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利用电子加速器产生的高能电子束为辐照源,对较高浓度的活性染料活性红m3BE进行了辐射降解研究,探讨了H2O2加入量、吸收剂量对辐照降解结果的影响和辐照前后溶液pH值的变化。结果表明,电子束辐射能有效降解活性红m3BE,脱色效果显著,脱色率达100%,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率可达47%,经2.3kGy剂量辐照后溶液的pH值已有明显下降。H2O2加入量、吸收剂量均与活性红m3BE的降解效率有关,溶液pH值的变化可能有利于提高废水的可生物降解性。实验证实,利用电子束辐射降解技术处理染料废水是一种可行的方案。  相似文献   

2.
核辐射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γ射线或电子束为基本手段的核辐射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日益广泛,除了其优良的消毒性能外,还可用于废气、废水、固体废物以及环境难降解有毒有机物的处理,该文阐述了电子束辐照烟气脱硫、辐照处理工业废水、辐射降解,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等方面的研究应用,以及利用气溶胶强化电子束脱硫硝和对石油进行辐射脱硫的设想,并展望了这类技术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双频超声空化降解焦化废水中氨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单频超声辐照、双频超声辐照降解焦化废水中的氨氮,考察了换能器、废水初始pH值、超声波功率等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双频超声辐照的处理效果明显优于单频超声。经双频超声辐照处理后的焦化废水,其氨氮浓度可降至50 mg/L以下,不会对后续生化过程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4.
电子束辐照是一项全新的废水处理技术,是环境工程与核技术应用交叉结合的产物,具有高效(处理时间短)、低碳(不使用药剂)、清洁(不产生二次污染)等独特优势,为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提供了新技术.本文总结了作者在电子束辐照处理废水方面的研发历程、主要研究工作及进展.研究了电子束辐照难降解工业废水中特征污染物的特性及作用机理;研制了电子束辐照连续处理废水的辐照反应器,能够快速形成超薄水膜,并揭示了水膜的水流特性及电子束吸收剂量分布规律;针对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要求,发明了车载移动式电子束处理废水一体化装置;针对水处理对加速器的特殊要求,如高束流、环境潮湿、腐蚀等,研制出了废水处理专用电子加速器及成套装备,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工程应用.目前已建成了10多个电子束辐照废水处理工程,涉及到印染废水、化工废水、制药废水、医疗废水、酿造废水以及垃圾渗滤液、抗生素菌渣等处理.电子束辐照处理废水,不仅为废水处理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也拓展了核技术应用领域.利用辐照技术治理环境污染,正在形成新的环保产业,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5.
微波诱导氧化处理雅格素红BF-3B150%染料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颗粒活性炭为催化剂 ,建立了微波诱导氧化工艺 ,对雅格素红BF 3B15 0 %染料废水进行了有效处理 .分别考查了废水初始浓度、微波功率、微波辐照时间、活性炭粒径、活性炭用量和废水pH值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该工艺对稀释 10 0倍后的实际废水 (原水COD为 2 82 4 0mg·L-1)最佳处理工艺条件为 :微波辐照时间 6min、微波辐射功率 6 5 0W、活性炭用量为 8g、活性炭粒径 2 0目以下 ,微波诱导催化氧化在酸性条件下比在碱性条件下的处理效果要好 .在此工艺条件下 ,废水脱色率达99 6 %、COD去除率达 96 8% .微波辐射雅格素红染料废水脱色表观反应动力学研究表明 ,该反应近似一级反应 ,动力学常数为 0 735 1min-1,半衰期为 0 94min .微波诱导氧化、活性炭吸附和单纯微波辐射 3种不同工艺的对比实验表明 ,微波诱导氧化工艺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且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6.
对微波辅助均相催化氧化处理吡虫啉农药废水进行了研究,通过考察H2O2投加量、均相催化剂Fe2+浓度、微波辐照时间及功率、废水温度、废水pH值等因素对该农药废水COD处理效果的影响,获得了最佳工艺条件:即100ml初始COD浓度为268mg/L的农药废水,H202投加量为26.52g/L,均相催化剂Fe2+浓度为109.8mg/L,在微波功率119W,辐射时间为4min,pH为6的条件下,COD去除率可达78.51%。  相似文献   

7.
造纸废水的电离辐射预处理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造纸废水是我国污染最为严重的难降解工业废水之一,研究了电离辐射处理造纸废水的可行性,探讨了混凝、辐照以及混凝-辐照组合工艺对废纸造纸废水的COD、BOD<,5>、吸光度、DOC以及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的影响.实验发现,造纸废水的COD主要是由相对分子质量<3 000的有机物构成,相对分子质量为1 000~3 000的...  相似文献   

8.
活性炭吸附-微波催化氧化处理番茄酱加工有机废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活性炭吸附-微波催化氧化技术处理番茄酱加工有机废水,考察了活性炭添加量、H2O2用量、辐射时间以及微波功率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确定微波催化氧化条件为:微波功率630w、辐射时间15min、H2O2用量0.9mL、活性碳用量1.5g/100mL。在此条件下对废水进行处理,废水的COD、TOC和BOD去除率分别为87.3%,84.4%和82.3%,处理时间由2h缩短为15min。结果表明,该方法是一种快速有效的处理番茄酱加工有机废水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采用活性炭对皂素废水进行吸附处理,研究了活性炭投加量、吸附时间及吸附次数对皂素废水色度去除率的影响.同时,研究了在微波辐照条件下,微波功率和辐照时间对吸附皂素废水后的活性炭脱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活性炭投加量为0.13g·mL-1时,吸附12h后皂素废水的色度去除率为96.17%.此条件下活性炭可以重复吸附皂素废水3次(按照色度去除率70%为限).当微波功率为500W、辐照时间为30min时,活性炭可被有效地再生,活性炭的再生率可达79.75%.  相似文献   

10.
电子加速器辐射处理含氰废水的中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江苏省某碳纤维生产企业排放的含氰工业废水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屏蔽Dynamitron电子加速器(能量0.5~1.0 MeV,束流10~15 mA)开展了处理量为30 m3·d-1的中试实验.通过正交实验设计,研究了不同因素对氰化物降解的影响,优化了操作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加速器辐照能够有效去除废水中的氰化物,当CN-浓度为21.08~117.49 mg·L-1,辐照剂量为1.5 kGy时,CN-的去除率为33.88%~59.25%.臭氧的存在可以显著提高氰化物的去除效率,辐照过程中加入2 mg·L-1的臭氧,在相同辐照剂量下,CN-的去除率可提高到48.19%~82.62%,氰化物的辐射降解可以用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描述.氰化物辐射降解的主要产物为氨氮和氰酸盐.本实验研究是我国第一例运用电子加速器连续辐照处理实际工业废水的中试规模实验,为电离辐射技术在我国废水处理领域中的应用起到了良好的工程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1.
高级氧化技术在处理难降解工业废水方面应用广泛,但是每种技术都存在缺陷。学者们将超声与其他高级氧化技术相结合。超声辐射溶液引起空化效应,可对其他过程进行强化,同时也使各自缺陷得到克服,从而产生协同效应,可进一步提高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故联用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正受到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介绍了超声-臭氧氧化技术、超声-Fenton试剂氧化技术、超声-光催化氧化技术和超声-电化学氧化技术的基本原理,简要综述了这些联用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进展,并展望了超声-高级氧化技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刘红  闫怡新 《环境科学》2008,29(3):721-725
为了研究低温条件下超声波对污水生物处理的强化效果,采用强度0.3 W·cm-2的超声波对好氧活性污泥进行10 min的辐射处理,然后在4℃条件下进行模拟SBR(sequencing batch reactor)反应.以耗氧呼吸速率(oxygen uptake rate,OUR)、脱氢酶活性(dehydrogenase activity,DHA)和COD为指标,研究了低温条件下超声波对污泥生物活性以及有机物去除效果的改善.结果表明,低温条件下,经超声波处理后污泥活性可提高30%,COD的去除率也可保持常温水平.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低温条件下超声波的强化效果较常温条件下更为明显.本研究还以典型的城市二级处理污水处理厂和采用SBR工艺的污水处理厂为例,对低强度超声波在污水处理工艺中的设计和操作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3.
采用微波(MW)辐射技术,以颗粒活性炭为吸附催化剂,考察微波辐射功率、微波辐射时间及活性炭投放量对偏二甲肼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00 mL初始浓度400 mg/L的偏二甲肼废水,在微波功率462 W、活性炭投放量5.0 g、辐射时间15 min的条件下,废水中偏二甲肼去除率达到40%。初步探讨了作用机理及氧化反应程度,氧化过程基本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高原高寒污水处理系统活性污泥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以拉萨、云南、四川的3座高原污水厂作为实验组,同时以重庆2座非高原污水厂作为对照,采用PCR-DGGE技术对比分析了高原与非高原污水厂的微生物特性.研究表明:高原污水厂样品与非高原样品在聚类中展现出了较为疏远的关系,微生物群落区别明显.受强紫外线辐照的抑制,高原高寒污水处理系统微生物多样性的平均水平显著低于非高原污水厂,较低的微生物多样性是导致高原高寒地区污染物去除效果不佳的一项重要原因.群落构成方面,共鉴定出16个优势菌属,对应Proteobacteria、Bacteroidetes、Firmicutes、Verrucomicrobia 4个门.组间差异分析结果发现,高原组中丰度显著偏高的菌属只有Prosthecobacter,该菌在污水厂内分布广泛,且能够适应高原低温的条件.对于大多数活性污泥微生物而言,高原强紫外线是不利的生存条件.因此,减少高原露天污水处理系统的紫外辐照,是提升污水处理效能的一个潜在措施.  相似文献   

15.
紫外消毒系统有效辐射剂量测试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紫外消毒技术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关于其辐射剂量的测试方法在国内外的发展还较为缓慢,特别是目前国内还没有机构能够采用标准的生物剂量法来对紫外消毒系统内部的有效辐射剂量进行验证. 因此介绍了国际上几种主要的紫外剂量测试方法,包括生物剂量法、化学法和模型计算法,并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探讨了几种新开发的测试方法及其应用前景,以期为紫外消毒技术在水处理领域的推广应用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6.
Actual pharmaceutical wastewater was treated using a combined ultrasonic irradiation (US) and iron/coke internal electrolysis (Fe/C) technology. A significant synergetic effect was observed, showing that ultrasonic irradiation dramatically enhanced the 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 removal efficiencies by internal electrolysis. The effects of primary operating factors on COD removal were evaluated systematically. Higher ultrasonic frequency and lower pH values as well as longer reaction time were favorable to COD removal. The ratio of 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 (BOD) and COD (B/C) of the wastewater increased from 0.21 to 0.32 after US-Fe/C treatment. An acute biotoxicity assay measuring the inhibition of bioluminescence indicated that the wastewater with overall toxicity of 4.3 mg-Zn2+·L−1 was reduced to 0.5 mg-Zn2+·L−1 after treatment. Both the raw and the treated wastewater samples were separated and identified. The types of compounds suggested that the increased biodegradability and reduced biotoxicity resulted mainly from the destruction of N,N-2 dimethyl formamide and aromatic compounds in the pharmaceutical wastewater.  相似文献   

17.
氧化沟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及在煤矿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述了氧化沟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技术特征、分类、根据煤矿生活污水的特点,论述了采用氧化沟技术处理污水的合理性,提出了适合煤矿生活污水的氧化沟工艺流程,主要的设计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18.
小城镇污水处理实用工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城镇污水治理不仅是小城镇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本文简要地阐述了小城镇污水的特点以及小城镇污水处理的要求,指出小城镇污水处理工艺必须经济、高效、节能和简便易行。对适合于小城镇的几种常规污水处理工艺进行分析对比,并介绍了近年来出现的新工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