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油田油泥油砂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危险废物对环境危害的长期性和潜在性。正引起高度重视。按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油泥油砂被列为危险废物。因此。开展油泥油砂管理及防治技术研究是目前油田环保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石油化工企业常见危险源分析及其安全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石化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不断应用,石化企业危险化学品的数量及种类逐渐增多,危险源和安全隐患日益突出,石化企业的发展面临安全生产新挑战.本文从石油化工原料产品、化工反应装置等方面人手,分析了石化企业的主要危险源,并分析了常减压蒸馏装置、催化裂化装置、聚丙烯装置、延迟焦化装置及汽油加氢装置等常见生产装置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3.
<正>www.edmontonjournal.com 2010年8月19日由环境保护主义者发起的反对前往加拿大阿尔伯塔油砂地旅游的运动如今已经扩展成为一项世界性运动。阿尔伯塔省是加拿大最富裕的省份之一,有加拿大最大的山地公园和大型  相似文献   

4.
以某石化企业在役装置的HAZOP分析方法应用过程为例,结合聚乙烯装置的HAZOP分析,探讨了HAZOP分析在在役石化装置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此介绍了昆明钢铁公司第二炼钢厂3×30t转炉烟气净化及煤气回收系统上采用的高压变频调速装置的技术参数和设计方案,对各类调速装置的选型进行了分析对比,对应用效果和使用经济性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高压变频调速装置在转炉炼钢厂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RTO(蓄热式氧化炉)应用调研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调研RTO(蓄热式热氧化炉)装置处理VOCs(挥发性有机物)的应用实例,对比分析了VOCs处理效果及存在问题,结合RTO处理VOCs原理及相关规范,指出采用RTO方法的优点及需要完善改进之处,为RTO装置的建设和运营提供指导意见.在一定VOCs浓度区间范围内,随着VOCs浓度的升高,RTO对VOCs去除率呈上升趋势,RTO对VOCs的绝对去除量有保障.RTO装置比较适合处理VOCs浓度为1000~8000 mg/m3的废气,三室式RTO装置可以兼顾到处理效率和经济性要求,现有主流三室式RTO比较适宜的VOCs废气处理量为10000~30000 m3/h.  相似文献   

7.
美国联合碳化公司声称:为炼厂、气体加工厂和燃煤发电厂开发的连续脱二氧化硫(SO_2)系统(CanSolv)效率为99%。这套系统能够用于烟气系统改建或新建。它的回收率远远高于一般生石灰净化系统所能达到的70%~90%的回收率,投资低30%,操作费低30%~60%,而且仅需要生石灰净化系统所占面积的20%。该工艺还回收硫。联合碳化物公司已在美国太阳石油公司的油砂厂的中试装置上试验了这种工艺。这套2000km 的装置可处理从锅炉来的11900m~3/h 烟气。该公司6个月的中试操作圆满完成使我们确信:此项技术是联合碳化物公司开  相似文献   

8.
概括了目前典型的电极直接驱动的小型电火花加工装置——椭圆驱动装置、冲击式驱动装置和蠕动式驱动装置的发展现状,介绍了这些装置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分析了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改进措施.最后指出了电极直接驱动的小型电火花加工装置的发展趋势及其应用前景,并首次提出了电火花加工机器人的新概念.  相似文献   

9.
超声波雾化除尘技术在巴润公司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巴润矿业公司破碎区域废石仓排料时扬尘严重、难于治理的问题,介绍了超声波雾化除尘技术的原理、装置构成及在巴润公司的试验与应用。实践表明:此技术及装置在应用过程中扬尘得到了有效抑制,并且效果显著,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环境工程》2001,19(3):49-50
针对重铬酸钾回流法测定COD消解时间长,分析费用高等不足,研究了COD消解装置在测定印染废水CODcr中的应用.通过对消解时间和催化剂用量的选择,确定了COD消解装置测定絮凝处理前后印染废水CODcr的最佳条件,并且测定结果与回流法一致.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分析费用低,消解时间短及精密度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纳米乳化油缓解多孔介质渗透性损失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缓解乳化油在原位修复地下水污染过程中所产生的堵塞及修复效率降低的问题,采用升温相转变技术手段,制备纳米乳化油.并采用一维柱实验,开展微米及纳米乳化油在多孔介质中的迁移研究,对比分析微米及纳米乳化油造成多孔介质的渗透性损失、在多孔介质中的截留比率及迁移距离等问题,探究纳米乳化油缓解多孔介质渗透性损失的效果.实验结果显示,微米及纳米乳化油所导致的中砂介质渗透性损失分别为20.40%和3.20%,乳化油截留比率分别为28.51%和20.15%.由此可见,乳化油截留是多孔介质渗透性损失的重要原因,减小乳化油粒径可有效缓解多孔介质的渗透性损失.与微米乳化油相比,纳米乳化油有效降低中、细砂介质渗透性损失84.3%和47.5%.此外,乳化油截留对多孔介质渗透性损失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其在多孔介质中的迁移距离,微米及纳米乳化油在中砂介质中的迁移距离分别为6.53 m和8.19 m.相比之下,纳米乳化油所导致的细砂介质渗透性损失为10.70%,截留比率为25.71%,迁移距离为7.36 m,说明纳米乳化油迁移效果更佳,可适用介质范围更广.  相似文献   

12.
LNAPL在砂质含水层中动态迁移的电阻率法监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海滨潮间带采集细砂,通过室内柴油泄漏模拟试验,利用自制电阻率监测系统对轻非水相液体在砂土-地下水系统垂向渗透过程进行电阻率变化动态监测;通过配制不同含油率砂土测定其静态电阻率变化规律,探讨电阻率变化的影响因素;最后取样分析测定污染含水介质稳定后含水率及含油率,对监测结果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并利用显微成像法对污染砂土进行了微观形态分析.结果表明,柴油污染砂土微观形态上胶结现象明显;柴油渗透海滨砂土过程电阻率大小同含水饱和度,比电阻率和含油饱和度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均可用Archie公式拟合,n值分别为2.36和0.15;通过电阻率测定可以有效估算柴油透镜体厚度;电阻率随深度的变化可以反映含油率和含水率的垂向分布.本研究为轻质油品储罐或者海上油品输运过程泄露造成的海滨砂土地下污染扩散过程监测及机制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也可为其他典型石油泄漏污染场地的电阻率法探测或监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国油田及石油化工行业每年油泥(砂)的排放量达到80多万吨,已严重制约油田的可持续发展。油泥(砂)中石油含量达10%~30%,还含有多环芳烃、重金属等污染物,可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国内外已广泛开展了油泥(砂)处理技术的研究。油泥(砂)处理技术包括资源回收技术、无害化处理技术和综合利用技术。本文简述了水洗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技术和热解气化焚烧工艺,并对不同处理技术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应结合中国国情及成本等方面综合考虑选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实现油泥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清洁化处理。  相似文献   

14.
Ammoniated bagasse is a plant-derived organic sorbent that can be used for capturing oil and for supplying slow-release nutrients to oil-degrading microorganisms. We investigated the oil-wicking behavior of this sorbent under various conditions for its effectiveness in remediating oil-contaminated wetlands. Abiotic microcosms simulating a wetland environment were used to assess the influence of sand particle sizes (20× 30 and 60× 80 U.S. mesh), degrees of oil saturation (25% and 75%), water table levels (on top of the clean sand layer, oiled-sand layer, and sorbent layer), and the presence of sorbent. Results indicated that oil wicking favors higher oil contamination, larger sand particle size, and low water coverage. Water coverage was the predominant factor limi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sorbent. The most plausible explanation for this limitation was that sorbent captured more water than oil at higher water coverage.  相似文献   

15.
综述了油泥砂处理方法,结合塔河油田油泥砂的特性,对采用的化学热洗+气浮分离技术进行了探讨,并进行了环境和经济评价。  相似文献   

16.
采用硅烷偶联剂KH-550对石英砂滤料进行表面改性,以提高滤料表面的亲油疏水性.通过正交―单因素实验,考察KH-550浓度、改性温度以及搅拌时间对石英砂滤料表面改性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KH-550浓度为15%、改性温度为110℃、搅拌时间为15min时改性效果最好,水的润湿重量由改性前的1.5589g减小到0.0607g,而油的润湿重量改性前后基本不变.改性后石英砂对油的吸附容量增大到0.1843,与未改性石英砂相比提高了27.72%.扫描电镜与电子能谱研究表明,KH-550以化学键的方式结合在石英砂滤料表面,形成了牢固的有机包覆层,使得石英砂滤料的亲油疏水性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7.
溢油事故发生后,漂浮油会与水中的悬浮颗粒物发生相互作用形成油-悬浮颗粒物聚合体(oil-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 aggregates,OSAs),进而分散在水中或沉降到水底。实验室通过批量振荡实验,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了天然沙土对阿曼原油沉潜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振荡频率一定时,沙土能够显著促进阿曼原油在水中的沉潜,其中大部分以半潜油的形式悬浮在水中,少部分与沙土相互作用形成了油-悬浮颗粒物聚合体。随着振荡时间的增加,阿曼原油的沉潜率迅速增大,达到最大值后趋于稳定。当沙土的浓度在100~400 mg/L范围内增加时,阿曼原油的最大沉潜率和沉潜速率提高,沉潜过程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18.
原油作为主要能源之一对现代社会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但其所带来的污染危害同样不容忽视.通过自制的有机玻璃水槽,建立模型模拟自然地层的非均质性,模拟了原油在沿海土-水系统中的运移过程,探讨了局部非渗透性透镜体、底部隔水层、土壤初始含水率、土壤质地、岩性突变界面对原油在砂土中运移速度和路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局部非渗透性透镜体和底部隔水层对原油的运移具有阻碍作用,会改变其运动速度和路径.在一定范围内,土壤初始含水率越高,原油的侧向运移速率和垂向运移速率越大(模拟成层性土层中原油垂向运移速率随含水率增大,由0.43 cm·min~(-1)增大到1.00 cm·min~(-1),在低含水率区域原油侧向运移速率分别为0.08 cm·min~(-1)(粗-细界面)和0.10 cm·min~(-1)(细-粗界面),而在含水率较高的区域则为0.14 cm·min~(-1)),而过高的含水率又会阻碍原油的运移.土壤孔隙越大,垂向运移越快,侧向运移越慢,反之,垂向运移越慢,侧向运移越快(模拟成层性土层中,原油在粗砂中的垂向平均运移速率为0.54 cm·min~(-1),而在细砂中仅为0.33 cm·min~(-1),自然泄漏时原油在粗砂中的最大扩散范围为9.10 cm,在细砂中为12.50 cm).原油在土壤中运移遇到岩性突变界面时,会产生聚集效应,在聚集处产生侧向运移,试验中在粗-细界面扩散宽度为6.70 cm,在细-粗界面扩散宽度为29.00 cm.  相似文献   

19.
沙土对可溶性油的吸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吴俊文  郑西来  李玲玲  孙娟 《环境科学》2006,27(10):2019-2023
在对滨海沙滩(胶州湾)沙土-水系统石油污染调查的基础上,选择代表性的沙滩进行取样,系统测定不同沙土对可溶性油的吸附动力学曲线和吸附等温线,并分析了含沙量、粒径、温度、pH和盐度对吸附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沙土的吸附动力学曲线和吸附等温线分别符合对数型和直线型理想吸附,沙土对可溶性油的吸附平衡时间约为6~10h;沙土对海水中可溶性油的吸附量随含沙量增大、温度升高、pH值的增大而减小,随盐度增加、沙土粒度变细其吸附量越大.另外,通过试验还发现,当水相中可溶性油低于一定浓度时,不但不产生吸附,反而使沙土中的残留油分解吸出来.  相似文献   

20.
胜利油田的油泥(沙)现状及处理工艺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胜利油田的油泥(沙)来源、产生量及处理现状,介绍了国内外对油泥(沙)处理的先进工艺及发展趋势,探讨了胜利油田油泥(沙)处理工艺的选择,并预测了可带来的经济主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