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7 毫秒
1.
利用新疆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155条地震波形资料,根据S波记录得到观测振幅谱,采用遗传算法联合反演的方法研究了新疆天山中东段地区(乌鲁木齐—乌苏—库尔勒地区)的几何衰减模型、介质非弹性衰减模型。结果表明:在500 km震源距范围内,研究区地震波的几何衰减满足三段衰减模型;研究区非弹性衰减Q值随频率f的关系为:Q(f)=344f~(0.55)。本研究为今后在该研究区利用数字地震观测资料开展震源谱的恢复和强地面运动的模拟等地震学、工程地震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西安北部地区强震孕育深部背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对地震P波速度场、Q值分布、VP/VS分布和地质构造的研究,探讨了西安北部地区强震分布的深部背景.结果表明在该地区很可能存在深层物质上升,从而表现出地震活动与P波速度场、Q值分布和VP/VS分布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吴佳翼等研究华北地震同日本地震的相关性 ,提出日本地震活动的 3个区 :日本海沟地震活动区(A区 )、日本海西部的深源地震区 (B区 )和日本浅源地震区 (C区 )如果相继发生地震活动 ,则中国华北地区 (D区 )将发生 6级以上响应地震。作者用 1 979年以来江苏及其黄海的 3个 6级震例 ,说明D区应扩大到江苏及其附近地区 ,并对历史地震进行检验。如果把D区改为大华北东部范围 ,在地球自转减速段 ,响应震将发生在华北东部 35°N~ 39°N地区 ;在地球自转加速段 ,响应震将发生在 φN≤ 35°或 φN>39°的地区。江苏及南黄海 6级响应地震发生的时间 ,可以用东北深震区与黄海地震带的相关性来估计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关中咸阳地区Q2黄土进行三轴蠕变试验,得到了关中咸阳地区Q2黄土不同围压及不同含水率下的应变—时间曲线和应力—应变等时曲线。分析试验曲线表明:围压及含水率对关中咸阳地区Q2黄土的蠕变特性具有较大影响,表现在其蠕变变形量与含水率在相同围压时呈正相关关系,与围压在相同含水率时呈负相关关系。再进一步对关中咸阳地区Q2黄土蠕变破坏应力与围压及含水率试验数据做拟合分析,得到了其蠕变破坏应力与围压呈线性正相关关系,与含水率呈负对数关系的变化规律。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改进常用的五元件模型(H-K-K)参数性质及结构,得到了可描述Q2黄土加速蠕变的七元件非线性蠕变模型,并应用试验数据对其进行拟合辨识,最终得到较为理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以《中国地震等震线图集》为根据,探讨了我国境内历史地震的某些特征,初步建立了等震线图为任意双轴对称形状或单轴对称形状时的地震危险性分析的计算公式;结合我国历史地震等震线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符合我国历史地震特征的几种衰减模型,主要包括(?)椭园衰减模型、园衰减模型、带形衰减模型和钟型衰减模型;并用数例说明了上述各种模型的可行性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1998年临猗5.0级地震前Q值的前兆异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西安数字地震遥测台网记录的数字地震资料,采用P波初动半周期残差法求得了1998年7月临猗5.0级地震前后不同路径的Q值变化.发现在地震发生前Q在87(203之间,震后Q在67~164之间,震前震中区附近出现了明显的高Q值异常,表明地震前的高Q值异常可以作为地震预测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7.
胡磊  胡玉乾  孙鹏 《灾害学》2021,(4):194-199
基于中国地面降水日值格点数据和藏东南滑坡事件目录,构建累积降雨量—历时关系阈值(E-D)模型,量化藏东南地区降雨型滑坡事件降雨阈值,分级预测1990-2019年319个降雨型滑坡,并分析909个滑坡点对居民地、道路、河流的危险性。研究结果表明:①昌都市降雨阈值略高于林芝市,藏东南地区阈值在0≤D≤100区间内介于世界范围滑坡降雨阈值的上限和下限。②“极易发生”的降雨型滑坡30年内可能发生次数高达104次和101次,分别位于昌都市丁青县的中部地区和林芝市墨脱县境内的雅鲁藏布江中北部;“易发生”降雨型滑坡主要集中分布于工布江达县中部、墨脱县北部、左贡县境内沿江河地带;“较易发生”降雨型滑坡集中分布于丁青县东南部、八宿县和左贡县西部的江河地区。③藏东南地区受滑坡影响的居民地主要分布于边坝县中北部、丁青县南部、察雅县中西部和贡觉县的东南部地区;受滑坡影响的中、高危险性道路段主要集中在边坝县中北部、丁青县南部河流附近、洛隆县中部、察雅县西北部、江达县东南和贡觉县境内的沿金沙江附近地区;受影响的水系主要为边坝县中北部河段、丁青县南部河段、洛隆县中部河段、察雅县西北部的澜沧江河段、江达县东南和贡觉县境内的金沙江河段。本文研究为藏东南地区滑坡灾害的防灾减灾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PRECIS单向嵌套Hadley气候中心海-气耦合模式HadCM3高分辨率的大气部分HadAM3P,分别进行了气候基准时段(1961—1990年)和2080 s时段(2071—2100年)中国区域各30年时间长度的模拟试验,以分析PRECIS对当代中国区域极端降水事件的模拟能力和SRES B2情景下2080s时段相对于气候基准时段中国区域极端降水事件的可能变化趋势。气候基准时段模拟结果与观测值的对比分析表明:PRECIS能够较好地模拟出中国区域年平均极端降水事件的空间分布特征,但模式模拟的大雨事件和湿日数高值区范围较观测值偏大,对华南地区暴雨事件和日最大降水事件的模拟结果较观测值偏低。SRES B2情景下,2080s时段年平均大雨事件除东北和华南地区外,全国均呈增多趋势。暴雨事件在西部地区以减少为主,而东部地区主要呈增加趋势。年平均日最大降水事件的分布型与大雨事件基本一致。湿日数除华北、西北和青藏高原部分地区外均呈减少趋势。未来长江流域洪涝灾害事件发生的频率将可能增大。  相似文献   

9.
重庆及邻近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重庆及邻近地区地震资料,通过资料处理、衰减模型和统计方法改进,建立了该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结果表明,补点对烈度衰减关系有明显的影响,不同回归法的回归结果相差不大。与已有衰减关系比较,本文结果在中震近场区的拟合效果有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
<正> 本文探讨我国西北地区(包括我国西北各省,蒙古的最南部及太行山以西的内蒙地区和山西省等地)和华北平原区(包括阴山山脉以南,长江以北,太行山以东的华北平原及其相邻海域)地震活动的周期性规律。为方便计,分别以集合A和B表示这两个地区,它们的大致经纬度范围是:  相似文献   

11.
地震烈度椭圆衰减的限定模型及其在华北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在统计回归过程中加入限制条件的方法,建立一个地震烈度椭圆衰减的限定模型。该模型不但解决了地震烈度椭圆衰减的限头限尾问题,也考虑地震震级与有感半径的关系。利用华北地区48次地震、139条等震线资料,回归得到了华北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最后将本模型得到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与华北地区其他烈度衰减关系进行了对比,认为本模型所得的烈度衰减关系在大震的远场更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12.
华北异常干旱气候事件及其对农业影响评估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翠金 《灾害学》1999,14(1):65-69
分析了华北地区旱灾的特点;采用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和干旱指数分别确定了单站及区域于旱等级标准,并对近37a这一地区各年主要干旱事件强度(等级)进行了评定,最后建立了干旱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评估模式。  相似文献   

13.
基于TM与MODIS遥感数据的农业旱情监测——以河北省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河北省冬小麦种植区域为研究区,基于TM和MOD IS遥感数据,利用植被供水指数法确定了研究区旱情等级。首先,将其与遥感解译获得的冬小麦空间分布图叠加得到受灾冬小麦空间分布图;然后以1 km的距离在受灾冬小麦周围做缓冲区,并与通过人口密度模型获得的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图叠加,得出受灾人口空间分布;最后基于光能利用率改进模型构建粮食产量回归统计模型,得到粮食产量。目的是从粮食产量和作物受灾影响人口两个方面对农业受干旱影响情况进行遥感监测和定量评价,以期为相关部门制定防灾、抗灾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2004年研究区:(1)春季受灾面积小,仅占16.4%;(2)旱情较轻,以轻旱为主,占受灾面积的89%;(3)冬小麦种植面积约为23 965.0 km2,受灾面积约606.3 km2,主要位于唐山市和保定市;(4)粮食产量回归统计模型精度达到了87%,冬小麦产量约为11939247 t,单产约为498.8 t/km2。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北方沙质荒漠化土地动态变化遥感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1975年MSS卫星图像、2000年ETM卫星图像为遥感信息源,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方法,通过建立科学的沙质荒漠化土地类型和动态变化类型分类系统,对我国北方地区近25年来的沙质荒漠化土地进行了动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沙质荒漠化土地呈明显的发展状态,其面积明显增加,强度明显增大.其面积增加了7 369.71km 2,平均每年增加294.79km 2,发展区面积90 663.90km 2,稳定区面积140 167.06 km 2,逆转区面积69 147.33km 2,发展区的面积比逆转区的面积大21 516.57km 2.总体呈现"整体发展,局部逆转"和"面上破坏,点上治理"的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15.
《Environmental Hazards》2013,12(4):157-168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two modeling approaches were developed based on the use of US Geological Survey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 data. These models were utilized to delineate the extent of flooding induced by precipitation from Hurricane Floyd in a portion of Pitt County, North Carolina. The patterns of flood extent derived from the two models were compared to the extent of flooding indicated on a digital aerial photograph taken two days after peak flood levels had been reached. In addition, floodplain boundaries based on 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 Q3 maps were compared to the extent of flooding on the aerial photo. Actual emergency response operations undertaken through the Pitt County Emergency Operations Center during the flood event are described, and are used to provide a context for evaluating the potential utility of these models. The flood extents produced by the modeling methods performed well at representing the actual extent of the flooding.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地震在空间上的区域性位移,作为时间上的分幕标志,提出了一种与作M-t图不同的周期表式的分期方法,按照这种方法,用华北、华南和西部特定地区近二千年的较大地震排列的地震活动周期表,周而复始地重现时、空、强特征相似的九个地震幕。其中华南和华北地区每个周期的最大地震——周期主震(简称主震),都排在位于同一横栏的主震幕内。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我国大陆东部上述两个强震区地震活动的周期特征与相互关系,阐明了周期前震(简称前震)的识别方法和前兆意义,得出未来数百年乃至更长时期内,华北不可能发生大于7.8级地震的结论。最后用地震震源区雪崩式不稳定裂隙形成模式,对周期成因作了解释。  相似文献   

17.
江苏所处的中国东部被当代横贯欧亚的北西西向环球螺旋形扭转断裂带(其东段即大别—舟山断裂)分割为南部的褶皱山带隆升区和北部的沉降区。软流圈从太平洋方向面楔入北部区,使该区岩石圈减薄,陆壳向海洋伸展、离裂,产生郯庐断裂等具有直扭性质的近南北向软流(及地幔)底辟,并伴随有多层水平拆离面,所见为高导低速的水平破裂带。绝大多数地震沿着其中埋深15km(±5km)的第一水平破裂带发生,使北部区成面积性地震区。结合高压物性实验所得的岩石微破裂规律(…分割—错位—嵌合—再分割…)判断得知,水平破裂带中的膨胀增厚部分的流体处在超压状态而成为储能体,在陆壳伸展运动中会突然释放能量而诱发地震。因此,根据已有实际分析认为:强震和频震区的发展的必要条件是软流楔入和陆壳伸展,而其充分条件是储能体在软流冲击和增温效应下的爆裂或突然塌缩事件。据此可根据软流运动和岩石圈结构预测未来震中,建立中、长期预报甚至短临预报的监控系统  相似文献   

18.
TheNorthTibetanPlateau ,ortheQiangtangPlateau ,asthemainbodyoftheQing hai TibetanPlateauwhichisoneofthethreemajordistributionareasofdesertificationinChi na ,hasawell preservednaturalecosystemcharacterizedbyhigh altitudegrassland ,isanim portantareaforstudy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