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2 毫秒
1.
王凯 《环境教育》2009,(4):20-20
环境文化是博大的、丰富的、悠久的。我国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以及佛家提出“佛性”为万物之本源的理论,都包含了朴素的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2.
一、天人合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环境古今谈我国古代哲学十分重视天人合一,认为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宰,也不是匍伏在大自然脚下的奴隶,而是参与天地化育、维系阴阳谐调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人是大自然的朋友,同时参加大自然造化养育万物的活动。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的身上。春秋时期的齐国名相管仲提出,“为人君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为天下王。”那时他就注重保护山林川泽,并且认识到山泽林薮是国家的“天财  相似文献   

3.
庄子名周,战国时代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的重要代表,也是道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他的生态伦理思想——“物我同一”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熠熠生辉。这一思想包括四个层次,即“人与天一”、“物无贵贱”、“顺物自然”和“万物不伤”。人与天一庄子所谓的“天”,是一种原始的生存境域,以“自然”为最高表征,万物于其中各适其性。“天”与“人”本质上是融合为一的。只有有了“人”的参与,“天”才成其为“天”;也只有在“天”之原始境域中,“人”才能展开本真。所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认为,“天地一…  相似文献   

4.
翟路 《环境教育》2014,(10):53-53
正我国古代思想家对"天人关系"、"人地关系"有着深刻的认识。老子最早提出"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与其所属的人类社会都是自然的产物。庄子"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人为一",荀子"制天命而用之",孟子"天地同诚"等都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此外,我国古代的农耕文化以顺应作物的生长和节气变化为出发点,蕴含了朴素的生态思想,是现代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的雏形。如孟子提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u)罟(gu)不入(wu)池,  相似文献   

5.
很多学认为中国古代化中有很多思想就是最早的环境伦理观念。现代西方伦理学创始人施韦泽就称赞老子、孔子、孟子墨子等中国古代哲学家把人与自然的交往过程归结为追求伦理目标的过程(施韦泽.敬畏生命[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除了“天人合一”.还有“敬畏生命.兼爱万物”的伦理原则也是我国古代不同流派的思想家的共同主张。  相似文献   

6.
段慧群 《绿叶》2014,(2):106-109
正中国古代思想家早就对人与自然问题做过深刻思考,最核心的生态思想是"天人合一"。在当今反映生态问题的文学书写中,"天人合一"思想仍然是优秀的精神资源。致力于生态文学写作的甘肃作家汪泉在继《沙尘暴中深呼吸》、《白骆驼》之后,又推出了探索性作品《西徙鸟》和《枯湖》。  相似文献   

7.
风水与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水”的基本思想是“天人合一”,它重视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崇尚自然,尊重环境。本文旨在通过现代科学的阐述,从环境学的角度来看待风水与人的关系,挖掘风水中的科学精髓,让其能更好的为时所用。  相似文献   

8.
环境医学:人类生存发展战略的大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承鳌 《四川环境》1997,16(1):23-26
文章用大量翔实数据,分析论证:人类由于淡化环境意识,坚持急功近利的片面发展观,造成整个地球环境质量正在全面下降和恶化,全球已有1/5的人口受到环境污染之害的基点上,作者提出了只有跳出以自我生存为中心的狭隘圈,确立发展环境医学为主体的预防医学战略,并提示要遵循中国古代强调的“天人合一”论概念和钱学森提出的“开放的巨系统方法论”在当代科技领域进行“天地生人巨系统的综合集成研究”,树立“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同运”的自然生态观,为创建“生物心理社会自然”为模式的全科新医学,这是实现21世纪“人类健康工程”的开拓性目标。  相似文献   

9.
中华传统儒家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儒家以仁德出发"亲亲,仁民而爱物"的生态伦理观,以及儒家的"天人合一"辩证思想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宇宙万物和谐共生,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绿色消费观,就是倡导消费者在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础上, 从事科学合理的生活消费,提倡健康适度的消费心理,弘扬高尚的消费道德及行为规范,并通过改变消费方式来引导生产模式发生重大变革,进而调整产业经济结构,促进生态产业发展的消费理念。中国自古以来形成了人与自然同存共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在这一点上,儒、释、道、墨大都一致并各有不少论述,尤其是儒家"赞天地之化育"(《中  相似文献   

11.
读者来信     
编辑老师:我是《绿叶》的忠实读者,每期《绿叶》都非常喜欢。爱之深,责之切,因此想给《绿叶》提点建议。作为国内宣传环境文化的杂志,我觉得,《绿叶》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向读者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环境思想,特别是其中“和”的思想。在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目的的西方科学主义思潮席卷华夏、中国环境日趋恶化的今天,向广大读者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通天、连地、和人”的宝贵思想,是非常必要的。随信寄来短文一篇,谈一点自己对“和”的理解。不成系统,不过是一点读书心得,希望向广大读者求教。中华文化,其根本者,和也。《易》曰:“…  相似文献   

12.
正儒、释、道文化包含丰富的生态智慧,如儒家提出的"天人合一""节用养物"思想;释家奉行的"众生平等""依正不二"思想,道家主张的"道法自然""自然无为""见素抱朴"思想等。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1])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积极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应该充分利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环保理念是中国思想宝库中的精髓。可从宏观、微观两个层次来总结、归纳。从宏观上看,古人提出了先天地而后万物说;阴阳两仪说;天人合一说;“五行”说。从微观上看,古人提出了惜用说;上天警罚说;人性顺从天性说;保护自然环境和保护人文环境并重说。这些理念,在强调经济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值得我们深入挖掘,认真领会,努力实践。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化素来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尽管并无今日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科学理念。《周易》、《吕氏春秋》、《左传》、《国语》等大量的先秦典籍显示,早在上古时期, 中华民族的祖先已经有了生态保护的意识,并形成了一整套相对完备、缜密而科学的生态保护机制,积淀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生态文化体系。在诸多先秦典籍中,对上古生态思想与生态保护机制记载最为具体、详细的,莫过于《周礼》。  相似文献   

15.
正自然学校建设是江苏生态环境宣传教育的新课题,省环保宣教中心既是实践者,也是指导者,需要在发展过程中总结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经验。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绿色发展应当树立的科学理念。人与自然若要和谐,就需要人类不断提高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水平,逐步认清自然环境的本质面貌,熟练掌握与自然共生的有效路径。当前,在全国兴起的自  相似文献   

16.
陈华文 《绿叶》2022,(8):45-47
<正>《地球印记》告诉我们,当人类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是慷慨的;当人类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也是无情的。我们要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伴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力推进,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主题的文学书写,当前成燎原之势,  相似文献   

17.
《绿叶》2020,(Z1)
正生态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深根植于中华文明丰富的生态智慧和文化土壤,既继承了"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生态整体观,又发展了尊重生命、仁爱万物等生态道德观,还发展了"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等生态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文化自信的一种体现,建设生态文化是强化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8.
袁丹丹 《环境教育》2008,(10):42-44
公元11世纪维吾尔族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诗人优素甫·哈斯·哈吉甫的哲理长诗《福乐智慧》包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它涉及天地、气象、四季等自然环境,并辩证、联系和互动地看待自然,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互益。这一思想不仅使得维吾尔民族在千百年来的生存发展中受益,而且,在当今环境破坏、生态危机频发的时代背景下,新疆作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西部边陲的第一大省,更需要发掘和传承这一思想,充分发挥其在和谐新疆建设中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崇文三幼积极探索“七巧板”游戏教学,引导幼儿趣“拼”自然万物,让幼儿在活动中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陈锋 《环境教育》2002,(2):21-22
现行浙江省编初中《自然科学》综合教材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中心概念,专门在《自然科学》第五册中辟出“能源”、“生物与环境”、“人类与环境”等大量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旨在第一课堂中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生态观、资源观和人口观等,从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科学素养。1 教学目标在初中《自然科学》中开展环境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自然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掌握一些基本的环境科学知识,初步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帮助他们养成爱惜自然、保护环境的良好品质和环境道德观念,树立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义务感,从而生成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