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本文从必要性和重要性、政府职责、政府投入、政府组织等几方面论述和分析灾害救助中政府行为,进而指出政府灾害救助行为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论灾害经济研究中的风险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力  施畦芬 《灾害学》1994,9(2):17-21
灾害风险是自然风险与社会经济风险皆有、纯风险与投机风险兼顾的一种多层次多侧面的风险类型。并据此从风险分析的角度,对有关的灾害经济行为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着重从宏观意义上对防灾经济行为予以剖析;而对于救灾经济行为则从灾害发生的危急性、群发性以及灾后恢复三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的风险分析。  相似文献   

3.
灾害发生时影响居民心理承受能力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岳丽霞  欧国强 《灾害学》2006,21(1):113-116
目的:探讨影响个体面对自然灾害时心理承受能力的社会心理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运用因素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对1000余名居民进行测评.结果。①个体面对灾害时的心理承受能力的影响因素为。灾害意识、灾时行为、灾害认知、社会支持,②通过相关分析,灾时行为对心理承受能力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4.
灾害避难行为的研究,不仅直接有助于建筑物内部构造的设计、物件的布局、避难诱导装置的设计,而且也是加强市民减灾意识培养的基础,考虑到灾害实验的危险性和避难行为的不可重复性,建立计算机模拟模型来探求避难行为的规律,已成为对其进行研究的最佳途径,本文重点介绍了避难行为模拟模型建立的原则,模型的构成,基本假设,并给出了计算机袂现的途径,为进一步为实例研究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5.
研究突发性灾害下的避难行为,有利于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灾害抵御能力,在当前城市防灾减灾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利用计算机模拟仿真试验可以多次重复、简单易行的优点,在对现有的计算机仿真模型进行改进的基础上,开展了不可视环境下双人单房任意方向下的灾害避难行为仿真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双人单房的情况下,两人分头避难模式优于两人共同避难模式;同时,进一步的扩展模拟还表明,两人在分头避难又相遇后,进行正确交流也是十分有益的,这往往可以缩短发现避难出口的时间.  相似文献   

6.
选取浙江南部山区丽水市居民台风灾害避灾行为的问卷调查样本,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通过KMO指数、球形检验和主成份分析方法,分别对台风灾害的行为模式和影响因素进行了信效度分析.结果表明:灾前避灾行为与灾时行为的KMO指数分别为0.792和0.663,而且球形检验显著,通过因子分析,用最大方差正交旋转变换,灾前避灾行为的α值大于0.7,灾时行为的α值在0.51~0.70.行为模式影响因素的KMO指数为0.682,接近0.7,并且球形检验显著,经因子分析和最大方差正交旋转变换,α值的范围在0.54~0.72.台风灾害的行为模式和影响因素的调查及信效度分析方法可用于其它地区台风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旅游目的地灾害事件的影响机理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李锋  孙根年 《灾害学》2007,22(3):134-138
认清旅游灾害事件的影响机理是进行旅游灾害管理的基础。在灾害背景下,旅游目的地受灾害事件影响表现为旅游客流的减少,进而导致旅游经济链条的断裂。游客减少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目的地灾害事件信息影响了潜在旅游者对目的地的形象感知,从而决定了潜在旅游者到目的地旅行的行为意向强度,进而影响到目的地的旅游流强度。  相似文献   

8.
吴先华  刘华斌  郭际  张凯 《灾害学》2014,(1):103-108
为了更好提高公众的危机应对能力,降低灾害给社会造成的损失,有必要获知公众应对灾害风险的行为特征,分析其影响因素,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基于深圳市3 109名公众的气象安全认知度调查数据,构建了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对公众应对气象灾害风险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气象灾害给公众及家庭带来经济损失的经历对公众应对气象灾害风险行为的影响最为显著,而对气象灾害安全信息关注程度、对气象灾害安全防御知识了解程度、获得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时性以及获得气象灾害信息的方便程度等变量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公众应对气象灾害风险的行为,最后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孔锋 《灾害学》2024,(1):1-5
灾害耦合效应是灾害风险科学领域关注的焦点议题,与复杂灾害事件具有密切的联系。该文首先从词源角度阐述了“耦合”的内涵,提出了灾害耦合效应的概念,对比了灾害耦合与灾害叠加的差异,阐述了灾害耦合效应的整体性、有序性、动态性和目的性特征。其次从灾害系统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灾害系统结构体系和功能体系及演化过程与灾害耦合效应的联系,提出灾害耦合效应具有灾害形成要素耦合和灾害演化过程耦合,并探讨了两种耦合内在的特征及两者互动作用。再次从复杂灾害事件角度出发,探究了灾害群、灾害链和灾害遭遇与灾害耦合效应的关系,提出灾害演化过程耦合与灾害演化网络视角下的灾害链过程具有一致性,灾害形成要素的耦合与广义的灾害遭遇具有一致性。最后该文提出了加强灾害耦合效应研究与实践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10.
申曙光  叶谦吉 《灾害学》1992,7(1):18-22
本文从灾害的产生与灾害概念的发展、灾害的成因与过程、灾害的后果等多个方面论证和论述了灾害的生态经济性质。灾害生态经济性质的揭示为开展各类灾害的系统总体研究—灾害的生态经济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救灾行为的经济学特性,提出救灾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它是一种人道主义救助,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种投资活动。指出帮助灾区恢复生产是整个社会扩大再生产的组成部分.并通过分析阐明摆脱以往单纯将救灾看成是人道主义救助的旧观点,充分考虑到在经济社会里救灾行为的经济学特点,用经济学原理指导救灾工作.  相似文献   

12.
胡益兴 《灾害学》1997,12(3):84-88
全面科学地分析了人类的行为与地质灾害后,针对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几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试图提醒人们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以达到保护环境,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之目的。  相似文献   

13.
Drabek TE 《Disasters》1992,16(2):104-118
Data obtained from 65 executives working for tourism firms in three sample communities permitted comparison with the public warning response literature regarding three topics: disaster evacuation planning, initial warning responses, and disaster evacuation behavior. Disaster evacuation planning was reported by nearly all of these business executives, although it was highly variable in content, completeness, and formality. Managerial responses to post-disaster warnings paralleled the type of complex social processes that have been documented within the public response literature, except that warning sources and confirmation behavior we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contact with authorities. Five key areas of difference were discovered in disaster evacuation behavior pertaining to: influence of planning, firm versus family priorities, shelter selection, looting concerns, and media contacts.  相似文献   

14.
谷人旭 《灾害学》2000,15(2):86-90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防灾救灾物资也同样需要通过市场配置,而不是通过计划调拔。在目前及今后一段时期迫切需要研究并适应灾害特点,迅速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防灾救灾物资市场体系,变政府开发为市场开发,逐步使企业发展成为防灾救灾物资市场开发的主体。  相似文献   

15.
基于链式理论的单灾种向多灾种演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涛  肖盛燮 《灾害学》2012,27(3):19-21
从灾变链角度出发,以灾变链式理论的八种链式形态为依托,基于耗散结构理论,指出自然灾害系统链式响应行为是外部环境复杂输入和自身内部结构关系变化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构建系统的单灾种模型,并推演出多灾种模型,反映各灾种之间的耦合关系和相互影响,探讨单灾种向多灾种的演化机理.研究表明各灾变链致灾因子所具有的能量是灾变链式阶段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提出防灾减灾策略,为单灾种和多灾种灾害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