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苏州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调查苏州河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的基础上,计算了几种生物学指数,并根据指数值对苏州河底泥污染程度进行分级。研究结果表明:所调查的苏州河上海河段的底栖动物类群较少,属于贫底栖动物水域环境,生物学评价结果表明,苏州河基本上是中等-严重污染状态,与水质理化指标变化情况基本一致。除Goodnight修订指数外,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在综合评价苏州河上质上是适用的。  相似文献   

2.
苏州河上海市区段底泥有机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GC/MS的分析方法,对苏州河上海市区四个河段的表层沉积物所含有机污染物进行分析。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有机污染物的总化学好氧量、污染物的种类以及丰度含量。结果表明,四处河段的底泥均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污染,每处河段均检验出了超过 100种的有机化合物,COD在20,000mg/kg以上。  相似文献   

3.
针对城市雨水管网沉积物中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污染特性尚不清楚的问题,本研究选择南京江北新区3种不同功能区(文教区、交通区及商业区)分流制雨水管网沉积物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各功能区雨水管网沉积物中细菌耐药性,分析了β-内酰胺类和四环素类两类典型ARGs的组成种类及其相对丰度差异,重点探讨了上述典型ARGs在不同粒径颗粒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各功能区可培养细菌总数大小顺序为商业区 > 文教区 > 交通区,而携带典型ARGs的耐药菌(ARB)相对含量大小顺序却为文教区 > 商业区 > 交通区;交通区的典型ARGs相对丰度高于文教区和商业区1个数量级;随着干期长度的增加,各功能区雨水管网沉积物中典型ARGs种类及相对丰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随着颗粒粒径的减小,文教区雨水管道沉积物中典型ARGs的丰度变化不大,交通区的雨水管道沉积物中典型ARGs的丰度则呈增加趋势,而商业区的无明显规律;粒径较小的颗粒中可移动遗传因子(MGEs)对ARGs的分布影响更大,且以<75 μm粒径段颗粒中的最明显(相关系数为0.874).  相似文献   

4.
首次对乌江中上游底栖硅藻群落组成特点进行定量系统研究,得知其组成基本上呈种类多、丰度小,种类少、丰度大的分布状况。对底栖硅藻丰度和八种离子、重金属间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后知Hg元素是影响底栖硅藻丰度的第一显著因子,建立了底栖硅藻丰度-汞元素曲线回归方程。可为用硅藻监测、评价河流水质提供理论基础,并为水质预警的硅藻生物指标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随着苏州河环境整治工作的深入,苏州河水质得到了显著的改善。目前,各项整治措施还在实施的过程中.有些问题也有待解决,其中一个便是苏州河沿线雨水泵站排河的雨水污染问题。本文在综合考虑上海市水环境,城市建设及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苏州河沿线雨水泵站污染消减技术作了阐述。并对其进行了比较,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龙江底栖硅藻群落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9月份龙江流域设20个采样点,共鉴定出硅藻30属163种。硅藻群落特征分析表明,上游河段的硅藻相对密度比下游河段的大,水质相对较好,硅藻种类数的变化与河流水质的变化没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RDA分析表明8个环境因子共解释了硅藻群落变异的51.3%,并筛选出溶解氧、温度、电导率和海拔为影响硅藻群落变异和空间分布的显著因子,能解释硅藻群落结构变异的30.9%,占总环境因子解释量的60.23%。硅藻相对密度、硅藻种类数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和回归分析表明,硅藻种类数与环境因子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而硅藻相对密度则与海拔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污染河流底泥释放与耗氧对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较系统地研究了苏州河底泥对水质的影响。应用底泥释放与悬浮的规律,提出了悬浮释放速率方程,其计算值与实测值的误差不大于30%;根据建立的底泥释放迁移和底泥耗氧过程的数学模式,探讨了苏州河污染底泥释放与耗氧对水质的影响,为苏州河污染底泥的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方法,改善河道水质,逐步修复河道原有生态功能和增加生物多样性,上海市在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一期、二期工程实施的基础上,立项开展了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三期工程实用技术研究。旨在通过选择苏州河上游区域某一自然河道,建立完整的滨岸缓冲带体系并进行现场试验,开展上海地区滨岸缓冲带的设计、建设和养护管理等方面的实践工作,同时考察滨岸缓冲带生物栖息地功能、滨岸带景观功能和改善河流水质功能等方面的功效。文章阐述了滨岸缓冲带试验基地设计中的一些思路,分析了基地选址及环境条件,从植被选择及其群落配置、坡度选择、取样管设置、面源污染防治试验工艺流程等方面进行了试验基地的设计。  相似文献   

9.
雨水调蓄池与苏州河市政泵站排江污染削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雨天苏州河延岸市政泵站的排江污染是造成苏州河水质不稳定的原因之一,在兼顾防汛与截污的基础上,对延岸大泵站建设雨水调蓄池是削减苏州河排江污染负荷的重要工程,通过对成都路调蓄池试运行研究,估算每年可削减成都路泵站排江量50%以上,削减CODcr 11.53吨、SS 4.76吨。  相似文献   

10.
苏州河水环境污染现状分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根据水文、水质和污染调查结果,分析了苏州河水质和污染现状和综合环境质量,提出了影响苏州河水的8项主要环境问题;严重的有机污染;底泥对水质的污染;支流对干流的污染;上游来水水质;合流污水系统的溢流;河道不利的水动力条件;航运影响;沿岸景观和陆域布局不合理等。根据这些分析,作者从苏州河的功能定位和治理目标出发,提出了苏州河水环境综合整治的原则设想。  相似文献   

11.
苏州河的污染底泥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底泥与流动水相的边界环境为研究对象,应用苏州河底的释放与耗氧规律,在控制地面水水质标准的环境基础上拟定了底泥评价分级标准,将评价的有机污染指标确定为未污染,污染、重污染底泥的类型级别。应用拟定的分级标准对苏州河的污染底泥进行评价,指出若对属于重类型的部分河段底泥进行整治,则整个市区段底泥释放至水相的深度,将接近地面水三级标准。  相似文献   

12.
彭越浦苏州河河口底泥沉积特征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彭越浦-东茭泾河道污染底泥分布的调查过程中,发现大部分河道底泥的垂直分布与苏州河及其支流大多数河道的底泥分布一致。而彭越浦交通路桥到中山北路桥段的河道底泥,却出现了特有的垂向分布。这种河道底泥从垂向上,其表层污染物含量较低,接近河道自然底泥的背景值。它是由于苏州河河水流入彭越浦,流速降低而形成的拥水沉积,其形成与彭越浦及苏州河的水文条件密切相关。这种特殊的河道底泥的发现,为苏州河支流及类似河道的治理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苏州河河道曝气复氧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经过六支流截污、综合调水等苏州河综合整治一期工程项目的实施,苏州河沿岸的污染源大部分已被截留,河水水质大有改善。但是,苏州河北新泾以下河段,由于沿江37座合流泵站雨季排江的冲击负荷,雨天苏州河水体仍有黑臭。向苏州河进行曝气复氧,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水体的溶解氧水平,增强水体的净化功能,对解决突发性的冲击负荷所造成的水质恶化、消除水体黑臭、恢复苏州河水生生态系统,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苏州河底泥的耗氧量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对苏州河底泥耗氧量(SOD)的实验测定结果表明,苏州河底泥(北新泾下游)的夏季耗氧强度是冬季的6倍,最大强度发生在武宁路河段,达7500mg/m2  相似文献   

15.
用酶联免疫检测方法对苏州河沉积物PCDD/Fs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CDD/Fs水平在3.6~13.7TEQpg/gdw之间(平均值为8.4TEQpg/gdw)。PCDD/Fs含量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中游含量高于上游和下游。对柱状沉积物的分析显示,沉积物PCDD/Fs含量在9.0~18.8TEQpg/gdw之间(平均值为13.8TEQpg/gdw),1996年前后达到峰值。通过对苏州河PCDD/Fs组成模式进行主分量分析发现,河流沉积物的PCDD/Fs为混合来源,其中污水排放的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16.
苏州河截流区外非点源污染调查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为了摸清苏州河截流区外的污染物量以及对苏州河下游段水质的影响,为苏州河截流污水工程的运行和进一步治理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美国环保局的非点源负荷函数和城区污染物流失量负荷模型等方法,对苏州河截流区外(黄渡—北新泾区段)地表径流等非点源污染负荷进行全面调查。结果表明:(1)非点污染源是目前苏州河截流区外最主要的污染源;其中,畜牧业污染为本区最大的非点污染源。(2)北新泾断面是本区污染物向下游(截流区)排放的主要控制点。(3)截流工程实施后,非点污染源将成为苏州河污染最主要的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7.
底泥耗氧是自然水体氧平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底泥耗氧的影响因素众多。目前国内对底泥耗氧研究大多处于实验室阶段,数学模型的应用很少。阐述了底泥耗氧机理及底泥耗氧数学模型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国外已成功验证与应用的底泥通量模型的研究情况。利用底泥通量数学模型探讨了苏州河沿岸合流污水泵站溢流对SOD的影响。结果表明:平均每次沿岸合流泵站雨天排江(CSOs)对苏州河底泥耗氧量的贡献是26.5%-41.2%。底泥疏浚短期可能会削减SOD,但CSOs对SOD的影响是长期的。  相似文献   

18.
菹藻浜是位于上海市北部宝山区境内最重要的骨干河道,作为苏州河的主要支流,菹藻浜由于长期承担调水排污功能而水质污染较为严重。针对蕴藻浜流域的水环境污染问题,通过实地调查、污染源普查结果和环境监测数据等多源调查研究,揭示蕴藻浜水环境的污染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水污染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