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底泥样品经盐酸-硝酸-氢氟酸-高氯酸消解后,用1 1盐政溶解残渣,以高氯酸做支持电解质,采用阳极溶出伏安法的标准加入法,连续测定样品中的总镉和总铅.该方法测定土壤标准样品中镉和铅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5.6%和4.6%,相对误差分别为2.4%和~1.7%;测定自采底泥样品中镉和铅的相对偏差分别为7.7%和8.1%,方法的重复性好;测定土壤标准样品中镉加标回收率为94.0%~106.8%,铅加标回收率为95%~103.8%;自采样品中镉加标回收率为93.0%~105.6%,铅加标回收率为90.0%~105.0%,方法的准确度较高.实验中,镉和铅的半波电位稳定,峰形对称.  相似文献   

2.
萃取色层-原子吸收法测定废水中痕量铅和镉采用吸附树脂GDX-301,粒度60~80目为支持体,以双硫腙0.2%四氯化碳溶液;甲基异丁基酮(MIBK)混合为萃取剂的萃取色层柱分离富集废水中痕量铅、镉,用0.5N盐酸20 ml分4~5次洗脱,流速为1 ml/min,洗脱液承接于25 ml容量瓶中,用去离子水定容后与标准系列同时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上分别进行铅、镉含量的测定.方法用于一般工业废水和生活饮用水中微铅、镉的测定.  相似文献   

3.
珠江广州段东朗断面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测定了珠江广州河段东朗断面底泥中的重金属镉、铬、铜、铅的总量,并采用五态分级法即Tessier形态分类法对镉、铬、铜、铅在底泥中的存在形态进行了提取和测定。结果表明该断面底泥中镉、铬、铜、铅总量均高于全国湖泊底泥中的平均值,以广东土壤背景值为参照可以看出,东朗底泥中镉、铬、铜、铅含量分别为土壤背景值的84.0倍、8.1倍、29.2倍、7.0倍,底泥成为这些重金属的富集地。镉以可交换态为主,占总量比例为59.29%,铬以铁锰态为主,占总量的比例为54.51%,铜以有机态为主,占总量的53.17%,铅以碳酸盐态和残渣态为主,占总量的比例分别36.63%和36.35%。并采用瑞典学者Hakanson提出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该断面底泥中的镉、铬、铜、铅进行了潜在生态危害评价,结果表明镉潜在生态危害强,铬潜在生态危害轻微,铜、铅的潜在生态危害中等。  相似文献   

4.
采用室内浸提、扫描电镜附加能谱分析、差数离心和凝胶层析等手段,研究了镉、铅在龙须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叶片中的分布.结果表明,龙须眼子菜对镉、铅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对溶液中镉、铅的平均去除效率分别为84%、91%.当镉、铅处理液浓度分别为6.67,83.00μmol/L时,龙须眼子菜对镉、铅的生物积累量分别为496,10800mg/kg,其中可溶态镉、铅的浓度分别为55.0,14.1mg/kg,说明龙须眼子菜叶片中的镉、铅大部分都是以结合态存在的.铅在龙须眼子菜叶细胞上的分布重量百分比及原子百分比均高于镉.15%的镉和25%的铅分布在龙须眼子菜的细胞壁中;56%的镉和25%的铅分布在液泡和胞基质中.龙须眼子菜叶片中除了有小分子蛋白与镉结合外,还有其他小分子有机物也能与镉结合,而铅则主要与小分子蛋白结合.  相似文献   

5.
原子吸收法测定土壤中铜锌铅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潘海燕  张鑫 《环境工程》2005,23(1):68-69
通过对几种消解体系的对比 ,选择出铅、镉最佳的消解方法为硝酸 氢氟酸 双氧水体系 ;铜锌最佳的消解方法为硝酸 氢氟酸 高氯酸体系。不同方法既能达到全量分析的要求 ,又能使基体干扰降到最小。通过对标准样品的多次测定 ,测定值均在其保证值范围内 ,铅镉相对标准偏差为 2 2 %~ 7 2 % ,加标回收率在 83%~ 116 %之间 ;铜锌相对标准偏差为 2 6 %~ 4 5 % ,加标回收率在 92 %~ 10 3%之间。  相似文献   

6.
镉、铅在玉米幼苗中的积累和迁移--X射线显微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用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仪及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经不同浓度镉、铅处理的玉米根、叶中镉、铅的积累。结果表明,铅的积累为皮层>中柱;木质部薄壁组织>导管。镉则相反。铅主要以非共质体途径在根内横向迁移,镉主要以共质体途径在根内横向迁移。原于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表明,镉、铅主要在玉米根内沉积,镉铅复合作用促进了玉米根叶对镉、铅的吸收,镉比铅更易为玉米吸收且更易从根向叶迁移。  相似文献   

7.
采用长寿命石墨管,应用塞曼效应扣除背景,在测定铜金属中无任何基体改进剂及测定铅、镉金属中加入2.5%的NH4H2PO4作为基体改进剂,提出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连续测定西丽水库支流中铜、铅、镉金属的舍量的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8.
底泥样品经盐酸-硝酸-氢氟酸-高氯酸消解后,用1+1盐酸溶解残渣,以高氯酸做支持电解质,采用阳极溶出伏安法的标准加入法,连续测定样品中的总镉和总铅。该方法测定土壤标准样品中镉和铅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5.6%和4.6%,相对误差分别为2.4%和-1.7%;测定自采底泥样品中镉和铅的相对偏差分别为7.7%和8.1%,方法的重复性好;测定土壤标准样品中镉加标回收率为94.0%-106.8%,铅加标回收率为95%-103.8%;自采样品中镉加标回收率为93.0%-105.6%,铅加标回收率为90.0%-105.0%,方法的准确度较高。实验中,镉和铅的半波电位稳定,峰形对称。  相似文献   

9.
在沈阳市张士地区采集蔬菜和植物样品,采用(PE-AA300)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仪对样品中的铜、铅、镉进行分析测定。通过对植物样品中重金属元素的测定,发现菊科中铜的含量最高,槐树叶中铅的含量最高,菊科镉含量最高。通过对蔬菜样品中重金属元素的分析,得出蔬菜中各元素平均含量分别为:铜的平均含量为6.197mg/kg;铅的平均含量为1.419mg/kg;镉的平均含量为0.137mg/kg。  相似文献   

10.
不同阴离子对水溶性磷酸盐稳定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中加入磷酸盐是稳定重金属的有效方法.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不同阴离子对水溶性磷酸盐稳定污染土壤铅、镉和锌的影响.在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全铅、镉和锌的含量分别为2337、21.4和391 mg·kg-1)中按P:Pb=2:1 (mol:mol)加入磷酸二氢钙,之后按P:阴离子=3:1或3:2 (mol:mol)加入盐酸、氯化钠、硫酸、硫酸钠或氟化钠,并设置只加磷酸盐、不加其它试剂的对照,培养55 d,之后测定土壤性质.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HCl处理、2HCl处理、NaCl处理和2NaCl处理土壤DTPA-Pb含量下降比例依次为5.72%、9.29%、6.38%和8.80%(p<0.05),加入硫酸、硫酸钠的处理土壤DTPA-Pb含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p>0.05),而加入氟化钠的处理升高4.70%(p<0.05).加入盐酸或氯化钠的处理土壤镉有效性显著高于对照(升高5.24%~12.8%)(p<0.05),其它处理对DTPA-Cd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各处理对土壤DTPA-Zn含量和pH影响较小,但均引起土壤电导率明显升高.以上结果表明,氯离子可促进水溶性磷酸盐对土壤铅的稳定,但可促进镉有效性.氯磷酸铅的生成是加氯情况下磷酸盐稳定铅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1.
锌冶炼-氯碱复合污染区昆虫中的重金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集葫芦岛草地中14种昆虫(植食性、杂食性、肉食性)及蚯蚓,测定生物体内汞、镉、铅含量,研究生物体内重金属污染情况.植食性昆虫汞、镉、铅平均含量分别为0.168、 9.19、 12.58 mg·kg-1;杂食性昆虫汞、镉、铅平均含量分别为0.375、 24.43、 17.71 mg·kg-1;肉食性昆虫汞、镉、铅平均含量0.928、 29.78、 18.39 mg·kg-1;蚯蚓平均汞含量为1.923 mg·kg-1,葫芦岛生物体内重金属污染严重.不同种类昆虫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差异较大,蜗牛、蜻蜓对汞的富集能力较高;蜘蛛对镉、铅的富集能力较高.昆虫体内重金属含量顺序为汞<铅<镉.汞、镉、铅含量由低到高的顺序均为植食性昆虫<杂食性昆虫<肉食性肉昆虫,杂食性昆虫与肉食性昆虫平均镉、铅含量之间较为接近.昆虫体内镉、铅含量之间极显著相关,而汞与镉、汞与铅含量之间的相关性较差.表明昆虫体内镉铅具有同一来源,而汞的来源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12.
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地表水中的铜、锌、铅、镉时,通过消解、浓缩水样后测定铜、锌,能提高测量准确度;用共沉淀法对水样金属离子进行共沉淀捕集后测定铅、镉,有效提高了灵敏度,扩大了仪器分析运用范围。  相似文献   

13.
采用硝酸-氢氟酸-高氯酸溶解样品,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了铅锌矿尾中的铜、铅、锌和镉。以铑为内标元素,选择63Cu,66Zn,208Pb,114Cd作为测量同位素。铜、铅、锌的线性范围为200μg·L-1,镉的线性范围为1.0μg·L-1,检出限(3S)分别为0.04,0.10,0.03,0.003μg·g-1。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11)在0.39%~2.2%。用此方法分析标准物质,测定值与认定值相符。  相似文献   

14.
一旦 《沿海环境》1999,(8):17-17
中国预防医科院营卫所、中国医科院放射所等单位曾采集市售或农家食品按当地习惯烹调后制浆,测定32种元素及6种放射性核素含量,并估算人体摄入量.结果表明,我国膳食污染状况有所改善,铅、镉、贡的平均含量有的已达限量的一半或更低.例如,豆类中的汞已达限量的82%,蔬菜中的铬也接近限量的一半,蛋类中的铬接近限量的44%.谷类中的铬、蔬菜和蛋类中的铅及水产品中的镉和硒也有类似状况.但食物中氯、钠含量高,而钙、锌、钾元素含量却低.  相似文献   

15.
以澄迈6个村为对象,采集3种蔬菜及其土壤样品,测定样品中硒、镉、铅的含量,探讨蔬菜中硒、镉、铅的分布富集特征及土壤硒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硒、镉、铅在澄迈3种蔬菜/土壤中的分布为,蔬菜中Pb>Cd>Se,耕作土壤中Pb>Se>Cd;3种蔬菜对镉的富集性最强,硒次之,铅富集性最弱;元素种类是影响元素在土壤-蔬菜系统中分布、富集的主要因素。与我国土壤环境背景值相比,澄迈蔬菜耕作土壤中镉含量高于背景值,而铅含量低于背景值,澄迈应重视镉对农产品的潜在污染风险的防范。土壤硒对3种蔬菜富集镉具有较明显的抑制效应,而对土壤中铅具有较明显的伴生效应。  相似文献   

16.
本实验是研究冶炼工业烟尘中重金属(镉、铅)对城市近郊土壤及蔬菜污染程度的分析,测定结果明显反应出土壤中镉、铅的含量距污染源越近其含量越高(指6~28.8华里范围内的数值)。白菜对镉、铅的吸收量取决于土壤污染程度,土壤镉、铅含量越多,在白菜体内累积的亦多。同时在白菜作物对镉、铅吸收的过程中,明显反应出不是等量吸收。对测得不同距离土壤中镉铅含量与白菜吸收量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测知铅的吸收呈高度正相关(Y_2=0.88),而土壤含镉量与白菜吸收量之间的相关性未确实存在,可能机误所致,我们准备在以后的试验中进一步探测。  相似文献   

17.
催化极谱测定植物样中微量铅和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植物叶片对大气污染物中的铅和镉有吸收积累作用。近年来通过监测暴露于大气中植物叶片的铅、镉积累量来指示大气的污染程度,虽已引起人们的关注,但由于它们含量一般较低,需要选择较为灵敏的分析方法。我们在前人工作基础上,选用催化极谱法测定,经试验优化出2.5%盐酸-5%氢溴酸-5%磷酸-0.6%碘化钾组成测定底液,并试验了主要有关干扰情况。在示波极谱仪上测试的工作曲线线性范围,铅、镉一次导数为0.05-0.5ppm、二次导数为0-0.05ppm。本法灵敏度高,波峰敏锐,波形清晰,重现性和稳定性好,操作简便。用本  相似文献   

18.
在盐酸、磷酸、酒石酸、碘化钾,四乙基碘化铵体系中,铅和镉产生一个灵敏的波,铅峰电位是—0.56V,镉峰电位是—0.71V(对饱和甘汞电极),能同时测量铅和镉的浓度。检测下限铅是5ppb,镉是2.5ppb。这个方法适用于大气飘尘中微量铅和镉的测定。  相似文献   

19.
前言 测试海水中铅、锌、镉一般采用比色法、原子吸收法和阳极溶出法。我们尝试了催化极谱法在海水分析中的应用。 铅、锌、镉的吸附催化波的分别测定已有报导,但尚未报导该三元素在同一底液中的催化波,我们研究了碘化钾—硫氰酸钾—六次甲基四胺(pH=5-5.5)的底液中可同时测定铅、锌、镉。  相似文献   

20.
将从未经处理大鼠体内分离出来的肝微粒体与蛋白合成能量系统,同位素标记氨基酸以及各种浓度镉、铅、汞在体外一起温育以测定镉、铅、汞对氨基酸掺入微粒体蛋白中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上述三种金属都抑制氨基酸向肝微粒体蛋白中的掺入.随着这些金属在体外浓度的增加,此种抑制作用,也越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