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1992年TM和2006年ETM+影像提取通海县土地利用信息,根据最佳指数因子(OIF)的最佳组合波段,在最佳组合波段下利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RDAS9.2选择监督分类方法,获取通海县1992~2010年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信息。结果表明:15a来该地区土地利用程度加强:耕地、建设用地显著增加,水域面积虽有萎缩,但变化不大;驱动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人口增长、城镇化水平提高与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土地利用方式变更引起的土壤碳库变化对全球温室效应、全球碳循环有重大影响。基于1:250000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利用RS影像和GIS统计技术研究了上海城市扩展进程中的土壤无机碳空间分布与演化特征。根据上海地区1980、2000.2005年3期遥感影像分析,上海市城区扩张以原市区为中心向周边快速扩展,1980~2005年间,城区面积由193.08km^2增加到1570.52km^2,城市用地面积比例由3.05%迅速上升到24.77%。比较城区,郊区、乡村地区土壤无机碳分布,城区表层土壤无机碳密度为(1.12±0.64)kg/m^2,深层土壤无机碳密度为(1.24±0.40)kg/m^2,表层土壤无机碳积累明显,深层土壤呈现轻度积累,城区土壤无机碳空间分布变异系数降低。比较1980年前建城区、1980~2000年建城区.2000~2005年建城区与郊区土壤无机碳密度分布,城区土壤无机碳分布呈现富集。并且随建城区年限的延长,土壤无机碳积累渐趋显著,城市土壤无机碳分布的空间异质性降低。本项研究提供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壤无机碳分布演变趋势信息,可为土壤固定碳潜力研究提供数据支持,也为推动中国城市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垃圾场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利用2002、2006、2010、2013、2015和2016年6个时相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通过目视解译监测贵阳市高雁垃圾场的时空扩张动态。以1︰10 000地形图为参考的多项式方法进行几何校正基础上,采用目视解译方法提取各时相的垃圾场占地区域,并分析高雁垃圾场扩张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结合实地调查进行垃圾场的人口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贵阳高雁垃圾场空间扩展迅速,垃圾场堆积区面积从2002年的5.4 hm~2扩展到2016年的46.5 hm~2,新增面积超过40 hm~2,年均新增面积超过2.9 hm~2约54%。垃圾场影响的人口数量超过10万,显著影响了区域的大气、水和植被。最后,遥感对中国的城市垃圾场监测具有重要作用,在遥感监测基础上,掌握垃圾场演变动态,能够为城市乃至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环境遥感     
X87 9503547卫星遥感监测城市扩展与环境变化的研究/戴昌达…〔中科院遥感卫星地面站)//环境遥感/中国地理学会环境遥感分会一1995,10(1)一1~7 环信X一135 阐述应用北京地区自1984年至1992年4景秋季的TM图像,通过高精度几何配准,辐射水准归一化,热图像条纹噪声消除,各种干扰因素的识别、压抑、剔除,目标信息的增强、提取,以及背景影像的生成等图像应用处理,直接获得试区8年间城镇建设用地、绿地、水体,城市热岛等环境要素变化动态,快速制出客观反映城市扩展变化的系列图件。图1参5入8 7 95(、3348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刘玉机(国家…  相似文献   

5.
基于多时相土地利用图与遥感影像资料,建立空间研究网格,通过土地利用扩展强度指数的空间分析,对1947~2002年上海市建成区居住用地扩展模式、强度及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上海市建成区居住用地空间扩展并不是持续增长的,其扩展强度与速度均从建国初期开始减小,在1964~1979年期间达到最低值后又逐渐增大,总体上表现为先降后升的发展变化;②居住用地扩展模式随时间发生较大变化,由建国初期以核心建成区为主的渐进式扩展(1947~1964年)转变为跳跃式扩展(1964~1988年),到近些年又发展成兼具渐进扩展与跳跃扩展特征的混合扩展模式(1988~2002年),城市用地功能由简单趋于复杂和多元化;③不同时期居住用地扩展过程差异较大,其行为特征受国家宏观政策及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可以为复杂的城市扩展动力机制研究提供更多素材。  相似文献   

6.
利用2002年和2006年公路建设前后的两期遥感数据,分析了公路对沿线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公路建设使公路用地面积增加了4.10km^2,主要由侵占农业用地和沙地所导致;居民区、森林面积分别增加了1.12km^2和0.08km^2,其余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有所减少;道路、居民区和森林的景观破碎化指数增加,农田、草地、灌木、沙地和水域下降;景观多样性指数增加,景观优势度降低。  相似文献   

7.
以1992年、2000年、2007M、ETM系列遥感影像作为主要信息源,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RDASIMAGINE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9.3平台下,进行了遥感图像解译,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对研究区域1992~2007年的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变化速度、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预测结果表明,2013~2023年安宁市的耕地、未利用土地大量转变为建设用地;为了保障基本社会生活需求,林地和农作物生产用地(园地)向建设用地转变较少,水体面积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8.
深圳市植被径流调节及其生态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Landsat TM影像,深圳土地利用现状图、地形图、DEM与行政区划图,通过ERDAS软件,对深圳遥感影像进行几何纠正、解译、分类。在阐释植被径流调节机理、生态效益计算原理及模型参数获取的基础上,以 ArcView为平台,运用Citygreen模型的计算预测功能,对深圳市植被径流调节作用与生态效益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自1990年至2005年以来,深圳植被(林地为主)使曲度值年均减少17.5,降低幅度为20.77%;洪峰流量年均削减219.17m3/s,幅度在62%以上;地表径流深年均减少55.00mm,降低幅度为29.8%;峰现时间延迟10.32h,滞洪效应大于40%。植被径流调节生态效益年均达14.98×108美元,占2005年深圳GDP的2.08%。上述结果显示出深圳植被径流调节作用与生态效益显著。但不同年份城市植被径流调节作用与生态效益呈递减趋势且速率加快,反映出快速城市化进程对植被的强烈冲击。  相似文献   

9.
基于RS的崇明东滩空间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崇明岛东滩因其特殊的自然条件及频繁的人类活动影响,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速度较快。通过对1988—2002年6幅不同时相TM遥感影像解译,对崇明东滩土地利用进行分类,得到东滩15年间的土地利用空间变化图;再利用GIS技术,从数量和空间分布上对其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过程进行定量计算,结果显示东滩土地总面积不断增加,土地利用方式逐年变化。东部岸线明显向东扩展。同时结合考虑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探讨了崇明东滩空间动态变化的原因。为更加合理的开发利用东滩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也表明了RS与GIS技术相结合对于研究东滩空间格局演变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城市空间扩展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特征。论文以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福州和台北为例,以不同时段的遥感影像数据为数据源,结合相关历史文献和城市统计资料,借助GIS技术提取城市空间扩展信息。在此基础上,采用扩展速度、分维数、紧凑度等方法对福州和台北1988-2010年城市空间扩展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2 a来,福州城市建设用地年均扩展速率为台北的4.03倍,福州城市用地快速扩展,与台北形成明显的差异;福州城市空间扩展类型前期以外延类型为主,后期转为外延扩展与内部填充并重,而台北城市空间扩展类型则是以内部填充为主;福州和台北都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政策与规划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但各因素的主导作用不同,导致两地城市空间扩展特征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水平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及时获取城市绿地的分布及其变化,对于保护城市生态环境至关重要。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城市绿地提取方法,并珠海市为研究区域,利用Worldview-2遥感影像进行了城市绿地提取实验。结果表明,城市绿地提取结果比较理想,总体精度为94.09%,Kappa系数为0.94,但建设用地和裸地、城市绿地和建设用地之间仍然容易错分。  相似文献   

12.
快速城市化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的时空过程及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合景观生态学与地统计学方法,尝试构建基于"遥感(RS)数据分类→土地利用变化制图→景观格局分析→GIS地统计分析"的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定量研究了区域环境变化的时空变化特征.案例研究采用2000、2004和2006年遥感数据,监测快速城市化背景下连云港港湾地区城市用地扩张特征、盐田湿地损失、填海造地(港口扩建等)以及耕地退化等关键的区域环境变化,分析评价了区域景观格局特征和生态环境效应,进而评价了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区域环境影响强度的时空分异.在城市规划和区域发展战略驱动下,整个区域环境影响强度分布及变化规律与城市扩张强度与方向基本一致,高环境影响强度区是受人类干扰最大、生态系统最脆弱以及环境被破坏程度最深的部分,也是当前和未来进行环境调控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13.
京津冀城市群城市用地扩张的空间特征及俱乐部收敛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曾馨漫  刘慧  刘卫东 《自然资源学报》2015,30(12):2045-2056
我国已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群是未来我国城市化的重要载体。以城市群为单元研究城市用地扩张的空间特征及内部分异规律,是提高城市化质量、实现城市群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论文以京津冀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空间效应的视角,采用1990、2000、2005和2010年4期遥感影像解译数据和城市扩张相关指数,综合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和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了研究区1990—2010年间城市用地扩张的空间格局、区域分异及空间俱乐部收敛等特征。结果表明:1)京津冀城市群城市用地扩张迅速,新增城市用地围绕各市中心和高速公路沿线呈圈层和轴线式扩张;2)城市群内部城市用地扩张具有明显的空间集中性与分异性,并呈现显著空间自相关;3)通过Moran’s I指数对研究区进行内生分组,利用空间面板模型估计,结果发现:L-L和L-H地区城市扩张存在明显的空间俱乐部收敛,H-H地区虽收敛,但结果不显著,H-L地区不收敛。这些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京津冀城市群地区城市扩张动力机制、促进城市理性扩张和京津冀协调一体化相关规划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武汉城市群城镇用地空间扩展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15  
基于Landsat影像数据,利用遥感和GIS技术获取了武汉城市群地区3个阶段(1980—1990、 1990—2000、 2000—2010年) 的城镇用地信息,采用城镇扩展指数和城镇扩展模型分析了城镇用地扩展的时空格局、 过程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①武汉城市群城镇用地空间迅速扩张,三个时段内的城镇扩展强度指数依次为0.073 2、 0.028 9和0.099 3,呈现显著的阶段性与波动性特征;②城镇用地扩展格局具有明显的空间集中性,主要表现为以武汉为扩展中心的圈层状形态,沿武汉三环、 京广线等交通干道的轴带分布形态,不同阶段的扩展格局各具特质;③城镇用地扩展呈现"一核四带"、 "一核一带"和"三核六带"的空间扩展轨迹,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具有明显的耦合关系;④经济体制改革、 国家非均衡发展战略、 "两型"社会建设以及长江黄金水道、 京广大动脉等交通干道建设是武汉城市群地区城镇用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但各时期的主导驱动机制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15.
人为扰动是短时空尺度内森林景观变化或用途转换的主要动力,而乡村路网则成为人为扰动拓展的主要通道。基于1992、2002、2014年三峡库区重庆市石柱县西沱镇3期遥感影像和实地调研数据,在ArcGIS平台支持下,研究社区水平乡村路网对森林景观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1992—2014年研究区乡村路网影响域内次生林、退化林地和耕地的动态变化较显著,集中分布在中西部平坦区。1992—2002年乡村路网缓冲区内森林景观整体呈退化趋势,退化类型以次生林→退化林地、次生林→耕地、退化林地→耕地为主,演化量达1 705.91 hm2;2002—2014年乡村路网缓冲区内森林景观主要呈恢复趋势,恢复类型以耕地→退化林地、耕地→次生林、退化林地→次生林和原始林→退化原始林为主,演化量达1 674.52 hm2。2)相比发现,前一时期研究区乡村路网长度的增加和路网材质的提升很大程度上驱动森林景观的退化,而后一时期低等级路段的消失、废弃或利用率的降低则有助于森林景观的恢复,消失路段恢复率近100%。3)研究有助于丰富人们对社区水平乡村路网影响森林景观变化的理解与认识,为生态文明建设中合理规划乡村路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注意力机制的像素级海陆语义分割网络A-Unet用来提取水边线,并通过条件随机场对A-Unet分类结果进行细化。以天津沿海地区的人工海岸与威海地区的基岩海岸为例,对所提方法进行了验证,实验表明,与其他水边线分割方法相比,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得到更精细的结果,实现对遥感图像水边线的像素级语义分割。该方法提取了天津地区近10年海岸线并对其变化趋势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可为城市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更好的决策与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基于RS的多数据源的700 多年来贵阳城市扩展时空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松  罗绪强 《自然资源学报》2014,29(10):1734-1745
以1973、1990、2001、2006 和2010 年的Landsat 系列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结合历史文献和专题图的多数据方法,在贵阳城市区域遥感信息提取的基础上,对1279 年建城以来,包含1626、1930、1947 年的共9 个时相的贵阳市时空扩展特征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城市扩展的时间轨迹、方向性、扩展强度、扩展规模和城市扩展的空间分异等。结果表明:花溪、金阳是贵阳城市扩展的主要区域;1947 年以前,贵阳市扩展速度极其缓慢,基本处于停滞状态;1947-1973年,城市已填满贵阳狭小的盆地区域,并开始沿着河谷地形向外扩展;1990 年贵阳市向外扩散趋势加剧,2006 年以后,贵阳以喷水池-大十字为核心,以南明河为主要的扩展轴,沿着南、东、东北、西分别向花溪、龙洞堡、新添寨和金阳扩散,呈现显著的Y字形扩展格局。贵阳城市扩展过快,停止外延型扩展进程,将有助于区域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武汉市1987—2009年城市发展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发展导致土地资源不合理利用和环境破坏,促使人们对城市发展模式及动力进行分析和研究。运用遥感监测手段,选用长时间序列的Landsat遥感数据,提取了武汉市1987—2009年土地利用数据,通过对比分析居住用地的分布特征和面积,并结合其他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完成了武汉市22年来城市发展过程中居住用地特征的对比和分析;另外选取人口、经济、流动人口、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和城市圈规划5个因素,完成了武汉市城市发展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在城市发展初期人口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中期城市经济增长为主要因素,后期则是政府规划和引导决定了城市发展的速度和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