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赵然杭 《山东环境》2001,(2):14-14,20
水利不仅是农业的命脉 ,而且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命脉。水利建设的发展 ,对促进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居民的生产、生活的改善提高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及土壤盐碱化等其他与水有关的生态环境问题亦成为我国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必须正确处理水利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 ,促进水利建设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1987年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长篇调查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中 ,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并定义为“既能满足当前的需…  相似文献   

2.
薛澄泽 《陕西环境》1996,3(1):22-24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水资源匮乏已是全球性的问题,水更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兴修水利,进行水利建设,是扩大灌溉面积,充分利用水资源的有效措施。水利与环境,开始总是从改善环境出发,后来逐渐发现,如果考虑不周与管理不善,反会产生不良的环境效应。这就是说,水利具有巨大的正效应,也可能带来或逐渐发生一些负效应。努力争取正效应最大,使负效应最小,达到使水利能开发环境和建立新环境的目的。水利建设的正效应包括:可减少自然灾害,提供稳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水力发电是不污染…  相似文献   

3.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土地综合整治建设精神,提高基础设施配套程度,改善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生产保障能力。通过综合整治项目区田、水、路、林、村,完善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创建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土地生态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灾能力和发展后劲,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奠定坚实的基础,保证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生产的稳定性,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步和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社会建设中越来越突出,严重的影响到了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影响我国生态环境的因素有很多,石漠化问题就是其中三大主要生态问题之一.石漠化环境问题主要出现在西南地区,多发于喀斯特地形区.其产生原因主要是人们不合理的利用土地,导致植被严重破坏,从而致使水土流失严重,地表呈现出岩石裸露的荒漠现象.石漠化所引起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土地丧失生产能力,农业生产下降.  相似文献   

5.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21世纪发展的支柱产业,特别是加入WTO后,农业生态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农业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确保农业健康持续发展,维护好农业生态环境是人口与环境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1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1.1农业生产活动带来的污染和破坏由于不当的生产活动带来的农业生态问题的主要表现:第一,农业面源污染:如化肥农药污染、水体污染、农业废弃物污染、白色污染等等,造成土壤结构板结,土壤肥力下降,农产品质量、产量下降及环境资源浪费、污染等。第二,农业生态破坏:乱砍乱伐山地林木、乱垦荒地、坡地、绿地等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天然绿地面积减少,加之水资源浪费与污染,生态环境的自然调节能力下降,使国民经济遭受重大损失。1.2生态环境恶化的影响1.2.1农业生态环境的安全性受到威胁:生态环境功能的不合理利用,引起自然灾害及水、土、气污染加剧,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沙尘暴频繁发生等突出的生态问题严重影响着生态环境的安全性。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km2,其中农业耕地4887万hm2;土地荒漠化日益加剧,据调查70年代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平均每年的扩展数量为1560km2,80年代增加到2100...  相似文献   

6.
宁南山区水资源承载能力及移民规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宁南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的剖析,建立了农业发展模式,提出当地水资源承载能力和合理的搬迁人口规模。讨论了干旱区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理论和方法,以2000年作为基准年对宁南山区的人口、粮食需求进行了分析预测,提出了当地的农业发展模式和相应的农业生产能力,最后根据GDP和粮食生产能力,给出了宁南山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将从现状的230×104人提高到2020年的400×104人,以县为单元累计的行政合理移民规模为不到50×104人,可使生态环境得到不断恢复和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7.
汉江流域水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研究汉江流域粮食生产碳排放对促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排放系数法测算汉江流域2008—2021年时空尺度下的粮食生产碳排放总量和结构,并通过Tapio脱钩模型分析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脱钩关系。研究发现,2008—2021年碳排放总量年际间虽存在一定波动,但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农业生产要素中土地翻耕和化肥使用所产生的碳排放量比重较大;汉江流域整体呈现弱脱钩状态,上游以强脱钩状态为主,下游为弱脱钩状态;汉江流域各县区的经济发展与粮食生产碳排放脱钩状态存在时空差异,2014—2017年多地呈负脱钩状态。汉江流域粮食生产碳减排效果显著,粮食生产能力有效提升,农业经济发展也取得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8.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性的利用是非常重要的,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水资源紧缺从而限制了土地资源的利用,土地资源的整理离不开水资源,这就需要同时对水土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当前内蒙古的土地资源广阔但是水土资源的利用率比较低,在农业灌溉中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从而造成了水土资源可持续性利用低。  相似文献   

9.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其规模之大,位置之重要,影响之深远,将在中国水利建设史上是前所末的,因它具有发电,防洪和航运等多方面的综合显著效益,对沿江地带乃至全流域的生态环境带来一系列影响,而库区的土地配置,是关系世纪之交库区建设成败的大事,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不开土地,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针对三峡库学,城市规划学和发展战略学等基本原理为  相似文献   

10.
设施农业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可控的、优化的环境,使农作物不受季节的影响在最适宜的环境中生长。目前自动化、机械化的植物工厂和无土栽培是都市农业主要形式。一方面我国要发展设施农业,另一方面我国水资源短缺严重,而南方地区雨水充足,雨水是一种非常规、经济的水资源。在此情况下,本文对崇明设施农业示范基地雨水采样进行实验研究,首先收集了示范基地雨水,进行测定,根据设施农业的要求进行了处理,达到了无土栽培水质要求。解决设施农业雨水利用的难题,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11.
人口增长胁迫下的全球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49,自引:3,他引:49  
人口和耕地、草地、森林4个因子构成一个理论上以人为中心的全球人地关系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口总量的变动势必引起耕地、草地和森林面积的数量增减和相互转化。该文构建了一个简单的人-地关系平衡模型,对1970~1995年和未来50年全球人口增长胁迫下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全球25年来,在人口增长了546%的情况下,耕地面积和草地面积并没有大幅度增减。维持相对稳定的机制是以扩大灌溉面积和大量投入化肥为标志的农业技术进步使土地生产率提高了639%,从而抵消了人口增长胁迫耕地面积增加、草地和森林面积相应减少的压力。②未来50年当中,人口将增加74%,达到100×10,人均耕地、草场和森林面积将分别减少到低于013hm、034hm和037hm,在此情况下,由于将耕地面积扩大74%不大可能,现有全球土地利用(覆盖)格局能否保持稳定的关键是依靠农业技术进步使耕地生产率提高74%以上。③由于在原有维持土地覆盖变化相对稳定的机制中,扩大灌溉面积和大量投入化肥在未来难以继续发挥作用以提高土地生产率,假定现有耕地面积保持不变,现有耕地生产率水平不变,到2050年,耕地仍能养活比届时地球上预测生存人口还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系统工程理论,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黄土高原旱地农业自然生态系统的土地、光、热、自然降水等各主要因子的生产潜力进行了评价。从而为开发该地区旱地农业的自然生产力潜势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还通过对旱地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可控制因素与非可控制因素的分析,以及从人类经济再生产行为方式等角度,对旱地自然生产力蕴藏着巨大潜势和“越穷越垦、越垦越穷”这一历史事实构成的悖论作出了科学解释,否定了“十年九旱”是旱地农业增产的主要制约因素的传统观点,为开发旱地农业资源提供了一条现实的、可供选择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几百年的人地关系研究历史证明,许多思想家和地理学家往往都以粮食这一特殊物质入手,并以粮食为诊断因素来反映人与自然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80年代中期兴起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量的研究,乃是这一传统研究思路的延续。因而,在我国深入开展这一项研究的过程中,有必要在吸收国外研究方法和经验的同时,注意总结历史的教训。①土地资源人口承载量的研究,其目的并不在于获取土地资源到底能养活多少人这一精确的人口数据,而在于揭示人口、粮食、土地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地域差异。②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是土地的自然属性与人类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人类对土地的反作用以及科学技术的影响是使土地资源人口承载量发生阶段性跃迁的主要因素,在进行长周期预测时应予以足够的重视。③在引进国外方法和模式时,应根据不同的研究精度、不同的研究目的、不同的区域性质以及研究条件等加以科学订正。作者从人地关系研究出发,以滨海县和苏州市2个不同类型地区为实例,采用机助多要素图叠置分析的方法,进行了土地资源人口承载量的预测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河北沧州黑龙港地区粮食作物生产潜力估算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采用屡次分析法,运用1∶10万TM卫星图象对黑龙港类型区(沧州区域为例)农业生产水平类型划分的结果,分析计算了该区各种类型土地(高、中、低产田)的各级生产潜力和粮食作物生产潜力。得出沧州区域提高粮食生产潜力着眼点在高、中产田,主要措施是增加能量投入,合理用水,改良土壤。  相似文献   

15.
近代黄河三角洲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代黄河三角洲具有广阔的土地资源,由于盐渍化面积较大,土地垦殖指数较低,土地生态环境条件脆弱,而且土地开发利用受地表淡水资源的年际与季节分配的影响。当前土地生产力水平较低,但开发利用的潜力大,开发的紧迫感加强。开发利用黄河三角洲的主要途径有:①改造低产田,挖掘土地增产潜力;②扩大平原林地,营造林网,改善生态环境;③利用现有林场,逐步建成畜产品生产基地;④利用沿海滩涂和陆地水面发展养殖业与种植业;⑤处理好土地开发与油田建设的关系,发挥土地与油气资源两大优势;⑥运用遥感资料监测土地资源的动态变化,为及时合理地变更土地利用提供依据,以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海洋海涂资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我国的海涂面积巨大,随着中国耕地资源的不断减少及人口的迅速增加,海涂资源作为后备土地资源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在分析中国海涂资源的分布、成因、类型后,指出了泥沙供应量、潮差是影响我国海涂发育的两大重要因素,探讨了海涂开发的现状及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根据海涂资源分布的自然特点、开发利用现状、经济技术条件、开发利用前景等因素对我国的海涂进行了利用区划。  相似文献   

17.
福建省闽南地区处于南亚热带,为全省纬度最低的一个区。本区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条件优越,是我国东南沿海自然资源尚需深度开发的区域。本区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着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状况。为了探索本区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途径,通过近两年来的调查研究,我们提出了四方面的合理利用途径,对于闽南经济开放区的国土整治和资源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若尔盖高原沼泽生态环境及其合理开发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若尔盖高原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隅,西临巴颜喀拉山,东抵岷山,北起西倾山,南至邛崃山,是一块完整的丘状高原,也是我国最大的泥炭沼泽分布区之一。本文所述的范围包括若尔盖、红原、阿坝和玛曲等四县,流域上属黄河水系,泥炭沼泽面积达4600余km2。其中若尔盖和红原两县的泥炭沼泽,在60年代曾做过调查,70年代,地质部门在水文勘探中也曾对这里的泥炭沼泽有所研究。为进一步研究本区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1982年起,我们在横断山沼泽泥炭调查中,又对上述四个县连续进行了四年泥炭沼泽考察。本文是这次考察总结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项目研究方法概论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土地资源能否生产足够的食物供养未来人口的问题益发受到关注,作为回答这一问题的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研究也就应运而生。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受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委托主持了“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项目。该项目的研究内容分解为5个基本层次,确定2000年和2025年为研究的时间尺度,并探讨了无具体时间尺度的理想承载力。该项研究以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划分的9个土地潜力区为基础,以资源—资源生态—资源经济科学原理为指导,以综合、协调、持续性原则为特色,力图从PRED(资源、环境、人口、发展)的相互关系出发,回答我国土地资源在不同时期可以供养多少人口,提高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的可能性与途径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浙江省嘉兴市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分析嘉兴市农业自然资源特点和合理用地结构的基础上,预测不同时期一定生产条件下,单位面积土地上粮食、油料、肉类的生产潜力和在不同生活水平下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