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利用Eviews 6.0软件,基于协整分析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探讨经济增长和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以协调耕地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矛盾。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经济增长阶段,我国耕地资源数量变化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自1952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和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经历了3个阶段,具体表现为:(1)互为因果(1952~1978年),这一阶段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耕地的产出在经济增长中占据较大的份额;(2)前者是后者的Granger原因(1978~1992年),此阶段耕地资源投入量顺应了经济增长的要求,发挥了自己应有的作用;(3)后者是前者的Granger原因(1992~2008年),耕地资源作为要素投入支撑了经济的低质量增长,由此产生了重复建设、土地低效利用等问题。因此,关注经济增长和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均衡关系,发现其中的规律,掌握其中的因果变化趋势,适时调整土地政策以适应经济增长的要求是亟待解决的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2.
湖北省经济发展与耕地资源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20年来,湖北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伴随着耕地面积的快速减少,这对我国粮食安全战略产生了一定隐患。选择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作为主要分析指标,应用对比分析与最小二乘法分析了1990~2007年湖北省经济发展与耕地面积变化的关系,其能够解释耕地资源占有量的9298%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近20年的经济发展与耕地面积变化呈负相关关系,经济增长是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上升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单位经济增长付出的土地代价会逐渐下降;同时经济发达地区比经济欠发达地区耕地流失严重,平原地区比丘陵地区耕地减少量大。研究结果可以为湖北省在今后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合理利用土地和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为其他省份进一步研究经济发展中的耕地变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人口,耕地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29  
本文通过建立动态多元回归模型,对经济发达地区-江苏省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投资增加与耕地资源之间动态变化弹性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了促进江苏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耕地资源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耕地是土地的精华,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耕地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为了合理配置耕地资源,协调供需之间的矛盾,分析了1996~2003年我国大陆地区耕地资源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耕地资源由1996年底的13003.85万hm2减少到2003年底的12339.22万hm2,且逐年依次减小;②受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耕地资源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③7年来生态退耕是耕地减少的主要因素,2003年生态退耕减少耕地面积达到了耕地面积减少的77%;④累计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性强,尤其与人口因素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5.
人口增多,耕地减少,部分地区供水不足,是我国人口与资源矛盾的基本格局。由于人口的压力,对资源实行超强度的利用,使较大范围的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威胁农业生产,并成为许多地区多灾、低产、贫困的根本原因,较低的食物人均占有水平,将继续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严重限制因素。增加食物,必须挖掘资源的潜力,开源与节流相结合,以内涵挖潜为主。首先是要立足现有的耕地,致力于提高单产;同时,合理开发水域、山地、草地等资源,广辟食物来源,提高非耕地资源的生产力,提高林牧渔业的发展水平。耕地应以深度开发为主,走资源节约型(节地、节水、节时、节能)的集约化道路。  相似文献   

6.
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与土地资源管理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非常迅猛。该地区经济一体化正在加速向前推进,新一轮经济建设的高潮已经来临,这将会给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带来强大的冲击。面对这一新的形势,从土地管理的角度来说,应采取必要的应对策略。具体来说,在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与保护土地资源的关系的前提下,应该积极、主动地为工业化、城市化及改善人民生活条件做好供地服务。与此同时,应牢牢把握保护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这条主线不动摇,正确处理好构筑商务成本“盆地”与防止国有土地资产流失的关系,并进一步规范土地市场,完善土地招标拍卖制度,按照正确的“经营城市”理念,积极探索土地储备的新模式。此外,应高度重视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7.
长江三角洲耕地资源概况及其承载能力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是全国农业发达的地区之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一系列限制该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逐步暴露出来。如何充分发挥该区的经济地理优势,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是该区必须面临的问题,本文着重探讨了三角洲地区的耕地资源和土地承载力方面的问题,以期为该区农村经济的再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虚拟耕地资源被广泛认为是缓解国内耕地资源压力和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之一。在论证虚拟耕地资源贸易对农业经济增长作用机理分析的基础上,计算1996~2018年中国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贸易量,并对虚拟耕地资源对农业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进行实证分析,为调整对外贸易战略及优化耕地资源策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虚拟耕地资源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耕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主要农产品贸易的巨大逆差决定了中国是虚拟耕地资源净进口大国,其中,油料是虚拟耕地资源净进口量最大的品种;虚拟耕地资源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0.26%,观点得到了佐证。同时,还提出了要试点实施虚拟耕地资源,全力以赴做好贸易政策调整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倒逼主要农产品进行结构调整;努力构建虚拟耕地资源管理新模式,推动农业“走出去”与市场多元化结合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耕地资源与经济发展计量与协调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促进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运用协整分析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以及借鉴经济与环境协调度模型,对1978-2006年江苏省耕地数量与经济发展进行计量分析及协调性分析.结果表明,耕地数量与经济发展都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两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且经济发展是耕地数量变化的单向Cranger原因;耕地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较低,整体上呈调和型,但在时序上也表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和阶段性.调和型状态下,耕地资源虽然能够保持在承载力阈值内,但只是短期内可以接受.研究结论揭示了耕地消耗将带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良好愿望只是一种错觉,实际情况与此相悖.因此,有必要把严控耕地非农化、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作为解决耕地保护难题可供选择的途径,从而减少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对耕地资源消耗的盲目依赖,促进耕地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协调.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区域经济与资源丰度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省域面板数据为基础.选取水、耕地、森林、能源、矿产等五种资源.验证了1978—2004年中国不同种类资源丰度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问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①资源诅咒原理在中国内部区域之间仍然成立,除水资源外.耕地、能源、矿产和森林等四种资源的丰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都呈现负相关关系.其程度由裔到低依次是:耕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森林资源;②遭遇“资源诅咒”的省处于“资源丰度一经济发展”坐标系第Ⅳ象限。并绝大多数都位于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③各省人均GDP与综合资源丰度的对数成反比.我国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发展水平成相反的变化趋势;④自然资源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往往是通过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资源诅咒的传导机制主要包括“荷兰病”效应、制度效应、“挤出”效应以及区位和交通因素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三峡库区坡耕地利用与水土保持种植制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三峡库区耕地资源十分有限,且坡耕地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陡坡地多,在不良的耕作方式下肥力低下,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在分析三峡库区自然条件与坡耕地资源特点的基础上,讨论了坡耕地种植制度与土壤侵蚀的关系,提出通过合理搭配作物种类进行多熟制间套作,一年生农作物与多年生经饲作物间作及农作物与木本植物等高间作等手段来建立坡耕地水土保持种植制,从而达到减轻土 蚀之目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耕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具有优越的地理区位和气候条件,加上地区开发历史悠久,已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然而,近十多年来,由于经济以超常规速度发展,第二,三产业的发展速度,第二,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大幅度加快,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导致耕地面积不断萎缩,耕地质量不断下降。利用率和产出率显著滑坡,滥占耕地,占而不用及闲置浪费的现象相当普遍。以浙江省乐清市为例,近年来耕地以平均每年1.2%的速率在减少,目前  相似文献   

13.
中国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增长的退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退耦研究方法,探讨了近年来中国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退耦关系。并归纳其空间分异特点,进而对中国最严格耕地保护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998—2005年中国及其多数省份建设占用耕地规模已呈现相对于经济增长、城镇化发展以及总人口增长的退耦过程。在空间上,耕地占用相对于经济增长的退耦程度呈现中部大于西部,西部大于东部的特征;相对于城镇化水平增长的退耦程度呈现中部大于西部.西部略大于东部的特征;相对于总人口增长的退耦程度则呈现东部大于中部.中部大于西部的特征。研究表明近年来中国最严格耕地保护政策实施的积极效果已逐渐显现,经济增长、城镇化和人口增长驱动下的耕地占用压力已有所缓解。  相似文献   

14.
江西省经济增长与耕地集约利用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20 a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江西省耕地资源不断减少。选取GDP、人口、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作为主要分析指标,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和土地利用弹性系数理论分析了1990~2009年江西省经济发展与耕地面积变化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江西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与耕地面积变化呈负相关关系。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特别是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是耕地资源流失的主要原因;江西耕地利用弹性系数较低且呈现剧烈波动性,说明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江西耕地集约利用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15.
基于SD模型的三峡库区快速城镇化地区耕地利用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引起耕地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研究,有利于解决当下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与耕地资源的矛盾。基于对耕地变化相关因素的线性分析,提出改进基于时间序列对耕地变化驱动力静态研究的模式,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从动态的耕地变化仿真模拟过程中对长寿区耕地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研究,为快速城镇化地区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提供借鉴。结果表明:(1)长寿区耕地面积25 a间共减少 9 535 hm2,在数量上总体呈现波动下降趋势;(2)长寿区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与社会经济发展、人口与城市发展、农业结构调整与科技进步密切相关;(3)利用SD模型在不同情景设定下的模拟发现,区内城镇化率对耕地面积的影响>GDP对耕地面积的影响>人口增长对耕地面积的影响;(4)耕地利用变化在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下的差异较大,而GDP和城镇化率的缓速增长发展模式最为理想,对区内耕地资源保护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由此可以得出,为减轻未来长寿区耕地保护工作压力,必须转变以牺牲耕地作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集约节约用地、积极开展农村建设用地复垦等工作来协调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 耕地变化;驱动力;耕地非农化;系统动力学;城镇化;三峡库区  相似文献   

16.
根据江苏省不同来源耕地数据差异,适当修正得到1949~2006年耕地数据序列,引入耕地变化率、耕地分布重心等指标,研究江苏省近60年来耕地资源动态变化的基本过程及其空间差异,然后运用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初步探讨了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并建立耕地数量变化的多元回归模型。研究表明,江苏省耕地面积经历了由增加→急剧减少→缓慢减少→快速减少的变化过程;苏北滨海平原区、中部里下河浅洼平原区及宁镇扬低山丘岗区耕地有所增加,而苏南长江三角洲平原区耕地则急剧减少,耕地重心呈现向后备资源丰富、人地矛盾较为缓和的地区移动的趋势;人口增长与农业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是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预测2020年江苏省耕地总量45449×104 hm2,人均耕地0053 hm2;要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江苏省必须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并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  相似文献   

17.
论“三级三循环”耕地保护利益补偿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耕地保护应更多侧重对耕地保护实施主体的内在激励,因此建立耕地保护利益补偿机制是实现我国切实保护耕地的关键环节。结合近期有关耕地保护利益补偿模式的研究成果,本文从耕地保护的外部性没有得到相应的经济体现、耕地保护政策损益补偿机制不健全、现行耕地保护的委托—代理机制具有较高的效率损失风险、耕地保护的区域差异性在经济上未得到有效体现、耕地资源价值核算不完善和由于比较利益的存在使得农户保护耕地的积极性不高等六大方面系统分析了我国现行耕地保护制度缺陷,提出了建立"三级三循环"耕地保护利益补偿模式的新思路。在此基础上,对"三级三循环"耕地保护利益补偿资金的筹集和使用、补偿主体、补偿标准、补偿方式等进行了详细论述。最后,从建立"三级"耕地保护基金管理委员会、对城镇居民开征耕地保护税、建立受偿农户耕地保护补偿账户体系以及加强对各级耕地保护基金管理委员会的监督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本文的分析结果对于推进我国耕地保护经济补偿,实现切实保护耕地目的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山区耕地保护形势严峻且容易被忽视。引入耕地压力指数模型,测算鄂西北山区典型县近年耕地压力指数,结果显示:1997~2000年耕地压力呈降低趋势,主要原因是由于期间食物生产增长的幅度大于人口增长的幅度;2001年后耕地压力指数整体处于上升趋势,这主要是由于期间实际人均耕地面积大幅减少和人民生活需求不断提高所致。通过与湖北省和全国2004、2007年压力指数对比,显示鄂西北山区耕地压力明显偏大,主要原因为:(1)由于山区耕地受退耕还林、灾毁和建设占用影响大,实际人均耕地面积偏小;(2)因单产水平相对较低而导致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偏大。从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考虑, 应主要从树立正确的耕地保护观和运用新技术以提高耕地产出率等方面入手才能有效缓解山区的耕地压力。
  相似文献   

19.
基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耕地保护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经济增长规律与发展阶段来看,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之一,长江三角洲地区耕地的减少趋势还将持续一定时期。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粮食及耕地现状,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到耕地预测模型,并预测了未来耕地变化态势,揭示出耕地损失率高峰值将在“十一五”期间出现。通过国家粮食安全的态势判断以及长江三角洲地区耕地减少与国家粮食安全之间的关系分析,得出长江三角洲地区耕地面积的减少所导致的粮食减产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较小,而国家粮食安全水平的变化会影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粮食有效供给的结论。从而提出耕地保护的思路:“十一五”期间,长江三角洲地区应采取积极的保护政策;进入“十二五”之后,耕地保护政策应转为严格控制。为此,还提出了重在保护质量、保护其生态景观功能、加大后备资源开发、减少非农占用、加强政策管理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Inspired by the phenomenon of heavy reduction in the area of cultivated land following the entry of Korea and Japan to the WTO,countries with a large population and inadequate amount of cultivated land similar to China,this paper raises the problem of the potential effects on cultivated land in China following its entry to the WTO.The paper attempts analysis,using economic principles,of the effects of Chinese WTO membership on cultivated land from four aspects;tariff concessions,quota increment,comparative advantage,and the substitution principle.And the conclusion is mat China's entry to WTO may lead to a reduction in cultivated land.Finally,some 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 to resolve the probl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