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业科技发展态势与面向2020年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至2020年农业领域科技发展新趋势新特点。世界农业科技发展新趋势将体现在如下5个方面:(1)植物种质资源与现代育种科技,如大规模植物种质资源发掘,光合作用研究的突破将加快现代育种大变革速度,系统生物学将为大规模基因资源发掘和利用提供系统的理论与技术基础,分子设计育种将产生突破性品种并催生智能品种诞生,第二代生物质原料生产将成为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动物种质资源与现代育种科技,如大规模动物种质资源发掘,传统育种和基因工程相结合培育新品系是动物遗传育种发展方向,动物克隆技术和转基因动物将进一步取得突破,良种化和健康养殖科技发展迅速;(3)源节约型农业科技,如耕地资源集约利用与耕地质量定向培育科技发展,农田生态系统节水技术体系和建设流域水资源保障体系,高效新肥料研制和集成农田生态系统养分技术,低碳农业技术将成为未来的重要技术;(4)农业生产与食品安全科技,如支撑食品安全的生产技术发展迅速,更加关注营养保健功能食品的科技和食品安全监控技术,危险性快速评估技术体系技术得到广泛应用;(5)农业信息化和精准农业科技,如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化科技和种养业管理信息化科技将加速发展,精准农业科技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业装备制造技术向大型和复式作业等方向发展。2.中国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和对科技的重大需求。(1)农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在生产上,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和现代化的矛盾更加突出;耕地刚性下降和水资源短缺对农业形成的威胁越来越严峻;科技体系不能适应市场发展和农民对技术的需求;许多农业资源的利用和管理与农业食物系统的可持续性相悖。在市场上,对食品质量和安全将提出更高要求;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系统正经历着历史性变化;贸易自由化使农产品进口压力进一步加大。(2)国家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我国粮食安全于2008年已经突破了95%自给率目标,2010年更下降到90.6%;我们预测,我国粮食需求在2020年将达到6.7亿t,在现有政策下需求增长将高于生产增长,粮食自给率到2020年将下降到87%左右。(3)农业科技创新是发展农业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需求:面对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挑战,我国急需在植物种质资源利用与现代育种、动物种质资源利用与现代育种、资源节约型农业、农业生产与食品安全、农业信息化和精准农业等五大科技领域实现突破。为此,国家最近对农业科技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构建"生态高值农业"技术体系。中国科学院的优势在于多学科联合,能够在科技综合研究和集成基础上实现重大突破。如果把以上五大科技领域联合起来,在"生态高值农业"科技发展上将能起到国家科技发展的引领作用。3.面向2020的农业科技战略选择:构建我国生态高值农业产业体系。生态高值农业含义:所谓"生态",就是要体现农业既能为社会提供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又能实现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所谓"高值",就是要体现农业有很高的土地产出率、投入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因此,"生态高值农业"是集约化经营与生态化生产有机结合的现代农业。它以健康消费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集中体现。生态高值农业科技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通过重点农业科技领域的重大创新突破,为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农产品总量、质量、安全和多功能的需求以及改善农业生产结构、生态环境和农业资源永续利用等生态高值农业体系提供科技支撑。生态高值农业研发内容:(1)提升"中国至2050年农业科技发展路线图"的理念与五大科技领域的研究水平;(2)建立生态高值农业的综合技术体系;(3)研发六大城市圈(如北京、上海、重庆、武汉、沈阳、南京等)、十大典型区域生态高值农业发展模式及其技术支撑体系(长三角城市群郊区生态高值农业模式,华中种养加一体化农业圈层模式,西南山地立体农业生态高值农业模式,南方亚热带特种农林果综合开发模式,滨海滩涂农业综合开发利用模式,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及农林果流域开发模式,黄淮海平原粮养加农业综合模式,东北平原粮食基地综合开发利用模式,西北寒旱区农牧综合开发模式,北部漠境盐湖综合整理开发模式);(4)建设农产品产业化、加工产业化和综合产业化三大体系。最后在上述4个层次研发基础上,全面建立我国生态高值农业产业化网络体系。我国生态高值农业技术体系的构建:根据我国的现状,目前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技术创新,(1)无公害农产品种养殖技术;(2)农产品加工技术;(3)我国传统农业精华技术;(4)标准化生产技术;(5)高新农业技术。对中国科学院提出的建议:(1)将"生态高值农业"列为中国科学院"十二五"的重大研发项目;(2)组织"农业领域战略研究组"和中国科学院有关单位提出生态高值农业建设的项目规划,并通过院部将此项目向国家有关部委推荐;(3)组织全院农业科研力量,联合全国的有关力量,首先在城市郊区农业与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建立我国"生态高值农业"模式及其配套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来,国内外在为石油农业寻找出路而开展的“替代农业”研究中,特别是在我国传统有机农业经验基础上所开展的各种综合农业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只有在系统地研究自然界物质运动形态发展的历史、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形态发展的历史与自然科学学科发展的历史,系统地研究我国和世界农业发展的历史与人类农业知识发展的历史,系统地研究农业工业化的历史与农业现代化的现状,系统地研究现代科学与现代农业科学的全部成果的基础上,将所有这些新鲜成果和经验结合起来加以综合研究,才能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跳过石油农业阶段走直接实现综合化的道路,提供系统的而不是零散的知识,选择成套的而不是单一的技术。  相似文献   

3.
一、农村庭院开发利用的现实意义 为了完成“到本世纪末,我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这一战略任务,除了培育新品种和提高单项农业技术以外,重点是不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1.农业生态结构调整与生态工程设计建造;2.潜在资源开发利用。 耕地少而人口多是我国农业突出特点之一,农业的土地资源潜力在平原高产地区已不太多。从另一方面来说,由于我国十多亿人口中80%以上居住在农村和小城镇,这就造成了  相似文献   

4.
京溪园山坑田的改造、开发、利用是以坡顶、坡腰和坑底构成能量的良性循环、建立立体农业模式为其特点的。在注重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因时、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种方式,实行集约化经营,已成为山坑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益商品经济的有效途径。农、林、牧、渔的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新格局,提高了农业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京溪园山坑田立体农业模式为同类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水平聚类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19个区县(自治县)农业生态环境状况,农业生产、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3方面选用20个指标,运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综合水平作出分类评估.结果表明,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综合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都市带动区、四川盆地边缘区、库区中部地区、渝东南少数民族聚居区和三峡库区前沿区.  相似文献   

6.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原刊名《生态农业研究》)是由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和中国生态经济学会主办的大农业学术期刊 ,科学出版社出版 ,主要刊登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农、林、牧、副、渔及资源与环境保护等领域创新的研究学术论文、研究技术报告 (包括理论与应用研究、农业生态工程技术与实用生物技术、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保护、城镇绿地生态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农业环境污染防治技术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体系研究等方面 )、研究简报及综述、生态农业建设和生态示范区典型模式与典型经验等 ,适于国内外从事生态学、生…  相似文献   

7.
吴顺辉  蒋成爱 《生态环境》2001,10(3):195-197
研究应用定量化的珠江三角洲农业现代化标准评价体系,对神山镇进行农业现代化评价与规划,同时探讨构建适宜该镇农业生产的农业生态系统应用模式.  相似文献   

8.
精确农业发展与我国农业生态工程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西方精确农业的主要目标及技术思想,比较了中国农业生态工程与精确农业的异同点。提出农业生态工程研究应正视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吸收精确农业有关原理及方法,在理论规范化,手段现代化,过程监测及其控制自动化,增加高新技术含量,与信息技术、机械工程专业有机结合,提高工程设计可操作性等方面的努力,推动农业生态系统设计与管理的信息与知识化,逐步形成基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及机械工程装备的农业生态工程技术体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农业生态条件和农田生态系统功能的综合表现,评价了研究区农业生态质量,分析研究了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保护对策。计价中,生态条件要素选取了土壤环境(包括土壤综合肥力、土壤污染状况的有关参数),大气环境(包括大气资源和大气质量的有关参数),水环境(包括水资源量和水质的有关参数)。生态系统功能指标选取了农田生产力。经过实地调查,取得了有关参数资料。在单项因素分级指数评价的基础上,采取评分等权迭加法进行综合评价,对开县地区农业生态质量作了定量表征,并对县内不同农业区的生态质量进行排序。  相似文献   

10.
控制和削减农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是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工作之一,但现行的环境管理及产排污量削减与控制技术中还没有完整的农业污染减排的指标体系。该文阐述了构建农业污染减排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综合考虑不同农业生产类型污染物产排过程的特点,从种植业、畜禽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业3个方面初步构建农业污染减排指标体系,以期为研究农业主要污染物减排核算体系的关键参数和制定减排核算技术方法提供基础性技术支持。基于当前农业污染减排实施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对指标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2010年6月7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两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上针对农业科技明确指出:构建我国生态高值农业和生物产业体系,建成农业高值转化的产业体系。本文对"生态高值农业"进行论述。所谓生态,就是要体现农业既能为社会提供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又能实现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将农业纳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所谓高值,就是要体现农业有很高的土地产出率、投入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因此,"生态高值农业"是集约化经营与生态化生产有机结合的现代农业。它以健康消费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兼有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特性,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2.
遥感云平台基于云计算技术,整合各种信息和技术资源,将遥感数据、信息产品、应用软件、计算及存储资源作为公共服务设施,通过网络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空间信息云服务。西安航投一号遥感云平台基于卫星数据产品,采用“GIS+遥感+大数据”等技术深度融合的方式,为省市、区县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大型省市属企业及相关行业用户提供针对环保、林业、农业、水利、应急救灾、地质、矿产、国土、交通、城市管理、金融等多领域基于遥感监测的数字化综合解决方案;助力陕西省在环境保护、秦岭生态保护、水利工程、自然灾害等领域以数字化手段进行风险预判和应急决策,进一步强化了相关领域的现代化管理能力。本文以西安航投一号卫星遥感云平台为例,介绍系统建设的目标、原则和内容,以期推动遥感云服务的产业化,满足公众用户实际业务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论观光农业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光农业是农业生产和经营形式的创新,是农业和旅游业交叉产生的新产业.本文分析了观光农业的创新意义、开发模式,提出了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4.
既然农业现代化跳过石油农业阶段走综合化道路,达到农工综合产业阶段,就能对我国农业以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取得全球战略优势地位起如此重大而深远的战略作用,那么,我国目前仍普遍存在的传统手工农业采取什么样的步骤来实现综合化,达到农工综合产业阶段呢?人们所担心的我国传统手工农业的机械化、化学化还怎么实行呢?  相似文献   

15.
从维护自然生态入手,建立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途径之一。本文以川中盐亭县林山乡为例,探讨以人造人工林为主,形成开放式的生态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稳步发展的途径。林山乡位于川中丘陵区农业腹心带的盐亭县中部,地处弥江、湍江分水岭上,分布着钙质紫色土;平均海拔474.5米,相对高度100—200米,总面积17.95平方公里;现有耕地6148  相似文献   

16.
徐州地区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徐州地区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土壤进行了采样监测 ,对照国家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的环境质量标准 ,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对 11个基地土壤的 7项污染指标进行了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 ,该地区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优良 ,完全能满足目前国家所规定的无公害农产品安全生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文章指出,30多年来的多种分散经营造成大农业未能真正使农、林、牧、副、渔的全面生产达到良性循环,而生态农业是一条新的、科学的农林发展致富的必由之路。 立体经营是实现生态农业的具体生产方式和经营途径。它包括森林或农田的结构配置立体化,生产结构上经营立体化和气候层的经营立体化。本文以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和黑龙江省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的实例加以说明。 文章第二部分阐明了加强农林生态研究和生态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研究的主要课题和对复合生态系统的合理调控途径。  相似文献   

18.
遗传资源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投入要素,通过将遗传资源投入纳入C-D生产函数模型,并对2001—2007年江苏省农业生产经济数据进行分析,计算江苏省遗传资源及其他生产要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江苏省农业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动物遗传资源投入和科技进步。与固定资产和劳动力投入要素相比,遗传资源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整体贡献明显,其中动物遗传资源的贡献高于植物遗传资源。因此,江苏省应优化农业结构,提高遗传资源利用率,加大科技投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碳减排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为了从农业机械化视角助力中国农业低碳发展,探究其对我国农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基于2011—2020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农业生产相关面板数据,综合运用Super-SBM模型和Tobit模型测算中国省域农业的碳排放效率,并重点分析了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农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11—2020年中国的农业碳排放效率均值为0.925,平均年增长率为2.744%,整体农业碳排放效率稳步提高,但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且各地区间存在较大差异;农业机械化水平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与农业碳排放效率呈现正相关关系,提高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推动农业生产发展与节能减排协同增效,是中国新时期新常态下奔向“双碳”目标的必由之路。基于上述结论,从科技创新、因地制宜、政策支持和农业机械化服务组织搭建4个角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亚洲生产力组织的环境可持续发展努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Yama.  Y 《产业与环境》1997,19(3):40-42
亚洲生产力组织(APO)促进亚洲与太平洋地区农业、工业和服务行业中所有层次的可持续社会经济发展.亚洲生产力组织力求通过组织示范项目来实现工厂/农场层次的环境无害经营,其目的是要显示,通过应用清洁技术、尤其应用于中小企业,可以赢利性地生产产品与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