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目前国内农田土壤污染日益严重,对污染农田土壤修复产业的发展提出了迫切需求。目前我国污染农田土壤修复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土壤修复技术及相关研究不成熟、土壤污染治理资金保障制度不健全、市场环境混乱无序及土壤修复基准不明晰等。建议应建立完善的责任认定制度,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制定我国污染土壤修复基准。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土壤污染问题,污染土壤修复是污染土壤及场地再次利用、开发的必要条件。而有毒有害物土壤及场地的修复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本文分析了我国土壤污染状况及危害,阐述了我国土壤修复资金需求,投融资机制现状,提出了未来完善土壤修复投融资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实施的第一年,2020年我国迎来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大考,“十三五”期间我国土壤环境修复产业市场规模接近6900亿元,下达中央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259.13亿元,主要用于示范性农田和工业场地修复、全国土壤环境调查以及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等,资金整体落实情况较好。土壤环境修复产业是支撑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目标指标和各项任务完成的重要支撑和物质保障,产业发展状况和水平直接决定了目标和任务的完成水平。本文基于土壤环境修复政策指南和招投标数据库,从政策、市场、队伍、项目、模式、问题、展望等方面系统分析了2019年我国土壤环境修复咨询服务业发展状况、水平与特点,提出了修复咨询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以期为全面了解我国土壤环境修复咨询服务市场、开展土壤环境管理和社会投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介绍为解决我国环保产业发展中的资金瓶颈问题,需要建立和完善融资服务→建设服务→运营服务的环保产业的价值链,以解决资金瓶颈问题,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土壤修复与治理的投融资政策最新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目前的土壤污染修复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性投资,融资渠道较为单一。《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后,如何满足实现土壤污染修复与治理目标的投资需求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充分创新发挥市场力量,建立长效的融资政策机制是核心内容。本文评估了中国土壤污染修复与治理投融资政策现状,识别了投融资面临的关键问题和挑战,提出了"十三五"时期中国土壤修复与治理的投融资机制建设的政策建议,为"十三五"时期中国土壤修复投融资模式创新提供管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给我国带来了大量的场地污染问题,污染场地修复和风险管控成为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领域,创新土壤污染防治经济政策,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是土壤污染防治的内在要求,是破解土壤生态环境问题、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管理转型的重要支撑。本文从经济政策的体系、投融资模式与机制等方面展开,对美国、德国、荷兰等发达国家的污染场地风险管控环境经济政策进行了梳理分析,总结其可借鉴的成功经验;介绍了我国污染场地风险管控环境经济政策实施现状,最终从完善调控体系、明晰权责归属、拓宽资金来源、规范资金运营、丰富投融资模式、探索费用效益分析机制等方面提出我国污染场地风险管控环境经济政策体系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硒资源产业现状及创建产业发展基金构想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文章总结了国内外硒资源开发现状,分析了硒资源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我国硒资源产业存在的问题:产品趋同、技术创新不足、缺乏规划、政策引导不力、全民硒意识薄弱及资金匮乏。针对资金瓶颈问题提出创建我国硒资源产业发展基金的构想,探讨了发展基金的运作战略、经营思路及发展步骤。  相似文献   

8.
"土壤修复"产业,我国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其工作过程和技术路线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调研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探讨了土壤修复的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和修复技术。土壤修复的前期工作是场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首先从场地土壤环境质量(污染)调查开始,通过土壤样品采集、分析测试、结果分析和环境现状评价,进行场地土壤污染风险识别,包括污染因子、污染程度、修复因子的识别;通过污染风险评价,确定修复目标值、场地修复范围和修复量;通过试验筛选修复技术和修复工艺,确定修复方案和修复工程设计;对修复工程设计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行政审查;环保审查通过,实施修复工程。样品采集和分析测试、结果分析和评价、修复技术和修复工程成为"土壤修复"产业的工作核心。市场上应用的修复技术路线主要是隔离/封闭技术、稳定/固化技术、淋洗技术。  相似文献   

9.
田慧芳  杜国辉 《绿叶》2012,(12):62-67
加快经济的结构调整和升级,转变出口结构,走低碳发展的道路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道。低碳转型需要通过政策、技术进步以及资金来实现。我国低碳转型首先面临两大瓶颈——技术瓶颈和资金瓶颈。因此低碳转型需要政府和市场各司其职,提高低碳技术的溢出效应:同时搭建多元化融资平台,解决资金难题,更要兼顾现实国情,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10.
我国土壤修复行业现状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 要:我国土壤污染形势严峻,在《土壤环境保护法》出台前的过渡期,政策、法规、标准都存在不确定性,尽管土壤修复技术门类众多,但适合中国国情且经济有效的技术路线尚未形成;指出现阶段我国土壤修复行业需要解决的五个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土壤污染修复产业是环保产业新一轮发展的重点,其市场规模在未来可能是千亿级或万亿级。我国土壤污染修复产业发展面临要素支撑能力不强、配套基础条件薄弱和环境监管基础能力不足三大难题。需要从强化土壤污染修复人才的引进、储备和培养,以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支撑土壤污染修复产业的发展,拓展投融资渠道、夯实土壤污染修复产业发展的资金保障三方面入手加强土壤污染修复产业的要素支撑能力建设;培育和壮大土壤污染修复产业集群,推进污染土壤污染修复环境管理与工程示范;完善土壤污染修复产业配套基础条件;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完善土壤环境管理体系,提升项目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2.
我国土壤环境管理政策制度分析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土壤环境修复属于政策驱动型产业,完善政策制度和标准体系对推动我国土壤修复健康发展、保障土壤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系统分析了我国当前已经发布的土壤污染防治相关环境管理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现状、内容特点及其在推进土壤环境管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总结归纳出国家层面环境管理文件和地方层面制度建设的不同特点。针对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环境管理文件的不同特点,结合"十三五"国家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体现的土壤环境管理总体思路和任务要求,借鉴国际土壤污染防治制度建设经验,提出"十三五"时期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政策制度和标准体系建设的主要方向,即"一中心、三方向",包括基于风险管理的分级分类核心思想,重点提高政策制度操作性、提高技术标准的精细化和针对性、提高关键环境管理的有效性三个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3.
农用地重金属污染长期以来一直是生态环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2017年,对某镇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开展详查,单项污染指数评价结果表明,镉超标率为67.60%(Pi>1),基于内梅罗污染指数法的评价结果显示,57.30%的点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PN≥1.0);2018年,分别选取钝化修复和植物修复进行中试试验,经钝化修复后土壤有效镉和总镉含量分别平均降低32.73%和5.64%。经超富集植物籽粒笕种植一季修复后,土壤总镉含量降低15%以上。本次中试试验修复效果良好,能为下一阶段的土壤镉污染修复方案的制定和优化提供科学的依据,为全国农用地重金属污染修复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农用地重金属污染长期以来一直是生态环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2017年,对某镇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开展详查,单项污染指数评价结果表明,镉超标率为67.60%(Pi>1),基于内梅罗污染指数法的评价结果显示,57.30%的点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PN≥1.0);2018年,分别选取钝化修复和植物修复进行中试试验,经钝化修复后土壤有效镉和总镉含量分别平均降低32.73%和5.64%。经超富集植物籽粒笕种植一季修复后,土壤总镉含量降低15%以上。本次中试试验修复效果良好,能为下一阶段的土壤镉污染修复方案的制定和优化提供科学的依据,为全国农用地重金属污染修复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中的土壤环境质量评价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场地和土壤污染勘查评价与修复逐渐发展成为环境科学和土木工程领域的热点,场地和土壤修复业务随之愈来愈多。但土壤修复理论和技术发展相对缓慢,无法满足土壤修复行业发展的需要。实践中,在场地和土壤污染勘查与评价的现行标准中,对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仅考虑了土壤中某物质成分的人为超标问题,而忽视了土壤中自然异常而导致土壤中某物质成分超标问题的评价,且误将土壤中某物质成分的超标等级定为土壤污染程度等级的全部。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通过研究,在深入分析各领域土壤污染评价差异的基础上,提出了土壤污染评价的一般过程、方法和标准,供标准修订参考。  相似文献   

16.
The major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how government funding affects the pace of progress in four states of the remediation process of contaminated sites, from basic risk classification to cleanup. We introduce a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 that takes into account the unobserved site-heterogeneity and simultaneously models duration in the different stat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although site-heterogeneity contributes to make remediation a slow process, the third state, from the elaborate risk classification to the cleanup start, is a particular bottleneck. Even if government funding can speed up the process at this state, the effect is minuscule compared to the amounts of funding required. Thus, there is a need for policy to also focus on other barriers to remediation.  相似文献   

17.
针对我国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存在的保护目标单一、毒理学基础数据库有待完善、缺少因地制宜的地方标准及统一的标准制定规程等问题,本文研究了加拿大联邦及其省级土壤质量指导值分级制定技术规程,梳理了加拿大污染场地修复目标值的确定方法。在此基础上,从保护人体健康与保护生态环境并重、提升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的基础研究水平、研究基于地方实际的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和出台统一的标准制定规程文件等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制修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In Finland the number of potentially contaminated sites totals ca. 20?000. The annual costs of remediation are 60–70 million euros. Excavation combined with disposal or off-site treatment is the most common soil remediation method. To define which factors make contaminated land management (CLM) eco-efficient and to study whether eco-efficiency has been considered in CLM decisions we carried out a literature survey, two stakeholder seminars, thematic interviews and a questionnaire study on economic instruments. Generally speaking, eco-efficiency means gaining environmental benefits with fewer resources. To assess its realization in CLM, it is necessary to have a more specific definition. In our study, we arrived at a list of several qualifications for eco-efficiency. It was also shown that eco-efficiency has hardly been a real issue in the selection of remediation techniques or generally, in the decision-making concerning contaminated sites. The existing policy instruments seem to be insufficient to promote eco-efficiency in CLM. Several concrete barriers to eco-efficiency also came up, urgency and lack of money being the most important. The scarcity of the use of in situ remediation methods and the difficulties involved in recycling slightly contaminated or treated soil were considered to be major problems. Insufficient site studies, inadequate or unsuitable methods for risk assessment and cost evaluation, and deficient and mistimed risk communication can also hinder the realization of eco-efficiency. Hence, there is a need to promote the use of more eco-efficient remediation techniques and to develop CLM policy instruments, guidelines, and participatory processes and methods to assess the eco-efficiency of CLM op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