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生产系统同资源环境之间存在复杂的多重反馈作用机制,现代荒漠化过程是人类活动不当造成的。本文对现代荒漠化过程中人为影响的系统分析表明:现代荒漠化过程中,各指标的变化速率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将控制人口增长速度与增加农牧业生产的物质技术投入、提高农牧业生产的集约化水平结合在一起,实行综合治理,是防治荒漠化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该文以晋陕蒙接壤地区北部为试验区,采用70年代MSS图象、80年代和90年代TM图象,结合GPS的野外空间定位技术,在ARC/INFO系统支持下,开展了沙质荒漠化动态监测。结果表明,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沙质荒漠化呈发展状态,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期呈明显的逆转状态,但二十余年来,该区的现代沙质荒漠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物理过程,变化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同时建立了一套较为系统的3S技术沙质荒漠化动态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3.
东北平原西部沙地的气候变异与土地荒漠化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东北平原西部沙地位于欧亚大陆中纬度巨型沙带的东部边缘 ,为我国荒漠化土地的东缘。随着经济的发展 ,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荒漠化景观日益明显 ,前景令人堪忧。气候因素是荒漠化发展的一个基本因素 ,东北平原西部沙地是我国北方气候条件最好的沙区 ,但目前对于区域荒漠化驱动因子的气候因素影响方面的研究未开展系统的工作。论文系统分析了东北平原西部沙地影响荒漠化的现代气候因素特点 ,探讨了在较好气候条件下气候变异、人类活动与荒漠化之间的关系 ,并根据气候发展趋势预测了未来在自然因素作用下沙地的可能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地球的荒漠化现象我们居住的地球,由于气候异常的变化,人类的不正常活动,造成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如过度开发、耕种土地造成土地贫瘠;牧区放牧过度,毁坏草场;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缺少完善的排灌系统导致土地盐碱化,这些都是荒漠化的原因。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  相似文献   

5.
荒漠化:问题与出路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谦 《世界环境》2006,(4):20-21
问题由来 自1949年法国学者Aubreville首次提出“荒漠化(Desertification)”一词,到1994年通过的《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所最终确认的荒漠化定义,即“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arid)、半干旱(semi—arid)和半湿润干旱(dry subhumid)地区的土地退化”,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也面临了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土地荒漠化成为这些问题中的一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问题尤为严重,给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不便,因此,对荒漠地区生态治理路径的研究显现出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一些荒漠化防治成功地区的经验为借鉴,从政府重视、人民意识和具体措施三个方面对我国荒漠化防治中的生态路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阜新地区土地荒漠化演变与生态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RS和GIS作为信息获取与分析工具,通过对1978年、1989年研究区土地荒漠化遥感影像解译分析,对阜新地区21年来土地荒漠化的演变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荒漠化的空间演变经历了“强化-逆转-强化”的过程,荒漠化则表现为“重度荒漠化逆转,轻度荒漠化扩展”的演为格局,不同类型的荒漠化(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盐渍荒漠化)分别有不同的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对土地荒漠化进行了区位划分,提出了土地荒漠化区分区治理的模式,并从恢复生态学角度提出了区域生态恢复的政策和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8.
关于荒漠化研究理论与实践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书红 《环境保护》1998,(12):20-21,36
本文结合荒漠化研究历史,简要论述了荒化概述,成因和范围,探讨了《联合国荒漠化防治国际公约》对我国荒漠化研究和防治的影响,指出荒漠化不包括史前时期由于自然因素所形的沙漠,戈壁,提出了判断荒漠化过程的指征。  相似文献   

9.
陕北长城沿线沙质荒漠化遥感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1975年MSS卫星图像、2000年ETM卫星图像为遥感信息源,通过建立科学的沙质荒漠化土地分类体系,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对位于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的陕北长城沿线沙质荒漠化进行了现状及动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经过20多年来沙质荒漠化防治,现代沙质荒漠化过程得到了明显的逆转,25年间,沙质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了195.18km2,逆转区的面积比发展区的面积大1280.48km2,为该区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但是目前该区的沙质荒漠化土地强度依然较大,危害较大的极重度和重度沙质荒漠化土地占到总沙质荒漠化土地面积的35.64%,同时煤炭、油气资源的开发对沙质荒漠化的负面影响具有潜在性和长期性,因此,建立合理的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体系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0.
针对河西地区临泽县严重的土地荒漠化问题,本文对荒漠化现状和气候变异、人类活动两大荒漠化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旨在探讨各因素变化对荒漠化演变的可能影响及其发展趋势。结果表明:荒漠化土地占全县总面积的64.43%,沙化危害严重。多年降水无明显趋势变化,且总量较小、分布极不均匀;气温则明显变暖,且极端气温条件恶劣;风速趋于减弱,气候的总体变化不利于荒漠化恢复。另外,自建国以来人口增长迅速,随之引起耕地面积扩张,牲畜量迅猛增长,且经济产业结构和水资源利用不合理问题突出,促使荒漠化正向扩展。综合各因素变化影响,临泽县荒漠化态势严峻,防治任务十分艰巨,人口压力、人类破坏活动和水资源不合理利用已成为导致土地荒漠化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必须控制人口增长,加强环境保护,提高水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加大荒漠化治理力度,以期土地荒漠化局势逆转。  相似文献   

11.
今年春天,北京严重的沙尘暴再次引起了人们对我国荒漠化问题的关注。然而,人们对于荒漠、沙漠、沙地等概念是经常混淆的。至于荒漠化、沙漠化或者沙化更是说不清楚,以至于我们在荒漠化防治中走了不少弯路。上述概念之间的关系有包容也有区别,弄清它们的区别对于确切理解我国的荒漠化问题,从而采取正确的治理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挑战荒漠化     
地球1/3的土地,约40亿公顷。正面临着荒漠化的威胁,逾25亿人口深受其害,还有至少100个国家的10多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相似文献   

13.
《世界环境》2006,(4):11-11
荒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干燥的半湿润地区生物生产力的丧失,这是人类面临的最严重威胁之一。它是一个全球问题。影响到世界1/5人口、100多个国家。荒漠化的后果影响深远。它部分由贫穷所致,反过来又加剧贫穷,从而形成一个可怕的循环。荒漠化与其他一些问题一起,迫使人们从贫穷的农村地区移徙至城市,而城市本身往往缺乏条件来为新移民提供充足的住房和就业。目前的趋势表明。  相似文献   

14.
蒋高明 《世界环境》2006,(4):F0002-F0002
2006年6月19~21日,“荒漠化与干旱区国际研讨会:人类50年来干旱区问题回顾”在北非国家突尼斯召开。本欢会议是国际社会为纪念2006年“国际荒漠化年”而开展的重大活动之一。会议由突尼斯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ENSCO)、比利时政府联合发起.撒哈拉沙漠观测站(OSS)、全球环境基金(GEF)、联合茸荒漠化防治委员会(UNCCD)、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等多家机构合办。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政府官员、国际组织的50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5.
根据实地考察,介绍并分析了厄瓜多尔荒漠化的环境背景,荒光明磊落化土地的主要类型、人布特点,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原因。  相似文献   

16.
波恩 《世界环境》2006,(4):14-16
荒漠化概念是用来表达陆地生态系统严重的退化形式和它们服务功能丧失的影响。干旱是沉默的杀手,是非常容易被人遗忘的自然灾难。经验显示,对荒漠化和干旱内涵的知识必须扩大,政策取向必须由健全的监测和相关的调查结果所支撑。千年生态评估对这一目的做出了重大的和值得赞赏的贡献。它谨慎地描述了生态系统功能对人类福祉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有着极端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世界的早地有更强的说服力。在早地、半旱地、干旱的半湿气候地区的人口受环境脆弱性和贫穷的极大影响,被定义为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所干预的领域。 依据健全的科学证据,荒漠化综合报告声明,为了满足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必须要解决荒漠化的问题。防治荒漠化的战斗必须在各级展开,并且最终必须在当地获胜。证据还表明,成功是完全可能的。这份报告始终,现在更清楚地表明这一现象植根于全球一连串的因果关系之中,它的后果远远超越所影响地区的疆界。荒漠化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有重大影响。 在荒漠化的气候因素和人为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上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为了扩大知识基础,应该产生政策相关的调查结果、促进决策过程更加明智,在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科技委员会应该有能力在这方面做出贡献。同时,这份评估显示了这一挑战的广度,并邀请国际社团把精力集中在所需要的行动上。[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张羽 《沿海环境》1999,(8):13-14
1993年5月5日,我国西北地区发生了一场规模可怕的沙尘风暴,被大风吹起的“沙墙”犹如洪峰般高达数十米,席卷了四个省.沙尘风暴波及之处,遮天蔽日,白昼变成黑夜,有85人在这场灾难中丧生,直接经济损失达5亿元.这只是我国土地荒漠化的一个缩影.荒漠化是人类不合理利用造成的土地退化,形成一种几乎完全没有植被和土壤发育的地表荒芜状态.我国土地荒漠化问题非常严重,首当其冲的是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这里的戈壁、沙漠和沙漠化土地总共有153.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全国土地面积的15.9%,其荒漠化土地呈不断发展的趋势.在60年代至70年代,平均每年新增荒漠化土地1560平方公里.据《人民日报》最新披露的数据,我国土地荒漠化的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17.6%,且每年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  相似文献   

18.
松嫩平原西南部土地碱质荒漠化预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地荒漠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其造成的资源丧失和环境破坏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成为影响深远的缓发的生态环境灾害.笔者以松嫩平原西南部为例开展荒漠化预警研究,将地理信息系统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相结合,实现了对荒漠化发生的定位、定性及定量研究.   相似文献   

19.
荒漠化本身在广大的亚洲有许多不同的形式。在总共43亿公顷的土地中,从地中海沿岸到太平洋海岸的亚洲拥有17亿公顷的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干旱地区。退化的地区包括中国、印度、伊朗、蒙古和巴基斯坦正在扩大的沙漠。叙利亚的沙丘,尼泊尔被侵蚀的陡峭山坡以及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被砍伐的森林和过度放牧的高地。从荒漠化和干旱所影响的人数而言,亚洲是最严重的大陆。为了提高效率,荒漠化的防治活动必须谨慎地根据每个国家的特殊情况和特殊需要做出安排。  相似文献   

20.
全球荒漠化情形已经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到36亿公顷,相当于地球陆地面积的1/4。全世界受荒漠化影响的国家有100多个,遍及六大洲,约有13.5亿人口生活在荒漠化造成的贫穷落后的困境中。全球性的土壤荒漠化,是一个严重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尽管各国人民都在进行着同荒漠化的抗争,但荒漠化却以每年5-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到本世纪末,全球将损失约1/3可耕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