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青海省东部农业区作物生长期不同气象干旱指标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干旱一直是制约青海东部农业区农牧业生产最主要的气象灾害。利用青海东部12个气象站点近46年(1961-2006年)的气象资料,计算标准化降水指数(SPI)、降水Z指数和相对湿润度指数(M),并对各干旱指标表征的年、春季和夏季的干旱强度和干旱频率与实际干旱事件进行对比,分析其在研究区的适用性,进而分析研究区的干旱变化特征。结果表明:3种干旱指标相比,相对湿润度指数(M)对实际干旱事件的反映更准确,且能反映出不同地区干旱发生频率的差异。选取相对湿润度指数(M)作为区域干旱监测指标,得出时间上区域的春季干旱强度年干旱强度夏季干旱强度,夏季的干旱强度有不显著的增大趋势,而年尺度和春季的干旱强度有不显著的减小趋势;空间上,区域干旱频率和干旱强度均表现为南高北低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草地畜牧业雪灾脆弱性评价 --以内蒙古牧区为例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从综合减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建立了雪灾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并从雪灾区域孕灾环境敏感性以及区域畜牧业承灾体对雪灾的适应性两方面,对内蒙古雪灾脆弱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牧区雪灾脆弱性存在若明显的地域差异,中西部牧区比东部牧区脆弱性大,北部牧区比南部牧区脆弱性大,并且近10年来脆弱性提高的旗县明显增多,草地季节性干旱、北方干旱化以及草场超载过牧、退化加剧是畜牧业雪灾脆弱性呈增加趋势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3.
基于自然灾害系统理论,分析了导致和影响台风灾害系统脆弱性过程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脆弱性的诊断思路。通过分析,建立了台风灾害发生过程和灾害发生以后的脆弱性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构建了台风灾害系统脆弱性综合指数模型,并以福建县域为单元,对福建省台风灾害系统脆弱性过程进行评价。研究表明,福建省台风灾害系统脆弱性呈上升趋势,空间上高值区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区,有从东部沿海向西部扩展的趋势。反映台风强度和福建人口、经济地区差异显著,建议应该制定区域综合减灾模式,逐步降低脆弱性,提高防御台风灾害能力。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农业旱灾脆弱性区划与减灾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商彦蕊 《灾害学》2001,16(3):28-32,37
脆弱性是农业遭受干旱影响和旱灾损失的必要条件,它决定旱灾影响的强度。本文对河北省农业旱灾脆弱性进行了区划,分析了区域农业旱灾脆弱性变化的成因,针对区域农业旱灾脆弱性累进的动态压力,提出了调整人类行为、降低脆弱性、减轻灾害影响和损失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中国东部干旱特征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安顺清 《灾害学》1991,6(1):31-35
本文阐述了帕默尔干旱指标的原理、优点及其计算方法。文中用济南和郑州两站的资料对帕默尔干旱指标进行了修正,建立了适合我国东部地区的干旱指标,并计算了我国东部地区150个站(1951.1~1980.12)的干旱指数值,分析了我国东部地区的干旱特征。根据其干旱普遍存在、持续期长和强度大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干旱对策。  相似文献   

6.
通过构建农牧业干旱风险评价体系,可以系统、科学地分析旱灾风险,提出正确有效的减灾政策。基于MODIS数据及自然、社会经济数据,采用干旱危险性和脆弱性乘积的概念模型对锡林郭勒盟农牧业进行了干旱风险评价,并编辑了干旱风险分布图。结果表明:(1)基于NDVI-Ts特征空间构建的TVDI可以较好地反映锡林郭勒盟地区的干旱情况,研究区以干旱缺水为主,大面积干旱,致灾因子危险性很高;(2)锡林郭勒盟的干旱脆弱性较强,重、极重脆弱区占很大比例,且在空间分布上自东向西呈递增趋势;(3)干旱风险等级分布也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布规律,与脆弱性的空间分布规律一致,干旱脆弱性决定了干旱风险的分布。进而,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方面对该区域未来的干旱防治与管理提出了建议,以降低干旱风险,促进该地区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农业旱灾承灾体脆弱性评价--以湖南鼎城区为例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农业旱灾的形成是降水不足、不均与农业生产系统脆弱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脆弱性的高低会起到"放大"或"缩小"灾情的作用.本文以湖南鼎城区为例,通过分析该区旱灾致灾因子的特点,确定旱年年型的划分标准及对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发现该区干旱的季节性特点是秋旱比夏旱多、比夏旱严重.在此基础上,分析轻旱、中重旱、极重旱不同干旱程度下灾情形成过程及其与承灾体脆弱性的关系,构建了不同的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并以不同干旱程度的旱年为实例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鼎城区承灾体脆弱性的分布有一定的区域性,其脆弱度高低排序为西北山岗地区、南部低山及丘陵区、中部平原及山岗地区、东北部河湖及平原区,与实际灾情的分布规律基本一致.通过分析不同干旱程度下各区脆弱度的形成和变化原因,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降低农业旱灾脆弱性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8.
陈香 《灾害学》2007,22(3):6-10
基于自然灾害系统理论,分析了导致和影响台风灾害系统脆弱性过程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脆弱性的诊断思路。通过分析,建立了台风灾害发生过程和灾害发生以后的脆弱性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构建了台风灾害系统脆弱性综合指数模型,并以福建县域为单元,对福建省台风灾害系统脆弱性过程进行评价。研究表明,福建省台风灾害系统脆弱性呈上升趋势,空间上高值区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区,有从东部沿海向西部扩展的趋势。反映台风强度和福建人口、经济地区差异显著,建议应该制定区域综合减灾模式,逐步降低脆弱性,提高防御台风灾害能力。  相似文献   

9.
从微观农户角度分析了干旱、农业旱灾和农户旱灾脆弱性的成因。文章认为,自然降水不足或与作物需求匹配不均是造成农业干旱的动力,农户对干旱的应付能力不足是导致干旱成灾的原因。这种应付能力既受区域水资源可利用量的限制,也与农户的作物种植结构、灌溉支付能力、风险认识和对农业的依赖程度有关。农户旱灾脆弱性既与农业干旱有关,又受到人均资源和收入、种植和消费结构、生态环境质量、政策、市场价格等多重因素的作用。最脆  相似文献   

10.
基于CERES-Maize模型的吉林西部玉米干旱脆弱性曲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然灾害风险(Risk)是灾害损失的可能性,主要取决于致灾因子、脆弱性、暴露性以及防灾减灾能力四个因素。脆弱性(Vulnerability)衡量承灾体遭受损害的程度,是灾损估算和风险评估的重要环节,是致灾因子与灾情联系的桥梁。在全面收集研究区气象、土壤、土地类型、田间管理数据等资料的基础上,以吉林西部玉米干旱灾害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了吉林西部2001年、2002年、2004年以及2006-2009年7个案例干旱年的干旱致灾强度作为输入,运用CERES-Maize模型,模拟和计算出不同干旱致灾强度下不同生育期对最终产量起主要影响的关键指标的损失率,并且拟合出脆弱性曲线。结果表明,脆弱性对最终产量影响由高到低的生育期为抽雄-乳熟期、拔节-抽雄期、乳熟-成熟期、出苗-拔节期。研究结果可以为旱灾损失的快速评估、区域农业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以及预警提供依据,为区域防灾避灾与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洪水灾害发生频繁的国家之一,研究水灾脆弱性对中国的灾害风险管理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合理评估脆弱性尤其是社会脆弱性却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论文对评估社会脆弱性指数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传统评估方法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改进Hoovering评估模式.选择湘江流域的长沙地区为研究区,应用改进模型对研究区进行了社会脆弱性指数的评估.结果表明,长沙地区社会脆弱性从1980年至2000年基本处于下降趋势,但是在2002年和2003年增长迅速.2003年,长沙5区4县中社会脆弱性指数最大的是开福区,其次是长沙县,而宁乡县的社会脆弱性指数最低.  相似文献   

12.
采取演绎思路,在历史灾情的基础上,根据脆弱性概念,运用包络分析的CCR投入-产出模型,对上海各郊区(县)的农业水灾脆弱性分异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松江与南汇脆弱性达1的年数最多,宝山、金山与青浦处于中等,嘉定、浦东、奉贤与崇明脆弱性达1的年数最少;另外1,991年为水灾形势最为严峻的年份,其次是1985年,1987-1990年间,各区(县)的脆弱性值都偏小,没有脆弱性达1的区域。这与实际情况基本符合,该方法可以为市政部门提供必要信息和决策参考,以提高灾害科学管理的水平。  相似文献   

13.
辽西北地区农业干旱灾害风险评价与风险区划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辽西北29个农业县(市、区)为研究区域,选取辽西北最主要的玉米作物作为研究对象,从造成农业干旱灾害的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暴露性、脆弱性和抗旱减灾能力4个方面着手,利用自然灾害风险指数法、加权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农业干旱灾害风险指数(ADRI),用以表征农业干旱灾害风险程度;借助GIS技术,绘制辽西北农业干旱灾害风险评价区划图,将风险评价区划图与2006年辽西北受干旱影响粮食减产系数区划图对比,发现两者可以较好的匹配。研究结果可为当地农业干旱灾害预警、保险,以及有关部门的旱灾管理、减灾决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14.
基于格网GIS的豫北地区干旱灾害风险区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豫北地区32个市县为研究区域,从造成干旱灾害的4个因子,即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暴露性、脆弱性和防灾减灾能力4个角度出发,选取了包括气象、土壤、人口、社会经济在内的17项指标,在格网GIS技术的支持下,对评价体系中的各指标进行10 km×10 km尺度的网格化表达。应用自然灾害风险指数法,熵组合权重法和加权综合分析法,建立了干旱灾害风险评价模型;通过选取典型案例年,运用最优分割理论确定了干旱灾害风险阈值,并利用GIS技术绘制了豫北地区的干旱灾害风险区划图。结果显示:豫北地区的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濮阳市区、濮阳县、清丰县、南乐县、新乡市区;而西部的济源市、孟州市,以及原阳县风险较轻。  相似文献   

15.
基于问卷调查的四川民众地震灾害响应能力分区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曼  邓砚  苏桂武 《灾害学》2012,(2):140-144
基于前期对四川省德阳市民众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特点与规律的问卷调查数据及分析结果,构建了以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为核心评价参数的县市社会民众地震灾害响应能力的综合评价模型;然后将该评价模型应用于四川省,实现了对四川省社会民众地震灾害响应能力大小的分县市计算与评价。结果表明,四川省东部县市民众的地震灾害响应能力普遍比西部县市民众大,省会成都市周围的区、县(市)居民的地震灾害响应能力普遍较强,西部三个自治州民众的响应能力普遍较差,其中,成都市青羊区民众的响应能力最强,凉山彝族自治州金阳县民众的能力最弱,全省呈现出以成都市各区县(市)为中心向周围地区递减的总体趋势。  相似文献   

16.
农业旱灾的形成是降水不足或不均与农业生产系统脆弱性共同作用的结果,承灾体脆弱性的高低会起到“放大“或“缩小“灾情的作用,因此降低承灾体的脆弱性是抗灾减灾的主要和有效途径.选择湖南省鼎城区为研究区,通过分析灾前期-灾中期旱灾的形成过程及其与承灾体脆弱性的关系,分别针对轻度干旱和中重度干旱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加权求和法对水田-水稻农业生产系统的脆弱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区的承灾体脆弱性分布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脆弱度由高至低排序为西北岗地区、南部低山/丘陵区、中部平原/岗地区、东北湖/平原区,这一分析结果与实际灾情的分布规律基本一致.通过分析脆弱性分布规律和变化原因,发现地形和灌溉分别是影响灾前期和灾中期承灾体脆弱性的最重要因素,进而提出了具体的减灾防灾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干旱监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2003年卫星遥感干旱监测资料和哈尔滨市土壤湿度资料,应用土壤热惯法计算和分析了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旱灾情况,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研究表明:这种方法在目前对裸地面进行干旱遥感监测中是定量水平较高的,对裸露土壤湿遥感精度可达到60%,根据农业气象观测规范,它可以给出土壤干旱的绝对等级。利用这一方法,计算了哈尔滨市12个县(市)不同级别干旱灾害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8.
农业旱灾脆弱性评价--以北方农牧交错带兴和县为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基于区域自然灾害系统理论,构建了农业旱灾灾害系统及其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农业旱灾脆弱性综合评价模型,指出农业旱灾脆弱性评价是一个过程性评价:灾前-灾中强调区域农业生产系统的易损性,灾中-灾后强调区域里的人应对旱灾的适应性.以地处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兴和县为例,进行了农业旱灾脆弱性评价,结果表明:农牧交错带的农业旱灾脆弱性在县域尺度上主要受农牧用地比例的影响,在农户尺度上取决于非农牧收入比例的大小,所以合理、有效的农牧结合发展和非农牧产业发展有利于降低该地区的农业旱灾脆弱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