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运用计量统计和GIS工具对湖北省体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湖北省已开发体育旅游资源1039个,地均55.80个/万km~2、人均16.85个/100万人,人文旅游资源远多于自然旅游资源。体育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型分布,其分布密度具有多中心分布的态势,总体表现为"两边多、中间少"的分布格局;空间分布重心位于荆门京山县南部,各类型体育旅游资源重心位于武汉城市圈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交界地带;空间分布具有明显自相关性,热点区位于武汉城市圈内鄂城—汉川—孝昌构成的三角地带,冷点区位于巴东—竹山—茅箭—谷城形成的梯形地带和咸宁地区。从战略制定、开发模式、资源整合三方面对湖北体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提出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2.
工业园区是我国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强大引擎,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本文以青岛高新区为研究对象,编制了2016—2020年该园区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通过情景分析探讨了其碳达峰路径,并为中国工业园区的低碳发展提出了低碳发展政策建议。研究显示,2016—2020年,青岛高新区碳排放总量从32.88万t增加至43.78万t,碳排放强度由0.47 t/万元降至0.36 t/万元。工业能耗是青岛高新区碳排放的最大贡献者,也是其实现碳达峰的关键部门。生活用能的碳排放占比逐年增大,是青岛高新区实现碳达峰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进集中供热设施、煤改气等举措,青岛高新区预计在2025年实现碳达峰,碳排放总量达到71.58万t,碳排放强度降至0.27 t/万元。我国需制定统一的工业园区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建立工业园区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库,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纳入工业园区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充分挖掘能源及环境基础设施的减排潜力,促进我国工业园区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3.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ress-State-Response,PSR)"评估框架,以太行山区1990—201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和经济社会统计资料为数据源,选取14个指标构建了土地利用冲突强度诊断的综合评价模型,对太行山区的土地利用冲突强度进行了定量测度,并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ESDA),对各县级行政单元土地利用冲突强度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太行山区的土地利用冲突强度有所缓解,综合指数由0. 219降到0. 166;压力指数、状态指数、响应指数和综合指数的Global Moran's I值分别为0. 3059、0. 1739、0. 0969、0. 2811,压力指数空间集聚特征显著,响应指数空间集聚性较小;土地利用冲突综合指数的热点区、次热区则趋于向京津冀地区迁移,冷点区、次冷区趋于向山西省广大区域转移。  相似文献   

4.
中三角区域已经是我国第四个国家级城市群,也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需要以节能减排、资源环境等为重点,以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双可持续"的协同发展。本文以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为主要大气污染物,对我国中三角区域大气污染物排放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区十群"等进行了多方位比较。结果表明,2013年中三角区域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51.7万t,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40.1万t;氮氧化物排放量为147.2万t,其中工业氮氧化物排放量为93.6万t;烟(粉)尘排放量为81.8万t,其中工业烟(粉)尘排放量为71.4万t。中三角区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排放量均位于"四极"的第三。中三角区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单位GDP排放强度分别为25.03t/亿元、24.29 t/亿元、13.50 t/亿元,分别位于"四极"的第一、第二、第二。同时,本文还从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结构调整、煤炭消费方式等方面对我国中三角等经济"四极"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云南省经济系统行业碳排放强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经济活动所排放的温室气体可能是造成这一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作为我国首批发展低碳经济的试点省份之一,云南省面临着从何处入手实施碳减排和应采取何种路径的难题.基于2007年云南省投入产出表的数据,计算了云南省经济系统及行业的碳排放强度.结果表明,云南省经济系统的CO2排放总量为16.96亿t,单位增加值的CO2e排放强度为4.52t/万元.从行业来看,碳排放强度大的多数为资源型产业.分析了云南省碳排放强度大的原因,提出了云南省经济实现碳减排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文章利用2002~2012年青海省主要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统计数据,对青海省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对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碳汇效益及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截至2013年末,青海省总土地面积为71.21万km~2,青海省各类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分别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6.39%、4.47%和29.14%。在空间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产生的碳排放情况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2)2002~2012年青海省耕地、林地和牧草地的碳吸收效应逐年增加,其中林地变化较为明显,2012碳汇量是2002年碳汇量的3.2倍。耕地和牧草地变化不明显,碳汇量分别介于7.155~7.982万t和770.637~804.445万t之间。(3)2002~2012年青海省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为427.75~1 570.286万t,利用同期的耕地、林地和牧草地的碳汇量,分别为7.155~7.982万t、1 210.843~3 936.506万t和770.637~804.445万t。计算得出2002~2012年青海省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净碳排放量介于802.346~3 178.312万t,近11年平均净碳排放量为1 314.686万t。表明耕地、林地和牧草地碳汇量明显大于建设用地碳吸收量,区域整体表现为碳汇。  相似文献   

7.
基于IPCC清单编制法,对四川雅安某社区2015~2017年的碳排放进行核算,并通过可视化表达,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以期为促进社区节能减排,推进低碳发展提供建议。结果发现该社区2015~2017年碳排放总量分别为13 726 t、19 857 t以及25 353 t,呈现出显著上升趋势,但各贡献源的排放各有不同,电力使用贡献最大。不同功能建筑之间的碳排放强度也存在明显差异,高层住宅商铺低层住宅企事业单位。  相似文献   

8.
以我国328个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重心模型、空间自相关、泰尔指数探讨了2010—2016年建设用地供应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供应量东部与东北下降,西部上升,供应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②土地供应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但二元分异格局减弱。③除东北外,其他3个地带的内部异质性增强,地带间差异向地带内异质性转变明显。④土地供应热点区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冷点区由西部向东北转移明显,南热北冷格局增强。⑤组内差异引致总体差异扩大,组内差异由东部内部差异转变为西部内部差异。  相似文献   

9.
为实现上海市政府制定的二氧化硫减排目标,普陀区政府严格落实各项总量控制措施。"十一五"期间,二氧化硫排放从1 867.37 t/a降低到327.90 t/a,二氧化硫减排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介绍了上海市普陀区在二氧化硫减排工作中采取的措施,并提出优化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加大对大气污染治理设施的监管力度等进一步削减和控制二氧化硫排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基于灌溉、翻耕、农药、农用化肥、农膜、农用柴油等6大主要碳排放源,利用IPCC法、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法对2004—2016年我国农地利用碳排放总量及碳排放强度的时序与空间演化进程进行测量,并运用LMDI指数分解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我国农地利用碳排放量总体呈现出"低速上升—低速下降"的趋势,碳排放强度变化具有"双峰"特点;农地利用高碳排放区基本覆盖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产区,而碳排放高强度区则大致与我国农地资源匮乏、经济发展程度高且人口众多的地区重叠。13年来,我国31个省(市、区)的农地利用碳排放量的相对差异表现出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绝对差异逐步减少,碳排放强度的相对差异与绝对差异均在2008年后保持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农业效率、农业结构与农业劳动力对农地利用碳排放起抑制作用,农业经济是促使农地利用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抚顺石化热电厂为自备燃煤电厂,新厂区3台锅炉均为高温高压煤粉炉。目前SO_2、NO_X烟尘的排放都无法满足《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2014—2020年)》的要求,通过对热电厂新厂区3台460t/h燃煤锅烟气进行超低排放改造,每年NO_X排放量可削减1 372t,SO_2的排放量削减594.6t,烟尘的排放量削减228t。排放烟气中NO_X50mg/Nm~3,SO235mg/Nm~3,烟尘10mg/Nm~3,达到上述国家要求。  相似文献   

12.
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开展建设项目碳排放核算,建立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有效控制新增碳排放,推动企业尽早实现碳达峰。我国尚未建立国家层面统一的建设项目碳排放评价核算方法。文章以某乙烯项目为例,选用“国标方法”“发改委方法”“广东省方法1”“广东省方法2”“北京市方法”“上海市方法”6种温室气体核算方法,核算出CO2排放量分别为399.49×104,359.02×104,345.65×104,357.09×104,375.33×104,298.7×104 t/a。6种方法在燃料燃烧、火炬燃烧、工业过程、净外购电力、热力等方面的核算内容、量化公式、排放因子上均有所不同,导致核算结果差异较大。考虑到环评阶段活动数据和排放因子等可获得性低、准确性差的特点,建议企业工业过程和装置层面碳排放核算统一采用碳质量平衡法,将委托第三方处置废弃物产生的碳排放纳入间接排放,增加装置层面的碳排放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成都市车辆信息(包括车流量、车辆构成及车辆行驶工况等)进行调研和测试,根据IVE模型得出了机动车NO_x的排放清单。结果表明,2012年成都市机动车NO_x排放总量为76 859.4t。其中,轻型载客车、出租车、重型客车、公交车、摩托车、轻型载货车、重型载货车的年排放量分别为10 796.8t、397.4t、985.9t、6 801.4t、3030.9t、13 081.8t和41 765.2t。在此基础上,利用GIS对成都市机动车排放NO_x总量按不同道路类型进行空间分配,得出机动车排放产生的NO_x总量的空间分布与排放源强分布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全球能源消费持续升高,区域碳排放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并成为全球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利用土库曼斯坦化石能源消费释放温室气体相关数据,估算了2000-2018年土库曼斯坦碳足迹量,并进一步分析了碳足迹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各组分的贡献率。结果表明:2000-2018年土库曼斯坦碳足迹呈波动上升趋势,平均排放量为5.94×10~(10) kgCO_2 e/a,其中天然气的排放量显著高于石油,为4.28×10~(10) kgCO_2 e/a,贡献率为67.97%~74.80%;2000-2018年,人均碳排量呈上升趋势;总碳排放强度呈缓慢下降趋势。对此,从能源利用结构方面提出相应的减排措施。  相似文献   

15.
以太原市高新工业园区为案例,探讨同类型产业新型化、能源清洁化的高新工业园区"近零碳排放"的可能性与实现路径,核算并分析园区2005—2015年的碳排放状况,运用情景分析法对2016—2020年碳排放的相关指标进行预测和讨论。结果表明:太原市高新工业园区碳排放总量增速放缓,碳强度呈下降趋势,电力消费领域减排潜力巨大,未来有望实现"近零碳排放"。国家高新工业园区应积极推行电力清洁化、清洁能源使用、高耗能行业的低碳化改造与绿色产业发展,进一步挖掘碳汇潜力并积极参与碳市场,率先开展绝对量减排,逐步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低碳发展模式,建成"近零碳排放"示范区。  相似文献   

16.
中国国际贸易中的内涵CO2排放及其空间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际贸易中的内涵CO2排放成为全球气候变化谈判关注的热点.中国进出口贸易产品中的内涵CO2排放是导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显著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研究表明,中国国际贸易中的内涵碳排放凸现"国外消费,国内污染"的典型特征;美、日、欧盟等OECD国家是中国国际贸易中内涵CO2净排放的主要集中区;非OECD中的亚洲国家是中国国际贸易中内涵CO2净排放的次集中区.据此提出:①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应当考虑国际贸易导致的内涵碳排放;②中国出口产品的消费国应对中国的碳排放增长负有一定的责任;③构建消费型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体系更能体现出减排的公平性;④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从根本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最有效措施.这一研究为重新界定中国温室气体排放和在国际气候谈判中充分争取公平性提供有利的佐证.  相似文献   

17.
土地集约利用和碳排放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约束条件,解构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建立空间杜宾模型,解读空间互动视角下1995—2018年我国省际层面土地集约利用碳排放效应特征。结果表明:①地均碳排放存在显著负向互动影响,省际之间碳减排呈现零和博弈的特点,表现为邻省的地均碳排放每下降1个百分点,将导致本省地均碳排放上升0.232个百分点。②土地集约利用与地均碳排放之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因多数省份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尚未跨越“倒U型”曲线拐点,直接效应表现为本省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升促进本省的地均碳排放量增加,土地集约利用抑制邻省碳排放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明显。基于研究结论,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将有利于发挥土地集约利用碳减排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同时区域联动机制对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双碳目标的实现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在Arc GIS、Geo DA和SPSS统计工具的支持下,利用标准差、变异指数、空间相关指数分析了2000—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101个旗(县、区)城镇在岗职工工资收入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平均工资水平区域相对差异总体上呈上升态势,工资水平空间绝对差异呈波动性缓慢增长趋势。研究单元的平均工资在空间上有明显的集聚特征,高值区在资源禀赋条件好的"呼包鄂"地区集聚,蒙东的通辽、赤峰、呼伦贝尔的部分地区是冷点集中区;不同类型区数量发生变化,热点区所占的比重由2000年的2.67%减少到2013年的16.83%;次热点区明显增加,两年的比重分别为18.82%、32.67%;冷点和次冷点区数量变化不明显。矿产资源富集、区域发展政策、良好的经济社会条件和区域战略政策等都是影响内蒙古地区平均工资时空变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运用碳排放足迹的相关含义以及研究方法估算了2004-2008年江苏省能源利用的总碳排放、总碳足迹、碳足迹的产值与强度以及生态压力,提出了相应的管理策略.研究结果表明:总碳排放从2004年的41793.07万t上升到2008年的64750.84万t,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总碳足迹由2004年的0.87 hm2/人上升到20...  相似文献   

20.
排放权分配与减排分担始终是国际气候治理的关键问题,基于2℃环境约束与公平感受视角,利用多原则综合加权的分配方法,对全球排放权分配与减排分担展开研究,其结论如下:(1)在温升控制目标下,全球年均排放空间为177.42亿t;满足公平感受要求的全球年均配额为207.59亿t;以2015年实际排放为例,全球年均贡献减排与责任减排分别为30.17亿t、120.42亿t。(2)应用六大单一原则的排放权配额分配,其结果相差悬殊;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偏好等产出原则,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偏好排放责任原则;基于公平感受的综合加权分配方案降低了单一原则分配的规则"刚性",能缓解分配中的"南北"失衡现象。(3)减排分担结果显示,分担集中于少数Ⅰ类地区的国家和地区,而大多数Ⅴ类地区的国家和地区减排分担不高,当前全球仍处于责任减排阶段。因此,排放权分配要在公平与可行、总量目标与个体标准之间寻求平衡,充分挖掘减排潜力;减排分担应坚持两个区分,减排目标实现按三阶段渐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