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前我国能源构成以煤为主,北煤南运和外贸出口煤炭量很大,港口煤炭运输任务越来愈重,现有码头和设施能力已不能满足运煤的需要。加之铁路货运任务紧张,汽车长途运煤业务日趋繁忙,国内一些没有专用煤码头的港口先后将原杂货码头改成临时性煤与杂货共用码头。某港从去年下半年来,  相似文献   

2.
齐峰 《环境工程》1994,12(4):35-37
高速铁路噪声环境影响分析方法初探齐峰1前言高速铁路由于其自身具有的诸多优势,已成为铁路运输发展的一大趋势。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拥有自己的高速铁路系统。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铁路运能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为改变我国铁路运输的落后状态,满足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大屯矿区循环经济建设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屯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集煤炭生产、火力发电、铝业加工、铁路运输等为一体的综合经营的大型工业企业.矿区总面积约245 km2,有生产矿井4对,原煤核定生产能力770万t;洗煤厂3座,年人洗能力420万t;电厂2座,发电量20亿余度;自营铁路171 km,年运输能力1 000万t;万吨级机械制修厂1座,企业总资产达60亿元以上.2004年公司被列为徐州市首批循环经济建设试点单位,同年获江苏省节水型企业.2005年公司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并完成循环经济建设规划,2006年获江苏省第二批循环经济建设试点单位.  相似文献   

4.
以"公转铁"促进大气污染治理已经成为国家的政治决策,交通运输结构优化调整成为与能源、产业并重的三大结构治污新"药方"。2017年天津港等环渤海港口煤炭集港"公转铁"和国三柴油车限行等政策开始实施;2017年10月起,京西北延庆过境6轴及以上运煤大货车流量减少了50%以上。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每日仍有近3000辆大货车过境,运输效能低下,对北京市和京津冀地区运输沿途的大气环境和交通造成较大压力。经调查和初步分析,唐山市煤炭跨省调入是造成京津冀地区煤炭公路运输量依然较大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提出建议:在巩固重点行业港口"公转铁"的基础上,开展煤炭调入重点城市"公转铁"。以唐山市为重点,推动唐山市消费煤炭调入运输"公转铁",提高京津冀区域煤炭铁路运输比例,从而进一步减少京津冀地区运煤大货车污染排放、提高区域货物运输效率。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速铁路技术的迅猛发展,城际铁路的建设也在相继展开。由于城际高速铁路的线路分布在城区及市郊,所以,在为旅客带来快速服务的同时,沿线部分地点也会不同程度地出现噪声超标、电磁干扰等环境问题。针对其中的噪声问题,利用降速减噪的方法,综合考虑时间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在最小程度的影响列车运行时间的前提下调整列车运行速度,满足噪声指标要求。最后,通过实例分析,探讨利用速度调整措施解决噪声超标问题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缺乏高速铁路相关噪声评价和管理标准,在噪声管理过程中存在一定困难。基于此,文章研究分析了我国铁路噪声相关标准、管理现状以及高速铁路自身特点,并以北京至天津城际铁路客运专线为例,对该线路进行了噪声环境影响后评价。结果表明,最大声级Lmax是高铁对居民产生最大影响的主要噪声指标;高速铁路噪声随距离衰减特征并不明显;高速铁路两侧60 m附近测点噪声值偏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声环境管理建议:健全现有声环境标准规范体系,将高速列车通过时间的Leq(td)和Lp(max)作为评价量,并在标准限值上考虑一定距离内如60 m内的最大控制值。  相似文献   

7.
与公路、航空运输相比,铁路运输运能大、保障性和安全性高、直接产生的空气污染轻。但铁路建设与运营过程中存在着占地、噪声污染、对环境敏感区有不利影响等诸多问题。当前,我国铁路建设已进入大规模、高速度的发展时期。综合分析其环境问题,提出管理对策与技术措施,对完善我国铁路行业环保、减轻生态环境压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北京至天津城际铁路(简称"京津城际铁路")是我国第一条建成并投入运行的高速铁路客运专线。京津城际铁路起于北京南站,经北京崇文、丰台、朝阳、通州四区,天津武清、北辰、河北、河东四区,止于天津站,线路全长116.6千米;铁路路基基本由高架特大桥组成(桥梁占总长的86%)、道床基本为轨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煤炭资源在工业生产以及人们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国铁路运输的快速发展下,我国煤炭的铁路运输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发现了我国煤炭在铁路运输的过程中存在煤炭扬尘等污染环境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污染了环境,还对铁路的安全运输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需要加大对煤炭在铁路运输中环境污染的研究力度,提出切实可行的污染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以木质素磺酸盐为主要原料,在50℃的反应条件下,与丙烯酸、氯化钙、四硼酸钠、甲基硅酸钠等发生化学反应,制备了一种铁路煤炭运输抑尘剂,并分别对抑尘剂的部分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产品所能承受的平均压力为7.105 N,2 min的水蚀率为2.1%,初始侵蚀风速为130 km/h,完全能够满足铁路煤炭运输的需求,避免煤炭在运输过程中的扬尘污染和损失;且制作过程简单便捷、无刺激性、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1.
高速铁路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速铁路建设是中国 2 1世纪交通的发展方向之一。文中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 ,分析了高速铁路的环保优势 ,并对中国建设高速铁路应注意的环保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铁路建设的环境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张杰  陈峰 《交通环保》2000,21(5):39-41
综合分析了铁路在建设及营支遥生态环境破坏环境污染问题的强度、范围和来源,并从铁路的路线选择,路线设计,施工管理,工程控制,环境管理等多方面论述了其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13.
高速铁路选线要充分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路基、桥涵、隧道等形式通过环境敏感点时,要从工程技术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避免高速铁路建设和运营对当地的水资源环境、自然保护区造成破坏。根据高速铁路周边的环境信息,在路基填土高度上结合地形、地质和水文自然特征确定合理的填土高度。在高速铁路跨越生态保护区和湖泊等线路中,贯彻生态选线的原则,准确确定桥涵净空,在工程设计、施工上采用系列的生态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4.
铁路建设期环境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铁路的修建工程中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与破坏的途径,同时结合京秦铁路的改造工程中的具体情况,提出了铁路修建与改造中预防环境污染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青藏铁路工程对高原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分析了青藏铁路工程建设生态环境的特点,探讨了青藏铁路建设对沿线冻融侵蚀、植被、冻土上限、沙漠化以及野生动物的影响,最后提出了铁路建设过程中的一些环境保护意义。  相似文献   

16.
将铁路客运站车垃圾制成复合垃圾衍燃料(C-RDF),掺混到现运行的燃煤锅炉中进行混烧是一种符合中国铁路垃圾特点的处理方法。试验时,将经分选破碎后的铁路站车垃圾按不同比例(共9组)与煤进行混合,而后压制成生物质型煤进行燃烧。利用烟气监测设备,对9组样品燃烧时排放的污染物(主要为CO,SO,NOx)进行观察,通过比较分析,确定最佳的掺混比例为30%C-RDF和70%煤。在与相关标准进行对比时发现,CO浓度超标,经分析确定为保证CO达标排放,需在燃烧时提供充足的空气量。  相似文献   

17.
铁路建设对动物生态行为的影响与控制策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动物生境的破坏与污染两方面分析了铁路建设对动物生态行为的影响,并从铁路的路线选择、防噪减噪、设置动物通道、加强管理等方面论述了其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18.
通过OMI卫星数据分析了2005~2016年长江三角洲对流层甲醛柱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同时结合2008年和2010年各部门VOCs人为源排放量,利用BP神经网络和RBFN神经网络模型对对流层甲醛柱浓度进行了县域尺度上的回归模拟和各部门排放量贡献度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对流层甲醛柱浓度在2005~2010年存在着增加趋势,2011~2016年甲醛浓度有下降的趋势.高值区域分布在皖北苏北、上海及其附近,低值区域分布在浙西南一带.人为源排放使得经济发达地区的甲醛柱浓度显著增高.工业源在长三角的分布较为广泛,电力源分布稀疏且VOC排放量远小于工业源排放量,居民源的VOC排放量介于工业源和电力源之间,有明显的南北差异.交通源主要集中在苏南、浙北和上海附近,少部分沿交通线条状分布.机器学习算法可以较好地利用人为源排放数据对甲醛柱浓度进行模拟.神经网络的拟合精度可以达到0.6~0.8,比线性回归的拟合精度超出0.3~0.4.模型变量重要性计算显示各部门中居民源对甲醛柱浓度的贡献程度最高.研究对流层甲醛柱浓度的长期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深入研究臭氧污染,同时也为大气治理和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基于长江三角洲地区25个城市的土地经济密度数据,利用泰尔指数、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1995-2007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经济密度的区域差异特征及动态演化格局进行了初步探索。研究表明:①该区域的土地经济密度总体呈不断上升趋势,但是城市间差异明显,其高值点主要集中于沪苏锡常地区;②土地经济密度的总体差异和区间差异呈现波动性缩小趋势,江苏省内部差异和区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组成部分;③土地经济密度总体上趋于空间集聚,但局部的空间集聚中心从环杭州湾城市转移到苏南地区和上海。可见,高投入、低效率的土地利用方式已不适合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未来必须统筹区域土地利用,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促进区域合理分工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