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的分析将显示,中国劳动力市场的转折点正在到来。中国向市场经济转型伴随着高速城镇化和工业化过程,二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迅速上升,吸纳了绝大多数新进入劳动年龄的劳动力和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只要高速增长的势头不停止,总有一天,剩余劳动力会被经济增长带来的非农就业机会所“汲干”,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向供求平衡状态转化,这时,劳动力市场的“转折点”到来了。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民工荒”的出现似乎发出了这样一个信号:劳动力供需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相对紧张。对珠三角地区的调查发现,企业缺工率高达10%。然而伴随着“民工荒”从东南沿海地区到广东、福建、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的蔓延。我国就业难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2004年城镇登记失业人数827万,比2003年增长3.4%,城镇失业人数上升的趋势没有得到抑制。2005年第二季度下岗失业人员(下岗职工、就业转失业人员、其他失业人员)占据了城市劳动力市场求职人员的42.7%,下岗失业人员仍然构成了对劳动力市场的巨大压力。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难相伴随,青年初次就业率低,成为社会的“新失业群体”,并且这一群体数量呈现上升趋势。2005年第二季度,新成长失业青年占城市劳动力市场求职人数的19.7%。比第一季度增长了1.6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0个百分点。在“新失业群体”中,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3.
家和万事兴     
近日有关食品市场上“苏丹红”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消费者无不闻“红”色变,一批涉“红”食品则被强令逐出市场。如同食品、药品乃至商品市场上的假冒伪劣产品之类不和谐音一样,黑中介欺蒙诈骗行为之类在劳动力市场上频频出现的不各谐音,也为广大求职者深恶痛绝。  相似文献   

4.
最近对就业的关注依然聚焦在太平洋对岸的美国。刚刚挣脱了负债危机的奥巴马政府抛出了其促进就业的一揽子方案,试图为其面对的另一场更困难的危机一~失业率长期居高不下一一找到一张可以让选民满意的牌。这一方案自然免不了又要引发其国内两党的一场政治扯皮。然而不管争论的内容如何,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与失业浪潮已将自由市场主义的理论和政策冲刷得颜面无存。那种将政府与市场二元对立、视政府为市场天敌的论调,显得如此老套而不合时宜。这个历来最标榜市场自由的国家也不得不承认:市场需要政府。经济社会的良陛运行与健康发展,不能没有政府代表的公共部门“在场”,无论金融市场,贸易市场,还是劳动力市场,政府的作用都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5.
从2004年开始,行业内就不停地有人出来说“明年是智能家居市场井喷的时候”、“明年是智能家居发展最快的时期”。但2005年、2006年,实际上智能家居的销售额大家是心知肚明,比想象中的差了很多。个人认为一个市场说“井喷”,必须有它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6.
2005年2月21日,劳动保障部、公安部、人事部、工商总局在京联合召开全国清理整顿劳动力市场秩序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就做好当前劳动力市场清理整顿工作作出部署。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各地加强协作,统一行动,联合执法,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规范劳动力市场,并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建立劳动力市场的良好秩序。  相似文献   

7.
“中国就业论坛”是中国劳动保障部与国际劳工组织共同在北京举办的一次国际研讨会。旨在共同探讨我国在全球化背景下有效促进就业的战略和政策。本次论坛的主题为“全球化、结构调整与就业促进”.重点讨论促进就业与经济全球化、促进就业与消除贫困、促进就业与劳动力市场建设等问题。论坛举行了7场全体会议.会议主题主要是“全球化、结构调整与就业促进”。“国际经验、挑战与对策”,“农村就业挑战”等。大会第二天同时举办了9场分会。主要议题是就业与经济政策、结构调整与就业促进、劳动力流动与就业促进、就业形式多样化与非正规部门就业、技能培训与就业能力、就业促进中的社会对话、公共就业服务与特殊群体就业保护等问题。为让读者了解这次论坛情况.本期摘要刊登了部分代表的发言。  相似文献   

8.
从世界各国的实践来看,就业服务是客观存在的一种劳动力市场机制,是具有经济理性的一种劳动力市场制度,发挥着促进劳动力供求均衡、减少劳动力市场摩擦、降低劳动力交易成本的功能,其中的公共就业服务更能起到提高劳动力市场透明度,帮助就业困难群体避免陷入不利地位的特殊作用。因此,各国都建立有比较先进的就业服务制度和比较完善的就业  相似文献   

9.
当前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从供给方面看具有年龄、文化、性别、技术等方面的特征,从需求方面看具有职业、企业、行业和产业等方面的特征。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主要受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中西部崛起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影响,同时还受制于社会发展、农民工居民化、城市化进程和人力资源流动体制等方面的影响,是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社会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建议实施人口政策,适当放宽计划生育对人口的控制;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扶持中小企业及民营经济发展等。  相似文献   

10.
案情简介 去年4月12日,浙江省嵊州市某领带服饰公司员工王某向市劳动保障监察大队投诉,诉称其辞职时公司拒绝退还在招工时向她收取的2.00元实习费。市监察大队立案后,经向有关人员调查并查阅该公司的收款发票簿,证实该公司先后向25名新招员工收取了200元~500元不等的实习费共计5000元。监察大队依据《浙江省劳动力市场管理条例》第15条第四项关于禁止用人单位在招用人员中“向被录用人员收取培训费、保证金、抵押金等费用”的规定,认定收取实习费行为违法,遂下达了《限期改正指令书》,责令该公司在收到指令书10日内全部退还所收取的实习费。[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论安全文化场及其在企业的实现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补充了本人在1993年提出的安全文化的定义。提出了安全文化场的概念。给出了企业安全文化场的实现方法。安全文化场建设包括“安全文”、“安全化”、“安全场”三部分,“安全文”是静态安全文化,“安全化”是动态安全文化,“安全场”是将“安全文”与“安全化”融人组织的体制,成为组织的运行机制,形成组织(系统)的安全文化能量场。  相似文献   

12.
我国劳动力供求关系基本格局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村劳动力的供给已经从无限供给转变为有限剩余,劳动力供求关系已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但“招工难”并不体现为绝对意义上的劳动力短缺,而是一种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的反映,是劳动力市场今后面临的长期性矛盾。总体上来说,“招工难”是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具体反映,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13.
《中国劳动科学》2006,(7):60-60
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提出“城乡就业并重”的工作方针,实施“广东省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采取有效措施加快统筹城乡就业,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五”期间,全省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260多万人,比“九五”期间翻了一番;2005年全省农村劳动者从事非农产业的比重首次突破50%,达到51.2%;当年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的务工收入达到1500多亿元。今年第一季度,全省又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8万人,培训8.5万人,其中减免费培训达5.6万人,安置就业5.2万人,均创历史同期新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步伐进一步加快。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瑞典经济经历了剧烈的波动,受其影响就业状况迅速恶化,大约有4年时间,有超过50万个工作岗位消失。在这其中受冲击最大的是那些丧失工作或者进入劳动力市场有严重困难的群体,即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15.
治理“三乱”是一场持久战:年初,交通部,公部部,国务院纠风办联合宣布,经过10年的治理,到现在,我国31个省(区,市)全部实现公路基本“三乱”目标。  相似文献   

16.
为促进企业安全生产环境稳步提升,丰富安全生产文化建设,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水平和管理效能,基于对企业安全生产环境建设的深入思考,开展以智能化、数字化和信息化为核心的“三化”型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结合化工机械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实际,分析提出“三化”型双重预防机制的系统架构,阐述系统功能设计要求、关键技术与创新点,总结系统实际运行效果,表明基于“三化”型双重预防机制的系统能够推动建设具有企业自身特点的安全生产环境,并可为企业风险管控和隐患治理提供可靠的决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按专业、分层次建立起一支爱岗敬业、技艺精良、结构合理的技能人才队伍,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然而,油田生产的特殊性、生产地域上的分散性和目前用工政策的局限性,决定了石油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不可能依靠劳动力市场得到“短平快”的解决,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必须眼睛向内,立足于现有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对现有人才的发掘、培养。技能人才队伍的开发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只有多管齐下、配套实施,才能开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新局面。配套实施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中国劳动科学》2011,(3):F0004-F0004
秦皇岛市社会劳动力管理服务中心系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所属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是市人力资源经理人协会发起单位。荣获河北省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先进单位.河北省优质服务窗口单位.秦皇岛市民主评议优秀单位。  相似文献   

19.
继上个世纪70年代末知青返城、90年代国企工人下岗浪潮后,第三次就业高峰已经到来。2006年2月,国家发改委联合其他部门共同发布的《2006年就业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显示,2006年,劳动力供大于求压力进一步加大,16岁以上人口增长达到高峰,劳动力资源增量有1700多万人。“高校毕业生、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转移劳动力、下岗职工、退役军人……种种因素使就业刚性矛盾仍然突出,劳动力总量增加以及产能过剩、贸易摩擦等原因,即将到来的第三就业高峰形势严峻,有可能超过前两次。”目前,我们国家的就业形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程度,无怪乎国内有学者称,我国的就业问题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就业战争”。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仅国家应当承担责任,而且应当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我国前两次面临就业高峰时,正值我国从国家用工转向市场就业,正是由于劳动力市场机制的形成与发展,才使我国化解高失业带来的社会风险。  相似文献   

20.
青年就业问题凸显 青年,正是人生如花的阶段。在许多人眼中,青年人朝气蓬勃,激情四溢,是社会之栋梁,未来之希望。然而,曾几何时,劳动力市场上需求量最大的强势群体青年人,也开始面临就业难的冲击。据劳动保障部2004年代中国就业状况和政策》“白皮书”显示,当前登记求职的青年竞占到登记求职者总数的70%。作为新失业群体,他们还被冠上了一个尴尬的名字——“2030”人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