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0 毫秒
1.
“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又由于环境和资源禀赋方面的制约,提高能源效率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从能源强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我国产业结构和能源效率现状,采用完全因素分解法,从产业结构的角度人手对全国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因素是我国能源效率提高的主要推动力,第二产业对能源效率的影响远远大于第一和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2.
基于GFI模型的工业能源强度变动因素分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核算了2001-2010年天津市34个工业行业的能源强度,利用GFI(Generalized Fisher Index)模型将能源强度的变动分解为技术进步、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3个因素.结果表明,从逐年各因素效应的累积值来看,产业结构对天津市能源强度变动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能源结构,技术进步的影响较小;在各因素效应值的波动方面,能源结构与技术进步对能源强度变动的影响波动较小,产业结构的影响效应值波动较大.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天津市2001-2010年重工业产值的增加快于轻工业,二者的差距逐渐加大,这种态势抑制了能源强度的降低;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来看,由于绿色生产技术的广泛使用,天津市重工业与轻工业的单位产值能源消耗都呈下降趋势.因此,天津市进一步降低能源强度的重点还应该放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发展绿色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同时,不能忽视能源结构和技术进步因素的作用,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和新能源,推广清洁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3.
随着矿物能源开采消耗量的急剧增加,煤炭开采安全、能源开采和消耗引起的生态环境改变及破坏、世界石油市场油价波动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水电等可再生能源所占比重较低等,构成了制约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安全问题。能源安全工程研究体系由区域能源开发消费安全、合理能源结构和消费布局、能源安全战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研究内容组成。通过分层次研究和循环促进,开展能源安全战略、能源安全技术、能源生态关系、能源安全经济的系统研究,为科学解决能源安全问题、实现国家或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科技保障。  相似文献   

4.
简要介绍了中国的能源供求现状,指出中国能源的两大特征:①煤炭消费为主;②人均消费低、能源利用率低。笔者强调,中国能源对外依存增大,已成为能源输入国;提出逐步调整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实现能源替代,构建优质化、多元化的能源结构的策略;着重从5个方面进行调整———重点解决石油供不应求的能源结构性矛盾、加强煤炭资源的清洁和优质开发利用、发展以利用洁净煤技术为基础的电力工业、提高核电的比例、加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确保我国能源的安全稳定供应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城市节能降碳工作迫在眉睫.为缓解城市能源危机,对城市的能源消费和能源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本文运用基于能值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对天津市2000-2008年能源消费的能值生态足迹进行时间序列的测度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天津市能源消费的碳排放结构的动态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9年间,天津市能源消费的能值生态承载力缓慢增长,从2000年的0.109 hun2/人增加到2008年的0.234hm2/人,而能值生态足迹增长迅速,从0.357 hm2/人增加到0.491hm2/人,人均生态赤字从0.248 hm2/人扩大到0.257 hm2/人,万元GDP生态足迹从0.210 hm2/人下降到0.091 hm2/人.随着天津市能源消费的增加,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从2000年的2.828t/人增加到2008年的3.971 t/人,碳排放强度从1.664 t/万元降低到0.735t/万元.表明天津市在近9年的发展中,能源消费已经远超过承载力水平,碳排放量不断增加,能源消费的不可持续性已经威胁着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针对天津市能源消费的能值生态足迹和碳排放分析结果,提出了促进能源可持续消费模式形成的对策措施,包括调整能源消费结构、降低能源强度、调整经济结构、鼓励可再生能源利用等.  相似文献   

6.
基于扩展的Kaya恒等式,应用迪氏对数指数分解法(LMDI)建立因素分解模型,对美国、印度、日本、德国4个典型国家和中国的化石能源消费引起的碳排放进行因素分解,定量分析经济增长、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人口规模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为分析家庭户数量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引入家庭户规模对模型进行修正.结果表明,全球、中国及几个典型国家的经济增长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为碳排放增长的促进因素,对全球和印度,人口效应略强;对其他几个典型国家,经济增长为主导促进因素.能源强度为碳排放增长的抑制因素,其中美国和德国强度效应较强,抵消了经济增长效应.能源结构效应对美国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增长表现为微弱的促进作用,对全球及其他几个典型国家则表现为微弱的抑制作用.修正的模型表明,居民消费模式对碳排放贡献以家庭模式为主,中国的家庭户数量效应大于人口规模效应.  相似文献   

7.
随着近年来光伏发电、冷热电三联供、储能技术等在铁路客运站的应用逐渐增多,以分布式能源系统为基础的综合能源系统相关技术正在凭借其灵活高效、节能环保等优势推动传统的铁路能源管控系统改造升级.采用基于能量流的综合能源系统建模方法,对铁路客运站进行综合能源系统建模分析,提出不同情景下的系统运行优化控制策略,并基于某车站开发相应...  相似文献   

8.
按不同化石能源品种的消费量估算安徽省2004—2014年CO2排放量,分析该省工业行业能源消费量及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采用等维灰数递补动态GM(1,1)预测模型预测3种发展情景下2030年安徽省工业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结果表明:安徽省工业化石能源消费CO2排放量由2004年的1.64亿t上升到2014年的4.25亿t;到2030年,在基准情景、低碳情景和强化低碳情景下将分别达到7.51亿t、6.06亿t和4.91亿t。  相似文献   

9.
<正>很高兴来到北京,北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到"能源安全",首先要明白我们所说的是同样的东西。要知道,能源生产国、能源消费国或能源中转国对"能源安全"的定义,是各不相同的。今天我主要讲的是像中国和美国这种能源消费国的能源安全问题。石油对发电不再重要能源安全意味着廉价、稳定和可靠的能源供应。今天的石油很少用于发电。比如在美国,只有1%的电来自石油。在全世界,只有5%的电来自石油。大规模用石油发电的国  相似文献   

10.
能源消费结构变革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由之路。利用清单算法对四川省7大部门15种能源消费的碳排放特征开展分析以明确关键排放源,基于系统动力学动态仿真优势搭建预测模型,结合自然演变规律和政策规划目标科学研判四川省“十四五”时期能源消费碳排放轨迹,并兼具省域全局和关键部门双重视角探讨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低碳路径。结果表明:(1)工业是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核心部门,交通运输业、居民生活的碳贡献也不容忽视。(2)四川省“以煤为主、油气相辅”的消费结构决定了煤品碳排放主导地位,各部门差异化运行机制导致能源消费碳排放结构的异质性特征。(3)从省域全局看,政府低碳管控的“有形之手”能够显著控制碳排放水平,但实施力度不足仍将造成较高水平历史累积,在长时间跨度内影响低碳转型进程。(4)从关键部门看,工业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侧重点为原煤消费减量和整体节能降碳改造;交通运输业侧重点为运输工具装备低碳转型和清洁能源利用水平提升;居民生活侧重点为绿色出行等低碳生活方式普及。  相似文献   

11.
能源安全是维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能源发展中的消防安全是确保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根据能源发展战略,概述了目前我国能源发展现状,并以石油火灾为例,总结了火灾发生的原因和火灾发生与能源增长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能源发展过程中的消防安全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对能源消防安全管理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背景与问题为进一步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开发石油替代资源,有效降低汽车尾气污染物排放,促进农业生产、消费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公安部、财政部、质检总局8部委决定在我国部分地区开  相似文献   

13.
燃料乙醇作为可再生的替代能源被越来越广泛地利用.从对空气的影响、对土壤和地下水的潜在影响、能源的有效性和能源的可持续性4个方面阐述了燃料乙醇使用对环境的影响效应,既说明了其显著的优势,又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旨在更充分地发挥燃料乙醇的能源价值.  相似文献   

14.
能源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等能源的需求日渐趋曾,开采生产的任务量大。而能源领域由于行业属性、作业场所及对象特殊,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湖北某高速公路服务区水资源循环利用试点工程建设、管理、运营维护等环节分析,探讨研究了适合我国高速公路绿色可持续发展服务区建设的关键技术和运行模式。结合高速公路服务区独立性特点,综合利用高效污水处理、中水回用、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垃圾压缩处理、清洁能源光伏发电利用等高新节能减排技术,探索实践出一套以水资源循环利用为主,清洁能源开发利用为辅的"绿色、生态、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型服务区建设新模式,适宜在湖北省乃至全国绿色可持续发展服务区建设中推广。  相似文献   

16.
以我国2000-2010年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数据为基础,用灰色系统模型GM(1,1,α)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并通过MATLAB程序预测了未来十年我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对预测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结合预测结果,对能源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分析,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安防》2011,(3):56
能源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等能源的需求日渐趋曾,开采生产的任务量大。而能源领域由于行业属性、作业场所及对象特殊,容易发生安全事故,能源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企业和政府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2起因能量的意外释放导致的伤害事故,提出了具备多能源设备的锁定和挂牌的安全流程,并附有能源隔离安全检查表和流程图.  相似文献   

19.
清风 《安全与健康》2005,(11):26-26
针对环境和能源形势的日趋恶化,汽车作为污染环境和消耗能源的大户,历来备受关注,开发环境污染小且具有一定发展前景的“绿色汽车发动机”已成为竞相开发的热点,且形色各异。  相似文献   

20.
战略环境影响识别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环境影响因子识别是战略环境评价的基础内容之一.本文通过分析战略环境影响发生的2个战略根源和3类环境影响受体,提出战略环境影响发生机理.2个战略根源分别是战略缺陷和战略的"超域效应和外部性";3类环境影响受体包括全球可持续性因子、自然资源因子和当地环境质量因子.对环境影响因子识别、影响范围识别和时间跨度识别等3个方面的战略环境影响识别内容进行了研究,并对战略环境影响识别依据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可应用于战略环境评价的识别方法.同时,以上海市能源专项规划为例,进行战略环境影响因子与影响范围的识别,建立了能源专项规划的战略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