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鄱阳湖流域生态修复中,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遵循客观规律”的修复方法:(1)对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态系统,划定保护区,加强管理,保护濒危物种,增加生物多样性;(2)对中、轻度损害的生态系统,实行封育保护,减轻负荷压力,利用生态系统自组织功能,自然恢复为主;(3)对于严重损害的生态系统,遵循生态系统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采取人工措施修复或重建。科学选择了修复策略:(1)以修复植被生态系统为基础和前提,创造条件,利用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修复能力逐步实现微生物、动物的恢复;(2)把生态修复与发展生态经济结合起来,增加群众收入,提高参与生态修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经过20多年的生态修复,鄱阳湖流域森林覆盖率由311%提高到5832%;同时探索出一条可行的技术路线:(1)通过综合科学考察,掌握生态系统受损害的状况和原因,揭示相关生态系统发育、演替的客观规律;(2)着力研究生态恢复的生态学过程与机制,寻求有效的修复方法、措施和模式;(3)自主创新、试验示范、试点先行、样板引领;(4)以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大项目为载体,全面展开、系统推进  相似文献   

2.
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进程中,创新矿山修复规划的目标和内容,保障矿山生态产业链发展。矿山修复规划的目标由土地复垦走向生态修复是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趋势决定的,更是“双碳”目标任务中明确实施生态修复提升固碳功能的重要性引导的。以生态修复为目标来编制矿山修复规划,规划内容不限于将土地复垦到采矿塌陷前的可用状态,而是修复矿山生态系统的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将生态产业链纳入矿山修复规划内容。对生态产业链进行专章规划,将生态修复目标融入“双碳”目标体系中,沿着“减法”的制度路径规划可再生能源产业,沿着“加法”的制度路径规划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矿山生态修复将自然生态修复与社会经济修复相结合,矿山修复规划需要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变更修复后的土地类型与利用性质,增加生态用地、补充建设用地,保障生态产业链对生态用地、建设用地的需求。在保障措施规划方面就矿山修复技术创新、生态产业链技术创新、第三方技术与资金引入等进行规划;就采矿塌陷前后农民与采矿企业关于矿山修复土地流转模式,生态修复及生态产业链建设后的验收移交方案进行统一规划。构建包容性的矿山修复规划制度,在各级政府编制矿山修复规划的制度下,积极引导在建和生产...  相似文献   

3.
采用GIS技术,根据高程、坡度、土壤类型等环境特征,将乌东德水库坝前段消落带分为18种生态类型,并完成了高程图、坡度图和土壤类型图,建立了环境特征和消落带类型的直观联系。然后根据不同的生态类型,提出了4种生态修复模式,并选择了10种植物作为生态修复物种。为其它水库消落带生态修复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重要专项规划,其中保护修复区识别和划定是该项规划编制的关键内容。针对当前省域尺度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开展较少的状况,以江苏省为研究区,通过构建多级指标体系对全省生态重要区域和敏感区域及其等级层次进行了评价识别,然后整合二者成果,对江苏省各类各级生态保护修复区进行了划定。结果表明:(1)江苏省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区可划分为生态保护重点区、生态修复关键区和生态修复一般区,面积分别为17 548、4 688、16 981 km2,比例16.17%、4.32%、15.65%。(2)生态保护重点区主要包括太湖、洪泽湖等湖泊地区、长江过境段下游以及东部沿海湿地等,生态修复关键区主要分布在苏南的太湖流域、长江沿岸以及苏北的沂沭泗流域,生态修复一般区则主要集中在沂沭泗流域北部、苏中的淮河-里下河流域、长江过境段上游沿岸和东部沿海地区,其余大多在苏北地区零散分布。(3)生态保护重点区主要由水域、湿地构成,生态修复关键区和一般区则分别以城市周边地区和农业生产用地为主。  相似文献   

5.
建立可持续发展生态产业.是推动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实现其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分析了辽宁省发展生态产业的背量条件和生态产业发展现状.解析了其发展生态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探讨了生态产业的发展潜力.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太湖生态修复治理工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泊 ,也是流域的重要水体。近年来 ,随着人口的增长 ,经济高速发展 ,人为社会经济活动影响 ,水资源系统受到很大冲击 ,水质变劣 ,湖体营养过程加剧 ,生态环境受到明显损害 ,制约了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必须加快水污染综合治理。除陆域实施严格的达标治理、河网水质调控 ,农业面源及生活污水治理外 ,太湖湖体生态修复和富营养化治理已为当务之急。目前应尽早实施 :①太湖重污染区底泥的生态疏浚 ,减少底泥释放二次污染。②利用浮床陆生植物治理太湖典型富营养化水域 ,利用生物吸收、降解 ,继而富集营养盐 ,净化水质。③建立环湖湿地保护带。④恢复和重建湖滨带水生植被 ,实现长效生态管理和调控。⑤生态渔业工程 ,有效控制过度养殖 ,恢复湖泊生态良性循环。⑥藻类采集和资源化再利用。⑦强化流域  相似文献   

7.
永定河河道修复生态功能区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道生态功能区划是依据区域生态系统现状、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等特征的空间分异性而进行的空间分区,是进行河流生态修复的科学依据.本文利用GIS和RS技术,在区域生态环境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永定河北京段生态问题、生态功能重要性等,揭示了区域生态系统的分异规律.综合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对区域生态系统叠加影响,最终形成了永定河北京段生态功能区划方案,划分为自然段、近自然段、城市景观段、人工绿化段、自然绿化段等5个区域,并结合永定河多元化用途、相关发展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提出各区域的生态修复调控指标,为永定河北京段生态修复提供了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8.
太湖生态修复治理工程   总被引:57,自引:3,他引:54  
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泊,也是流域的重要水体。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高速发展,人为社会经济活动影响,水资源系统受到很大冲击,水质变劣,湖体富营养过程加剧,生态环境受到明显损害,制约了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加快水污染综合治理。除陆域实施严格的达标治理、河网水质调控、农业面源及生活污水治理外,太湖湖体生态修复和富营养化治理已为当务之急。目前应尽早实施:①太湖重污染区底泥的生态疏浚,减少底泥释放二次污染。②利用浮床陆生植物治理太湖典型富营养化水域,利用生物吸收、降解,继而富集营养盐,净化水质。③建立环湖湿地保护带。④恢复和重建湖滨带水生植被,实现长效生态管理和调控。⑤生态渔业工程,有效控制过度养殖,恢复湖泊生态良性循环。⑥藻类采集和资源化再利用。⑦强化流域管理。  相似文献   

9.
目前环境刑事司法中的生态修复责任落实不到位,存在修复措施与环境刑事司法割裂、生态修复碎片化、生态修复效果不佳等问题,原因在于:缺乏贯穿环境刑事司法全程的生态修复制度对于生态修复责任的全流程约束。因此,应当构建统一的生态修复制度以期问题的克服。生态修复制度立足于司法规律与生态规律的平衡,内含三种递进逻辑:“惩罚”与“修复”的权衡是其二元价值追求,即以生态修复责任的附加补强环境刑法威慑的不足,从而实现刑事司法与生态修复的良性互动;制度运行过程中的及时调整是对二元价值的递进实现,即以轻刑结果的激励与程序回流的威慑倒逼犯罪人积极、持续地承担生态修复义务,保证修复结果的最优化;制度运行过程中的全流程调整是对价值的再递进,即通过“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流程循环检视对生态修复过程全程跟进,实现制度的动态优化与修复措施的及时调整。生态修复制度的内在逻辑生成了制度架构,具象为整体架构中的三个主要机制:类别化机制是在环境犯罪科学分类的基础上,确定生态修复措施的着力点,实现生态修复的优化功能;预防机制着眼于生态修复责任增加犯罪人义务的法律属性,以生态修复过程的展示减少环境犯罪的发生,扩充环境法益增量;匹配机...  相似文献   

10.
上海浦东东滩鸟类栖息地生态修复区的水鸟群落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口和海岸带自然湿地的大量退化与丧失导致了迁徙路线上水鸟栖息地的大量减少,从而加剧了迁徙水鸟种群数量的下降,一般认为,栖息地修复能够缓解上述过程。于2010年、2012年对位于上海浦东东滩的鸟类栖息地生态修复区和自然退化区(对照样地)进行调查,比较两个区域的水鸟群落结构差异与年际变化,研究生态修复区的水鸟群落变化并评价其在水鸟保育方面的作用。结果表明:生态修复区的水鸟种类、数量和物种多样性均极显著高于自然退化区,而均匀度与自然退化区无显著差异;生态修复区2012年水鸟种类显著低于2010年,而水鸟数量、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均无显著差异;自然退化区2012年水鸟种类、数量和物种多样性均极显著低于2010年,而均匀度无显著差异。生态修复区通过营造浅滩、浅水区、深水区等多样化生境,为迁徙水鸟提供了重要的补充栖息地,对水鸟保育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对长江流域开发建设和综合治理新模式的探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生态产业的建设和发展。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研究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产业发展的理论和现实基础,探讨了生态产业运行的经济发展原则、生态友好原则和产业优化原则,建立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城镇2007年城镇辐射力模型,并根据区域经济开发“点-轴”理论,分析认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发展要实现从“点(南昌) 圈”式发展模式向“双核(南昌 九江)双轴(沿路和沿江)多动力”发展模式转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发展政策建议,即要做到区域内严格的空间开发管制和和谐的财政转移支付;要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大力发展新型工业;要加快新农村建设,促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要依托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国内外河流保护与修复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进展,指出开展河流保护与修复工作必须首先明确河流生态修复目标。为能够实际指导河流修复和管理,生态保护目标需要量化。介绍了国外以水流情势为核心的河流生态目标量化新方法(DRIFT法),以及对河流生态保护等级的标准划分。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建议应用“生态支持配置”概念,尽快规划我国河流生态功能分区,设定不同区位的生态保护目标和等级,确定相应的保护水平,分区、分类、分级实施河流保护与修复。  相似文献   

13.
生态产业园是循环经济在产业集中区的具体体现,随着传统产业园区建设及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运行效率及稳定性问题,虚拟产业园及其运行模式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本文以郑州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食品加工行业的生态链建设为例,探讨了农-工复合型虚拟园区的模式,即突破传统产业限值,建立以食品加工为核心,带动第一产业及第三产业共同发展的一种产业网络模式。本文最后对建立这种新型产业园区所面临的生态设计及体制转型和利益分配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云南省姚安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的效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姚安县是“长江上中游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县,在该县的洋派河小流域修筑同样面积的4个径流小区,采取不同的生态修复措施,分别为对照地(即撂荒地)、人工补植地(人工种植澳洲金合欢)、封禁措施地、坡耕地(人工耕种的坡耕地)4种,修复中控制人类活动对自然的过度干扰和侵害,充分利用生态自我恢复能力,大面积实施生态自我修复,提高植被覆盖度减少水土流失。从植被重要值,土壤理化性质,土壤的保土保水量以及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计算,研究结果如下:生态修复后人工补植地和封禁地:①植被恢复迅速,植被覆盖度达到60%以上;②土壤的结构得到改善,封禁地全N含量最高,补植地当人工恢复达到一定年限后含N量也会增加;③土壤的保持水土量增加;④生态修复后,经济效益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5.
松涛水库生态清洁流域的建设构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水源地污染日益严重,已影响到人类的生活、生产用水安全。海南省松涛水库目前也同样面临水源污染、生态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且亟待解决。通过分析松涛水库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应用生态系统健康理论、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以及流域生态学等原理。分析了生态清洁流域的概念及其内涵,把生态清洁流域定义为具有相对稳定、物质能量流平衡、功能持续而健康的生态系统,并可向人类提供正常的生态服务和实现特定水源保护功能的流域区域。为了能够持续获得正常的生态服务和实现特定水源保护功能,应当通过生态修复、生态治理和生态保护等方法创建生态清洁流域。生态清洁流域的建设构想是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新的思路和理论尝试。依据松涛水库的实地情况。提出相应的措施,有助于松涛水库水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同时也为同类研究提供借鉴的实例。  相似文献   

16.
生态脆弱地区的区域外部性及其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脆弱的生态环境与区域贫困是我国生态脆弱地区最本质的特征。在国家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下,生态脆弱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不单是其自身的问题,而是一个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区域之间关系的问题。本文在凝练我国生态脆弱地区主要特征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生态脆弱地区所遭遇到的区域外部性问题,即无约束条件下的消极外部性(环境影响)和限制开发条件下所产生的积极外部性(生态服务)。在国家区域协调战略下,由于区域外部性的客观存在,会使生态脆弱地区面临利益失衡,即产业限制导致的发展权力剥夺,人口迁移导致的公共服务流失和承担生态服务的成本。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生态脆弱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国家的政策取向,指出建立完善的区域生态补偿制度是其中的关键问题,并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人口迁移等具体的区域生态补偿途径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7.
草原牧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原牧区面临加快经济发展和保障生态安全的双重重任,本文探讨了牧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路径,提出草畜平衡政策要以压缩牧民数量为核心,积极引导过剩牧民进行产业转移,鼓励牧区牧民进行联合经营,提高生产效率,同时要建立生态补偿基金,为生态恢复和保护提供长效资金保障。  相似文献   

18.
生态修复项目对自然与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年以来,我国开展了一系列大规模的生态修复项目,包括三北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项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为了讨论这些项目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影响、及其应用前景,本文通过相关文献综述与展评,研究环境修复政策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30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以及其他环保政策使项目区的绿色植被覆盖度迅速提高。但是与撂荒地的自然恢复过程相比,半干旱地区植树造林降低了总的植被覆盖度,导致退化土地面积增加,加剧了当地的沙漠化;同时,由退耕引起的粮食减产部分可以通过在更适宜地区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来补偿,退耕还林工程对中国的粮食安全没有造成负面影响。在大规模环境修复工程的实施过程中,中国人民对环保政策的态度也在平稳进步。与其相反,由于天然林保护项目所实施的禁采、禁牧政策缺少必要的补偿措施,对当地居民的生计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而且,由于只有极少数人认为植树种草应该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目标,当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结束后,许多已修复的植被面临被再一次开垦的危险。由此可见,通过改进农业技术和提供适当的生态补偿,可以在改善环境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避免贫困与环境恶化。同时,必须警惕不适当的技术和政策对环境和社会的危害。  相似文献   

19.
首先概述了巢湖湖滨带及滨湖区生态系统现状,包括土地利用、理化环境、水生植物及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然后对整合湖滨带生态修复技术体系,提出了环湖岸线和水向湖滨带修复方案。前者运用混凝土 原位土壤 植被混合护坡系列技术建立稳固的环湖生态岸线,后者运用水位调控技术和基底改善技术恢复湖滨带水生植被  相似文献   

20.
经济社会转型期,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态经济作为变革传统工业化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抉择而备受关注。通过梳理生态经济缘起与概念,归纳出生态经济“三低”门槛和“三高”表现;基于工业品与生态品分工的空间均衡理论分析,东部生态重要与敏感区域,适合发展生态经济,可以为大区域生态平衡做出重要贡献;生态经济的产业形态,有别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是以生态品供给为主的降工业化的过程,以生态品产业链延伸和产业绿色化,提高生态经济创造财富能力,是实现自然财富和经济财富共增长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