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恭城-栗木断裂带活动特征及其与地质灾害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广西24条深大断裂之一,恭城-栗木断裂带的现有研究状况与其重要地位极不相称.以断层岩为主要研究内容,从变形结构、变形环境与古应力场等方面人手探讨了断裂带的活动特征,并分析了其与地震和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成生之间的联系.研究认为:(1)断裂带属脆性一脆韧性变形域,具有多期次的活动历史,新近构造应力场的主压应力轴有自东西方向向西北方向逆时针旋转的作用轨迹;(2)断裂带的变形结构及活动特征与区域地震的发震及其迁移规律相协调.遵循区域地震发震的折返规律,该断裂可能再次活动并成为控震断裂;(3)断裂带对沿线岩溶作用过程和岩溶塌陷的发育具有时空控制作用,其伴生的岩溶塌陷不仅具有高发概率和高危害性,而且具有可循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简述了郯庐断裂带中段新生代以来构造活动发展的历史,活动断块与活动断裂的构造特征、活动时代及其地貌表现。在东西方向上,郯庐断裂带中段两侧均有压性活动断裂的发育。东侧的马陵山断块,在中更新世之后向西仰冲上升;西侧则相对沉降,且自北而南可分为三个北升南降的掀斜活动断块,其间为北西西向活动断裂分隔。这组活动断裂,实为区域性的北西—北西西向活动断裂的延续。文章根据带内的活动断裂,第四纪构造应力场,认为该带主压力轴的方位为北北东向近南北向。带内起主导作用的活动断裂是北西—北西西走向的活动断裂,它为本地带主要的孕震-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3.
利用地震震源机制解等资料,分析了渤海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结果表明,本区应力场总体方向较华北地区稍向右偏转,力的作用方式以近水平和水平为主,主压应力显示一定斜向作用和局部垂向作用;以横贯渤海的两亚板块(黑龙江与华北)分界带—北西向构造带为界,南北两区应力场方向存在差异,地震破裂方式也存在相应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与两区的动力源方向不一致有关。主压应力轴方向在其总体稳定的背景上呈现时间尺度不同的波动变化,进一步研究这种波动的成因及规律,对地震预报及岩石圈动力学的研究均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据茅山地区1∶20万大比例尺布格重力异常及其延拓结果,并结合爆破地震和天然地震等资料,分析了茅山断裂带的延伸规模及切割深度.认为茅山断裂带属地壳断裂;茅山断裂带与近东西向的石桥—无锡隐伏地壳断裂相交汇构成了溧阳地震的深部构造条件.  相似文献   

5.
构违地貌是地壳构造运动的产物。构造地貌类型及其特征由各种形式的地壳构造活动所控制。沂沭断裂带是一条典型的构造地貌带。本文试将沂沭断裂带的构造地貌划分为地堑地垒式构造、蛇曲形水系、断陷盆地、断层三角面和断层陡崖、断褶山及玄武岩火山地貌等六种类型。构造地貌与地震的关系密切,研究这种关系,将对地震危险区段标志的寻找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新编 M_3>4(3/4)级历史地震目录及1970年以来 M_L>4.0级地震目录,对渤海及其邻区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地震图象及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空间等值线显示该区地震主要受北西向天津—蓬莱断裂带和北北东向郯庐断裂带及其分支断裂的控制,而北西带的活动性更强烈;1970年以来4级以上地震在空间上沿活动构造带定向迁移与丛集,而以活动构造为基础划定的统计单元内4级以上地震随时间呈线性、指数或幂函数增长三种类型;海城和唐山大震发生于4级以上地震局部集中且呈指数增长过程中。结合地质构造及岩石破裂实验,讨论了上述地震现象的构造物理涵义及地震预报意义。  相似文献   

7.
选择川青地块及周边3条主要活动断层——鲜水河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和东昆仑断裂带为研究对象,以构造应力场资料及GPS监测数据作为地表约束参考,结合地质资料及历史地震资料,基于与状态相关的摩擦本构关系,模拟了研究区域内最近的4次强震——昆仑山口地震、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及芦山地震发生前后断层——地块体系的力学和运动状态。结果表明,应力、应变、位移状态与地震发生存在一定的联系,初步推断研究区域内未来可能发生强震的地段为鲜水河断裂带的甘孜——道孚段、龙门山断裂带的西南段和东北段。  相似文献   

8.
<正> 对于活动构造带中反映地震前兆好的特殊的断裂带我们称之为灵敏带。现以京津和河北平原为例,对灵敏带的特点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了地震地质、物探、卫片等新的资料的基础上,认为在菏泽地震区地下隐伏着一条北东向深大断裂带。地震区内的解元集—小留集断裂与北面向的成武—定陶断裂构成共轭破裂导致菏泽5.9级地震发生,北东向断裂是其主要的发震构造。由菏泽5.9级地震前沿发震断层的ML≥3.0级地震震中迁移、震源深度的变化及跨断层形变测量资料表明,发震断层在区域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逐步克服障碍,使断层贯通,与此同时在发震构造断层面上,断层上盘向上逆冲,使应力最后集中在两条断层的交汇部位致5.9级地震发生。  相似文献   

10.
中强地震构造标志研究是一项很重要的基础研究,它对认识地震成因、进行地震预报和开展工程地震等都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多次野外调查和大量资料分析,我们认为下扬子及部分邻区中强地震构造标志主要有以下5点,即新构造差异带、断陷陡深带、活动断裂带、构造分水岭和地貌断阶带。  相似文献   

11.
本文作为代前言,系统地回顾了茅山地区地震地质研究的发展历史,数列了前人在这一地区所作的重要贡献及其成果,重点包括:茅山断裂带的延伸,活动性,地震构造,应力场等几个问题.同时也涉及到这一地区的古地震研究,震害地质,宏观地面运动,历史地震活动及现今地壳形变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8.0级地震使龙门山断裂带形成了3条同震地表破裂带,这表明有多条活动断层同时参与地震破裂,其过程复杂,现象丰富。本文对小鱼洞地表破裂带及其与另2条地表破裂带的交汇区域进行了野外调查,并对小鱼洞地表破裂带的活动性质和展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小鱼洞地表破裂带位于彭州市小鱼洞镇附近,是汶川8.0级地震形成的一条走向NW的逆冲并具有左旋走滑分量的同震地表变形带。调查结果显示,小鱼洞地表破裂带表现出明显的分段性特征:小鱼洞镇一带的中段,逆冲量和走滑量最大;小鱼洞镇向东南方向延伸的南段,逆冲量和走滑量逐渐变小;小鱼洞镇向西北方向进入山区的北段,则表现为以逆冲为主的活动性质。  相似文献   

13.
镇海—温州断裂带的新构造活动具分段性,即可分为明显活动的北段,具一定活动的中段及不活动的南段.新生代构造应力场至少可分为两期:第Ⅰ期时代为老第三纪,主压应力方向为NW-SE;第Ⅱ期时代为第三纪及第四纪,主压应力方向为NEE-SWW,现代应力场仍受此控制.新构造活动的分段性可与各分段构造应力场期次的恢复结果相对应.  相似文献   

14.
随着空间观测技术发展,板块运动有可能从定性进入定量化研究.本文运用空间观测技术和大地测量采集的数据,探讨板块运动方向、速度对中国东部应力场构成的作用和影响.着重研究了该地区有代表性构造——郯庐深大断裂带的应力分布状态.结果表明,华北地块是受太平洋板块向北西西和欧亚板块向北东挤压,形成了最大水平压应力方向为北东东;华南地块最大水平压应力方向为北西西,它是由菲律宾板块向北西挤压和印度板块向北东推移影响引起的。同时,据初步研究认为,原区域应力场与震源应力场展布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故对预测地震,加强应力场演变过程研究是一项有意义和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笔者根据茅东断裂带陶家洼方山和竹箦煤矿两段断面上采集的4期35条刻蚀擦沟数据,采用Etchecopar电算程序进行应力张量反演,得到二期应力场.第一期应力场方向为北西一南东,第二期为北东一南西.据该区域应力场演化史分析,第一期为印支一燕山期以来主导应力场,而第二期可能是进入新生代以来,特别是14±0.9万年以来的应力场,它与该区近期地裂缝和地震裂缝方向及溧阳两次地震震源机制主压应力方向一致.  相似文献   

16.
郯庐断裂带皖东段与滁河断裂所处区域 ,深、浅部构造特征及动力学环境相似 ,浅层构造均为断陷盆地 ,深部构造均为地幔异常区 ,浅层构造与深部构造之间呈镜象对应关系 ,说明两者构造具有成因上的联系。在郯庐断裂带皖东段与滁河断裂上 ,现代地震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丛集性、迁移性及相关性 ,主要表现在 :每当郯庐断裂带皖东段地震活跃幕中主要地震丛 (ML≥ 3.0 )发生前后 13年 ,相应在滁河断裂带上也会发生类似级别的地震。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北京—开滦—埕子口—济南—磁县—石家庄—北京—等三角锁环1951年至1954年和1960至1966年两期重复测量结果,分析了华北北部地区的应变状态和形变规律,认为:(1)该三角锁环所包围的地区主压应力轴的优势分布为北东向,主张应力轴为北西向,这与区域构造应力场是一致的;(2)鲁中、南水平位移场与华北水平位移场是一个整体。从邢台—聊城—曲阜—临沂—灌云是一条北西向的水平位移转换带,作者推断,这是一条既受张又受剪十分活跃的隐伏构造带,它与北东向构造交汇的部位,应严重关注;(3)从资料证实,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在1965年以前已经开始了应变能的积累。  相似文献   

18.
甘青地震区强烈而频发的地震活动信息,反映出NWW向和NNW向活动性构造现今活动的特点.NWW向和NNW向两组构造组成本区现代条-块状地貌和构造格局.由它们构成的复合构造类型主要有:一是条-块构造;二是弧型弯曲构造.野外与实验证实,在NE-NEE向挤压力作用下,条-块钝角区内侧或弧型构造中反S型断裂弯曲段内侧,是孕震与发震的特殊构造部位.Ms≥6级地震活动均系该特殊构造部位的应力应变积累(孕震)与快速释放(发震)的地壳动态调整的结果,受统一的强震构造系统控制.  相似文献   

19.
甘青地震区震源优势分布在10-30公里深处的中地壳.NWW,NNW,近E-W和NE向四组地震条带交织成网,以前二者为主,呈菱形格局.NWW向地震条带受深断裂和地壳深度变异带控制;NNW向地震条带受壳内新构造断裂活动控制.它们构成的菱形网络与现代隆起和盆地构成的条-块状构造和地貌十分吻合.  相似文献   

20.
地下搞清楚:中国地震活动断层探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地震活动断层填图计划,由"喜马拉雅计划——中国地震活动断层探察"和"我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活动断层地震危险性评价"两个项目组成,计划完成我国大陆破坏性地震多发地区和主要活动构造带地震多发地段的主要活动断层条带状填图和关键构造部位深浅构造关系探测,建立区域地震构造模型,在此基础上编制主要活动构造带地震多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