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前全球能源系统转型正处于化石能源阶段通向第三次能源系统转型的入口。基于第三次能源革命的特点和我国目前以煤炭为主、油气为辅的化石能源系统未来发展趋势,中国第三次能源系统转型是一次"新能源革命"。本文通过分析全球能源系统转型的观点、特点来探索中国能源系统转型的方向与目标,并提出中国能源系统转型在产业技术、电力系统弹性、管理体制和社会公众参与方面面临的挑战。为此,近期中国要实现"十三五"(2016—2020年)新能源目标和2030年减碳目标,需要做好五方面的工作;①做好需求响应分析,加大新能源产业技术政策支持力度;②整合新能源产业管理职能,以提高能源系统的弹性;③拓宽新能源企业的融资渠道,参与全球碳排放限额交易市场;④推进新能源相关立法并提高规划的时效性和协调性;⑤提高政策决策透明度,增强能源革命公众参与度。  相似文献   

2.
国内资讯     
《绿色视野》2012,(12):71-71
推进环境管理战略转型环境管理战略转型研讨会暨2012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管理分会年会日前在北京召开。会议围绕环境管理战略转型与政策研究,阐述了中国环境管理战略转型的需求与可行性、环境管理战略转型的国际经验、当前中国环境管理的状况与特征  相似文献   

3.
创新和绿色已经成为今后驱动经济转型的两个最重要的因子。从绿色创新发展的资源环境维度、经济社会文化维度出发,以区域绿色创新与发展为主线,按照文献的发展脉络与逻辑关系,旨在系统梳理区域绿色创新的微观影响因素与过程,分析绿色发展问题的内涵与演变。绿色创新发展来自于多重因素与制度在生产、扩散和使用新知识与新技术等方面的相互作用,而绿色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有限资源条件下的可持续现代化与城市转型。在国内外的绿色实践中,总结了能源可持续利用、节能服务业与低碳城市建设等研究的前沿问题。  相似文献   

4.
莱芜市地处鲁中,是一个以钢铁、能源为主导的新兴工业城市。近年来,围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我们把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作为重要平台,积极引导全市上下牢固树立“环境就是资源、生态就是资本”、“推动发展战略转型是提高环保水平根本之策”、“用创新的思路、市场的办法抓环保”等意识,把发展的重点转到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科技进步、提高节能降耗水平、优化生态环境上来,促进发展战略转型,努力实现高效发展、清洁发展、节约发展、可持续发展。去年全市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4.5%,出境断面水质COD平均值同比下降10.2个百分点,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9%。  相似文献   

5.
自贸区谈判——中国环境服务业战略转型的重要机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服务贸易现已成为自贸区谈判的重要内容.中国环境服务企业已经具有战略转型的基本条件,应该抓住自贸区环境服务贸易谈判的重要机遇,加快中国环境服务业的战略转型.当前需要加强不同环境服务分类影响研究,解决战略转型的对象问题;实施国内环境服务企业的"走出去"战略,解决战略转型的途径问题;加快环境服务业发展和战略转型的法规和政策体系建设,制定针对国内环境服务企业的扶持战略,解决战略转型的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有118座资源型城市,资源型产业曾为地区能源供给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持和保障,但多年的开采和使用使资源濒临枯竭,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加上资源型产业高投入、高消耗、占地广的特点,使现阶段的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遇到瓶颈,亟需进行产业转型。以中国的资源型城市产业为研究对象,分析现阶段资源型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资源型产业转型的发展模式,探索适合中国的转型模式。  相似文献   

7.
环保产业是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全面技术支撑的重要产业。在梳理近年来环境管理政策对环保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的基础上,简要分析了环境管理战略转型的内涵、面临的挑战等,指出了环境管理战略转型对环保产业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环境管理战略转型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加平  张伟 《中国环境管理》2016,8(2):85-88,115
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伴随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复杂,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越来越突出,环境管理转型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关注。所谓环境管理转型,是指环境管理思维、策略和方式的转变,是以环境质量为目标导向,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的转变。本文通过文献梳理的方法,综述了国内外学术界对于环境管理战略进行的多角度探讨。通过综述发现,国外学者主要注重环境管理理论研究,如环境管理的模型研究和不同环境管理战略的研究,且国外学者在研究不同环境管理战略时,研究对象多为微观层面的企业组织;而我国学者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即从国家的角度来探讨环境管理战略如何完成转型,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现有的国内外研究是环境管理战略相关理论发展和实践推行的重要基础,在环境管理战略研究领域,本文认为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一是环境管理的转型不仅需要宏观层面的统筹、微观方面的变革,也需要从中观层面来推进,所以中观层面的环境管理研究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是环境管理的转型不仅需要法律手段的支撑、经济手段的配置,也需要公民环保意识的觉醒,所以关于公民环保意识层面的研究也需要加强。  相似文献   

9.
以资源产业的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以西北地区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结合资源型城市所处的阶段和经济发展态势,分析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产业转型所面临的问题和瓶颈,提出了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的相应产业转型模式,为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提供理论指导和现实借鉴。  相似文献   

10.
如果将某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而引来的社会整体(包括社会意识形态)变化称为转型(TransformofSociety)的话,那么,当今中国无疑正处于这一转型时期。在环境保护领域里,与这一转型相呼应的中国环境管理学也面临着一场观念更新、方式递进的演变。有专家指出;“我国环境管理学同其他科学一样,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基础相适应,正处于转变观念,开拓创新的重大转折关头。”而最能反映这一演变或转折的特征就是:环境管理从真理论到价值论的跨跃。一、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从事环境管理的学者不难遇到以下两类命题…  相似文献   

11.
美日臭氧污染问题及治理经验借鉴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臭氧(O_3)为主要成分的"光化学氧化剂"是光化学烟雾的真身。臭氧污染受臭氧前体物排放及其复杂的相互转化关系控制,导致臭氧污染问题在治理过程中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反复性,甚至成为全球性环境难题。我国城市群臭氧污染问题继PM2.5污染后日趋突出,本文探讨和总结了美国洛杉矶、日本东京等大都市在污染治理方面的经验,以期为我国构建更加全面、科学、系统的治理体系推进臭氧污染防治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环球中国环境专家协会(PACE)于2019年6月27~29日在中国人民大学组织召开第四届中国环境治理学术年会,主题为推进国家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内外环境公共治理领域顶级专家以及国家和地方相关政府官员出席了会议,并分理论方法、实践应用、行政执法、社会治理、经济政策以及全球环境治理等专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会议认为,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环境治理体系,在生态文明建设框架下,已取得长足进步,特别是以目标为导向的治理战略,已形成鲜明国际特色。中国环境治理模式正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政府行政管理转向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并由自下而上机制相补充的多元共治现代公共治理模式,治理能力近年来显著加强,但在环境社会治理以及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等方面仍存在显著薄弱环节,在政府执法机制以及经济政策使用等方面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郑军 《中国环境管理》2020,12(4):68-72,67
生态环境国际合作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内容。"十三五"时期,我国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取得积极进展。本文在分析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现状、不足以及面临新形势的基础上,提出坚持底线思维,突出重点,精准对接,以我为主、以外促内等合作原则,建议"十四五"时期加强战略规划和引领,提升生态环境国际合作的地位和作用,以建设性姿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努力实现国内环境治理、全球环境治理以及全球治理良性互动,提升生态环境国际合作在服务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水平。并为此提出五大重点举措:即打造绿色"一带一路"成为区域环境合作的平台高地;更具建设性加强我与周边国家双边及多边环境合作;坚决维护多边主义的立场,主动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变革;助力擦亮绿色底色,全力支撑服务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能力建设形成生态环境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大格局。  相似文献   

14.
当前的长三角区域环境治理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治理成本过高且难以达到持久改善的效果。长三角环境污染的根源在于投资驱动型增长导致的结构性污染锁定,以及低端经济导致的能源升级障碍。因此,环境治理应着眼于区域增长方式转型和环境与发展关系的优化,关键问题在于如何改变经济增长的推动方式与路径依赖,如何在新常态经济格局下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及如何协调好不同行政区划之间的利益冲突。当前长三角区域需建立区域一体化的环境协同治理机制,推进能源升级与产业去重化进程,促进地区间错位发展与联动发展,以新型城镇化调动新的增长潜力,结合智慧城市建设转变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优化城市布局。  相似文献   

15.
系统易懂地阐释生态文明概念,对于帮助国际社会清晰地理解和认识中国的生态文明,以及在全球视野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中国政府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从过去传统的哲学思想上升为国家的发展战略,是具体的、可理解的、可操作的国家治理概念和术语。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要点包括: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国家发展总体战略的核心构成,是中国国家治国理念和发展战略的转变,是国家环境与发展转型的整体性战略,其路径是将生态文明融入到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领域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其关键手段和工具是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其主阵地和根本措施是加强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6.
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环境协同发展能力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的核心要求,城市生态协同发展是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关键。城市生态协同发展主要体现为特定地方对全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贡献度,体现了特定地方对流域性生态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以上城市生态环境协同发展能力差异悬殊。协同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能耗和污染排放较少的城市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工业污染较少的城市。而生态协同发展能力较差的城市多集中在那些能耗和污染严重的地区。这些城市形成了三大一级城市群和八大二级城市子群的空间分异格局。该格局表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态协同发展能力之间在现阶段并非存在着严格的对应关系。长江经济带生态协同发展需要切实体现一体化治理(流域性)、中央集中性治理(国家战略性)和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统筹性治理(复合地域生态系统)三大内在需求。从长江流域整个生态系统恢复与地方生态环境保护的分工协作入手,处理好中央与地方政府在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中的责权利关系,实现上下游之间、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在生态环境治理实践中的战略协同。  相似文献   

17.
This article describes and proposes the “environmental subsidiarity principle” as a guiding ethical value in forestry governance. Different trends i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uch as local participation, decentralization or global governance have emerged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at the global, national and local level. This article suggests that the conscious or unconscious application of subsidiarity has been the ruling principle that has allocated the level at which tasks have been assigned to different agents. Based on this hypothesi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principle of subsidiarity and its application to environmental policies within forest governance and proposes the “environmental subsidiarity” principle as a critical conceptual tool for sustainable resource management. The paper explains as an example how “environmental subsidiarity” is the key principle that can link payment for ecosystem services (PES) with environmental public policies and applies this principle with all its political consequences to reducing emissions from deforestation and forest degradation, and enhancing forest carbon stock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REDD+) architecture. It concludes by showing how the adoption of “environmental subsidiarity” as a ethical principle could help to maximize benefits to all stakeholders involved in PES schemes such as REDD+.  相似文献   

18.
公众个体是环境治理的重要主体之一,但缺乏参与路径与信息、参与形式单一等是公众参与程度偏低的重要原因。因此,研究公众参与路径与模式选择对丰富治理理论及提升公众参与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治理理论的三种研究观点及社会治理主体视角,将公众参与路径划分为政府维度的行政力量主导型、社会维度的第三部门力量主导型、基层自治力量主导型、传播和宣传力量主导型,以及自身力量主导型等五种路径;并从环境治理体系和参与路径网络中各主体的角色定位出发,进一步优化路径选择,提出线上及线下结合的赋权型参与策略,以期提高公众个体参与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促进治理理论的本土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What would it mean to conceptualize some environmental relationships as bundles of rights, rather than as a good as generally defined by liberalism? Environmental rights are a category of human rights necessarily central to both democracy and glob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governance (ecological democracy). The world of democratic politics and governance since mid-twentieth century has been transformed by a rights revolution in which recognized rights have come to constitute a ‘global normative order.’ There are several policy spaces in which persuasive environmental rights discourses have been emerging from existing or foreseeable congruences of elite and popular environmental norms, including (1) rights involving access to information and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2) rights ensuring access to food and water; and (3) rights providing environmental security to all. We analyze these three rights discourses and assess their current and necessary future trajectories. We identify next steps in achieving better understanding and more meaningful establishment of environmental rights and their integration into our thinking about human rights, with attention to how they can be reconciled with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diversity of democratic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in coming turbulent times.  相似文献   

20.
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是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实施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结合秦皇岛市创建国家环保工作的当前进展,客观分析总结了创建工作存在的差距和面临的任务,对下步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