS2,放电15s,其去除率可达80%.H2S和CS2的去除率都随其浓度的增加而下降.在实验室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废气处理量为420m3/h、流速为10m/s的DBD净化装置,进行了实际含H2S和CS2的工业废气净化研究,H2S去除率可达89%,能量消耗为5.2W·h/m3.结果表明DBD技术对于处理含硫恶臭工业废气,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钒和钨负载量的V2O5-WO3/TiO2催化剂样品,对样品NH3选择性催化还原NO性能进行了评价,并用BET、XRD、XPS等手段对催化剂样品的表面形态进行了表征.研究发现,钒的负载量对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催化活性有显著影响,当钒负载量从1%升高到8%时,催化剂比表面积下降了16 m2/g,最高活性温度降低了约100℃.钨起到稳定剂和助剂的双重作用,当钒负载量为1%时,钨负载量从0升高到6%,催化剂比表面积仅下降了3 m2/g,而活性温度窗口向高温和低温各拓宽了约50℃.研究表明钒和钨负载量都能影响催化剂表面的VOx物种,但对催化剂的表面晶型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林可霉素生产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工艺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采用单相中温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反应器厌氧生物工艺处理含有有毒难降解有机物的林可霉素生产废水.当进水COD 8000~14000 mg/L,HRT约10h时,COD容积负荷可达20~35kg/(m3·d),COD去除率为50%~55%.适时调整并维持较高的表面水力负荷[0.2~0.4 m3/(m2·h)]、较高的进水有机基质浓度(COD为2000~3000mg/L)和污泥COD负荷[0.2~0.5 kg/(kg·d)],并适当延长启动驯化时间可培养出沉降性好、污泥活性较高的颗粒污泥.废水厌氧生物降解动力学符合Monod方程,动力学常数Vmax=1.3 d-1,Ks=8133mg/L.废水中不可生物降解物质占总COD的比例约为30%,这是废水COD去除率偏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夏季渤海NOx、O3、SO2和CO浓度观测特征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利用2000-08~2000-09渤海海上观测资料,初次揭示了渤海污染物浓度的时间变化特点,分析了光照、天气等因素对NOx、O3、SO2和CO气体浓度的影响.SO2浓度比较稳定,浓度平均值在0.006 mg·m-3左右.O3浓度变化主要受辐射影响.在弱天气形势下,CO和NOx浓度分别在2.5~3.5 mg·m-3.和0.1 mg·m-3左右,台风天气会造成浓度在短时间内的剧烈增长.文中还简要说明了渤海大气污染与陆地污染的差异,评价了渤海夏季的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9.
以某制药企业的二级出水为研究对象,对比了UV/TiO2、UV/H2O2、UV/TiO2/H2O2 3种高级氧化工艺的处理效果,利用自主设计的一体化光催化装置进行了连续动态试验,并通过凝胶渗透色谱(GPC)、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三维荧光光谱(EEM)、斑马鱼急性毒性试验等方法研究了处理前后有机物特性和生物毒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与UV/TiO2和UV/H2O2体系相比,UV/TiO2/H2O2光芬顿体系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更好,当TiO2投加量为1 g·L-1,H2O2投加量为100 mg·L-1时,处理效果达到最佳.一体化光催化装置能够利用UV/TiO2/H2O2光芬顿技术快速高效地降解二级出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反应30 min时COD去除率达到50%以上.经UV/TiO2/H2O2深度处理后,废水中的大分子有机物分解转换为小分子,有机物中的不饱和结构明显减少,腐殖质等溶解性有机物基本降解完全.毒性试验结果表明,该二级出水的生物毒性经深度处理后显著降低,对斑马鱼胚胎不存在致畸致死效应.  相似文献   

10.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具有壳-核结构的磁性吸附剂Fe3O4/MnO2,对其性质进行了系统表征,并对其铅吸附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透射电镜(TEM)结果表明,Fe3O4/MnO2为大小不规则的纳米级细小颗粒.X-射线衍射仪(XRD)表征结果表明,Fe3O4/MnO2具有尖晶石的结构.振动样品磁强计(VSM)测得比饱和磁化强度为54.7 A·m2·kg-1, 吸附剂磁性较强,易于磁分离;BET比表面积为76.5 m2·g-1.吸附试验结果表明,Fe3O4/MnO2对铅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特别是在低平衡浓度情况下),最大吸附量为142.0 mg·g-1(pH=5.0);Langmuir等温线能更好地拟合Fe3O4/MnO2对溶液中铅的吸附(R2=0.852);吸附速率较快,在初始30 min内可达到平衡吸附量的80%,准二级动力学模型(R2=0.959)能较好地描述吸附过程;溶液pH对Fe3O4/MnO2吸附铅的影响较为明显,随pH升高,吸附量增大,但离子强度变化对吸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1.
官厅水库入库水生物接触A/O工艺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表明,生物接触A/O工艺对官厅水库入库水中COD、氨氮等污染物有明显的去除效果,可以有效地改善官厅水库入库水的水质.在单位供气量(空气/氨氮)≥0.1L/mg,进水氨氮负荷≤0.08kg/(m3·d)的条件下,处理后出水COD稳定在30mg/L左右,氨氮去除率>60%,TN的去除率为1.0%~31.3%.进水氨氮负荷是主要的控制参数,应控制在≤0.08kg/(m3·d).  相似文献   

12.
李冬  王歆鑫  王沁源  李柱  张杰 《中国环境科学》2022,42(10):4596-4603
在SBR反应器中采用厌氧/微好氧与A/(O/A)n交替运行模式,考察运行过程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颗粒污泥特性及EPS分泌情况等,探讨厌氧/微好氧与A/(O/A)n的运行时间配比对短程硝化反硝化除磷(SNDPR)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厌氧/微好氧与A/(O/A)n交替运行方式下,整个运行期间对COD的平均去除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当厌氧/微好氧与A/(O/A)n运行时间配比为1:1时,系统内的脱氮除磷性能均有所提高,TP和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5.87%和92.00%,颗粒污泥的结构更为密实,EPS含量达到了92.60mg/gVSS,PN/PS维持在较高水平,而运行时间配比为1:3和3:1时颗粒的稳定性均略有降低.系统内以亚硝酸盐为电子受体的反硝化聚磷菌占比达到了57.76%,比氨氧化速率(以N/VSS计)达到了4.57mg/(g·h),表明厌氧/微好氧与A/(O/A) n运行时间配比为1:1时提高了功能菌的活性,有利于维持良好的短程硝化反硝化除磷性能.  相似文献   

13.
设置3组规格相同的SBR反应器R1、R2和R3,分别采用A/O/A-A/O/A、A/O/A-A/O、A/(O/A)n-A/O方式运行,以模拟废水为进水基质,接种实验室4℃长期饥饿储存的好氧颗粒污泥及絮状污泥(70%颗粒污泥+30%絮状污泥),在相同初始条件下,探讨了不同运行方式下颗粒污泥的活性恢复情况及短程硝化反硝化除磷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联合厌氧/微好氧的A/(O/A)n交替运行模式在实现颗粒污泥的活性恢复及污染物处理性能上表现出较大的优势,R3形成了平均粒径为802.98μm的密实颗粒,分泌的胞外聚合物(EPS)含量达到了94.52mg/gVSS,表明联合厌氧/微好氧的交替运行模式刺激了微生物分泌更多的EPS,颗粒结构更稳定.在稳定运行期间,R3的COD、TP、TN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2.45%、93.72%和97.24%.系统内以亚硝酸盐为电子受体的反硝化聚磷菌所占比例达到了51.46%,实现了氨氧化菌(AOB)与反硝化聚磷菌(DPAOs)的同步富集,具有良好的污染物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4.
淹没式MBR处理啤酒废水的净化效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投加营养物质 ,保持COD∶TN∶TP =10 0∶5∶1的条件下 ,淹没式MBR对合成啤酒废水中的COD、NH 4 N有着较好的去除效果 ,系统稳定时COD与NH 4 N的平均去除率均在 90 %以上 ,而且MBR工艺对进水有机负荷的冲击具有较强的短时适应能力 ,当COD污泥负荷率由 0 2 7g/ (g·d)突然增加至 0 5 4 g/ (g·d)时 ,出水COD浓度未出现明显的波动 .通过GC/MS分析得出 ,膜组件出水中剩余的有机物主要为高分子量的烷烃类 ,膜组件对于保证系统的最终出水水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当反应器中的污泥处于增长期时 ,在生物同化作用与同步硝化 反硝化共同作用下 ,使得TN具有 4 0 %左右的去除效果 ,当污泥浓度处于稳定期时 ,TN去除率下降为 30 %左右 ,主要是同步硝化 反硝化的结果 .当污泥处于增长期时 ,通过生物同化作用对TP具有一定的去除效果 ,而当污泥浓度稳定后 ,对TP基本没有去除效果 ,甚至有时出现负去除率现象  相似文献   

15.
Introduction Theenrichmentofnutrientsinwaterbodiesisoneofthecrucialfactorsaffectingwaterquality(Romanski,1997).Ithasbeenreportedthatdischargingwastewaterwithhighlevelsofphosphorus(P)andnitrogen(N)canresultineutrophicationofreceivingwaters,particularlylake…  相似文献   

16.
During brewery wastewater treatment by a hydrolyzation-food chain reactor (FCR) system, sludge was recycled to the anaerobic segment. With the function of hydrolyzation acidification in the anaerobic segment and the processes of aerobic oxidation and antagonism, predation, interaction and symbiosis among microbes in multilevel oxidation segment, residual sludge could be reduced effectively. The 6-month dynamic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 removal ratio was 92.6% and average sludge production of the aerobic segment was 8.14%, with the COD of the influent at 960–1720 mg/L and hydraulic retention time (HRT) of 12 h. Since the produced sludge could be recycled and hydrolyzed in the anaerobic segment, no excess sludge was produced during the steady running for this system.  相似文献   

17.
NO2-作为缺氧吸磷电子受体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小玲  王磊  王志盈 《环境科学》2006,27(5):930-934
利用SBR反应器,采用NO2-的2种投加方式研究了以NO2-为电子受体吸磷的聚磷菌的诱导过程.采用NO2-连续投加方式,经过23d的诱导,聚磷菌可以利用NO2-为电子受体吸磷,最大吸磷速率达到10.44 mg/(g·h),缺氧吸磷量占缺氧和好氧吸磷总量的97%以上;比较NO2-的2种投加方式,发现NO2-集中投加方式的缺氧吸磷速率及缺氧段吸磷百分数都小于连续投加的运行方式,为了得到较好的缺氧聚磷效果,建议采用连续加入NO2-的运行方式.在SBR反应器内,通过调节COD负荷、沉淀时间、HRT等操作条件,培养出了具有反硝化聚磷能力的颗粒污泥,颗粒污泥的平均粒径为315μm,污泥比重在1.006 4~1.016 5之间,含水率为96.78%~98.14%,SVI在25~40 mL/g之间.试验中COD处理负荷高达1.5 kg/(m3·d),氮、磷的去除率也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