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通过使用在较为接近自然环境条件的实验室模拟技术,探讨了近岸沾污沉积物中石油烃类物质在沉积物/海水界面的溶出/吸附过程。静态模拟实验研究结果显示:所选沾污沉积物在本实验条件下,其最大溶出浓度出现在固液混合后17~26d,反应接触面积与该值的出现时间关系密切;沉积物中石油烃类物质的溶出/吸附达到溶出平衡点的时间,一般出现在反应物混合后50d左右;在其他反应条件确定的前提下,油类物质的溶出强度,取决于沉积物与水相接触面积,而与滞留在表层沉积物以下的沉积物数量关系甚微;溶出石油浓度的垂直分布显示,其实验水体中石油的溶出浓度为:底部≥表层>中间。  相似文献   

2.
通过实验室动态模拟实验,研究了在不同固/液比例、溶出温度、搅拌强度、沉积物的粒度等条件下,近岸海洋沾污沉积物中石油烃类化合物的释放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石油烃类化合物的溶出浓度与参与溶出过程的固/液相比例成正比:当固液相比例为1/8时,可在30min之内确定溶出/吸附过程的动态平衡点。沉积物中石油烃类物质向海水中的释放,在10min之内,可基本达到最大初始浓度;未经处理的新鲜沉积物样品较烘干研磨样品,更利于油类的释放。溶出温度的升高及剧烈的反应条件,有利于沉积物中石油烃类物质向海水中的释放。沉积物的组成颗粒愈细,释放的初始浓度愈高。  相似文献   

3.
通过实验室动态模拟实验,研究了在不同固/液比例,溶出温度,搅拌强度,沉积物的粒度等条件下,近岸海洋污沉积物中石油烃类化合物的释放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石油烃类化合物的溶出浓度与参与溶出过程的固/液相比例成正比;当固液相比例为1/8时,可在30min之内确定溶出/吸附过程的动态平衡点。沉积物中石油烃类物质向海水中的释放,在10min之内,可基本达到最大初始浓度;未经处理的新鲜沉积物样品较烘干研磨样品,  相似文献   

4.
阴极溶出法测定海洋沉积物中硫化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阴极溶出伏安法测定海洋沉积物中硫化物的实验条件和测定方法。结果表明,沉积物样品经EDTA为配位剂提取后,释放出的硫离子在0.2molNaOH-0.3%EDTA-0.2%抗坏血酸底液中,于-0.8V呈现清晰且灵敏的阴极溶出峰。在硫离子浓度为2~135μg/L范围内,峰电流与硫离子浓度成线性关系。方法的精密度(相对标准偏差6.6%)和准确度(回收率91.6~102%)符合环境监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平衡分配法评价有毒金属沾污沉积物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平衡分配法是近几年在国内开展的用于评价沉积物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主要运用平衡分配的原理,从污染物质的结合相入手,找出能够控制污染物质的主要因子,通过分析该主控因子的变化情况,判断沉积物中污染物质对环境的危害程度,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沉积物质量评价方法不具有时空可比性的弊端。本试验是将平衡分配法评价有毒金属沾污沉积物的研究方法应用于锦州湾地区的沉积物评价,检验该方法的适用条件和可靠性。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厌氧沉积环境下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对目前沉积物质量评价是一个较好的补充方法。  相似文献   

6.
提溶法(SA)已成功地用于危险废物填埋场的土壤和沉积物中金属污染物的现场检验,微波消化程序符合外操作和电化学测定的要求,用吸附溶出伏安法(AdSV)监测总铬和不同价态的铬,常规的阳极溶出伏安法(ASV)和电位提溶法(PSA)则用于测定Cd,Zn,Cu,Pb,实验结果证明,SA可用土壤污染层和沉积物的现场鉴定,SA测定的浓度值与美国环保局认可的原子或质谱法获得值相关性良好,SA的高灵敏度,简便,耗电  相似文献   

7.
葫芦山湾沉积物中重金属集散特征及环境背景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根据1990年调查资料,对辽宁葫芦山湾沉积物中重金属Cu、Zn、Pb、Cd的集散特征作了研究,其集散规律受控于沉积物的机械组成和有机质含量,即符合Cm=A/Sx×(dx(y+θr)/d50)B经验方程的规律;重金属环境背景值的求法是采用:①按统计分类型公式计算法,②采用对数累积频率曲线作图法和极大相关分析计算法,两种方法计算结果颇为近似。  相似文献   

8.
河流沉积物中石油类污染物吸附与释放规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以延河沉积物和采油废水为对象 ,实验研究了河流沉淀物对石油类污染物的吸附以及污染沉积物中该类污染物的释放规律。结果表明 ,当河流沉积物浓度在 2 0~ 2 0 0kg/m3,排放废水含油浓度为 1 55 7mg/L时 ,水相中石油的吸附平衡浓度可高达 70~ 5mg/L ;实验条件下污染沉积物中石油类在水相中的平衡释放浓度为 1 0mg/L左右 ;相同污染负荷下 ,含油废水直接排放 (吸附后 )对河流水质造成的污染要比污染沉积物中石油类的释放产生的污染更为严重 ,不过后者污染的作用周期要比前者长得多。  相似文献   

9.
沉积物干样石油烃类总量测定中几种前处理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利用荧光分光技术,考察并比较了沉积物中石油烃的五种前处理方法;讨论了最佳测定条件及一些有关的问题(如:溶剂,溶沉此、温度、粒度等);用大庆原油,15号汽油机油、20号重柴油作内标油,用海洋沉积物、湘江沉积物、水库沉积物为基质,测定了三种油在不同浓度时,对三种沉积物中标准添加法的回收率。作者认为手摇浸泡法,仍是目前一种比较简单,设备廉价的处理方法。此外,作者认为碱处理法,回收效率较高,也可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沉积物中石油烃污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4~2009年丰水期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调查监测资料,研究了沉积物中石油烃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污染情况,分析了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石油烃平均含量为176.25mg/kg,沉积物无石油烃污染;沉积物中石油烃空间分布格局整体上呈由近岸向远岸递减的趋势,陆源输送、水动力条件、细颗粒物质的吸附以及絮凝作用是控制石油烃分布的主要因素;调查海域空间分布尺度上可以划分为4个海域,MDS排序分析以及ANOSIM检验均支持了划分结果;沉积物中石油烃含量为近岸最大浑浊带最高,其次为近岸区和泥质区,在远岸区则常年存在一个石油烃含量的低值区.  相似文献   

11.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沉积物中石油烃污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4~2009年丰水期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调查监测资料,研究了沉积物中石油烃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污染情况,分析了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石油烃平均含量为176.25mg/kg,沉积物无石油烃污染;沉积物中石油烃空间分布格局整体上呈由近岸向远岸递减的趋势,陆源输送、水动力条件、细颗粒物质的吸附以及絮凝作用是控制石油烃分布的主要因素;调查海域空间分布尺度上可以划分为4个海域,MDS排序分析以及ANOSIM检验均支持了划分结果;沉积物中石油烃含量为近岸最大浑浊带最高,其次为近岸区和泥质区,在远岸区则常年存在一个石油烃含量的低值区.  相似文献   

12.
影响海水中矿物颗粒对石油烃吸附过程的因素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用实验室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三种沉积物(粘土、粉砂和粗砂)对海水中石油烃的吸附特征及影响吸附过程的几种主要因素。用气相色谱研究了在不同的温度、盐度和pH值条件下,沉积物对0~#轻柴油烃分子的吸附量。  相似文献   

13.
城市雨水管道沉积物氮磷污染溶出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城市雨水管道沉积物氮磷溶出特性不清楚的问题,以南京江北新区3种不同功能区(文教区、交通区及商业区)分流制雨水管道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管道沉积物中氮磷溶出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分析了不同pH、盐度等环境因素下氮磷溶出特征,并探讨了不同氮磷浓度的来流对出流中氮磷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各功能区管道沉积物中溶出ρ(NH3-N)、ρ(NO3-N)、ρ(TP)随淋溶时间先增大后趋于稳定,且达到峰值的先后顺序均表现为交通区>文教区>商业区.②各功能区管道沉积物中NH3-N和TP在pH影响下溶出趋势基本一致,均表现为酸性条件>碱性条件>中性条件,而NO3-N溶出均在pH=7附近(中性条件)达到峰值(交通区溶出率最大,为35.21%).③各功能区管道沉积物中NH3-N和NO3-N的溶出均随盐度增加而逐渐增加,而TP的溶出却在盐度超过1%后呈不同程度的波动.④NO3-N溶出率最小且TP溶出率最大的交通区雨水管道出流受来流影响最明显,相关系数均超过0.97.研究显示,与文教区、商业区相比,pH、盐度等环境因素对交通区雨水管道沉积物氮磷溶出影响最大,在雨水管道径流氮磷输出负荷的定量评估过程中应被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4.
郭超  黄廷林  丁煜 《环境工程》2011,29(5):56-59
模拟水体沉积物中石油类物质向水相中释放的动力学过程,探讨在不同石油污染强度下,石油物质在水相中饱和浓度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上述过程可以用滞膜模型进行描述,释放过程为典型的一级动力学过程,沉积物中石油含量与水相中石油的释放浓度呈正向关系,在相同的释放条件下,污染强度越高,水相中石油的饱和浓度越高,释放速度也越快。  相似文献   

15.
沉积物中石油类污染物的释放过程受到海洋水动力、环境因素、海床沉积物特性及生物扰动等条件的影响,引发的二次污染作用周期长,而且对水体环境、沿海娱乐活动及海洋生物的各项生理活动都会造成影响。为加深对该释放过程的认识,本文阐述了海洋沉积物中石油类污染物的释放机理,重点分析了海床液化失稳对该过程的影响机制,总结了石油类污染物释...  相似文献   

16.
泉州湾滩涂沉积物对Cu(Ⅱ)的吸附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Cu(Ⅱ)在泉州湾滩涂沉积物上的吸附行为。探讨了pH和温度对吸附作用的影响,测定了其吸附等温线。实验结果表明,常温下Cu(Ⅱ)在泉州湾滩涂沉积物上的吸附平衡时间约需3.5小时;吸附量随pH的升高先增大而后减少,pH=6.0左右时达最大;吸附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其吸附行为可以很好地用Langmuir型吸附等温线来描述。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Cu(Ⅱ)在泉州湾滩涂沉积物上的吸附机理。  相似文献   

17.
污染物在土壤或沉积物上的吸附和解析主要是储备机理,吸附和解析这个可逆过程的假设已经被证实了。在实验室中,室温下,从几个小时到2个月以上的时间里,已经研究了萘、菲、对-二氯苯有机污染物,这个吸附实验Kp值与公布的相关Koc和Kow是相一致的。简单线性吸附等温线模式在1-4天之间达到平衡。以逐级稀释沾污沉积物的办法进行解吸实验,解吸实验时间是从1天到五个月,获得的解吸速率小于先前测得的或予想的1至3个数量级。在解吸期间达到平衡后,已经解吸了82-99%以上吸附污染物为典型代表,但是,通常解吸的吸附污染物仅仅是30-50%。而通常引用的动力模式及人工制程度不能解释这些结果,讨论了这种可能性和由于这样吸附与解吸行为是由于滞后或是不可逆吸附造成。  相似文献   

18.
根据《海洋监测规范第5部分:沉积物分析》(GB 17378.5-1998)的规范方法,比较近海海洋沉积物成份分析标准物质(GBW07314)在HNO3-HCl04-HF常压消化体系中,在不同温度下Cu、Pb、Zn、Cd、Cr的溶出情况。样品消化液经赶酸后,以HCl浸提、过滤、定容,最后直接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  相似文献   

19.
海洋沉积物对重金属污染物的吸附是1种物理吸附过程,在一定的条件下(波浪和潮汐等),吸附于沉积物中的汞可能重新释放出来,对滨海海洋生态环境造成永久性的潜在危害。在对厦门海域汞污染调查的基础上,选择代表性的海洋沉积物进行取样,系统测定潮间带海洋沉积物痕量汞的释放动力学过程,并分析了盐度、pH、温度和振荡频率对释放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潮间带海洋沉积物中痕量汞的释放动力学符合Ho的二级动力学方程,即随着时间的延续释放速度逐渐降低,沉积物中痕量汞的释放平衡时间约为24h.沉积物痕量汞的释放量随盐度的增加有所减小,随温度和振荡频率的增加而增加;在pH〈7时释放量随pH值的增加而降低.pH〉7时,释放量随pH值的增加而升高。  相似文献   

20.
小鼠吸入过滤或未过滤的柴油机排出物,染毒8h/d,分别染毒2、5、8d后,发现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率明显升高。吸入过滤后排出物的小鼠骨髓细胞微核出现率低于未过滤组。柴油机排出物对小鼠染色体有一定的损伤作用,过滤后的柴油机排出颗粒物中,致染色体损伤的物质减少,不同吸入时间(2、5、8d)对小鼬骨髓细胞微核出现率,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