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张新梅  陈晨 《灾害学》2010,25(3):100-103
完备的应急体系是实施有效应急的基本前提。应急体系是否完备对应急行动的实际响应效果具有很大影响。不同的应急体系所形成的应急能力能够应对不同区域内的潜在风险。以实现应急管理的六大目标为应急管理宗旨,分别考量应急体系辖区内的潜在风险对实现六大应急管理目标挑战及应急能力对六大应急管理目标的贡献,以应急体系所形成的应急能力是否能够有效应对区域内潜在风险为判断依据,构建了应急体系完备性评估方法。结合某石油化工库区的实际情况,详细阐述了整个方法的操作过程。应用表明该方法能够客观全面地反映库区应急体系架构的总体情况及目前存在的不足,能够促使相关部门对应急体系有针对性地进行优化改进。  相似文献   

2.
刘晓岚  刘伟  梁娟 《灾害学》2023,(4):134-138
全媒体应急科普传播体系构建体现新闻传播与应急管理领域的交叉融合。基于传播效果研究的视角,通过调查研究和演绎归纳的方法,梳理了应急科普全媒体传播存在法律约束与保障不强、资源产出管理不力、传播流向分配不均、矩阵建设发展不平衡、联动机制不健全等突出问题。提出了全媒体应急科普传播体系构建的基本框架和实施路径,即以全媒体思维体系为基础,坚持内容为王,建设应急科普内容体系;把握技术核心,建设应急科普平台体系;分析用户数据,建设应急科普用户体系;创新管理服务,强化全媒体应急科普传播体系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为了建立健全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制,提高各级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分析和研究各级政府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显得非常重要。本文通过对九江地区5.7级地震发生后灾区某市政府在应急救灾抢险方面所展开的各项管理工作的调查研究,对灾区政府从启动初动体制到全面展开应急救灾工作的应急管理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以灾区某市政府地震灾害应急管理为例,就我国各级政府在灾害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有应急预案但没有相应的防灾规划实施细则、灾后受灾应急评估体系不健全、应急避难与应急救灾物资缺少规划管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就如何加强我国地方政府灾害应急管理能力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马丽斯文  陈虹  王巍 《灾害学》2020,(4):192-196
该文在分析我国的应急资源管理体系存在的不足的基础上,研究了美国应急资源分类分级的框架及思路,并具体分析了美国应急人力资源的资格认证过程及资质管理工作,对我国建立应急资源分类分级提出了建议,为我国的应急资源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米俊  李超  王迪 《灾害学》2024,(1):29-36+44
应急物流是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挑战、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生命线”环节。以中国知网核心数据库文献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隐含狄利克雷分析(LDA)主题模型挖掘国内应急物流研究主题。在此基础上,借助社会网络分析(SNA)工具厘清应急物流演化路径。研究结果表明:从研究主题来看,我国应急物流研究主要包括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应急物流模型和算法、应急物流管理,以及应急物资保障四大研究专题;从主题演化路径看,我国应急物流演化可大致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03—2007年的基础性研究;第二阶段从2008—2017年,以模型构建、算法求解与优化为主要研究内容;第三阶段从2018年至今,聚焦重大突发事件背景下数字技术赋能应急物流的文献数量显著增加。研究有助于明晰应急物流的研究体系现状及其演进过程,为未来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6.
政府应急物资保障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做好政府应急资源保障能力评估对于提高应急物资储备质量、保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过程中的物资供给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应急物资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元性的政府应急物资保障能力评估目标;指出需要评估的应急物资主要是政府部门以实物和合同方式储备的应急物资;界定了应急物资的保障时间;以应急物资的储备特征为基础,建立了应急物资保障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集对分析法的应急物资保障能力评价模型,并举例说明该模型的可行性;最后为进一步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灾害学》2020,(2)
我国自然灾害频发,且灾害区域分异特征明显,然而应急救援基地布局与建设仍存在着救援力量部署缺乏针对性、基地运行机制不完善、跨区域协同救援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针对自然灾害进行综合区划,建设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对救援力量进行针对性部署,是优化我国突发事件区域应急联合救援体系的有效途径。在分析我国自然灾害区域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对我国进行区域划分,提出遵循依托现有的原则,在各区域内设立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同时对救援网络构建、中心建设与运行机制进行思考:将我国划分为九大区域,依托国家陆地搜寻救护基地,由政府牵头、大中型企业投资入驻,建设九大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建立以消防为主,其他救援力量为辅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等观点认识。  相似文献   

8.
重大突发事件特别是地震这种影响范围广、救援技术要求高的灾害,有效的人员搜救是减少人员伤亡的关键环节。其关键因素除了能够及时赶到灾害发生地点外,最重要的是所部署救援队的能力能够满足救援需求,携带的装备及技术能够在现场开展相应的搜救工作。为有效地部署救援力量,美国联邦紧急管理署(FEMA)针对突发事件的响应需求形成了一整套搜救队伍分类、分级体系。研究该体系对于中国救援队伍的建设及灾后第一时间救援队伍的部署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详细剖析美国搜救队伍的分类分级及其相应的技术能力要求,并在分析中国紧急救援队伍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专业救援队伍分类分级的建议,为国内应急救援资源的灾后部署、调整、追踪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制定国家综合减灾战略提高巨灾风险防范能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了国际减灾战略的三个转变,即:从单纯减灾转变为将减灾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从减轻灾害转变为减轻灾害风险,从国家减灾转变为全球减灾。回顾和评述了近五年我国加强减灾工作的重大行动,即:初步构建了国家和地方各主要部门与大、中型企业应急管理体系,系统制定了国家“十一五”综合减灾规划,正确引导开办农业保险和实施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及时提出了防范和应对全球变暖引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工作方案,全面论证了加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的减灾战略方针。初步论述了国家综合减灾战略框架,即完成四个转变:由部门减灾转变为综合减灾,由减轻灾害转变为减轻灾害风险,由国家减灾转变为区域减灾,由加强应急响应能力建设转变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实施四项行动:实施国家“十一五”综合减灾规划,实施“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实施涉及减灾的各个行业减灾专项规划,实施大型企业综合风险(全面风险)管理工程;建设四个体系:国家综合巨灾风险防范体系,国家高灾害风险地区综合减灾范式体系,国家综合灾害风险防范信息共享体系,国家综合灾害风险防范技术服务平台体系;创新四项制度:完善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综合减灾管理体制,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综合减灾运行机制,整合灾前备灾、灾中应急管理和灾后恢复与重建为一体的综合减灾协调机制,规范政府、企业、社区和公民各负其责的综合减灾系统法制。初步阐述了加强国家减灾能力的基本内容,即:制定国家综合减灾战略,加强综合减灾知识普及能力,加强综合减灾科技与学科支撑能力,加强综合减灾制度与组织保障能力,加强减灾物资储备与工程建设能力,加强综合减灾应急响应与信息保障能力,加强综合减灾恢复与重建能力,建立综合减灾范式,提高综合减灾能力。  相似文献   

10.
应急资源动员链体系——规则、内涵及衔接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经济动员在常态时的动员准备活动为危态时的实施活动提供了潜力转化为能力的保障.危机发生时要实现应急资源的超常规供给,要求产出资源的供应链在常态下的准备和在危态下的实施以国民经济动员活动为指导和支撑.在阐述应急资源动员规则的基础上,将常态供应链拓展为应对危机的应急资源动员链的构建,建立概念体系并进一步详细分析“2*2=4”模式的应急资源动员链内涵.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以及需求维、国民经济动员维、供应维和价值维四个维度说明应急资源动员链运作中各环节的衔接机制.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个地震多发但应对能力不强的国家,汶川地震再次暴露了中国专业地震应急救援力量不足的弊端。我们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构建应急志愿者队伍,以提高我国的地震应急能力。根据仿真原理结合人力资源规模的确定方法,设计了地震应急救援系统仿真模型,并利用该模型计算了高校志愿者队伍的人数。该研究不但有助于丰富志愿者管理理论,同时能有效利用社会资源,提升我国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因此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防灾博览》2006,(3):47
为加强应急工作,切实提高应急能力,从2006年4月10日开始,青海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多个单位和部门,对全省各州(地、市)政府进行了一次应急管理工作督促检查。  相似文献   

13.
《灾害学》2019,(3)
针对我国高温热浪灾害处置普遍存在的问题,引入整体性治理和自组织理论,构建高温热浪应急管理的全维度结构模型,构建一个多层级、跨部门、全流程的处置平台,探索应急管理的协同联动机制;系统梳理分阶段、多尺度的应急处置和全流程、多系统的风险控制,以此揭示平台的时空运行序列。基于现行行政体制,通过信息传递网络串联多元应急力量,实现全流程跨区域联防和多部门协同的统一,为提升区域高温热浪的综合防范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灾害学》2020,(2)
为保障特殊灾害环境下的人员生命安全、指导装备体系建设,分析了以美国为代表的军事领域装备体系构建优势以及我国生存保障装备的发展现状,提出了特殊灾害环境生存保障装备体系的构建方法,并针对高原高寒灾害环境进行了该方法的案例验证。研究表明:军事领域采用基于能力的论证模式、"自顶向下"的需求生成机制以及统一的体系结构框架来指导装备体系构建,解决了难于应对非对称威胁、联合作战能力不足、装备间无法互联互通等难题,具有明显的优势。在此基础上研究得到的生存保障装备体系构建方法,充分考虑了灾害环境风险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完善了装备体系需求生成机制,增加引入了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能够确保装备体系有效满足特殊灾害环境下的人员保障需求。案例分析说明该方法逻辑清晰、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和适用性,能够指导生存保障装备体系构建,对指导其他灾害环境装备体系建设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区域综合公共安全管理模式及中国综合公共安全管理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中国政府将公共安全事件分为4大类,即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众卫生和社会安全。中国的公共安全管理体制包括在中央一级成立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以及针对上述4类公共安全问题相应组建的以管理自然灾害为主的国家减灾委员会;以管理事故灾难为主的国家安全生产委员会;以管理公共卫生为主的中国爱卫会和以管理社会治安为主的中央综合治理委员会。在地方政府一级,一般与中央有关公共安全管理体制的机构相对应,也相应组建了地方政府的应急管理办公室和上述4类的公共安全管理的委员会。此外,国家出台了各类公共安全管理的应急预案,并针对一些主要的公共安全因素,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法律、规定和决定。由此可以认为,中国公共安全的管理体制是“以中央为主,中央与地方政府相互配合”。中国公共安全管理机制是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在灾前、灾中与灾后分别承担相应的责任,至今还没有一个政府部门就某一种公共安全因素承担全部的备灾、应急与恢复和重建任务。国家的公共安全管理战略一直是以“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2003年SARS事件后,各级政府重视公共安全管理工作中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文章提出了区域综合公共安全管理模式,即灾区政府、企业、社区在灾前备灾、灾中应急、灾后恢复与重建的减灾全过程中,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此模式的指导下,针对中国公共安全管理体制与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改进中国各级政府综合公共安全管理的对策:一是加大公共安全信息的及时公开力度,建立国家和地方公共安全信息共享体系;二是建立公共安全管理的纵向、横向与综合协调机制,全面提高各级政府的综合公共安全管理能力;三是从源头上降低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频率,建立发展规划的“风险”评价制度;四是鼓励非政府组织在综合公共安全管理中发挥作用,建立社区综合公共安全管理体系;五是大力提高减灾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效益,建设区域综合风险防范关键技术示范基地。  相似文献   

16.
陈力 《防灾博览》2023,(6):36-39
<正>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应急管理部和国家消防救援局有关要求,有效整合区域内多种形式消防力量,充分发挥其区域位置优势和初战控火作用,着力提升初起火灾扑救和快速反应能力,建立多部门多种形式应急力量联训、联勤、联调、联战机制,按照“有警联调,有任务联勤,平时联训,  相似文献   

17.
《灾害学》2020,(2)
在文献回顾和多次国内外地震应急响应事件跟踪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从政府响应、社区响应、救援力量响应和群众响应的角度出发,通过两次问卷调查征求专家意见,构建了我国地震应急响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体系包括4个一级评价指标、14个二级评价指标,以及48个三级评价指标,为评价我国地震应急响应能力提供了一套科学客观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8.
陈航  吴卫东 《灾害学》2024,(1):188-194
现阶段,我国的大部分智慧城市仍沿用传统城市灾害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模型,导致智慧城市灾害应急管理的问题难以得到精准识别和有效解决。针对这一问题,该文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智慧城市灾害应急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并对陕西省西安市的智慧城市应急管理能力成熟度进行评价,以证明该模型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部分智慧城市的灾害应急管理能力成熟度等级尚未达到智慧级,未来应该从加强智慧城市应急技术的发展投入、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智慧应急网格化管理模式以及优化智慧应急管理的安全防范能力等方面进行努力。  相似文献   

19.
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紧急事务管理局组织编写。2003年10月面世的《应急管理协调人员手册》汇集了应急管理方面的广泛知识。包括:如何开展危险性分析.如何核定应急管理所需的各种资源.如何制定应急操作计划.以及紧急状态下如何组织和运行应急指挥中心。更难得可贵的是.该书给出了一些可供学习或模仿的示例及大量的管理表格.这对推动我国应急管理工作.建立和完善应急管理工作体系,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东洞庭湖国家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灾害应急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振宇  贺建林  张邵和 《灾害学》2007,22(3):120-124
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根据AHP法确定了能较综合反映研究区灾害应急能力的6个一级评价指标和28个二级指标,并计算出研究区湿地生态灾害应急能力值R为77.467,介于70~80之间,说明研究区生态灾害应急能力属于良好,但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针对如何人为完善生态系统的功能、提高指挥部门到达现场的速度、重视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的培养、注重部门平时救灾演习的成绩提出了6点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