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态移民是解决贫困和生态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诱导式生态移民是政府根据区域生态、经济和人口和谐发展要求,对不适宜于人类居住的地区或者人口超载地区的人口通过政策、资金的扶持,诱导人们自愿迁移到指定的土地承载力有冗余的地区的一种人口迁移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政府须有必要的诱导投入、组织者要尊重迁移者的意愿、政府和迁移者都须有合理决策是其主要特点。分析生态移民的决策过程对合理决策有重要意义,认为影响政府诱导决策的主要因素有生态、人口、经济、政策和迁入地因素;影响迁移者决策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个体、迁移距离、迁入地基础设施、社区文化、迁移者的成本效益等。  相似文献   

2.
《环境工作通讯》2010,(11):I0010-I0011
自2008年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以来,国家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着力实施“以奖促治”政策,解决了一些地区的农村突出环境问题。2008、2009两年中央财政共安排资金15亿元,带动地方资金投入超过30亿元,支持了2165个村镇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示范创建,约1300万农村人口直接受益,一批严重危及群众健康、社会媒体反映强烈的农村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整治或缓解,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厚农业基础和传统的大国,半数以上人口居住在广大的农村地区。随着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农村环境问题日益显现,突出表现为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量巨大,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严峻,农村生活污染增加,农村工矿污染凸显,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有加速趋势,农村生态退化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总体形势十分严峻。  相似文献   

4.
当前农村的环境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农村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综合开发和乡镇工业对资源的利用强度和规模日益扩大,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渐突出.这不仅直接影响农业生态和农村经济,而且关系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已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项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5.
贵州省是国内喀斯特地貌最典型的省份,喀斯特山区占全省总面积的七成以上,而农村地区又占去该省面积的绝大多数。喀斯特山区所具有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的特点,使得该省农村喀斯特地区人口容量小、群落结构简单,生态环境易破坏难恢复且旱涝灾害频繁,给该省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很大的束缚,因此,必须采取对应的措施进行防治。制定完善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规划、实施生态开发补偿机制、控制人口的增速、退耕还林还草以及强化教育宣传等措施,必须得到大力落实和强有力推广。  相似文献   

6.
西北农村地区小城镇人口集聚与人居生态环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统计方法,分析西北农村地区人口集聚与人居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现状。西北农村地区小城镇发展在总体上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今后小城镇发展的战略重点是城乡之间的互动关系,但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仍将长期居住在乡村;人口集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小城镇由外延粗放型发展向注重质量的集约型发展;目前农民住房建设发展阶段为迅速发展时期,并且具有现阶段的迫切性和时间上的长期性的综合特点。据此,提出了西北农村地区小城镇人口集聚与人居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7.
解决农村的生活污水,改善环境卫生,是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之一。淳安县农村人口居住分散,农民收入相对较低,农村污水处理尚属起步阶段。文章结合淳安农村污水处理工作实际,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作进行了探索,提出了淳安县要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中引入生态排水-源分离及资源化理念,为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污水处理工作走出困境找到了突破口,同时对全国各地的农村污水处理工作都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城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同时,它也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农村城镇化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二者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具体地说也就是城镇化过程如果遵循生态发展的规律,就能够促进生态和谐,实现双赢;另一方面,如果在城镇化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和谐就会遭到破坏。本文就农村在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促进地方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明显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尤其是水环境的恶化。农村水环境污染与水资源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村饮用水不安全人口仍然占有相当的比例。湖北农村地区饮用水不安全人口的水源地主要是中小河流、湖泊以及附近的沟渠、水井等。这些小型的地表水体或地下水水体,常常靠近农村生活区、农业作业区乃至乡镇企业分布区,饮用水水源受到来自多方面的污染。水体主要污染指标除了氨氮、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外,还包括镉(Cd)、砷(As)、铜(Cu)、铅(Pb)、汞(Hg)、铬(Cr)等多种重金属。文章着眼于人类活动对湖北省农村小型水源地水体生态环境质量的干扰和影响,对部分地区水源地水体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了综述,旨在为农村小型水源地饮水安全控制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已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围绕新疆农村地区生活污水的主要特征、排放情况、处理现状进行了分析;对新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工艺选择及运行情况、达标情况进行了研究;从新疆资源、人口、经济、土地性质、地形地貌、进水水质条件及出水水质要求等方面,提出了新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思路,并鼓励推广应用农村生活污水回用技术,以期为新疆农村生活污水的优化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总结了俄罗斯波罗的海地区当前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并对农业的严峻形势及其所带来的经济、人口和生态后果给予了特别关注。由于环境差异和联邦政府有关区域政策的侧重点不同,波罗的海地区的农村人口和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尽管以前的农业土地不再使用,但该地区的生态进展并不都是积极的。农业的发展需要依据地理特征优化土地利用的政策建议。根据现有农业类型中的地域差异,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具体的项目建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沈阳郊区(县)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状况和破坏情况,并依椐沈阳地区农村生态系统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应采取“上保中控下开发”的方针,即确保上游东部丘陵山区有足够清洁的水源,控制中心城市—沈阳市区工业发展规模和城市人口,有计划地改造开发郊区(县)生态农村,以及相应的宏观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3.
葛柳 《环境工程》2023,(2):282-283
<正>近年来,农村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结构逐渐完善。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地区的体育事业有了长足进步,很多地方自身的体育发展模式已经形成,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对于建立美丽新乡村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农村体育应该以此为重要依据,探索出一条既符合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又符合农村体育发展的新道路,实现生态文明和体育事业融合发展,推动农村体育事业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太湖沿岸地区是我国农村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本文以地处长江三角洲的太湖之滨的苏州市郊吴县典型农村为实例,划分了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三种类型,即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专业化资源经济发展类型);复合生态农村经济系统(综合化生态经济发展类型)和城乡结合生态经济系统(集约化生态环境经济类型)。分析了各种生态经济类型的特点,探讨了协调发展的途径和优化控制的策略。供类似地区农村发展借鉴。  相似文献   

15.
京西北沙化发展区生态退化机理及治理方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英伟 《环境保护》2004,(10):43-47
西北高原、半高原地区是我国历史上自然生态退化最严重和退化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现已对华北、东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构成威胁。这一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平衡链条脆弱,自我调节能力差,对外部干扰异常敏感。近年来,人口增长过快、过度垦荒、草原超载放牧等因素使得该地区生态环境不断退化:原植被覆盖的土壤逐渐裸露,进而荒漠化、盐渍化、沙化;灾害性天气增多;水资源枯竭化;等等。区域生态恢复和保育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处理好人地关系、城乡关系、生态与经济的关系、疏导与封堵的关系、眼前与长久的关系,突出抓好人口城镇化、生产集约化、生态产业化、管理法制化、决策科学化的工作,做到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有利于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丰富广大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向农村地区推进,实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当前,由于经济化逐渐向农村地区推进,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我国广袤的农村大地,千百年来承载了过重的养育负担。而今,作为连接人与自然的主要纽带,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又直接关涉到国家的生态安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农村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综合开发规模和乡镇工业对资源的利用强度日益扩大,  相似文献   

18.
十八大五中全会提出,"十三五"是建设小康的关键时刻,推进魅力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新贡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尤其重要。本文指出我国农村地区环境现状,及其环境监测,并根据农村地区环境现状提出相应的污染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2/3。农村的发展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让老百姓安居乐业,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地发展,确保农业经济的有效可持续发展。根据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要求,对自然资源进行规划管理。逐步整治农村生态环境中的各种污染问题,提升农村生态环保水平。本文将针对农业生产发展的生态环境标准进行分析,逐步实现新农村、新建设的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环境科学》2001,21(3):225
为遏制人为不合理资源开发导致新的生态破坏,全面推动全国生态保护工作,把《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确定了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将要着力抓好的6项工作. 在西部生态调查基础上,开展生态功能区划、规划,组织开展中东部地区生态调查;启动大江大河源头区、重要湖泊和沙漠绿洲等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试点,推动条件较好地区启动一批地方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试点;在继续抓好禁采发菜、限挖甘草和矿山环境保护等生态管理的基础上,对生态敏感区和资源严重破坏地区的资源开发,要优先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并会同有关部门组织重点执法检查,落实"三同时"制度,防止和遏制重大、恶性生态事件发生;以深化现有生态省、生态市和生态县建设为重点,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改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生态食品等生态产业,进一步抓紧、抓好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以加强现有自然保护区管理和建设为重点,重视生物安全管理,进一步抓好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郊区,机场、高速公路、铁路沿边、沿线地区,长江、珠江、黄河三角洲地区为重点,以创建环境优美城镇为载体,加大畜禽养殖业污染、农村生活污染、秸秆焚烧污染和化肥、农药、农膜污染防治力度,推动农村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 摘自《中国环境报》 2001-05-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