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教材分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是苏教版第六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通过"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揭示着一些生活或人生的道理。本文文质俱佳,主要讲述小男孩汤姆钓到了一条他从未见过的大鲈鱼,但在爸爸的教育下,很不情愿地把钓到的大鱼放归湖中,而这件事给他一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时时处处都要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德与规定;还要反观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自我关系,思考和谐共生的道理。因此,反复诵读  相似文献   

2.
最近观看了一段Ted视频《错误的价值》,其中提到"我错故我在",引人深思。尝试、错误、思考、纠正、再尝试,直至找到正确的途径,这正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失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不能认识自己的错误,甚至一再坚持自己的错误。在现实中,无论做任何事情,我们都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我们的决策是正确的,我  相似文献   

3.
<正>说起《环境》杂志,可能他并不是一本家喻户晓的杂志,但他跟我有一段不解之缘,他陪伴我度过人生最懵懂迷茫时期,也直接影响着我的现在和未来。与《环境》结缘,要从大学刚毕业的时候说起。刚毕业时,我满腔热血投入金融行业,梦想着自己将很快成为影视剧中叱咤风云的成功人士。但现实给了我沉重一击,现实始终是现实,完全不是我当初想象  相似文献   

4.
我是中原油田采油三厂的一名职工。中国石化安全生产禁令颁布一年了,每当我背诵《禁令》的时候,就会想起我的第一任师傅老王。想起他的那句:违章就是事故。  相似文献   

5.
在人类社会里,人与自然的联系是最基本的 关系。人们对这一关系的认识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类在自然界里是唯一具有自我意识和能动作用的动物。这就使得人类将自身与其它物种区别开来:一方面,人类把自己看成是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主体;另一方面,人类把自身之外的自然界看成是自己认识和实践的对象,正因为这样,人类不甘心大自然的恩赐和摆布,而把认识和改造自然当作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手段。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的一些问题:人类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自然?人类又应当…  相似文献   

6.
不久前,著名科学杂志《自然》发表了英国物理学家霍金的一篇论文,他在文中提出:自己当初对世界的认识是有缺陷的。按照经典理论,黑洞内部不会放过任何物质信息.但最新理论却证明:能量和信息能够逃离黑洞。这样,黑洞是否真的存在,就值得怀疑了。  相似文献   

7.
越白 《环境导报》2003,(6):32-33
1990年,央视《动物世界》节目组忽然跑来个小伙子,要求节目组收留。理由:一、我太爱动物了,而且对动物摄影有一定基础;二、现在节目中很多翻译由于对野生动物不熟悉而犯了可笑的错误,我了解多一些,可以使节目更好些。就这样,他留在《动物世界》了。此人就是奚志农。奚志农第一次接触动物摄影时只有19岁,看到有人拿绳子把鸟拴住进行拍摄,他有一种本能的反感,“要拍就拍自由飞翔的鸟!”奚志农有了自己的目标。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寻找各种机会接近自然,而滇西北是他最爱的地方:高原雪域、茫茫原始森林、神奇出没的各种动物……“这才是我要呆的…  相似文献   

8.
作为新上任的部门经理,前不久,我被公司派去日本总部参观学习。在日本下飞机的时候,天已经黑了。负责接待的松井仓本把我带到银座大街的一家宾馆里,他告诉我这里是东京最时尚最繁华的一条街,问我要不要出去走走。虽然我有些倦意,但听到"东京最繁华"这几个字,还是抑制不住心中的狂喜,就让他陪我出去走走,顺便一起吃点晚饭。  相似文献   

9.
美国报人     
《美国报人》是蔡晓滨继《幽暗的航行》之后的又一本专题书,如果说《幽暗的航行》是他夜晚阅读的精神探索,这本《美国报人》则是作为一名中国报人对“报人”的认识和探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或说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心中块垒。  相似文献   

10.
<正>众所周知,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提高不能靠一日之功,而是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和转化才能实现。本文就怎样提高高中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谈一谈自己的认识。提高高中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最有效的办法有两条:一条是积累,一条是转化。一、积累不少学生学习文言文只满足于扫清文字障碍,认为教师已讲清楚,我也明白,这就够了。教师一篇一篇地讲,学生一篇一篇地学。到了高三下学期总复习的时候,教师问他还  相似文献   

11.
《环境影响评价法》第31条一直是该法备受关注和饱受争议的对象,如何全面正确地认识这一条款的规定才能更好地实施和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通过对31条两种情形下建设单位行为的主观恶性的再分析、对照环境影响评价的价值和目的对该责任条款的再认识、对环境影响评价执法难的根源追寻等方面来探讨对31条的全新认识和补充完善。  相似文献   

12.
1.从鄂西的崇山峻岭中逶迤而来的清江,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 许多人都可以脱口而出:“清”! 亘古的清江,当它流过《山海经》时,便留下了这样的墨迹:“水清十丈,可分沙石”。一个“清”字,活脱脱地烘托出了一条河流的容颜,眼神,体态,肤色,性格,风骨,灵魂……奔腾不羁的长江,正是深深地倾慕于清江的冰清玉洁。在陆城与清江邂逅的一瞬,便毫不犹豫地把清江拥入自己宽阔的胸怀中; 而黄河也算得一条好汉!他对清江心仪已久,但是他在清江的清澈纯净面前自惭形秽无地自容,最后他只得放弃了穿越秦岭的念头,羞愧地一路向东折去……  相似文献   

13.
托尼·朱特说到过一个关于《纽约书评》的段子。有一次在纽约参加一次晚宴,有人问他心目中美国最强大的三件宝贝是什么。他迅速做出了回答:“托马斯·杰斐逊、查克·贝里(ChuckBerry)和《纽约书评》。”  相似文献   

14.
《沿海环境》2001,(4):18-18
王蓉博士: 我是一个农民,因看到邻村种植果树比种植粮食更赚钱,便将自己承包的3亩多责任水田改种果树。但在种植果苗时,遭到乡政府制止。我认为在自己的责任田上种植果树,乡政府无权干涉。请问乡政府的这种行为合法吗?XXX乡农民 黄小兵黄小兵同志: 很多农民像你一样认为在自己的责任田上种植什么是自己的自由,政府无权干涉。但按照《土地管理法》第34条规定:“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粮、油、棉生产基地内的耕地列为基本农田保护区”和第36条的规定:“禁止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  相似文献   

15.
袁征 《环境》2002,(1):14
翻开文贤同志送来《泼绿,有我》一书的手稿,犹如一阵春风扑面而来,字字珠玑,妙语连篇,文笔优美,真知灼见。正如作者所言,虽然很“杂”,但都姓“绿”。之所以起名《泼绿,有我》,作者的本意是给纷繁的世间泼上一点绿色,“构筑—道人见人爱的环境风景线”,“为环境意识先行鸣锣开道”。郑文贤同志从事环保工作二十三载,默默地耕耘在《环境》天地里,泼绿不止。他的作品和《环境》一样通俗。通俗化的工作,看上去简单,做起来不易。但他却把环境科学这门比较深奥的学问,用通俗浅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个折腾的时代,《折腾》的作者戴定南是位赤贫出身的奇人,他把自己的事业折腾到了纽约曼哈顿的世贸大厦。随着"9·11"事件双子塔的崩溃和燃烧,他的商业帝国也遭灭顶之灾,他的雄心壮志变成了炼狱中的另一种折腾——在死亡与复活之间挣扎。作者把"折腾"写得真实而又奇异,写得惊心动魄而又出神入化。《折腾》是关于一代人的寓言,它就像一面镜子,每个人从中都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  相似文献   

17.
律师信箱     
南京市民刘先生是一家电镀厂老板,他致函本刊询问:排污费、超标排污费和污水处理费有何区别?律师解答:《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十八条第一款规定“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企事业单位,依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排污费,并负责治理。水污染防治法另有规定的,依照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企事业单位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按照国家规定缴纳排污费;超过国家或者地方标准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按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排污费”;《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  相似文献   

18.
阿友 《环境》2014,(4):54-57
正在周翔看来,公益组织生存的最关键因素是如何定位好自己的角色,坚守自己的底线,对于利益关涉方的威逼利诱绝不妥协。只有在所属领域的发言具有专业性和权威性,并始终保持贴近民众的活力,才能真正成为联系政府与百姓的桥梁、纽带。一所高校化学系的学子,将自己的专业特长学以致用,用200美元创立安徽第一家民间环保组织。从2006年发现环境极度恶化的仇岗村到污染企业拆除,他历时3年携手知名华人女导演杨紫烨拍摄出荣获"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提名奖"的纪录片——《仇岗卫士》。他说自己是行者,喜欢行走在路上的感觉。他就是"绿满江  相似文献   

19.
去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对污染环境罪相关构成要件做出解释,统一法律适用,同时进一步降低环境污染犯罪的入罪门槛,加大了对环境污染犯罪的打击。《解释》的出台严密了刑法保护网,弥补了立法的不足与欠缺,为刑事司法提供了具体指导。但是如同立法一样,司法解释在解决现有法律的漏洞和矛盾的同时,必然会形成新的漏洞、新的矛盾。本文将对《解释》第1条第2项“非法排放、倾倒、处置危险废物3吨以上的”规定中诸多不明晰之处加以梳理,进而提出自己的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20.
<正>一堂语文课,老师需要讲什么?怎样的课堂才算是学生有效学习的课堂?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刚好前几天我听过一两堂课,讲的都是杨绛先生的《老王》。第一堂课上,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对人物的赏析、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学生都说得头头是道,与参考书上没有两样。可是,学生真的是会了吗?面对学生的精彩发言,教师在课堂上再没有内容可讲。于是带领学生把"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过着怎样的生活,我为什么会愧怍"再总结一遍。这样的课堂,学生还感兴趣吗?听另一位老师的课,学生展示完学习的内容之后,又表演"老王给我送鸡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