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基础理论   1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日益严重的极端气候事件对农业生产脆弱性的影响逐渐加剧了农村贫困,作为粮食主产区的华北平原面临着极端气候事件对农业生产的严峻冲击,为此,实证分析了华北平原不同收入群体应对极端干旱事件的适应行为及极端干旱事件对其农业生产影响的差异,以期为政府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行为对策及精准扶贫政策提供依据。本文基于华北平原5省889个农户的1 663地块的实地调研数据,运用两阶段的思路构建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相比于较高收入群体,较低收入群体由于自身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及生产资产的劣势可能导致其显著减少了0.12次灌溉频次和降低了2.1%的概率去采用地面管道节水技术以应对极端干旱事件;(2)每增加1次的灌溉频次将平均挽回约21%的单产损失和采用地面管道节水技术相比于未采用也将挽回12%的单产损失;(3)相比于较高收入群体,低收入群体在面对极端干旱事件的冲击时显著地增加了约2%~3%小麦单产损失。基于此,在制定减少因灾致贫的贫困农户群体和预防农村贫困危机的政策时,要考虑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具体而言,为了增强农户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适应能力,尤其对农村收入较低(贫困)群体,政府适应政策不要忽略农户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及生产资本等因素影响,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政策的精准扶贫效果;在华北地区干旱化趋势明显的状况,加大推广灌溉和地面管道节水技术适应行为以减少极端干旱事件的潜在生产损失和减少贫困群体。  相似文献   
2.
农田水利设施抗旱效果评估:基于全国7省(市)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煌  王金霞  黄季焜 《自然资源学报》2012,27(10):1656-1665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薄弱被认为是导致灾情日益严重的重要原因。研究目的是评估不同农田水利设施在粮食生产中的抗旱效果。基于全国7省(市)、 123村和1 162户农户的大规模实地调研数据,在描述性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计量经济学模型,定量分析了农田水利设施的抗旱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最近5 a内,有1/3的农户受旱灾而减产,减产25%以上的农户占到22%;大中型水库、 水池和水泵的抗旱作用显著高于河流引水渠道,文章对研究结果的政策含义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农业科技发展态势与面向2020年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至2020年农业领域科技发展新趋势新特点。世界农业科技发展新趋势将体现在如下5个方面:(1)植物种质资源与现代育种科技,如大规模植物种质资源发掘,光合作用研究的突破将加快现代育种大变革速度,系统生物学将为大规模基因资源发掘和利用提供系统的理论与技术基础,分子设计育种将产生突破性品种并催生智能品种诞生,第二代生物质原料生产将成为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动物种质资源与现代育种科技,如大规模动物种质资源发掘,传统育种和基因工程相结合培育新品系是动物遗传育种发展方向,动物克隆技术和转基因动物将进一步取得突破,良种化和健康养殖科技发展迅速;(3)源节约型农业科技,如耕地资源集约利用与耕地质量定向培育科技发展,农田生态系统节水技术体系和建设流域水资源保障体系,高效新肥料研制和集成农田生态系统养分技术,低碳农业技术将成为未来的重要技术;(4)农业生产与食品安全科技,如支撑食品安全的生产技术发展迅速,更加关注营养保健功能食品的科技和食品安全监控技术,危险性快速评估技术体系技术得到广泛应用;(5)农业信息化和精准农业科技,如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化科技和种养业管理信息化科技将加速发展,精准农业科技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业装备制造技术向大型和复式作业等方向发展。2.中国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和对科技的重大需求。(1)农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在生产上,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和现代化的矛盾更加突出;耕地刚性下降和水资源短缺对农业形成的威胁越来越严峻;科技体系不能适应市场发展和农民对技术的需求;许多农业资源的利用和管理与农业食物系统的可持续性相悖。在市场上,对食品质量和安全将提出更高要求;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系统正经历着历史性变化;贸易自由化使农产品进口压力进一步加大。(2)国家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我国粮食安全于2008年已经突破了95%自给率目标,2010年更下降到90.6%;我们预测,我国粮食需求在2020年将达到6.7亿t,在现有政策下需求增长将高于生产增长,粮食自给率到2020年将下降到87%左右。(3)农业科技创新是发展农业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需求:面对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挑战,我国急需在植物种质资源利用与现代育种、动物种质资源利用与现代育种、资源节约型农业、农业生产与食品安全、农业信息化和精准农业等五大科技领域实现突破。为此,国家最近对农业科技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构建"生态高值农业"技术体系。中国科学院的优势在于多学科联合,能够在科技综合研究和集成基础上实现重大突破。如果把以上五大科技领域联合起来,在"生态高值农业"科技发展上将能起到国家科技发展的引领作用。3.面向2020的农业科技战略选择:构建我国生态高值农业产业体系。生态高值农业含义:所谓"生态",就是要体现农业既能为社会提供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又能实现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所谓"高值",就是要体现农业有很高的土地产出率、投入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因此,"生态高值农业"是集约化经营与生态化生产有机结合的现代农业。它以健康消费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集中体现。生态高值农业科技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通过重点农业科技领域的重大创新突破,为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农产品总量、质量、安全和多功能的需求以及改善农业生产结构、生态环境和农业资源永续利用等生态高值农业体系提供科技支撑。生态高值农业研发内容:(1)提升"中国至2050年农业科技发展路线图"的理念与五大科技领域的研究水平;(2)建立生态高值农业的综合技术体系;(3)研发六大城市圈(如北京、上海、重庆、武汉、沈阳、南京等)、十大典型区域生态高值农业发展模式及其技术支撑体系(长三角城市群郊区生态高值农业模式,华中种养加一体化农业圈层模式,西南山地立体农业生态高值农业模式,南方亚热带特种农林果综合开发模式,滨海滩涂农业综合开发利用模式,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及农林果流域开发模式,黄淮海平原粮养加农业综合模式,东北平原粮食基地综合开发利用模式,西北寒旱区农牧综合开发模式,北部漠境盐湖综合整理开发模式);(4)建设农产品产业化、加工产业化和综合产业化三大体系。最后在上述4个层次研发基础上,全面建立我国生态高值农业产业化网络体系。我国生态高值农业技术体系的构建:根据我国的现状,目前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技术创新,(1)无公害农产品种养殖技术;(2)农产品加工技术;(3)我国传统农业精华技术;(4)标准化生产技术;(5)高新农业技术。对中国科学院提出的建议:(1)将"生态高值农业"列为中国科学院"十二五"的重大研发项目;(2)组织"农业领域战略研究组"和中国科学院有关单位提出生态高值农业建设的项目规划,并通过院部将此项目向国家有关部委推荐;(3)组织全院农业科研力量,联合全国的有关力量,首先在城市郊区农业与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建立我国"生态高值农业"模式及其配套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4.
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利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自然资源、三次产业、社会系统及自然灾害等领域的影响包括: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产生深刻影响,如东北多年冻土区植被生产力下降,而青藏高原则升高;气候变化导致华北、东北大部分地区降水减少以及许多北方河流径流量减少;由于气候变化,人们生产生活对能源的需求发生变化;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事件增加(包括频次与强度)、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对人体健康、疾病传播、重大工程等具有重要影响;气候变化背景下,热量资源的改善有助于延长农作物生育期,但极端事件增加也会造成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气候变化不仅可通过影响农业和自然资源而间接地对第二、三产业产生影响,而且气候变化减缓措施(如碳税、碳关税、碳交易等)的采用也将对社会经济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进一步,通过分析可发现,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而且总体上利弊共存,但弊大于利。基于此,本文提出要趋利避害,科学应对气候变化,实现"整体最优、长期受益"的有序适应目标;要强调定量适应,提出可操作性方案和可预期目标,并分析适应措施的不确定性;而且为提高我国未来综合竞争力,今后应采取更加主动的应对策略,如逐渐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减排技术研发,积极应对碳税、碳关税和碳市场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5.
尽管中国农村的地下水市场在最近10多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相关的研究文献却凤毛麟角。通过使用来自于中国北方两省的150个农户的微观调查数据,论文描述了中国农村地下水市场参与者的主要特征,并分析了影响农户卖水行为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那些相对富裕的、在农业活动中具有比较优势的、在本地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的农户更有可能成为地下水市场中的卖方,而交易成本的大小也会影响到农户对于地下水市场的参与。图1表6参23  相似文献   
6.
本文的研究目标是分析我国冻灾的发生状况、地方政府应对冻灾的政策支持及农户的适应性反应,为国家制定相关的政策提供实证依据。基于我们2005-2010年在全国6省的大规模实地调查发现,调查样本中有27%的农户遭受冻灾并导致减产;在发生冻灾的农户中,有19.5%的村获得了抗冻预警和防治信息,仅有3.4%的村获得了资金、物质和技术等的抗冻政策支持;在受灾农户中,有63.4%的农户对冻灾风险做出了适应性反应,主要是采取了非工程类适应性措施,包括调整作物的生产投入、改变播种或收获日期、购买农业保险等;相对于非工程措施,农户采取的工程类措施比例较低。根究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正确评价生态系统服务中蕴含的经济价值是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保障。“难识别、难度量”导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数据匮乏,仍是政策制定者面临的一个现实难题。效益转移法利用二手数据,将已有研究融入待评估的地点当中来,避免了初始评价研究中数据获取时间长、成本高的难题,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领域备受青睐。资金、时间预算有限的条件下,能够帮助管理者迅速解决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数据的缺口,是这种评价技术的核心优势。鉴于该方法在实践应用中的广阔前景,对其评价结果有效性和可靠性的关注也比其他方法更为迫切。但其理论背景决定了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系列估值偏差。因此,围绕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文章首先梳理了三种常见的效益转移形式,进一步总结了对转移效度进行检验的方法;然后,重点厘清了该方法面临的挑战,探讨了研究文献中减小效益转移偏差的最新共识。可概括为:①初始研究的选择,应该考虑与研究地点的匹配性,降低“跨环境”的泛化误差。②谨慎辨别生态系统服务特征,避免中间服务和最终服务的重复性计算。③加入地理信息变量,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格局变化。④模型中保留时间维度,检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间稳定性。此外,高效的效益转移还离不开足够数量且优质的初始研究。因此,作者最后从操作规范、初始研究数据库的支持两个视角,建议中国跨学科的专家们应该联合制定一套指导方针,用以提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中的效益转移效率。  相似文献   
8.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试图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就中国入世谈谈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将产生的影响及对这些影响的认识和对策。首先,从理论上分析贸易自由化(比加入贸组织更为开放的环境)对中国农业可能产生的影响;其次,从WTO和实践上分析这种理论上的影响在现实中有多大可能性。再次,就入世对中国农业将产生极大损害的这一预方表示置颖,并阐述我们的一些理由;最后,在对本研究小结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