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新型城镇化、居民福祉与国土空间规划应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明星  周园  汤青  刘晔 《自然资源学报》2020,35(6):1273-1287
我国城镇化已经步入中后期发展阶段,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内涵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建构。国土空间规划正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落地的关键。本文提出增进居民福祉是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梳理了居民福祉内涵的国内外相关研究、居民福祉的主客观测度指标体系与方法,归纳了影响居民福祉和幸福感的综合影响因素。借鉴国外空间规划经验,建议把增进城乡居民福祉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之一,并在国土空间规划实践中注重公共服务设施优化配置研究、灾害风险评估与韧性城市建设、三生空间优化、社区生活圈规划与精细化管理和大数据与智能决策系统等。城镇化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国土空间规划的科学编制有助于推动新型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和城乡居民福祉提升,需要关注和加强城市合理等级体系、城市人口流动格局网络、半城镇化与就近城镇化模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配置与均等化、气候变化、城市灾害风险管理以及快速城镇化下人地关系演变等新型城镇化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2.
正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工作的统筹与推进进程中,党和政府提出:城镇化要体现生态文明、绿色、低碳、节约集约等要求,要让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成为城市经济生活的主流。而城市规划时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出  相似文献   

3.
声音     
《环境保护》2013,(7):8
当前要紧紧抓住广大群众关心的大气质量、污水、垃圾、违法建设等突出问题,整体规划,综合治理,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一个战役一个战役地打,积小胜为大胜,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新的变化。——北京市市委书记郭金龙质量型城镇化,核心是为进城农民提供更均等的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医疗等。新型城镇化,要明确到底是为现在的城市、为"白领"和已有居民锦上添花,还是为进城中低收入群体雪  相似文献   

4.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邹家华在日前召开的东部地区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座谈会上强调,城镇化建设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老路,要依法加强城镇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把城镇化建设和城镇环境与资源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 邹家华说,目前东部地区有些地方的环境质量不但没有改善,甚至仍在恶化,相当多的城市水、气、声、土壤环境污染还比较严重,农村环境质量也在下降,部分地方生态破坏的程度还在加剧。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成为东部地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邹家华指出,要尊重客观规律,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  相似文献   

5.
张惠远 《环境保护》2006,(5A):49-53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带动区域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的主要载体,城市的“生态化”发展将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进入了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大面积的城镇建设及伴随而来的工业化已经产生了污染加剧、生态失衡等诸多环境问题,如何协调城市发展与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合理引导城市走上“生态化”发展之路,已成为探索我国的城市发展模式、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在探讨生态学角度的城市及其功能特征基础上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实现城市“生态化”的规划对策。[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城镇化建设的稳步推进,城市居民所占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因此城市住宅用地的范围也在逐渐扩大,相应城市居民的配套设施也逐渐实现了完备化。但是,万事万物都是利弊相对的,二者共存于同一整体之中。在生活质量上得到提高的同时,住宅的环境与氛围就会因为城市的建设中的一系列问题。本文对此将从城市住宅的声环境污染与控制进行分析,阐释城市住宅中声环境污染的来源与具体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7.
社区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大潮中发展迅速,居民向往美好生活,但社区治理和服务相对滞后,导致社区中存在较多的问题。群众工作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应当适应新的发展条件,从政治性向社会性转变,深耕社区治理,着眼于问题的解决,提高治理水平和服务能力。社会工作应当契合党委、政府的施政重点,主动融入到社区治理中,从服务项目、话语体系、输出方式等方面实现本土创新。通过群众工作和社会工作共同融入、相互促进,提升居民参与水平,提升社区治理服务能力,打造满足居民需要的高品质社区。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广西城镇化建设中的自然灾害危险性进行研究。指出广西城镇化建设中县域自然灾害的危险性和城镇化建设工作对策。由于广西各县域自然灾害危险性不一样,其城镇化建设中对自然灾害的重视和防范也将有所差异。城镇化建设中自然灾害防灾减灾对策工作对策:(1)开展对自然灾害的多学科综合研究;(2)建立统一管理、统一指挥的广西减灾系统工程;(3)通过宣传和教育,提高全民减灾防灾意识;(4)加强防洪减灾工程的规划与建设;(5)对新建居民房屋、城镇化建设等要按照防震有关规范要求进行设计;(6)认真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有效规范人类工程活动。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市建设用地的动态变化态势与调控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城市建设用地总量及其用地结构动态变化的合理性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进程是否健康、城镇化发展质量是否高效的晴雨表。1981—2014年间的35 a来,中国城市建设用地在数量、人均面积和用地扩张弹性系数上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了6.44倍,年均净增1 311 km2;人均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了2.78倍,年均净增2.37 m2;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速度明显高于人口增长速度,且呈现出大快大慢的波浪状起伏变化态势。城市建设用地结构总体处在稳定变化的合理区间,东部地区各类城市建设用地总量占全国50%以上,近年呈微降趋势;大中小城市建设用地比例基本保持在50%∶20%∶30%的区间。近35 a来中国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城市建设用地无序蔓延问题严重,人均建设用地居高不下;城市建设用地结构不尽协调,降低了城市用地集约利用效率;城镇化和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建设用地,短期难以扭转;新城新区建设过多过大,加剧了城市建设用地的过度扩张。未来中国城市建设用地调控中,要综合防范城市用地无序扩张蔓延,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优化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和功能,实现城市精明集约增长;因地因城因类地制订出差别化的建设用地调控措施;进一步科学引导我国新城新区的适度理性建设。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之初,我们所生活的城市应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城市是指生态健康的城市。第五届国际生态城市大会在中国深圳举行期间,与会代表一致呼吁把生态整合方法和原则应用于城市规划和管理。建设适宜于人类生活的生态城市首先必须运用生态学原理,全面系统地理解城市环境、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运用生态工程技术设计城市、乡镇和村庄,以促进居民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保护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这就迫切需要开展翔实的城市生态规划和管理,促使有关受益者集团参加规划和管理过程。生态城市旨在采用整体论…  相似文献   

11.
侯佳 《环境工程》2023,(2):286-287
<正>现代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应始终坚持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宗旨,从绿色生态、环境保护角度出发,将城市环境中的花草树木、动物、水资源等融入城市规划中,探索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路线,从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将环境保护理念融入城市环境艺术设计有利于科学开发和整合各种资源,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减轻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形成绿色发展的城市生态系统。由傅毅、吕明、李硕编写,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的《环境艺术设计的原理与快速表现技法研究》,系统阐述环境艺术设计的相关原理与表现技法,  相似文献   

12.
《环境保护》2013,(2):12
享受生态、宜居的城市生活是每个市民的期盼,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城市居民幸福感一再下滑。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改善城市生活环境,提升城市生态品质,坚定不移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是新时期城市发展的主流方向。创建生态品质城市是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领域,已经成为全球许多国家城市发展的潮流趋势,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新时期的内在要求。城市生态品质建设要从自然、经济、社会和人居四个方面入手,用生态的方法解决生态中存在的问题,从系统  相似文献   

13.
发展城镇林业是新型城镇化的题中之意,也是居民呼吸新鲜空气、享受绿色环境和促进绿色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概述了林业的功能作用,在客观分析河南省城镇化及其造林绿化状况的基础上,从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绿色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的视角,探讨了加强城镇造林绿化美化的若干途径。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是人们对城市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生态、社会、经济"综合效应,将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改善民生和推动工业现代化的"人的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探索和创新投融资模式,有效推动金融服务城镇化建设与绿色、低碳发展相结合,将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5.
十六大以来,我国迎来了全面推进城镇化建设的一个黄金时期,在小城镇建设当中要以“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指导,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道路。这就必然要将减灾概念融入城镇建设当中,对可能发生的地震等灾害进行设防,建设充满人文关怀的小城镇.本文对小城镇的减灾工作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哈博罗内在不到30年的时间内如何由一个很小的村庄成长为博茨瓦纳的首都。关注的问题是,总计划思想的精心设计如何决定了该城市的发展方向并反映了居民的需求和愿望。通过采用恰当可行的城市发展政策、标准和法规,一种易于控制的环境已经出现。该城市可引以自豪的是:拥有充分现代人的市中心和商业中心拥有现代功能的基础设施;实际上所有的人都有机会使用土地;由政府和私营部门提供足够的住房,而且对低收入者采用两项  相似文献   

17.
编者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带动区域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的主要载体,城市的"生态化"发展将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进入了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大面积的城镇建设及伴随而来的工业化已经产生了污染加剧、生态失衡等诸多环境问题,如何协调城市发展与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合理引导城市走上"生态化"发展之路,已成为探索我国的城市发展模式、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在探讨生态学角度的城市及其功能特征基础上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实现城市"生态化"的规划对策.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生态城市建设持续推进和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产业发展方兴未艾,但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巨大挑战。一场大规模的绿色建筑和智慧城市升级运动的帷幕正在拉开。各种新思路、新模式、新观念交汇在一起,汇聚成强大的智慧"力量",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全新的思想动能。它们将会让生态城市建设更智慧、更科学,让市民们生活得更加美好。"被动房是现代建筑顺应自然的典范,也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阐述城市生态化发展的影响因子、驱动力的基础上,构建了揭示城市生态化发展驱动机制的DPSIR模型,并据此进一步提出促进城市生态化发展的对策建议:解决城市生态化发展的问题要运用系统的思想与方法,强调系统发展的整体最优化;依据环境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科学确定合理的城市发展规模;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通过模拟仿真,优化城市系统结构;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应探索出非传统式又非西方化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0.
建构自然资源驱动型旅游城镇化与居民幸福协调发展的理论框架,以自然资源驱动型旅游城市张家界为例,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趋势面分析及二次指数平滑预测模型等,对2002—2020年协调发展时空演化规律及2021—2030年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与预测,并使用灰色关联度模型测度协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张家界旅游城镇化与居民幸福发展水平总体不断提高,并由初期的旅游城镇化滞后状态向同步发展状态转变;(2)协调发展程度不断增强,实现了由濒临失调向良好协调的转变,预计2030年进入优质协调状态;(3)耦合协调空间分异显著,具有“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特征;(4)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以物质基础和保障为主,但非物质影响因素的重要性也在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