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湖南烟区烤烟钾含量与土壤钾素的分布特点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湖南烟区烤烟钾含量与土壤钾含量的分布特点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湖南烟区土壤全钾质量比偏低,平均为14.92 g·kg-1,有19.90%的土样全钾质量比低于10 g·kg-1;土壤速效钾质量比较低(140.28 mg·kg-1),10.80%土壤样品中速效钾质量比≤80 mg·kg-1,63.04%土壤样品中速效钾质量比在80~160 mg·kg-1之间.不同产地间相比较,全钾质量比由高到低顺序为:凤凰、张家界、龙山、宁乡、常德、怀化、浏阳、永州、桂阳;速效钾质量比的高低顺序与全钾质量比有所不同.湖南烟区烤烟钾质量分数适中,平均为2.28%,不同等级烟叶钾质量分数的变化规律是X2F>C3F>B2F.各等级烟叶的钾质量分数在不同产地间差异均达到0.05显著水平.在对土壤速效钾质量比分组后,烟叶钾质量分数随着土壤速效钾质量比的增加而增加,其中在速效钾质量比较低时,烟叶钾质量分数增加速度较快.在相关分析基础上,建立了土壤养分与烤烟钾质量分数的逐步回归方程,所筛选得到的4个土壤因子(水溶性氯、有机质、交换性钙和速效钾)对烤烟钾质量分数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
以沈阳张士灌区长期污灌的农田土壤为对象,研究了土壤重金属、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和种群分布特征,分析了土壤微生物参数与土壤重金属和土壤性质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虽然已停止污灌十余年,张士灌区农田土壤仍存在Cd、Zn、Cu等多种重金属污染.土壤Cd污染最严重,含量达1.75~3.89 mg·kg-1.土壤耕作层(0~30cm)Zn、Cu、Pb总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逐渐减少,而Cd元素的垂直分布呈向下迁移的趋势.Cd、Zn、Cu、Pb等4种重金属含量水平分布特征相似,均为1号样地>2号样地>3号样地>4号样地.相关性分析表明,张士灌区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和种群分布受重金属污染和土壤养分的影响,土壤养分含量(有机碳、N、P、K)对微生物的正面效应大于重金属对微生物的负面效应.土壤全量Cd和速效K对微生物参数的影响最为明显,Cd含量与多酚氧化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Cmic)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纤维素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0 01),速效K含量与多酚氧化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以及可培养微生物种群数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郊污灌区镉、铜在小麦中的富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污灌农田重金属Cd、Cu在小麦中的迁移富集特征及对人类健康的安全性影响,选取北京城郊污灌区17块代表性小麦(Triticum aestivum)样地,运用BCR顺序提取法和高分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HR-ICP-MS)测定了土壤中Cd、Cu不同化学形态质量比和土壤及小麦根、茎、颖壳、籽粒中消解态全量.结果表明,污灌土壤中Cd、Cu质量比均值分别为0.25mg·kg-1和26.67 mg·kg-1,高于北京土壤元素背景值,已出现积累现象.小麦植株各组织中中Cd质量比从大到小为:根(210.09 μg·kg-1)、茎(100.19 μg·kg-1)、颖壳(60.71μg·kg-1)、籽粒(38.33 μg·kg-1).植株地上部分Cd质量比的加权平均值为52.62 μg·kg-1.Cu质量比从大到小为:根(9.47mg·kg-1)、籽粒(6.03mg·kg-1)、茎(3.53 mg·kg-1)、颖壳(2.94mg·kg-1).植株地上部分Cu质量比的加权平均值为5.30mg·kg-1.Cd、Cu富集系数(BCF)分别为0.38和0.27,转移系数(TI)分别为0.25和0.69.土壤中Cd酸提取态(生物有效态)比例和风险评价(RAC)值显著高于Cu.小麦Cd和Cu的有效性系数(BEC)均值分别为0.18和0.28,表明Cu向地上部分转移能力强于Cd,Cu容易被小麦籽粒吸收;小麦籽粒中Cd、Cu最大质量比分别为0.125mg·kg-1和15.48 mg·kg-1,高于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值25%和50%,应对食品安全给予更多关注.从保证粮食安全性角度出发,建议选择种植有效性系数较低的作物品种(如玉米、豆类),以减少重金属向食物链的迁移.  相似文献   

4.
石油污染土壤对黄豆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不同石油烃质量比对黄豆幼苗叶绿素、丙二醛(MDA)含量和SOD活性的影响;通过田间实验,探讨了石油烃对黄豆生长性状、籽粒品质和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石油烃质量比为3 000~5 000 mg·kg-1时,对黄豆幼苗叶绿素质量比、MDA含量和SOD活性无显著影响;质量比达到10 000 mg·kg-1时,叶绿素质量比和SOD活性分别降低10.8%和9.8%,MDA含量增加12.4%.田间实验发现,10 000 mg·kg-1处理对黄豆中粗蛋白质、粗脂肪质量分数和出苗率无显著影响,但对黄豆多数生长性状影响显著,有明显毒害作用.土壤中石油烃质量比达到30 000~50 000 mg·kg-1 时,黄豆株高、单株荚数、肉荚比、百粒重、根重、单株产量、生物量、出苗率、粗蛋白质和粗脂肪质量分数显著下降;苯并[a]芘质量比达到5.32~5.59 μg·kg-1,高于国家食品标准所规定的限量(<5 μg·kg-1);微生物数量,特别是嗜油菌数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5.
水稻、土壤和田水中氟啶脲残留检测与消解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氟啶脲在水稻、土壤和田水中的消解动态及其残留状况,建立了氟啶脲在水稻、土壤和田水中的液相色谱检测方法,并在天津、浙江杭州和广西南宁开展了两年氟啶脲在水稻和土壤中消解动态规律和残留状况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乙腈提取水稻稻米、稻壳和茎叶样品,丙酮提取土壤和田水样品,液相色谱仪带紫外检测器测定,外标法定量,在0.03~1 mg·kg-1添加水平范围内,水稻、土壤和田水中氟啶脲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84.94%~98.73%,变异系数为2.84%~9.44%;水稻、土壤和田水中氟啶脲的最小检出量为5.6×10-11 g,最低检出质量比为:茎叶0.01 mg·kg-1,稻壳0.01 mg·kg-1,稻米和土壤0.005 mg·kg-1,田水0.003 mg·kg-1.田间试验表明,氟啶脲在水稻、土壤和田水中残留消解动态规律符合方程Ct=C0e-kt;氟啶脲·三唑磷31%乳油在水稻茎叶、土壤和田水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6.27~7.83 d、5.28~7.36 d和6.01~7.06 d.最终残留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上手动喷雾施药氟啶脲·三唑磷31%乳油,按推荐剂量325.5 ga.i.·hm-2和1.5倍推荐剂量488.25 ga.i.·hm-2施药,兑水喷雾处理1~2次,两次施药间隔为7 d,距最后一次施药采收间隔期为35 d时,氟啶脲在水稻稻米和土壤中的残留量分别为ND~0.028 0 mg·kg-1和ND~0.014 8 mg·kg-1.参照日本"肯定列表制度"规定氟啶脲在稻米中的最大允许残留限量MRL值为0.05 mg·kg-1,按照1.5倍推荐剂量在水稻上施药1~2次,其有效成分之一氟啶脲在水稻稻米中残留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6.
通过生物盆栽试验研究了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n L)对2,4,6-三氯酚(TCP)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及其对污染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碳、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75 d后土壤中TCP的可提取态质量比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少,黑麦草加快了土壤中可提取态TCP质量比的下降.在TCP质量比为1mg·kg-1、10 mg·kg-1、100 mg·kg-1的处理中,种植黑麦草的去除率分别为92.5%、78.2%、55.6%,无植物处理的去除率分别为56.3%、49.2%、37.5%.黑麦草在TCP各质量比处理的污染土壤中能够存活,状态良好.种植植物士壤中的微生物生物量碳以及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都存在增加的趋势,明显高于对照土壤(p<0.05),提高了土壤植物和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能力.同时,高质量比处理对酶的活性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由于土壤自身具有修复TCP污染的自然本能,种植黑麦草具有强化TCP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可以通过促进黑麦草生长,增加土壤酶的活性,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提高黑麦草修复TCP污染土壤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研究黄河和渤海对沿岸土壤养分和盐分的影响及原因.采用GPS定位技术,采集了139个剖面点的土样,选取81个具有代表性的样点,根据样点与黄河和渤海距离的不同设置6条样线.通过DPS统计软件对土壤中有机质、碱解N、速效P、有效K和盐分含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黄河和渤海对沿岸土壤的养分和盐分含量都存在影响,即土壤盐分总体上随着与黄河距离的增加而增加,随着与渤海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土壤有机质、碱解N、有效P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随着与黄河距离的增加而降低.由于黄河三角洲土壤的特殊成因,土壤速效K含量的变化与其他土壤养分不同,但与土壤盐分相似.  相似文献   

8.
日照茶树种植区土壤pH值及养分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GIS支持下,通过对日照市茶树种植区1982年和2003年土壤养分的对比分析,探讨了茶树种植对土壤养分的影响.2003年在研究区采集104个土壤剖面点,对土壤的主要养分进行了分析.在ARCGIS下进行Kriging插值形成各养分分布图,然后对照1982年第2次土壤普查结果进行各养分的差值分析.结果显示,茶树种植20a,土壤全N、有效P、速效K有增加的趋势,且明显高于非茶树种植区.土壤有机质基本不变或略有下降,但茶树种植区高于非种植区.全市土壤pH值有下降趋势,但茶树种植区下降较大,幅度在0.83~1.98之间.  相似文献   

9.
在河南省惠楼山药种植区采集土壤和山药样品各14份,用AAS法测定土壤和山药重金属质量比,用US EPA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膳食山药所致的重金属健康风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种植区土壤重金属均没有发生污染.山药中Pb、Cu、Zn、Ni、Cr和Co的平均质量比分别为1.15 mg·kg-1、4.60 mg· kg-1、15.68 mg· kg-1、1.97mg· kg-1、0.14 mg·kg-1和2.94 mg·kg-1,其中Pb和Ni质量比略有超标.山药对土壤重金属的富集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Cu、Zn、Co、Pb、Ni、Cr.各个重金属的THQ和各样点的HI均远小于l,不存在非致癌健康危害.Pb和Ni的CR值分别为10-6和10-4数量级,致癌风险不明显;而Co和Cr的CR值在10-3数量级,存在明显的致癌风险;Co对TCR的平均贡献率为79.01%,是最主要的致癌重金属.  相似文献   

10.
海水对海岛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不容忽视,但目前对南方海岛土壤的盐胁迫效果研究仍不多见。为了研究海岛工程建设运行过程中海水盐分对土壤的胁迫作用所导致的土壤环境问题,选取广东大万山岛土壤,利用土柱淋溶和ICP-AES测定方法,以质量分数为0、1%、3%、5%、7%的Na Cl溶液作为淋溶的盐溶液,研究了咸水淋洗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大万山岛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为2. 68 cmol+/kg,有机质质量比为51. 71 g/kg,p H值为4. 99,电导率为49. 4μS/cm。结果表明,随淋洗液中盐质量分数增加,土壤淋出液的p H值逐渐降低,淋出的Ca、Mg累积量逐渐增加。当淋洗液盐质量分数从0逐渐升高至7%时,土壤淋出的Ca、Mg累积量分别从2. 63 mg/kg和1. 02 mg/kg上升到218. 82mg/kg和51. 29 mg/kg。在不同质量分数盐淋洗液淋洗后,土壤的阳离子交换容量发生显著变化。土壤的有机质质量比在不同质量分数盐淋洗液的淋洗下大大降低,当淋洗液的盐质量分数为7%时,土壤有机质质量比仅为9. 61 g/kg。由此可以判断,咸水淋洗对广东大万山岛土壤产生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森林资源价值及人力成本对森林火灾扑救方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刚  林其钊 《火灾科学》1999,8(3):14-20
介绍了我国现行的一些林火扑救的基本方式,应用经济分析的方法,根据我国未来经济政治变化趋势,分析森林资源价值及人力成本变化对我国林火扑救方式的影响,并对我国未来的森林火灾扑救方式选择进行定性的讨论和预测。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营造生物防火林带是阻隔林火蔓延、实现"绿色防火"的主要措施,对保障森林资源安全、减少森林灾害的损失将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当代森林火灾防控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森林防火事业应走科学防火、人文防火相结合的道路。在历史森林火灾资料散落和缺失的背景下,依据解放后森林火灾资料,考查分析表明我国森林火灾的特点是森林火灾严重、森林火灾发生地方比较集中、森林火灾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并且森林火灾具有5-6年和10年的准周期,防控失误原因是指导思想缺乏科学的方法与人文的关怀、宣传有死角,火源管理不严、执行规章制度不严、防火阻隔带建设不够完善和专业扑火队员少,业务素质差;设备落后。我国森林火灾防控应该转换思路,从过去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转换到以人为本的路径上来,通过充分利用符合国情的各项防火对策,有效促进各个林区的林火管理,提高林火控制能力,减少森林火灾,保护森林资源、生态环境和林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实现林区社会稳定和林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我国热带气候特征,植物种类,植物燃料特性和对几种典型热带林木枝,叶进行热解实验的基础,计算了南粤地区热带森林火险区划等级和林火蔓延速度,并讨论了热带森林火灾产生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基于GIS空间分析的森林防火蓄水池选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消防蓄水池这一山区储水设施的选址问题,基于地面25m×25 m单元的空间分析方法(如水文分析、重分类、距离制图等),以安宁市为试验区,获取其累积汇水量,并结合该地森林火险等级和道路网络空间分布,采用综合打分方法得出森林防火蓄水池选址适宜度,最终通过人机交互判别选取了汇水量高、所辐射的森林面积均匀合理、用水方便的区域作为蓄水池地址。研究表明,该技术方法具有一定普适性,对山地森林消防蓄水池建设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森林草类可燃物潜在能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李华  杜军  田晓瑞 《火灾科学》2002,11(1):49-51
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森林草类植被能量释放主要取决于可燃物的生物量和发热量,可燃物的能量与含水率有着密切关系,而可燃物的含水率又与气角要素有着相关性。在对大兴安岭樟子松林、柞木林、山杨林、白桦林、落叶松、草类和采伐迹地等不同可燃物类型设置标准地并进行可燃物生物量调查的基础上,收集整理防火期内气象资料,分析可燃物含水率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雨量多,相对湿度大,气温低,风小,含水率就多,相反则少;不同可燃物的发热量和生物量不同,潜在能量也不同,火的强度也不一样;不同可燃物类型,由于树种组成、年龄以及立地条件等不同,能量释放和火强度等也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17.
林火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火是森林的重要干扰因子之一。在林火发生、发展过程中森林土壤的理化性质会产生变化,并且这种变化会随着林火严重程度的不同产生或增或减的趋势。综述了国内外大量关于林火对森林土壤的研究报道或成果,将对林业生产及林火管理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或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基于传热分析的林火蔓延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计算了水平流动的热烟气与大乔木、小乔木、灌木主干及大乔木树叶间的强制对流传热;垂直上升流动的热烟气与各类林木的纵向自然对流、纵向强制对流传热;以及烟气对各类林木的辐射传热。分别比较了它们的热流密度和总换热量。讨论了烟气流速、温度、林木尺寸等因素对换热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林木的火险特性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9.
林亦曦 《林业劳动安全》2002,15(3):37-38,40
论述了在新形势下国有林场“三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三工”安全管理新机制。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了在新形势下,国有林场为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应推行-开展有效的宣传教育、实行严格的行政管理、采取必要的经济手段与提供文明优质服务有机结合的-“三工”安全管理工作新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