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绿叶》2017,(7)
近代以来现代性的扩张,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环保思潮的出现也是反思这一变迁的产物。与此同时,环境治理逐步从民族国家迈向全球层面,成为世界各国政府与社会广泛关注的议题。对我国而言,环境问题也是特定时空下经济发展和社会认知的副产品之一。当下我国各类环境问题相对集中,环境治理体制正在经历变革,未来政府、市场与社会力量的多部门合作治理将是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2.
现代社会的一项基本任务是保持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普同性与独特性之间存在张力,却未必相互矛盾。反省广泛存在的文化中心主义,尊重和理解异文化,就有希望克服现代性的局限,并期待多元现代性的到来。在全球化的视野下,保持文化多元性,促进现代社会良性发展,改善人类的处境,只要行之得法,就是可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关于大庆市建设生态城市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生态城市是人类保护自身赖以生存环境的客观需要,是社会、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实现全球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对大庆市如何建设生态城市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迄今面临的最重大也是最为严重的全球环境问题。未来二十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也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时期。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如何发展,成为摆在决策者面前迫切而现实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现代性的环境秩序想要把自然与社会彻底隔开,彻底清除垃圾,但反而产生了更多的垃圾,引致了生态灾难。真正的环境主义,需要破除现代性的自然/社会二元本体论,不是去爱一个与人类无涉的平衡、和谐、完美的自然,而是去爱这些拒绝消失并围绕着我们的垃圾、粪便、废弃物,通过重新发现它们的用处和美感,让它们重新被社会接纳——循环利用,也被自然接纳——无害排放。  相似文献   

6.
80年代以来,日趋恶化的地球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日益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因此,人类已将更多的注意力从依然存在的战争危险转向和平发展中的全球问题,其中包括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系统是没有国界的,因此真正社会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必须维护人类所居住的整个世界的完整性。所以70年代以来环境方面先后制定的国际公约、条约和议定书已达100多项,超过了以往所有国际环境立法总和。同时,为鼓励科学界对全球问题的研究,素有科学家最高荣誉之称的诺贝尔奖金从1992年开始增设一项地球奖,以表彰在核。人口、资源、环境以…  相似文献   

7.
全球变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球变暖是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一个非常严重的环境问题。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的产生是与人类的各种活动息息相关的,环境的恶化必将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严重的后果。本文吸收了较新的科学发现对全球变暖成因进行了阐述;综合该领域近年的研究进展,将全球变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纳为三个方面,并作了比较详尽的分析;从多个方面探讨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策划人语:当科学遇到技术成为科技,将人们带入到工业时代之后,"环境污染"就成了现代社会挥之不去的症结。在分享科技、工业和商业带来的种种福祉时,如何将人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控制在环境所能容纳的阈值内,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带来了环境文明、环保意识、生态科学和绿色制度的发展,环境信息公开是诸多发展中的一项制度成果。与传统社会不同,现代社会的知识增加带来了社会发展,也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并且这种不确定呈现极大增长。因而,现代社会被称为"风险社会"。其中,"环境风险"是人类所面临的核心危险。  相似文献   

9.
人与自然     
现代世界上突出的四大问题是:人口、粮食、资源与环境。其中,人是主体,环境是客体。而粮食与资源则是由人类取自环境的。广义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人为环境(即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围绕人类周围的自然界,它直接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在现代人类社会生产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口急剧增长的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已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复杂。因而,探素二者之间的关系、相互作用的规律性及其发展变化趋势,就成为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目前,全球性环境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重点关注的对象。各国纷纷开展环境外交以谋求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本文拟就我国环境外交政策的成因、渊源、内容和作用等方面略做一番探讨。一、环境外交及环境外交政策的产生环境外交和环境外交政策都是为适应国际上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保护和改善全球环境是人类的共同责任。环境是人类赖以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日益明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和人类发展面临的共同挑战,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方兴未艾。我国作为一个能耗大国,从某种意义上说,发展低碳经济,努力建立起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能源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12.
策划人语:近20年,环境问题倍受关注。这既凸现了环境变化事关人类福祉,也表明了环境问题涉及众多学科和社会的各个层面,亟需全世界从制度、学术、文化等各个领域对其进行深入探讨,以期构建解决之道。事实上,全世界也是这样做的。所以,我们可以断言,在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判断上,国际社会、各国政府以及社会公众是存在共识的;同时,无论达成制度细则和科学认知的难度如何,国际社会非常清楚,实现全球环境治理需要各国政府"面向未来,共担责任,精诚合作。"  相似文献   

13.
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由于解决气候变暖问题不仅涉及科学技术领域,而且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国际关系等更为广泛的领域,因此它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我国农业目前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发展期,就在这个转型期,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与之不期而遇,由此也衍生了一系列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4.
温室效应与气候变暖是深刻影响人类社会发展、人类生存而亟待解决的首要环境问题。在广泛调研的的基础上,从生态可持续发展角度对其进行了阐述。介绍了生态可持续发展理论、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与全球性、近30年的地球异常气候而产生的各种恶性自然灾害、温室效应的产生和发展趋势及温室效应的防治对策。指出温室效应的防治要以生态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开发利用无污染能源,保护森林、增加植被,研究温室气体回收技术及不产生温室效应的原材料。  相似文献   

15.
《环境教育》2001,(1):4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都关注的全球性大事,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认识和持久行动。环境意识、生态文明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来说,必须具备一定的环境素养,才符合现代社会对每个人基本素质的普遍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   我国的中小学环境教育始于 70年代末。当时环保部门和教育部门就开始了密切合作、共同推动,历经 20多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丰硕成果。我国的中小学环境教育曾数次获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全球环境保护 500佳”称号,这些荣誉当之无愧。现在我国的…  相似文献   

16.
综观人类历史,宗教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在各类社会问题的解释与解决中一直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佛教中所体现的环保理念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试从佛教环保理念的思想渊源入手,围绕自然观、生命观和理想观等内容来探讨佛教与其环保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7.
能源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背景 能源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是源于对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盲目的经济增长方式将对全球资源和环境造成毁灭性的影响,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威胁,人类也逐渐认识到其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于是1987年“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被正式提出。  相似文献   

18.
<正>生态文明教育逐渐受到世界各国的持续关注和重视。从全球的视野出发,探究生态文明教育的国际动向、趋势和挑战。全球背景生态文明教育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手段。一般认为,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是现代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形式。随着全球人类发展的需求和地球生态系统的供给能力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生态文明教育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愈来愈多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9.
陈明 《绿叶》2010,(Z1):198-204
儒学应该而且能够为探索中国道路、塑造中华民族意识、建构中国现代国家形态做出贡献,但我们要对儒学本身进行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阐释与重建,既不能预设其理论本质将其封闭化,也不能预设其实践的有效性将其神化。今天儒学功能目标的实现,必须以民间具有深厚根基为前提。而这意味着它与社会生活的契合,意味着社会生活对它的选择、熔铸与再造。儒家与现代性是可以共生并存的,回到源头活水,到伦常日用中寻找理论生长点应该是正确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科学技术日趋成为了现代性的标志,掌控着现代社会方方面面的话语权。我们既不能说科技的无度发展导致了环境问题,也不能简单地说科技能解决所有环境问题。中国人对科学、科技缺乏质疑精神和能力。科学、科技的客观性值得质疑,其领域同样存在着话语权之争。面对未来中国的环境与发展,要警惕科学话语权中的恶的角色,多点人文与伦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