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株洲市“两型”社会建设资源循环利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循环利用是建设"两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的任务和目标。总结并分析了株洲市资源循环利用的主要成就及现存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有利于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引导机制、生态补偿机制、奖惩机制和科技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2.
环境权的研究遭遇着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困境.若想摆脱困境,必须重新审视创设一项权利的相关基本理论,从而选择一条明晰的路径,有的放矢地架构权利内容.环境权创设的目的是保护自然环境的生态功能;环境要素生态功能的特征、市场和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失灵以及环境法学的独立自足性论证了创设环境权的必要性;而将环境权定位于一项法律权利,并充分考虑其与现有权利的兼容性之后,提出了较为务实的架构环境权的制度取向.  相似文献   

3.
苏州市的生活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工作已开展数年,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遇到了问题。垃圾分类中出现了居民参与积极性和分类水平不高等问题,需引入专业力量;再生资源回收存在回收率不高、市场失灵、回收力量不稳定等问题,需政府出面。将两个体系合而为一,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是提高城市综合管理能力的必由之路。就"两网合一"的具体操作,探讨了两种模式并分析了各自的施用条件。通过分析认为,"两网合一"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两网合一"的推行,将进一步促进苏州市城市管理模式的进步和革新。  相似文献   

4.
汉江是我国中部地区水质最好的大河,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然而近年来汉江正面临着水污染的严重威胁,水污染防治形势严峻。工农业发展导致的入江污染排放增加,调水工程和流域梯级开发工程导致的水环境容量锐减是汉江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汉江流域跨界水污染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分割式的流域管理体制、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缺失、法律体系不健全及公众参与缺位,是当前汉江流域跨界水污染防治面临的主要问题。对汉江流域跨界水污染问题可通过健全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体系、成立汉江流域管理权威机构、建立多样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机制等措施来应对。  相似文献   

5.
工业园区生态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其核心是建立"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产业共生的生态模式,以充分利用资源、减缓或消除环境破坏、协调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在工业园区生态化发展需求及趋势分析的基础上,以产业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分析了工业园区生态产业链及产业共生模式的类别及特征。并以天津空港经济区为例,构建了嵌套型工业共生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6.
<正>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改革创新治污模式,吸引和扩大社会资本投入,促进环境服务业发展。《意见》指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以下简称第三方治理)是推进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专业化、产业化的重要途径,是促进环境服务业发展的有效措施。要以环境公用设施、工业园区等领域为重点,以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为导向,营造有利的市场和政策环境,改进政府管理和服务,健全第三方治理市场,不断提升我国污染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7.
随着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推进,培育生态市场经济已经成为必然要求。对长株潭两型社会生态市场发展面临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了发展长株潭两型社会生态市场培育的要点与难点,最后借鉴国内外的相关经验,从法制保障、行政规制、经济手段、道德约束等方面,对长株潭两型社会的生态市场培育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8.
"中国生态经济建设·2010太原论坛"围绕"发展绿色经济,推进绿色发展"主题,取得了五大成果:分享太原市绿色转型发展经验、关于"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思路、企业实现绿色转型的紧迫性、构建适应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的大战略及低碳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循环经济发展需要政府政策的促进。政府的施政依据是循环经济的外部性治理与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政府政策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制度安排、运行激励、科技推动与认识提高。政府政策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效应使再生资源得到优先利用,使原生资源得以减量使用和重复利用。政府政策通过影响资源的价格来调节循环经济的运行。随着资源和环境产权的清晰和市场体系的完善,政府政策应从循环经济领域逐步退出  相似文献   

10.
电子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抓手。针对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Technology,信息和通信技术)行业发展带来日益严峻的电子废弃物问题,剖析了现有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体系存在的弊端,在解读现有法律法规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优化原有体系的设想,即充分认识电信企业"管家式"运营特点有利于低成本高效率地实现电子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电信企业介入的回收再利用模式是政府、企业与社会多赢的模式,在当前可通过签订环境合同,实现政府与电信企业的合作。  相似文献   

11.
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产业发展基础,在"十三五"时期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和诸多挑战。以国内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为对象,提出了"十三五"时期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生活类再生资源回收以市场化的回收方式为主,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充分竞争的格局。同时,利益导向型的社会回收体系发展壮大,又成为城市管理的痛点和难点。在普遍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的背景下,系统分析"两网融合"工作中生活类再生资源规范管理存在的问题,并从制度、体系、平台等方面提出针对性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环境污染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当中面对的最大问题,发展循环经济是必然选择,然而资金问题制约了循环经济的深入发展。从政府和市场两个角度分析了循环经济发展中融资约束的原因,针对性地提出政府和市场各尽其责、完善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融资体系的想法,并以最新的环保项目融资为切入点,为政府与市场的融资合作创新提供了一些思路,最后建议通过实现循环经济融资主体多元化、方式多样化和结构合理化的“三化”来实现循环经济融资的最大、最优化。  相似文献   

14.
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城市矿产"开发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城市矿产"的含义、逆向物流、政策法规、环境影响等。厘清了"城市矿产"的内涵,概括了"城市矿产"的特点。指出未来研究的重点:理论上,构建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实践中,要关注"城市矿产"开发与既有的城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之间的关系,关注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关系,继续探索支撑其有序运营的政策和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5.
碳中和是节能减排的生态机制及碳均衡的基础,新能源替代是化石能源枯竭前的必须及节能减排的根本,而直接的节能减排是近期、初期、最多中期的过渡手段。因此国内温室气体减排基本框架设计的方向,应该是在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及低碳社会转型中的节能减排、新能源替代和碳中和三方面通盘考虑的基础上,巧妙使用价格杠杆的作用,才能达到"建立起促进技术进步、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制"的效果。建立带有经济杠杆形式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用"碳源"及"碳汇"的主观价格及市场均衡价格作为灵敏度调节的"手柄"或"砝码",甚至可以"内生性"而不是"外科手术"式地一揽子解决老少边穷地区脱贫问题、退耕还林问题、森林分类经营及生态效益补偿问题、产业的"双转移"问题、主功能区规划中"限制开发区"的生存机制问题、各种企业的高碳能源"碳排放"问题,以及国家层面的新能源基本替代及最大幅度的节能减排之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循环经济,必将颠覆产生传统经济学的基础.要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积极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7.
正2020年9月7日,由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青海省商务厅、青海省供销联社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青海省委员会联合主办的"2020全国生态文明与再生资源行业会议暨青海生态博览会再生资源发展论坛"在青海西宁召开。本次会议主题为"城市绿色发展与再生资源产业体系构建",  相似文献   

18.
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的循环经济和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经济,是应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和必由之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与绿色包装,也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在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视角下,阐述了绿色包装的概念,分析了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与绿色包装的关系,指出我国目前发展绿色包装产业主要存在的问题,在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两难的形势下,通过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构建"政府主导、企业执行、公众参与、科技和人才支撑"的绿色包装产业发展模式,使绿色包装产业朝着健康、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经济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带来的原生资源日益短缺和环境污染严重现状,促使全社会高度重视"城市矿产"的开发利用。以具备产业聚集、土地集约、设施完备、生态环保特点的产业园区建设运营,推动"城市矿产"向着产业化经营、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方向加快发展,是山东省近年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之一。重点介绍了山东省"城市矿产"产业园区建设运营的经验和做法以及今后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20.
1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再生资源行业被纳入到生态文明建设范畴 影响: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第一可以变废为宝,节约原生矿产资源,第二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减少垃圾最终处置量,减轻环境压力,第三可以节约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保护地球生态平衡.由此可见,回收利用再生资源,使之规模化、集约化、无害化、产业化发展,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路径,更是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 发展再生资源产业,不仅是各级政府的经济工作,而且是执政党对全国人民的一项政治承诺,一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战略性政治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