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环境保护》2013,41(3)
2013年2月12日,我国近邻朝鲜进行了第三次地下核试验,为确保我国境内辐射环境安全,国务院进行了统一部署,环境保护部立即启动辐射环境应急监测响应预案,实时发布全国环境辐射监测结果,及时回应了社会关切问题,对避免恐慌心理、消除群众疑虑、维护社会稳定、保障民生起到了积极作用. 核辐射,又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核老虎",一旦失控,将如猛虎下山,吞噬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然而,比核辐射更加可怕的,是笼罩在公众心中的"核恐惧"阴云.2009年,河南杞县利民辐照厂发生卡源事故,数千群众离家外逃,上演现实版"杞人忧天".  相似文献   

2.
目的克服传统环境核辐射监测的局限性,设计一种搭载GM计数管的固定翼无人机进行高空远距离环境核辐射剂量率监测的系统。方法系统通过编程简单、拓展强等开发特点的Arduino单片机完成探测器的硬件设计,同时利用LabVIEW的强大VISA通讯模块实现地面站的设计,最后借助无人机自驾仪Pixhack以实现对无人机稳定可靠控制。结果系统地面站操作界面简洁,测量数据图表直观。探测器对于放射源具有较好的计数响应。Pixhack对飞行平台有良好的稳定和控制作用。结论系统借助GM计数管作为辐射探测器探头,能够完成高空远程辐射监测任务,在结构设计仍具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可满足日常环境核辐射本底剂量率普查,以及核应急、大范围辐射监测、远程辐射监测等任务。  相似文献   

3.
当前,随着我国核利用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各行各业中的运用规模持续扩大,相应的关于辐射环境保护方面的探讨也在不断增多,核技术利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辐射事故发生风险,直接对周边环境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对此,文章首先对我国核辐射安全形势进行了简要分析,分析了我国核技术利用情况与2019年辐射事故起数,明确了我国核辐射安全形势相对较好,处于可控状态;其后从核技术利用审批、监管机构队伍、安全管理等诸多方面具体分析了核辐射环境保护的现状,最后提出了加强核辐射环境保护的几点对策,以期促进我国核工业的稳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刘书田 《环境保护》1990,(11):21-24
核电站的辐射监测是核环境科学中的一个应用性课题,该课题涉及面广,综合性较强。鉴于国外核动力堆运行已有4000多堆年,积累了较丰富的辐射监测资料和经验。借鉴国外核电站的辐射监测经验,无疑对我国的核能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核电站环境辐射监测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技的发展,辐射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辐射环境安全管理是针对日常生活中的辐射进行防范的工作,随着人们辐射对人们健康的影响不断增强,辐射环境安全管理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成为了我们关心的问题,本文就辐射安全管理进行概述,增强人们对辐射的理解,加强辐射环境安全管理,从而降低辐射的危害性。  相似文献   

6.
我国目前已初步建成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并投入运行。本文分析了目前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系统的特点和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全国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系统运行维护方案,供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7.
我国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辐射环境自动监测是我国辐射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手段.本文回顾了“十一五”以来,我国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建设的进展情况和在核与辐射监管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总结了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系统的建设和运行经验,并对今后的工作进行了展望,提出了完善系统建设和运行的合理化建议.研究指出,作为国家辐射环境监测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初步具备了对我国省会城市和主要地级城市的辐射环境质量状况的实时监测能力.但由于我国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于2008年底才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建设,起步较晚、经验不足,依然存在点位数量和代表性不够、自动化程度不够高、软件系统功能不成熟、标准化和规范化问题比较突出,缺乏质量控制技术、运行维护难度大等问题.为此本文提出:第一,增加自动监测站数量,点位布设更有针对性;第二,增加自动监测站的类型;第三,加强软件系统的分析和控制能力;第四,完善相关标准、技术规范和质保体系;第五,完善运行维护体系;第六,增强国际学习和交流.  相似文献   

8.
至"十三五"末,我国的辐射环境自动监测能力大幅提升,基本完成约500个辐射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的建设目标,辐射环境自动监测在我国核与辐射监管和辐射环境监测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阐述国控辐射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建设的现状和进展,总结分析了辐射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的建设和运行经验,从完善标准体系、改革运行维护模式等方...  相似文献   

9.
辐射环境的自动监测是发展趋势,掌握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系统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以北京市建设的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系统为背景,在介绍该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运行维护经验,对质量保证措施、数据分析、运行情况以及在辐射环境监测中的作用进行了概述,并对引起γ剂量率变化的几种情况以及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常见故障进行了分析,同时针对多发故障提出了日常运行维护中的注意事项和建议,对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系统的运行维护和数据分析可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人们在重视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开始重视环保问题,而当前环境的严重污染也使得环保问题成为了相关领域的热门研究对象。辐射环境检测是保护生态环境与人类生活环境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本文对基于环保理念下的辐射环境检测进行了研究,论述了当前的基于环保理念下辐射环境检测工作的不足之处,并针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基层环保部门面临着电离和电磁辐射两大监管任务,本文从辐射工作单位、辐射环境管理机构和辐射环境管理制度的管理现状入手,对日常管理存在着辐射环境管理部门地位不高,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和企事业工作人员管理松散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加强辐射环境监管,简化审批验收程序加强第三方监测,构建三位一体辐射环境监管体系,营造辐射环境保护宣教氛围和完善辐射事故应急管理体系五项对策,得出了必须加强辐射环境特别是放射源的安全监管。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我国核燃料循环设施和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的现状,以及近年来核燃料循环设施辐射环境安全管理的实践,分析了核燃料循环设施运行和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加强辐射环境安全管理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概述了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及现状情况,梳理了辐射环境监测国控网空气自动监测站、陆地辐射监测点、水体国控监测断面、饮用水源地、地下水监测点、海水监测点、土壤监测点、电磁辐射监测点以及国家重点监管民用核设施监督性监测的设置规模,分析了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核电厂外围辐射环境监督性监测、核应急监测、辐射监测仪器设备国产化、部分省市委托监测等方面工作上存在的一些技术问题及困难,并针对问题和困难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4.
张春芳 《陕西环境》1997,4(4):17-20
本文报道了西安市1992—1996年环境辐射监测的方法和结果。监测结果表明,环境γ辐射水平、土壤和水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浓度与西安市环境放射性水平调查结果无明显差异,对有关同位素应用单位的监测结果表明,其环境放射性属正常水平范围,只有个别单位的局部地区土壤和水受到轻微污染,均作了妥善处理,防止和清除了放射性物质的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5.
空气辐射环境监测是辐射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空气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建设的目的和意义出发,从布点原则、技术路线、选址条件、设备选型、监测方案及数据处理等方面介绍了空气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的建设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6.
环球瞭望     
《内蒙古环境科学》2011,(4):I0003-I0004
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发布5月9日全国主要城市环境辐射水平 环境保护部(同家核安全局)5月9日10时继续发布全国省会城市和部分地级市辐射环境实时空气吸收剂量率监测值。监测结果汇总图中绿色曲线代表监测值,蓝色柱体代表天然本底水平,绿色曲线均在蓝色柱体范围内。监测结果表明日本核电事故未对我国环境及境内公众健康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7.
调查了上海市7家医院50余台x、γ射线装置,监测了工作环境和公众环境的辐射水平,并根据辐射防护规定进行评价。调查发现,由于少数设备老化,或防护门窗安装不当等,造成了环境剂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8.
山西省新科辐射技术研究中心属于民办非企业单位,办公面积107平方米。 中心购置有放射性及环境辐射监测仪器、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其他监测仪器19台套,绝大部分为国际最新型仪器,并配备电脑、办公软件和工车辆;中心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均具有国家辐射环境监测资质、环境影响评价资质和核安全资质,多年从事核技术和电磁辐射环境安全技术和研究工作。向社会提供辐射环境影响监测、评价和安全防护,可从事电磁辐射屏蔽和抗干扰,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2007年~2009年淮安市环境γ辐射剂量率水平监测方法和结果。  相似文献   

20.
随着核电快速发展期的到来,政府和公众越来越重视核电厂外围辐射环境监督性监测。本文介绍了核电厂辐射环境现场监督性监测系统建设的要求,讨论了监督性监测系统在选址阶段、建设阶段容易忽视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应重视系统常规和应急监测的兼顾性、重视与原有数据汇总中心接入的有效性和重视软件建设的同步开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