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未来 2 0年 ,我国石油和天然气将以较快速度发展 ,石油需求量将年均递增 12 %。据中国石化高级副总裁牟书令介绍 ,我国原油产量由 1949年的12万t,上升到 2 0 0 2年的 1.67亿t,居世界第五位。天然气产量由1949年的 0 .1亿m3,上升到 2 0 0 2年的 3 16亿m3,居世界第 16位 ,已经成为世界石油天然气消费大国。未来 2 0年 ,我国石油天然气需求增长较快 ,预计到 2 0 2 0年 ,我国石油需求量为 4亿t,年均递增 12 %。天然气消费结构中 ,天然气发电、城市燃气增长最快 ,到 2 0 2 0年 ,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 ,所占比例将由目前的 2 .7%增长到 10 %以上…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及其经济价值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采用生态经济学的方法,对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进行了价值化评估.结果表明,2003年中国农田生态系统提供的总服务价值为19 121.8×108元(2003年现价),其中,正面服务价值为22 334.1×108元,由于灌溉、化肥及农药的使用,给人类福利造成的损失为3 212.3×108元;单位面积农田提供的服务价值为18 960.6元/hm2,其中,农产品生产的价值为14 788.7元/hm2,其它服务价值为4 171.9元/hm2,灌溉等给人类福利造成的损失为3 185.2元/hm2;各地区农田的生态服务功能差别较大,其价值量波动在86.8~5 050.8×108元之间,黄淮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所占比重较大,二者合计占总量的52.2%;各地区单位面积农田提供的服务价值为5 159~34 984.3元/hm2,华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相对较大,内蒙古和东北地区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3.
《2 0 0 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2 0 0 3年城市环保工作有所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大。“公报”表明,2 0 0 3年我国监测的3 40个城市中,有14 1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占监测城市数的41.5 % ,比上年提高了7.7个百分点;有10 8个城市为三级,占3 1.8% ,比上年下降了3 .2个百分点;有91个城市为劣三级,占2 6.7% ,比上年下降了4.5个百分点。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42 .1%、5 8.0 %和5 3 .5 % ,比上年提高了2 .1、3 .8和1.5个百分点。全国建成烟尘控制区3 .3万km2 …  相似文献   

4.
2010~2012年每年5~7月在长江上游江津江段开展鱼类产卵场调查。结果表明长江上游现有产漂流性卵鱼类21种,其中特有鱼类6种,分别为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a)、红唇薄鳅(Leptobotia rubrilabris)、中华金沙鳅(Jinshaia sinensis)、长鳍吻鮈(Rhinogobio ventralis)、圆筒吻鮈(Rhinogobio cylindricus)和异鳔鳅鮀(Gobiobotia boulengeri)。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产卵量分别为32.42×108粒、46.72×108粒和39.71×108粒,其中四大家鱼产卵量分别为3.21×108粒、4.52×108粒和2.69×108粒,铜鱼产卵量分别为1.45×108粒、3.33×108粒和3.87×108粒,长薄鳅产卵量分别为0.29×108粒、0.99×108粒和0.58×108粒。产漂流性卵鱼类产卵高峰出现在5月底~7月初,产卵量日变化与流量和水温日变化显著相关,调查期间日均水位上涨率大于0.24 m/d产卵高峰最为集中。经推算,长江上游榕山镇、合江县和弥沱镇三江段为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主要产卵场。金沙江一期工程蓄水后可能会对产漂流卵鱼类的繁殖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透露 ,中国国务院第八次常务会议审议批准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依据“十五”电力发展规划提出的 1 3个电站项目。这 1 3个项目主要分布在电力供应紧张的华东、华中、华北、西北等地区 ,发电装机规模共计 1 1 88万千瓦 ,投资总规模约为 51 2亿元人民币。这 1 3个项目分别是江苏利港电厂三期 ( 2× 6 0万千瓦 )、江苏沙洲电厂 ( 2× 6 0万千瓦 )、浙江瓯江滩坑水电站 ( 3× 2 0万千瓦 )、湖南金竹山电厂扩建 ( 2× 6 0万千瓦 )、四川江油电厂 ( 2×30万千瓦 )、四川火溪河梯级电站 ( 30万千瓦 )、贵州纳雍二电厂 ( …  相似文献   

6.
1 “三废”排放、处理与利用情况1.1 废水 武汉市1992年废水排放总量113221×10~4t,比1991年增加3.3%,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71587×10~4t,生活污水排放量41634×10~4t。全市工业废水处理率为76.3%(含处理后外排和处理后日用的废水量)。1.2 废气 武汉市1992年废气排放总量11641747×10~4m~3(不含汽车尾气排放量),比1991年增加3.8%。其  相似文献   

7.
扬子江城市群是江苏省城市化进程最快,土地利用变化最明显的区域。研究该地区地利用变化及其对陆地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的影响,对江苏省低碳土地利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利用五期30 m土地利用栅格数据、土壤样点数据、林地植被清查数据、农作物数据以及经验数据,分析了1995~2015年扬子江城市群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核算了其对有机碳储量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 1995~2015年间,扬子江城市群约有15. 90%的土地发生了转移,其中,耕地作为主要的转出者,建设用地作为主要的转入者,耕地转移为建设用地的面积约为4 161. 78 km~2,占扬子江城市群耕地转出面积的85. 86%,是主要的土地转移类型;(2) 1995~2015年间,由于土地利用类型转移变化,扬子江城市群有机碳储量总量减少了472. 63×10~4t,其中土壤有机碳储量总量增加110. 28×10~4t,植被碳储量总量减少582. 91×10~4t;(3)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是区域有机碳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导致有机碳储量减少406. 40×10~4t,占整个区域有机碳储量减少总量的85. 99%;(4)未来扬子江城市群可通过增加生态用地、控制建设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区域碳储量,减少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平衡的扰动。  相似文献   

8.
中国省区消费水平差异对资源环境影响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消费视角开展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两者相互关系。为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文章借助单位人的概念、构建的消费模型以及系统聚类分析法研究2005年中国大陆31个省区消费水平差异对资源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口对资源环境作用强度可分为四类地区,多数处于单位人水平。北京和上海人口消费水平最高,人均资源环境影响强度相当于甘肃为单位人的2倍;浙江和广东人均影响强度介予1.5-2.0个单位人之间,是资源环境的次影响区;江苏、重庆、福建和天津人均影响强度介予1.0-1,5个单位人之间,是资源环境的第三层次影响区;其余23个省区人均影响强度大体在1.0个单位人左右,基本处于同一层次。资源环境影响强度较大的省区基本位于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对资源环境作用总量大致分为四类地区,差异明显。广东人口众多且消费水平高,资源环境影响总量占全国的10.627%;河北、湖南、河南、四川、江苏、浙江及山东,人口消费水平均高于1个单位人,对资源环境平均影响总量为5.74%;内蒙古、吉林、甘肃等17个省区人口数量和消费水平差异较大,对资源环境平均影响总量占2.676%;天津、新疆、青海、宁夏、海南及西藏,人口总量和消费水平普遍较低。对资源环境影响总量小,平均仅为0.616%。对资源环境影响总量较大的省区多位于东中部地区,广大的西部省区仍是资源环境消费或终端压力的弱影响地区。  相似文献   

9.
长江水能资源规划开发段,从虎跳峡至葛洲坝诸梯级泥沙周转量5740×10~8t·km/a,水能蕴藏量5940×10~8kw·h/a,其中发电用水能约占2/3。长江各水库的库容,无论是与年径流量还是与年输沙量相比,大都不大。水库泥沙淤积问题,可通过多种途径解决。99%的悬移质泥沙可利用长江动力输送。合理利用水库,输沙单位能耗约为0.48-0.10kW·h/t·km,从上往下减少。卵石和部分粗沙由机械采运和水库拦截。要重视水土保持。  相似文献   

10.
洞庭湖湿地稻区化肥环境影响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法,预测洞庭湖区2010年2、020年人口将分别达到1 396.38×104人、1 492.31×104人,稻谷总需求量分别为5 002.17×103t,5 284.79×103t,化肥投入实物量将分别为1 466.91×103t,1 549.79×103t。在总结国内外化肥投入影响环境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化肥环境影响评估模型,预计2010,2020年洞庭湖区区水稻生产因化肥带来环境成本将分别达到2.2×108元、2.32×108元,占稻谷销售效益的3.4%和3.13%,稻田生态系统和社会将难以承受,建议政府在化肥过量施用的地区征收化肥环境税。  相似文献   

11.
“十五”计划是我国21 世纪的重大发展计划,直接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十五”计划和2015 年远景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改变“高资本投入、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发展模式,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国民经济体系,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本文提出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十大目标  相似文献   

12.
新疆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环境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新疆生态环境与经济的特征出发,具体探讨了生态环境与资源开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和互相协调发展的途径,从宏观上提出了新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环境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13.
西藏地处我国西部 ,西藏开发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长江经济带和西藏开发的关系及西藏发展的历史、现状和问题的分析 ,认为长江经济带有能力 ,也有必要支持西藏自治区的发展。根据西藏目前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来看 ,长江经济带有必要在新的背景条件下 ,寻求更好的战略模式促进西藏开发。也即同西藏两地通过文化交流促进经济融合 ,以改变观念为出发点 ,拓展潜在市场为目标 ,达到促进西藏开发和长江经济带进一步发展的双重目的。长江战略的实施要点包括 :(1)推广双语学习 ,以文化交流促进经济融合 ;(2 )提高藏语教学的师资质量 ,改善劳动力整体素质 ;(3)让一部分藏民先富起来 ,成为西藏开发的中坚力量 ;(4)合作协助发展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 ,完善交流手段 ;(5 )帮助扶植西藏地区的起步产业 ,逐步培养自立发展经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三峡地区坡地发育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坡地发育是地貌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三峡地区坡地发育的研究对三峡库岸稳定性的评估和三峡移民的土地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从概括坡地发育的研究进展,阐述科学家们对坡地发育的不同看法入手,引出三峡地区坡地发育的特殊性。初步研究三峡地区的坡地发育具有分段式分进的特点,包括中山峰陡坡的剥蚀后退过程,山顶缓坡的风化剥蚀夷平的过程,上段斜坡的片流坡地侵蚀过程,下段陡坡的剥坡后退过程,山麓堆积缓坡的剥蚀过程等。通过分析三峡地区坡地的五种坡段的成因、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它们对三峡库区的稳定性和三峡移民的土地开发的影响,预测未来的三峡库岸,大部分为剥蚀陡坡,部分为崩塌滑坡陡坡,三峡沿岸城镇开发建设的重点将是库岸有坡地的防护工程。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七大挑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是不断迎接挑战的过程,21世纪人类将面临人地矛盾的挑战、利用冲突对人类共同目标的挑战、竞争对公平的挑战、发展不平衡对区域均衡目标的挑战、多样性两重性矛盾和突变与灾变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长江流域交通发展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流域是我国经济最活跃,各种要素配置最具有潜力的地区,但在强烈的发展势头下,也存在着不少问题。通过对长江流域交通运输业全面的分析,对长江流域地区交通运输所面临的问题作了具体的剖析,认为交通运输就是长江流域地区阻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主要表现在没有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东西向交通运输方式单一;交通运输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流域内区域差异明显阻碍了区域一体化发展等方面,最后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和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可持续能源工业发展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严重滞后于世界能源工业发展,但中国具有发展天然气、核电、水电等洁净能源的巨大前景,因此大力发展天然气、核电等能源是中国建立可持续能源工业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18.
长江干流地区区域发展与国家工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江河流域、特别是长江流域(干流)资源的开发对中国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在农耕时期,受气候条件变化的影响,自盛唐中期以后(公元640年)长江流域(干流)就开始取代黄河流域成为国家最重要的人口集聚和社会生产场所。进入工业化进程以来,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人文素质,长江流域(干流)再次承担起推动国家现代经济发展主力引擎的职责,尽管这一发展经受过国家区域发展政策的不同影响。随着国家人地关系演进状态和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环境的变化,21世纪长江流域(干流)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将承担起较以往更为重大的责任,其中以重化工制造业的发展最为重要。然而,要切实完成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所赋予的历史使命,长江流域(干流)地区未来的发展应首先处理好自身的发展环境问题,诸如上游地区土壤侵蚀、沿岸城市空气污染、地区能源供应短缺、城乡用地冲突等等。而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一系列科学的区域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19.
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极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经济增长极理论为基础,建立相应指标评价体系,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极化机制和空间极化差异进行分析。研究显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极化机制在于经济发展成果、经济投入和城市化发展,它们对区域经济极化贡献程度依次降低,进一步的评价指标变化度揭示,不同指标对关键因子变动的贡献也不一样,由此得出10项重点控制指标;通过对前两个全局主成分投影的组合分析,发现中部省份的经济投入与经济产出效果差,着力提高投入产出效率是该地区极化系统得以完善的根本。进一步的综合变动轨迹分析显示,中部地区经济极化程度不强,但经济极化强度随时间正逐步加强,因此,加大对极化程度较强的湖北、湖南和江西的扶持有助于该区极化系统的完善。  相似文献   

20.
概观当代城市发展的趋势,全球化促进了全球城市发展,区域化正在形成巨型城市区域,地方化使城市集群各具特色。长江三角洲城镇群在国家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也是中国融入全球化进程首要的全球区和全球城市形成地区。长江三角洲城镇空间布局应该顺应这些潮流,发展全球城市,建设巨型城市区,组建网络城市,规划走廊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