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不同港口海域铝合金腐蚀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获得1060铝合金和5083铝合金在不同港口海域的腐蚀规律。方法采用实海试验方法获得材料表面的腐蚀形貌及腐蚀速率,并利用腐蚀图像处理技术分析海生物覆盖状态。结果不同海域铝合金试样表面附着海生物种类不同,青岛海域试样表面主要附着牡蛎,舟山海域试样主要附着藤壶和海藻,三亚海域主要附着藤壶和牡蛎。1060铝合金和5083铝合金在不同海域海水中以点蚀和缝隙腐蚀为主,海生物附着对铝合金腐蚀有明显影响,较严重的腐蚀点出现在牡蛎或藤壶下面及边缘。三海域中两种铝合金在舟山海域的腐蚀速率最大,三亚海域次之,青岛海域最小。不同海域铝合金试样表面海生物覆盖面积不同,三亚海域试样表面海生物覆盖面积百分比最大,青岛海域次之,舟山海域最小。结论由于海水环境不同,青岛、舟山及三亚海域铝合金试样表面海生物种类以及海生物覆盖面积明显不同,海生物的附着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铝合金的腐蚀,另外也使得铝合金更易产生缝隙腐蚀和点蚀。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304和316L不锈钢在我国不同港口海水全浸区浸泡不同周期后的腐蚀规律。方法进行港口海域实海全浸试验,利用三维视频拍摄、质量损失分析及图像处理等手段,对比分析不锈钢在青岛、舟山、三亚港口海水全浸区的腐蚀形貌、腐蚀速率、腐蚀深度和海生物附着面积。结果两种不锈钢表面以点蚀和缝隙腐蚀为主,304不锈钢表面还产生严重的隧道腐蚀。不同港口海水中,304和316L不锈钢的腐蚀速率均较低,316L不锈钢的耐蚀性优于304不锈钢。三港口海域不锈钢表面形貌的差异明显,三亚试样表面海生物附着最多,舟山试样表面附着大量泥沙,三亚港口海域不锈钢的腐蚀速率小于舟山港口海域。结论不同港口海水环境对不锈钢表面海生物种类及附着面积的影响显著,而不锈钢表面状态直接影响其腐蚀形貌。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研究10CrNi3MoV船用钢在我国黄海、东海和南海海域具有代表性的港口海水环境中的腐蚀行为。方法在青岛、舟山和三亚港口进行10CrNi3MoV船用钢的实海暴露实验,通过腐蚀形貌观察、腐蚀速率和点蚀深度测量,结合各海域环境因素的监测和腐蚀产物成分的XRD分析,研究材料暴露0.5a的腐蚀规律和腐蚀机制。结果 10CrNi3MoV钢在青岛港口主要发生均匀腐蚀,在舟山和三亚港口以点蚀为主要腐蚀形式。10CrNi3MoV钢腐蚀速率受温度、盐度、溶氧量和泥沙冲刷综合作用的影响,随港口纬度的降低,材料腐蚀速率增大。附着海生物是影响10CrNi3MoV钢点蚀的重要因素,材料在附着率高的三亚和舟山港口具有更高的点蚀深度。结论附着区与非附着区形成的电偶效应使阴阳极反应界面分离,具有保护性的α-FeOOH的阴极去极化加快了附着海生物闭塞区的阳极溶解。  相似文献   

4.
对铝合金型材、铜合金构件、5种波纹管和5种钛合金焊接件等在厦门海域进行了自然环境试验。试验1年后发现:各种钛合金构件和铝合金型材均有优良的耐蚀性能,自然环境中暴露1年后,钛合金构件表面仍保持原有的金属光泽;铜合金构件能较好地防止多种海生物的附着;而不锈钢在海水中易产生局部腐蚀。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研究铜合金、紫铜在我国黄海、东海和南海海域具有代表性的港口海水环境中的污损、腐蚀行为.方法 依据GB 12763.6—2007《海洋调查规范》和GB/T 5776—2005《金属和合金的腐蚀试验方法》,通过实海挂片研究ZQMnD12-8-3-2、铜镍合金B10/B30和紫铜T2在我国典型海域青岛港口、舟山港口、三亚港口的生物污损与腐蚀状况.结果 铜镍合金B10、B30和紫铜T2在三海域均具有良好的抑制污损生物附着的性能,其中紫铜抑制污损生物附着的性能最为突出,但其腐蚀严重,腐蚀速率为3.97×10–2~8.48×10–2 mm/a;铸造青铜ZQMnD12-8-3-2虽然含铜量略高于铜镍合金B30,但由于其腐蚀产物易附着于材料表面,其污损抑制性能较差.结论 铜镍合金B10、B30和紫铜T2均有抑制污损生物附着的性能,但受不同海域环境因素和材料表面腐蚀产物致密性的影响有所差异.受泥沙水质影响,舟山港口内铜合金的腐蚀速率较高,腐蚀显著,三亚港口内紫铜的腐蚀速率最高.  相似文献   

6.
海水环境生物腐蚀污损与防护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以海水环境生物腐蚀污损与防护为中心,就国内外与其相关的报道进行综述分析,并提出建议。首先,分析污损生物的分布与特征,得出污损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对海域、季节、水深、工程结构类型等的依赖性,突出海水环境生物腐蚀污损的复杂性。然后,解析生物附着污损对海水环境腐蚀速率的影响,突出附着生物是导致金属材料腐蚀速率增大的重要因子。再次,介绍海水环境生物腐蚀污损防护技术的现状,分析主要防护技术的优缺点,并展示其在不同行业的联用。最后,提出对海水环境生物腐蚀污损研究工作的建议,包括建立各海域的生物腐蚀污损数据库、大力研制发展绿色生物腐蚀污损控制技术、加强对海洋生物腐蚀污损基础性研究工作的投入、尽快建立海洋生物腐蚀评价标准和规范等。  相似文献   

7.
海工钢在热带海域长尺试验腐蚀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获得A517Q海工钢长尺试样在热带海域的腐蚀行为。方法通过贯穿海洋大气、飞溅、潮差和全浸区的长尺电连接试验进行研究。结果试样在飞溅区的腐蚀速率最高,潮差区高潮位部位的腐蚀速率大于低潮位。全浸区上部的腐蚀速率高于其下部。各区带试样的腐蚀形貌存在显著差异。结论三亚海域的海浪飞溅冲刷作用较大,水温和气温较高,导致A517Q长尺试样的飞溅区腐蚀严重。大量的海生物附着,Cr,Mo,Mn,Ni等合金元素的添加,减缓了全浸区的腐蚀。  相似文献   

8.
梁武  唐谋生 《交通环保》1998,19(5):16-18
介绍了1993~1995年间对南海沿岸的湛江、北海、汕头、三亚4港口及其附近海域的海水、底泥、海生物的总α、总β及其核素分析结果。结果表明;上述海域的放射性水平是正常的,未发现明显的放射性污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40Cr在海水环境中的自然腐蚀行为.方法 采用形貌分析、腐蚀质量损失分析、XRD分析等方法对40Cr在青岛、舟山、三亚海水全浸区的腐蚀行为进行研究.结果 40Cr在不同海域中的腐蚀均较为严重,青岛及三亚海域的试样表面被大量海生物附着,舟山海域的试样表面则以泥沙沉积为主.去掉腐蚀产物后试样的腐蚀形貌以坑蚀为主.在试验周期内,随着时间的延长,试样的腐蚀速率逐渐减小,在不同周期内均以三亚海域的为最高.在相同条件下与普通碳钢(Q235)相比,40Cr的腐蚀速率偏高.随着时间的延长,青岛、舟山试样点蚀深度逐渐增加,而三亚试样点蚀深度则先增加后减小,同周期下青岛海域试样的点蚀深度最小.不同海域及周期下40Cr的腐蚀产物以稳态α-FeOOH及Fe2O3为主.结论 40Cr在三个海域的腐蚀形貌均以坑蚀为主,试验周期内试样在三个海域的腐蚀速率随时间延长逐渐减小,同周期下三亚海域试样的腐蚀最为严重;40Cr中C含量较高,在相同条件下其腐蚀速率要高于普通碳钢;40Cr的腐蚀产物以稳态成分为主,是由于Cr元素含量较普通碳钢增加,加速了钢的腐蚀产物到热力学稳定状态的转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海域的港口进行微观生物污损调查。方法在天津、青岛、宁波、湛江和三亚的港口进行实海挂样试验,通过染色、封装、显微观察、计数等方法,对我国沿海从北到南五个港口微观生物的初期污损进行调查。结果通过玻片实海浸挂和荧光显微观察法,建立了一种生物污损初期附着状况的试验调查方法。微观生物污损主要以细菌和硅藻为主,在样片浸入海水后的数小时内,表面即附着微观生物。不同港口的挂片表面所附着的生物量存在差异,实海挂片24h后,样片表面附着的细菌数量约为100~300cells/mm~2,微藻数量约为10~60cells/mm~2。在相同试验周期内,水温较高海域收集到的样片表面的生物量较大。随港口纬度的升高,样片表面的生物量减少。结论我国沿海海港的微观污损生物均以细菌和硅藻为主,初期生物附着量受港口所处纬度影响,五个港口一天内的微观生物附着量均大于10 cells/mm~2。  相似文献   

11.
ConcentrationlevelofheavymetalsintheGreatWallBay,Antarcticainaustralsummer¥PuJiabin;FuYunna;LiZhongping(InstituteofMarineEnvi...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我国典型湿热海洋大气环境特征,以Q235钢为标杆材料,评估并可视化展示海南湿热海洋大气环境严酷度。方法 以海南岛为典型湿热海洋地区,基于分布全岛全域的13个站点开展自然大气环境试验,采集各站点大气环境数据与Q235钢材料性能数据。通过分析表观形貌、腐蚀质量损失等性能,探究Q235钢在海南大气环境的腐蚀行为规律及其在全岛不同区域的腐蚀程度差异。基于大气环境因素与Q235钢腐蚀行为间相关性研究,筛选腐蚀敏感环境因素,构建“腐蚀质量损失-敏感环境因素”映射模型。基于Q235钢海南各地区腐蚀质量损失数据,通过Griddata插值,计算绘制腐蚀质量损失分布地图。结果 掌握了Q235钢在海南各地区腐蚀行为差异,可视化展示了海南大气腐蚀严酷度。结论 影响Q235钢海南地区腐蚀的敏感环境因素为离海距离及湿度大于80%的时间。海南地区沿海岸及东部地区大气环境腐蚀严酷度高,中部及西部地区严酷度低。  相似文献   

13.
普里兹湾是南极科学考察和海洋环境研究的重点区域之一。本文对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在普里兹湾及其周边海域获取的3 个短柱样品进行了粒度、210Pb、常量和微量地球化学元素等测试分析,探讨了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普里兹湾及周边海域沉积物沉积速率为0.05~0.18 cm/a,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等垂向变化不明显,研究海域近百年来沉积物中主要重金属元素的来源无大变化。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与多种物源指标的相关性显示其主要来源于南极大陆陆源物质的输入。样品粒度分布显示了其具有典型的冰筏沉积的特征。研究结果是普里兹湾环境基线的重要组成,为我国南极海洋科考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4.
大港海滨盐土的腐蚀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含可溶性盐量多、含水量高、电阻率极低等土壤性质决定了大港海滨盐土具有很强的腐蚀性。本次试验主要研究了碳钢、LY11铝合金、H62黄铜、1Cr13不锈钢、1Cr18Ni9Ti不锈钢几种金属材料经过1、3、5年三个试验周期的腐蚀行为及特征  相似文献   

15.
船用铝合金在海洋环境中的腐蚀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介绍了Al-Cu,Al-Mg,Al-Si系等3种主要的船用铝合金在海洋环境中的应用和腐蚀研究现状,对三种铝合金的性质以及在船舶及船用设备领域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概述,对船用铝合金在不同海域海洋大气、表层海水、深海海洋环境下的腐蚀状况以及在模拟海水条件下的腐蚀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已有研究表明,海洋环境下船用铝合金的腐蚀形式主要为点蚀和应力腐蚀,其腐蚀程度和敏感性随海水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相同海洋环境下Al-Mg系铝合金具有较好的耐腐蚀性能。最后综合实际生产和应用现状,对船用铝合金的发展趋势及其在海洋环境下的腐蚀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以海洋装备主体材料钢铁作为研究对象,概述了结构钢在海洋环境下的腐蚀与防护研究进展。叙述了结构钢在海洋环境不同区域的各种因素影响下的腐蚀行为和机理。阐述了耐蚀结构钢材料的研究现状和国内外海洋环境用典型耐蚀低合金钢,目前主要通过微合金化技术和组织调控技术提高合金钢材料的耐蚀性。对比国外相关研究,我国耐蚀结构钢开发相对滞后,除了利用微合金化技术、组织调控技术这2种方法提高结构钢材料的耐蚀性外,采用传统腐蚀研究方法结合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新型腐蚀研究方法,挖掘海洋环境因素、材料成分和组织结构因素对结构钢腐蚀速率的影响规律,对加强结构钢腐蚀机理研究、加快新型耐蚀结构钢的开发、延长海洋装备的服役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渤海湾鱼类、甲壳动物、软体动物的痕量金属含量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本文用防吸附物理涂汞电极单池示差反向极谱系统,测定了渤海湾鱼类、甲壳动物、软体动物等35种海洋生物体的Zn、Cd、Pb、Cu含量,并计算了各类动物对痕量金属的富集系数.通过对该湾大量海产生物(其中包括一些指标生物)的测定,对进一步了解渤海湾的金属污染状况及对津塘渤沿海的环境质量评价,将起重要的参考作用.同时这些数据也是国家目前所需的背景值调查资料.  相似文献   

18.
采用模糊模式识别技术。以已知大气环境腐蚀性的6个环境作为标本,15种环境因素作为指标,对未知大气环境腐蚀性进行识别,并通过其他资料和经验判断,预测了17种钢材在未知使用环境中腐蚀率,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并具有通用性。  相似文献   

19.
用ACM技术评估低合金钢大气腐蚀及环境腐蚀严酷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将低合金钢与铜偶合.制成Cu/Fe电偶腐蚀电池(ACM),通过薄液膜下的ACM技术.研究了4种低合金钢的大气腐蚀行为差异,研究结果与其在典型大气环境下的曝露腐蚀结果一致。通过在江津、宜昌(三峡坝区)、武汉三地的ACM长期监测和环境因素监测获得了3个典型环境下ACM腐蚀电量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程.并与Q235钢在上述3个地区的大气曝露腐蚀试验所获得的结果进行了比较.探讨了采用ACM技术评估大气腐蚀严酷性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