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CMIP5模式输出的1850—2005年渭河流域17个站点的径流模数数据,采用线性回归、变差系数、小波分析及Mann-Kendall检验方法,分析了渭河流域径流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径流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渭河流域径流的空间分布为西南高东北低,最大值位于渭源、武山区域,最小值位于下游支流的洛河区域。年径流表现出波动变化,1850—1896年、1929—1939年、1968—1984年径流呈上升趋势,1896—1929年、1939—1968年、1984—2005年呈下降趋势,年平均径流趋势率为?0.004 L?(km2?s) ?1?(10a) ?1。春、夏、秋、冬径流趋势率分别为?0.002 L?(km2·s) ?1?(10a) ?1、0.022 L?(km2?s) ?1?(10a) ?1、?0.033 L?(km2?s) ?1?(10a) ?1、?0.004 L?(km2?s) ?1?(10a) ?1。渭河流域支流径流变率较大,干流变率较小,支流径流变率依次为北洛河>石川河>泾河>漆水河>千河>葫芦河>散渡河。年平均径流在1871年、1908年、1984年、1990年发生突变,而且具有4—6 a,8—10 a,15—20 a,25—35 a,85—95 a,110—120 a的显著周期。相关分析表明:气温、蒸发量与径流为反相关,降水与径流为正相关,土地利用及人类活动对径流也有一定影响。这些研究为认识过去长时期径流变化规律,以及渭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管理提供了依据,对比较不同资料径流研究也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利用青海湖流域及周边8 个气象站1961~2007 年的0~20 cm 浅层地温资料,采用气候倾 向率等气候统计学分析方法,对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近47 a 来年、季平均地温的变化趋势及气 候突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内0、5、10、15 和20 cm 浅层地温均呈现升高的趋势,升幅分别 为0.30~0.60℃·(10a)-1、0.22~0.51℃·(10a)-1、0.28~0.58℃·(10a)-1、0.30~0.59℃·(10a)-1 和0.32~0.59℃ ·(10a)-1;近47 a 来四季平均浅层地温整体均呈现升高趋势,升幅为0.35~0.52℃·(10a)-1,以冬季 升幅最小,春季和夏季升幅最大,平均浅层地温升温幅度有增大的趋势;绝大部分站点的年、季 平均浅层地温均呈现显著的升高趋势,升幅接近甚至高于同时期的平均气温增温幅度;年平均浅 层地温除都兰站在20 世纪60~80 年代呈现出波动性的升高趋势以外,其它各站点均呈逐年代升 高的趋势,20 世纪60 和70 年代的平均浅层地温明显偏低,80 年代相对正常,90 年代偏高,进 入21 世纪初后,各站的平均浅层地温均偏高0.6℃以上;天峻、都兰和海晏的年、季平均地温均 没有发生突变,其它各站浅层年、季平均地温的突变时间绝大部分站点都发生在El Niňo 年或La Niňa 年,说明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浅层地温的变化受ENSO 事件的影响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3.
黄河流域内蒙古段是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经济发展区,研究其气候因子变化对流域水资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论文利用研究区及其周边地区52个气象站点1951—2012年气温与降水量资料,采用回归分析、年代均值比较、5 a滑动、气候倾向率和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对气温与降水变化及其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62 a来,研究区域平均气温、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均呈明显上升趋势(0.283 ℃/10 a、0.235 ℃/10 a、 0.590 ℃/10 a),尤以20世纪90年代增温最为明显,冬季增长速率最快,对气温升高贡献最大。3类气温分别在1988、1989、1982年发生了突变,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突变时间均晚于平均最低气温。多年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总体呈下降趋势(-1.48 mm/10 a),但下降幅度不明显。年降水量与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在20世纪80—90年代相关性较好,均呈上升趋势,而其他时期则呈阶段反对称变化。从季节上看,春季降水量与3类气温年值相关性最好;夏季降水量与3类气温的年际变化趋势类似;秋季降水量与3类气温呈阶段反对称性变化;冬季降水量与3类气温在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呈反对称变化,其他年代则呈现一致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4.
全球变化背景下安徽近55 a气温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基于安徽省80个气象站的月值气温观测数据,采用线性倾向率、Mann-Kendall突变检验、小波分析和R/S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研究多时间尺度下的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55 a安徽省气候呈现明显的暖化趋势,年均气温及春、秋、冬季气温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春季升温幅度最显著,年平均气温在20世纪90年代波动幅度最大;2)年平均气温在1996年发生了突变,与突变前相比,突变后的平均气温增加了0.82℃,年平均气温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增暖趋势显著;3)近55 a安徽省年平均气温的变化主要存在5~8 a和10~15 a周期振荡,由小波方差图可以确定年平均气温存在6 a和11 a的主周期;4)安徽省年及四季平均气温的Hurst指数都大于0.5,表明存在显著的Hurst现象,即在不同时间段,该地区的气温时间序列大体上延续历史变化趋势,说明近55 a来安徽省的气温变化存在趋势性成分。春季和冬季Hurst值最高,表明与其他季节相比,春季和冬季的增温持续性最强,是年平均增温的主要贡献者。  相似文献   

5.
黄河流域内蒙古段是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经济发展区,研究其气候因子变化对流域水资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论文利用研究区及其周边地区52个气象站点1951—2012年气温与降水量资料,采用回归分析、年代均值比较、5 a滑动、气候倾向率和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对气温与降水变化及其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62 a来,研究区域平均气温、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均呈明显上升趋势(0.283℃/10 a、0.235℃/10 a、0.590℃/10 a),尤以20世纪90年代增温最为明显,冬季增长速率最快,对气温升高贡献最大。3类气温分别在1988、1989、1982年发生了突变,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突变时间均晚于平均最低气温。多年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总体呈下降趋势(-1.48 mm/10 a),但下降幅度不明显。年降水量与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在20世纪80—90年代相关性较好,均呈上升趋势,而其他时期则呈阶段反对称变化。从季节上看,春季降水量与3类气温年值相关性最好;夏季降水量与3类气温的年际变化趋势类似;秋季降水量与3类气温呈阶段反对称性变化;冬季降水量与3类气温在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呈反对称变化,其他年代则呈现一致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6.
通过建立他念他翁山流域仁措湖地区的花岗岩风化晕生长模型与侵蚀模型,并利用此模型定量了仁措湖地区花岗岩暴露年代。研究结果显示:该地区花岗岩风化晕平均生长速率为4.88 mm? (10 ka) ?1;平均侵蚀速率为2.15 mm?ka?1。通过此模型对仁措湖地区的年代进行计算,得出该地区花岗岩风化时间约为(236±88)— (19834±1560) a。结合原地生成宇宙成因核素(terrestrial in situ cosmogenic nuclide,TCN)测年原理,推算出青藏高原花岗岩冰川沉积物至少侵蚀速率分别为:青藏高原东北部为(2.61±0.05) mm?ka?1、青藏高原东南部为(3.43±0.70) mm?ka?1、青藏高原中部为(3.42±0.34) mm?ka?1、喜马拉雅中部为(3.71±0.72) mm?ka?1、高原西部为(3.14±0.52) mm?ka?1、喜马拉雅山脉西部为(3.36±0.67) mm?ka?1、帕米尔高原东部为(3.45±0.59) mm?ka?1、帕米尔高原西部为(3.11±0.41) mm?ka?1、天山为(3.63±0.53) mm?ka?1,恢复后整个青藏高原的TCN测年精度提高了10%左右。  相似文献   

7.
2019年6月24日拉萨市出现了30.8℃的高温,创历史新高。为了更好的了解拉萨市气候变暖的机理以及评估该区域未来气候的变化状况,本文基于拉萨市自动气象站近49年的观测数据,采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M-K)突变检验、小波分析、R/S分析等方法深入研究了多时间尺度上气温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显示:(a)拉萨市年平均温度正以0.5℃/10a的速率上升,各季节均温也呈现出显著上升趋势,其中冬季升温速率最快;(b)年平均温度M-K检测的两条统计曲线,在1995年虽有交点,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水平α=0.05的可信度检验,表明年平均气温在该点并没有发生突变,而季节平均气温的突变检验在交点(1995年附近)之后UF曲线均突破显著性水平α=0.05,说明在此之后气温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c)小波分析结果显示年平均气温具有8年和28年时间尺度特征;春、夏、秋三季温度的周期性变化规律与年平均气温相似,但冬季温度周期性变化规律相对复杂;(d)年平均气温和各季节平均气温的Hurst指数表明未来拉萨的气温将会延现今趋势持续上升。  相似文献   

8.
Chlorine dioxide (ClO2), an alternative disinfectant to chlorine, has a superior ability to inactivate microorganisms, in which protein damage has been considered as the main inactivation mechanism. However, the reactivity of ClO2 with amino acid residues in oligopeptides and proteins remains poorly investigated. In this research, we studied the reaction rate constants of ClO2 with tryptophan residues in five heptapeptides and four proteins using stopped-flow or competition kinetic method. Each heptapeptide and protein contain only one tryptophan residue and the reactivity of tryptophan residue with ClO2 was lower than that of free tryptophan (3.88 × 104 (mol/L)?1sec?1 at pH 7.0). The neighboring amino acid residues affected the reaction rates through promoting inter-peptide aggregation, changing electron density, shifting pKa values or inducing electron transfer via redox reactions. A single amino acid residue difference in oligopeptides can make the reaction rate constants differ by over 60% (e.g. 3.01 × 104 (mol/L)?1sec?1 for DDDWNDD and 1.85 × 104 (mol/L)?1sec?1 for DDDWDDD at pH 7.0 (D: aspartic acid, W: tryptophan, N: asparagine)). The reaction rates of tryptophan-containing oligopeptides were also highly pH-dependent with higher reactivity for deprotonated tryptophan than the neutral specie. Tryptophan residues in proteins spanned a 4-fold range reactivity toward ClO2 (i.e. 0.84 × 104 (mol/L)?1sec?1 for ribonuclease T1 and 3.21 × 104 (mol/L)?1sec?1 for melittin at pH 7.0) with accessibility to the oxidant as the determinating factor. The local environment surrounding the tryptophan residue in proteins can also accelerate the reaction rates by increasing the electron density of the indole ring of tryptophan or inhibit the reaction rates by inducing electron transfer reactions. The results are of significance in advancing understanding of ClO2 oxidative reactions with proteins and microbial inactivation mechanisms.  相似文献   

9.
采用1964—2013年廊坊市9个气象站的气温观测资料,分析廊坊市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Morlet小波变化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对廊坊市日平均、日最高、日最低气温进行周期分析和突变检验。结果表明:(1)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和高温极值变暖趋势显著,年际增长率分别为0.38℃/10a、0.28℃/10a、0.38℃/10a、0.36℃/10a;(2)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高温极值、低温极值和高温日数均具有4~6a的短周期、9a的较长周期和一个年代际的长周期;(3)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高温极值、低温极值和高温日数均存在一个显著突变;(4)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高温极值、低温极值和高温日数在空间分布上均呈现南高北低趋势。  相似文献   

10.
利用大气探测卫星AURA搭载的臭氧观测仪(ozone monitoring instrument,OMI)所获得的紫外辐射红斑剂量数据,分析了2005—2015年中国紫外辐射的时空变化特征。在空间上,紫外线辐射呈现纬度地带性分布,从南向北逐渐减小,大约从4200 J?m?2到1500 J?m?2递减。紫外辐射与高程呈现明显的正相关,东部、东北的低海拔地区,紫外辐射相对较低。在高海拨的青藏高原区,紫外辐射高,多年平均值大约为5500 J?m?2,有些区域可达6000 J?m?2以上。在时间上,紫外辐射红斑剂量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一年中变化大致呈现抛物线分布。在夏季(7月份)达到最大值,多年平均值为5532.9 J?m?2,春秋季次之,冬季(12月份)达到最小值,多年平均值为1089.2 J?m?2。2005—2015年平均紫外线辐射呈上升趋势,但是在2010年出现谷值,多年平均值大约为3016.5 J?m?2。不同区域的变化趋势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大体呈现两种模式:在高值的青藏高原区,紫外辐射呈现减少的趋势;在低值区,紫外辐射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LCA——一种新型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命周期评价突出产品从原材料采集到残余物返回环境全过程中对环境影响,是一种系统的,全过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对产品的生命周期进行完地清单分析、效应分析、改进分析可以回答许多技术和政策定位问题,对解决诸多环境问题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极谱分析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叙述了近几年来国内外有关极谱分析在环境分析研究工作中的进展。内容包括概述,无机物及有机物的分析。共引用文献117篇。  相似文献   

13.
Based on the determination of several trace elements in coal particulate of different specific gravity, three-variables regression equations relate the contents of trace elements Be, Cd, Co, Pb, Cu, Ni, As and three species of sulfur in coal were well established. For elements Cd, Co, Pb, Cu and Ni, the regression equations were successfully used for prediction of these trace elements in individual part of coal with different specific gravity. Factor analysis was also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 se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 three factor model can interpret the data sets reasonably. Trace elements Cd, Co, Pb, Cu, Ni, inorganic sulfide and total sulfur in coal are high correlated with the first factor. Trace elements Be, sulfate and organic sulfide are high correlated with the second factor and trace elements Cr and As are high correlated with the third factor. The factors can be interpreted by the 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se elements.  相似文献   

14.
Life-cycle assessments are normally made without quantitative estimations of their uncertainty. More interest has been focused on sensitivity analysis. In ISO 14040, LCA standard and SETAC's ‘code of practice’ sensitivity and uncertainty analysis are recommended or even requested. In the EPS system, an analysis of significance and sensitivity has been carried out for several years. The article describes this procedure in ISO terms and generalises it for other types of life-cycle assessments.  相似文献   

15.
相关分析和主成份分析在有机酸来源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源解析是大气中低分子有机酸研究的重要内容。收集了贵阳市和尚重镇2006年5月至2007年4月降水样品,测定其中有机酸和主要的无机离子。结果表明,大气降水有机酸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说明两地区均存在有机酸的共同来源。运用不同来源示踪剂发现,尚重镇低分子有机酸来源比较单一,主要是受植物或土壤的直接和间接释放作用的影响;贵阳市低分子有机酸的来源相对复杂,尤其是人为活动和大气光化学反应都可能是大气有机酸的重要来源。主成分分析把贵阳市和尚重镇大气降水中主要离子大致分为3类,尚重镇SO42-、NO3-、HCOOH、CH3COOH和(COOH)2是第一主成份,反映了农业活动、土壤释放和生物质燃烧可能是这类污染物的重要来源,贵阳市降水中CH3COOH、HCOOH和(COOH)2具有较高的因子负荷,为第三主成份占方差总和的19.68%。  相似文献   

16.
17.
河南省小麦干热风发生规律分析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通过对河南省30个站1967~1996年近30年的气象资料统计,得到全省干热风发生日数,并对其进行了EOF分析。结果发现全省干热风日数场主要呈“南少北多”空间分布型,另外还有其它几种空间分布型;随时间推移,全省干热风发生日数呈减少趋势;对时间系数进行功率谱分析,发现具有准6年和准3年周期;通过相关分析,发现第一、第二模态时间系数与全省小麦单产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太子河着生藻类群落结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辽宁省太子河流域为研究范例,调查了全流域内69个采样点的着生藻类群落和水环境理化特征,并且以着生藻类的群落结构为基础,对太子河流域的水生态系统类型区进行了划分. 结果表明,太子河流域着生藻类群落结构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 CCA(典范对应分析)结果显示,驱动全流域着生藻类群落结构形成的水环境因子为电导率、ρ(TDS)(TDS为总溶解固体)和ρ(TN). 基于着生藻类的群落结构特征,将太子河流域划分为3个着生藻类类型区:第1分区为太子河上游的森林多水区,第2分区为中游低山丘陵森林区,第3分区为下游平原农业区. CCA结果还显示,显著影响第1分区、第2分区及第3分区的着生藻类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分别为ρ(NO3--N)、ρ(TN)及ρ(总溶解固体)和硬度.   相似文献   

19.
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多元变量统计分析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生物物种水平上,对原始生物丰度数据经过四次方根变换,采用Bray-Curtis相似性测量和组间平均聚类分析,以及MDS序列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评价了大连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正确展示了由于污染梯度变化引起的群落结构梯度变化关系。与生物多样性指数方法分析结果比较,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分析污染群落结构变化较灵敏。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以工艺危害分析为核心的化工过程安全管理包含的6个要素,以此阐述工艺危害分析在化工过程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对工艺危害分析的3个不同层次的工具及应用情况进行了介绍,明确了工艺危害分析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