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福建省闽南地区处于南亚热带,为全省纬度最低的一个区。本区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条件优越,是我国东南沿海自然资源尚需深度开发的区域。本区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着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状况。为了探索本区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途径,通过近两年来的调查研究,我们提出了四方面的合理利用途径,对于闽南经济开放区的国土整治和资源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大西北自然资源的开发战略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论述了开发我国西北地区自然资源的目的和意义。重点对具有全国经济意义的4大类自然资源开发的态势和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本区自然资源开发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对策。旨在尽早加快开发大西北的自然资源,平衡布局全国的生产力,为大西北资源产区的核心地位奠定基础,发挥地区优势,积极促进西部经济增长点的发育。  相似文献   

3.
江西丰城、上高地区(图1),晚二迭世地层发育良好,岩相变化较大,生物群丰富,是我国东南地区研究晚二迭世地层较理想的地区之一。 解放前,仅有少数地质学家在本区作过地质调查。解放后,各地质单位先后在本区开展过普查找矿及专题研究,积累了较丰富的资料,基本上建立了本区晚二迭世地层层  相似文献   

4.
中国自然资源生态服务重要性评价与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资源是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同时又发挥了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选取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维护和产品提供五类生态服务,采用NPP定量指标法识别中国自然资源生态服务的重要区域,并进一步分析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中国自然资源生态服务极重要和高度重要区约占总面积的1/4,以东北山地、江南地区、西南地区和青藏高原东部等水源涵养能力强、水土保持较好、防风固沙水平高、生物多样性较丰富的地区为主;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的生态服务重要性差异显著,耕地资源的产品提供服务重要性显著,林地和草地资源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及生物多样性维护服务重要性均较显著,水域主要提供水源涵养服务;各生态服务重要性在空间上均显著集聚,自然资源综合生态服务的热点区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长白山、浙闽山地、武夷山、南岭山地、秦岭山地、滇西南地区和藏东南山地等;自然资源综合生态服务重要性的空间分布与农业自然带/亚带呈现较高的一致性,热带和温带地区的重要性级别较高。研究结果可为区域自然资源管理及生态保护修复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西藏“一江两河”流域中部地区是自治区工农业经济最集中发达的地区,畜牧业生产在本区农业经济中占有一定的比重。本文阐述了本区草地的资源状况,生产力特点及草地的分布规律。研究发现:本区草地面积525.4万ha,草地类型较复杂,垂直分布明显,牧草组成较丰富,营养价值较高。但草地生产力水平较低,平均产草量为1275-1350kg/ha。从草地资源的水平分布格局看,存在着明显的南北差异,雅鲁藏布江以北占63%以上。从时间分布看,存在着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其冬季的草地现存量仅为秋季的10-30%,但本区饲草饲料构成、分布格局与畜牧业生产是相协调的,构成了一个相对匹配的草地畜牧业整体。  相似文献   

6.
<正> 金窝子金矿床是国家三O五攻关项目Ⅲ_3,课题所研究的矿床。笔者本着进一步探明该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矿床成因和寻找对本区金矿较适合的找矿标志为目的,进行了野外考察和采样,并对样品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从区别含金与非含金石英脉入手,着重探讨了本区石英脉型金矿床的矿物学特征,并从实用角度出发,对本区找矿标志作了简要的总  相似文献   

7.
分类是自然资源调查和管理的基础,重构自然资源分类体系是自然资源部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自然资源的学理、法理、管理内涵和前人的分类现状,梳理自然资源学理和管理逻辑上的本质特征,提出了新的自然资源学理和管理分类方案,并以自然资源管理分类方案为基础,构建了自然资源调查总体框架,提出了自然资源调查的总体思路。结果表明:根据学理注重的系统性和全面性等特点,以物质、能量、空间为主的3类自然资源表现形式为基础,形成3类五级自然资源学理分类方案;根据管理注重的实践性和权属边界特征,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和自然资源部对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要求,将自然资源本身、赋存空间及属性合并,构建新的自然资源类型和14类三级自然资源管理分类方案;以新的自然资源管理分类方案为基础,系统梳理了新形势下自然资源调查的总体目标、调查对象、调查类型以及对应的调查精度、服务出口等内容,形成自然资源调查总体框架,支撑新时期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8.
复式记账下的自然资源核算与资产负债表编制框架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沈镭  钟帅  何利  陶建格 《自然资源学报》2018,33(10):1675-1685
我国自然资源形势严峻,自然资源过度损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严重。“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探索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根本目的是加强自然资源核算与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以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论文认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是建立一种自然资源核算制度,基于会计学复式记账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核算涉及自然资源资产的变动事项;通过编制报表,呈现自然资源资产变化,明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用自然资源核算制度约束各级地方政府的发展观、完善政绩考核体系;确立地方政府的资源环境责任,划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红线。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为主的自然资源核算制度是自然资源部完善自然资源管理的重要抓手。论文首先回顾了自然资源核算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探索历程和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基于当前自然资源管理的重要任务和国家自然资源部的工作职责,分析了自然资源核算与资产负债表编制相关的生产理论、资源科学理论和会计学理论基础;基于编制目的和要求,确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的主要内容,解析自然资源资产、负债、权益关键概念,提出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相关规划为基础的自然资源权益划分;基于会计学的复式记账原理,借鉴相关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基于复式记账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框架及其核算过程;以土地资源为例,分析了基于复式记账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及其核算过程。论文创新性地提出基于会计学复式记账理论的自然资源核算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法,可以实现“明晰家底,明确责任,确认红线,考核绩效”,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将来可进一步开展专项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研究,建立标准的自然资源核算账户体系,构建自然资源核算管理信息系统,完善自然资源审计等工作。  相似文献   

9.
淮北涡河流域农业自然生产潜力模型与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根据淮北涡河流域的特点,本文以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建立光合作用、温度、水分和土壤条件对自然生产潜力影响的动态分室模型,再用阶乘模型将它们综合为农业自然生产潜力模型,并将模型计算值与实际生产情况对比分析。模型的输出结果综合反映了该区自然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由模型分析出影响本区农业自然生产力的当前限制因子是土壤养分,长远限制因子是土壤有机质和水分,为分阶段区域治理提供了依据。在土壤完全改良后,淮北平原的农业生产可跃上年平均亩产900kg的新水平。  相似文献   

10.
陶建格  沈镭  何利  钟帅 《自然资源学报》2018,33(10):1686-1696
资源环境问题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问题,成立自然资源部,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加强自然资源统筹管理的重要举措。自然资源核算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是自然资源统筹管理的基础工作,目前国外较多自然资源核算成果建立在SEEA 2012的基础上。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首先由中国提出来并开展研究,但综合来看,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践方法上还处于研究初级阶段,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基础和科学方法研究。论文基于会计理论的复式记账核算理论,研究了自然资源负债和权益的生产论和自然资源循环理论基础,提出了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关资源功能规划、生态红线基础上的自然资源负债和权益界定标准,以及在此界定标准上设计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及其相关平衡核算。自然资源资产是指能够给人类带来直接或间接福利的自然要素总和,它不仅包括直接参与经济社会系统循环的物质和环境要素,也包括参与生态循环间接为人类带来生态服务价值的自然要素;基于自然资源资产分析,论文将自然资源资产的权益分为自然资源的生态权益和自然资源的经济权益,这样的分类也有其生态文明的伦理基础;自然资源负债的产生是由于资源过度损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既有人为因素,也有自然因素,是经济社会为了补偿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而需要付出的经济代价。通过以上资产、负债、权益的界定,为我们设计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提供了逻辑基础。论文研究旨在设计合理的基于复式记账的自然资源过程核算,以及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账户体系设计和平衡关系理论,以期为自然资源核算和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构建科学合理的自然资源核算理论和编制科学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相似文献   

11.
西江沿岸地带是一个工业不发达的待开发民族区域,但它拥有多方面工业资源优势,而且工业开发环境条件良好。作者认为,优势的工业资源开发必须在全方位开放与资源深度利用的基础上以轻型为主导的策略,重点建设制糖、水果加工、水电、有色金属为主的原材料及加工等若干工业基地。布局上以西江干流和区内铁路干线为“轴”,结合重点工业“点”,稳定提高中部,重点开发东部,创造条件开发西部,实现“点轴结合,逐步推进”的工业资源区域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海岸带优势资源及其组合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浙江省海岸带以自然资源集聚、种类众多为其特色,它为振兴浙江经济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浙江海岸带有六项优势资源,即港口航道资源、水产资源、滩涂土地资源、海洋能资源、旅游资源以及岛屿资源。本文分析了这些优势资源的组合特点,并指出优势资源存在着多宜性、动态性,在开发利用过程中要加以综合规划,统一协调,目的是以期引起有关方面注意,采纳或参考。  相似文献   

13.
西藏尼洋河流域果树资源及其开发途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藏尼洋河流域果树资源丰富,栽培果树有苹果、梨、桃、李、杏和葡萄等9种和90多个品种;野生果树有7科16属41种,目前利用程度低,开发潜力大。文中提出了该地区果树资源的开发途径,在尼洋河下游和雅鲁藏布江的扎绕乡至派乡之间段的河谷地上形成“Y”字型的水(干)果种植带,建设成为西藏的水(干)果生产基地,并对现有果园改造更新,充分利用野生水果资源,建立果品综合加工厂等以满足西藏市场对水果和果品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我国海岸带土地、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综述了我国海岸带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今后发展形势,内容包括土壤和土地资源;各种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如水产资源、芦苇、海岸防护林及红树林、大米草等。总的在海岸带土地及生物资源开发后,将大大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5.
生态环境约束下的黄河三角洲资源开发的思路与模式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黄河三角洲拥有十分丰富的土地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水沙资源与海洋资源。经过近20年来的大规模开发,出现了诸如土壤盐碱化加重、植被生态系统成逆向演化、海岸蚀退、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根据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在对以往资源开发“外延式”模式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协调好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新思路,即: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资源的适度开发,在资源开发过程中搞好生态环境保护;以建设生态经济区为目标,以资源高效利用为基础,以循环经济和链式经济为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模式。并探讨了水土资源、能源等矿产资源和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途径与模式。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之上,对南岭及其邻区的地层、岩浆岩、变质岩和构造综合研究与对比分析后认为,该区成矿条件优越,成矿条件复杂,表现出多金属矿产的共生性与伴生性。开发方向应该充分利用这两个特性,依靠科技,实行投资倾斜,减少资金沉淀,加强综合找矿、综合开采、综合冶炼、综合加工。在提高资源增值率,扩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完善产业结构与生产力布局,尽快地把该地区建成有色、稀有、黑色金属工业基地。  相似文献   

17.
南岭山地是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的分水岭。绵延断续的越城、都庞、萌诸、骑田、大庚五岭山脉,由西而东横贯粤、桂、湘、赣接壤地带,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自然地理单元。这里自古就是我国南北交通要冲,区际经济联系比较紧密。由于南岭地处中亚热带南缘并具有向南亚热带过渡的特征,地质构造复杂,成矿作用广泛,因而可提供的生物资源丰富多采,地下矿藏极为富集。这两大优势资源,成为发展工业的雄厚物质基础。但是,与区内自然资源的丰度,以及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工业规模还不相适应。探讨南岭地区工业发  相似文献   

18.
浙江省海岛区资源特征与开发研究——以舟山群岛为例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舟山群岛为我国第一大群岛,区位条件优越,是开发海洋资源的基地。本文分析了舟山群岛区的资源特征、优势及资源开发的限制因素,对港口航道、海洋生物、旅游、盐业与海洋能源等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是海洋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已受到世界各海洋国家的关注。 一、海洋生物资源 海洋生物资源指生活在海洋(包括河口)的所有生命有机体,其中包括微生物、低等和高等植物、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虽然目前人类还只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的一小部分(如渔业资源),但各种海洋生物彼此互相联系,是构成海洋生态系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因此应从生态系统的观点来研究海洋生物资源。  相似文献   

20.
开展深远海养殖对于我国海洋渔业经济发展、近海海洋生态环境改善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基于我国现阶段水产品的需求和国内外深水养殖发展的现状,提出了符合我国实际海水养殖发展需求的"深远水养殖"概念;分析了我国四大海区能否达到开展深远水养殖的环境条件,指出了我国适宜开展深远水养殖的海域范围;针对我国现阶段深远水养殖和今后深远海养殖的开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