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全程自养脱氮新技术处理污泥脱水液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杨虹  李道棠  朱章玉 《环境科学》2001,22(5):105-107
以含有高浓度氨氮的消化污泥脱泥污水为基质,在悬浮填料床反应器中实现了稳定的全程自养脱氮过程.在填料表面培养形成了全程自养脱氮混菌生物膜.反应器的主控条件为T=28℃,pH=8.0左右,溶氧为0.8~1.0 mg/L.两级串联反应器的平均表面负荷为NH4+-N 3~4 g/(m2·d),总的全程自养脱氮率达70%左右.对处理高氨氮含量和低C/N比的废水,全程自养脱氮较常规硝化-反硝化脱氮技术可大大降低氧耗并无需外加有机碳源,因此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1株高效异养硝化细菌的分离鉴定及硝化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郑州市某公园土壤中筛选得到1株具有较好的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性能的细菌HJ-7。根据菌落及菌体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对该菌株进行了鉴定,并研究了该菌的生长及异养硝化相关特性。初步鉴定该菌为施氏假单胞菌,命名为Pseudomonas stutzeri HJ-7,经过24 h的培养,该菌对氨氮和总氮的去除率可以分别达到90.8%和41%。利用菌株HJ-7建立同步硝化反硝化的生物脱氮系统,其脱氮性能进行研究,考察了温度、碳源、氨氮负荷和接种量等因素对脱氮效果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研究菌株最优脱氮条件。温度、碳源、氨氮负荷和接种量对HJ-7菌脱氮效果都有极其显著的影响(p0.001);各因素对总氮去除效果影响程度依次为:温度氨氮负荷碳源接种量;最适生长条件为:温度30℃、氨氮负荷40 mg/L、碳源为柠檬酸钠、接种量5%。  相似文献   

3.
环流曝气塔中生物脱氮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环流曝气塔进行同时硝化/反硝化(sND)脱氮实验.实验中,分别采用不同降解性能的碳源以及采用不同的碳源投加方式,研究反应器内的脱氮过程,监测处理过程中NOx--N浓度和溶解氧DO的变化.实验显示,在COD 800mg/L+800mg/L的分批加料方式下,NH4+-N的降解得到加强,出水中NH4+-N浓度低于3mg/L;利用较难降解物质作为碳源时,利于反应器内低溶解氧条件的出现,促进了反硝化的进行,实验在采用醇类碳源时脱氮效果好于葡萄糖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溶解氧对SBR单级颗粒污泥自养脱氮系统的影响,基于活性污泥ASM3模型和短程硝化-硝化-反硝化模型,将颗粒污泥传质过程与氨氧化菌(AOB)、厌氧氨氧化菌(AAOB)、亚硝酸盐氧化菌(NOB)、反硝化菌(DNF)的生长过程、好氧内源呼吸及缺氧内源呼吸过程等耦合,建立了单级自养脱氮颗粒污泥动力学模型,并对颗粒内部基质浓度分布进行预测.结果显示,当DO为0.4mg/L时,好氧区和缺氧区(厌氧区)的比例为0.4:1;当DO为0.6mg/L时,颗粒污泥好氧区与缺氧区(厌氧区)的比例为3:1.同时,根据基质反应速率方程,建立了颗粒污泥的单级自养脱氮系统动力学模型,对SBR系统运行效果进行预测,结果显示,DO为0.6mg/L时,氨氮反应完全,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在5mg/L以下,总氮去除率模拟值为89%左右,略低于实际测量脱氮率95%.  相似文献   

5.
东湖氮循环细菌分布及其作用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用最大可能数法测定东湖不同水期水体及底泥中亚硝化、硝化、反硝化和氨化细菌的分布,并分析其作用.结果表明,水体中亚硝化菌的最大可能数丰水期最高,平水期居中,枯水期最小;硝化菌丰水期小于其他2期,而反硝化、氮化细菌均是平水期最高、丰水期次之,枯水期最小.底泥中亚硝化菌n(MPN)丰水期高于另2期,硝化菌枯水期最高,而反硝化菌枯水期低于其它2水期,氮化细菌无差别.对比水相、泥相发现,亚硝化菌丰水期、枯水期泥相均大于水相(p<0.01),平水期无差别.硝化菌在平水、丰水2期的水相中占优势,枯水期差别不大反硝化菌n(MPN)仅在平水期泥相占优势,氨化细菌2相中无差别.氮循环细菌的分布及微环境的差异,促进了有机氮的分解、氮态氮的硝化和挥发及硝酸盐的反硝化作用.研究还发现,水体、底泥中反硝化细菌和氨化细菌1g[n(MPN)]与其气体截流量之间有显著相关(p<0.001),且不同水期产气量不同(p<0.05),表明氨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随水期变化较大.氨化作用可将有机氮转化为铵和氨,促进水体及底泥中的氮以气态氨的形式挥发;反硝化作用将硝酸盐转化为N2O、N2,促进氮素释放.  相似文献   

6.
全程自养脱氮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悬浮填料床作为全程自养脱氮反应器,用不含有机碳的合成氨氮废水进行反应器的启动。系统的氨氮和总氮去除率分别达80%和60%左右。通过批式实验对全程自脱氮做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控制反应器中DO的浓度,可以控制氨氧化和反硝化的比率;当DO为0.8mg/L时,氨氮几乎完全转化为氮气,氨氧化和反硝化在此时达到了动态平衡;在低DO情况下,氨氮和亚硝氮同时存在,氨氮和总氮的转化率都大幅度的提高,说明氨氮可以亚硝氮为电子受体,在无外加有机碳源的情况下进行反硝化。  相似文献   

7.
曝气生物滤池好氧反硝化脱氮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邓康  黄少斌  胡婷 《环境科学》2010,31(12):2945-2949
采用某钢铁厂含氮废水,利用生物滤池工艺,研究了曝气生物滤池的挂膜、溶解氧、碳氮比对好氧反硝化脱氮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富含好氧反硝化菌的富集菌液进行挂膜,16 d基本完成挂膜,脱氮率90%.当溶解氧较低时(DO为1.5~4.2mg/L),随着溶解氧的增大,反硝化效率提高,其中以DO为3.5 mg/L时的效果最好,脱氮率为95.4%.随着曝气量继续增加,脱氮率有所下降,当DO为8.0 mg/L时,脱氮率仍有44.8%.可推断系统中有好氧反硝化菌,存在以O2作为电子受体的好氧反硝化现象.随着碳氮比(COD/N)增大,反硝化效果提高.当COD/N为6~7时,基本能够满足反硝化所需碳源.此时脱氮率大于96%,亚硝态氮在整个反应过程中几乎没有积累,COD去除率在85%左右.  相似文献   

8.
异养硝化细菌Bacillus sp. LY脱氮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何霞  赵彬  吕剑  何义亮  靳强  张文英 《环境科学》2007,28(6):1404-1408
研究了异养硝化细菌Bacillus sp. LY的脱氮性能.结果表明,Bacillus sp. LY是1株具有脱氮能力的异养硝化细菌.在NH+4-N浓度分别为40、80和120 mg/L 3种情况下,120 h反应后,氨氮的去除率分别是100%、85.7%、73.7%,总氮的去除率分别是76.6%、53.4%、64.8%,在菌液初始浓度相同的情况下,随着NH+4-N浓度的增加,细菌的硝化速率以及脱氮速率呈现下降的趋势.有机物浓度是影响Bacillus sp. LY脱氮性能的重要因素,低的有机物浓度会阻碍细菌脱氮性能的发挥,中的有机物浓度会促进细菌脱氮性能的发挥,使体系的脱氮效果达到最佳,高的有机物浓度并不能再次提升细菌的脱氮性能.在Bacillus sp. LY作用下,有机氮经过氨化作用生成氨氮,通过2条可能的途径转化为氮气.1条途径是氨氮先硝化生成亚硝酸盐与硝酸盐,然后反硝化生成氮气.另1条途径是氨氮被氧化生成羟胺,然后脱氢生成氧化亚氮并进一步转化为氮气.这些研究可为开发新型高效生物脱氮工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基于低碳源污水易硝化难反硝化的问题,构建了在A2O缺氧池添加天然碳源玉米芯的中试系统,采用物料衡算、反硝化速率测定和微生物群落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系统的脱氮效能和反硝化体系特征.结果表明,TN去除率提升13%,出水从16.2降至10.0mg/L;同时不会造成出水氨氮和色度超标的风险.物料衡算表明,COD碳源的氧化消耗量和出水排放量降低,更多的碳源用于反硝化和污泥增殖,从而提升了氮素的去除量,其中反硝化的提升贡献更大.缺氧池形成了悬浮污泥加生物膜的复合型脱氮体系:在污水自身碳源存在时,生物膜和悬浮污泥的反硝化速率分别为24.89和32.42mg/(L∙h),可实现快速脱氮;当自身碳源消耗殆尽,二者的反硝化速率分别是4.71和1.73mg/(L×h),单位生物量反硝化速率分别是1.58和59.1mg NO3--N/(g VSS×h),表明玉米芯主要被生物膜利用以维持反硝化进行.该体系的主要反硝化菌属为Azospira,此外在生物膜表面还富集了能够附着生长的IamiaHaliangium,以及能够降解玉米芯木质素的Sulfuritalea等反硝化菌属.  相似文献   

10.
生活污水低C/N特性导致传统全称硝化反硝化工艺脱氮效率低下,短程硝化-反硝化具有节约碳源,减少曝气量,脱氮效率高的特点。以实际生活污水为探究对象探究了溶解氧对低C/N生活污水短程硝化反硝化的影响。结果表明DO浓度为化学需氧量(COD)去除影响不显著,而高浓度DO有助于氨氮的去除。DO浓度为0.8~1.0 mg/L时,总氮去除效率最高为85%,该DO浓度下,NO_2~--N的最高浓度为6.8 mg/L,显著高于其他DO组别,NO_3~--N的最高浓度随DO含量升高而升高。  相似文献   

11.
染料脱色菌的筛选及固定化脱色试验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从印染厂污水中筛选到7株高效脱色菌,其中Pse4、Pse29两菌在非固定化条件下,分别对10mg/L阳离子桃红FG、活性艳红K-2BP溶液3在染料为唯一碳源、能源时、12d脱以80%以上,这2菌都属于公章民菌属,将各菌等量混合进行脱色,没有协同作用,采用凹凸棒粘土颗粒或塑料环为载体固定化脱色菌,能大大缩短反应时间,提高脱色率,凹凸棒颗粒固定化柱在6h即对60mg/L混合染料脱色91%,是一种具有较  相似文献   

12.
非均匀电场对土壤中基因工程菌的迁移与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克隆有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Rm1021-GFP细菌作为标记细菌,研究了该细菌在非均匀电场作用下在土壤中的运移特征和存活性,分析了其运移机理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非均匀电场能有效地促进土壤中Rm1021-GFP细菌的运移,电泳、介电泳和随电渗析流迁移是其主要机理,土壤介质、电压梯度和电极反应是其主要影响因素,电极反应对电极附近细菌的存活性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3.
应用微生物组合技术治理富营养化水体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任翱  郭文艳 《上海环境科学》1999,18(11):490-493
应用光合细菌、硝化、玉垒菌等高效微生物及其组合,采用悬浮浮与挂膜两种批式工艺,对比分析其对富化水体有机物的却除及含氮化合物的转化效果,同时,采用接触氧化反应器进行连续流试验考察其对氨氮的转化效果。结果证明,采用微生物组合技术处理方法治理富营养水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4.
高价离子还原菌普遍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它们在环境的原位修复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三种典型的高价离子还原菌:异化Fe(III)还原菌(IRB)、硝酸盐还原菌及硫酸盐还原菌(SRB),分别以Fe3+、N03-和SO4^2-为电子受体,以有机物作为电子供体,在将高价离子还原的同时,达到对污染环境的修复作用。文章综述了此类细菌的特性、作用机理、影响因素以及在国内外实际中的应用,分析了异化Fe(III)还原菌、硝酸盐还原菌及硫酸盐还原菌的异同点,并对该类细菌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5.
潜流式人工湿地微生物群落结构及脱氮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工湿地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处理污水方法,对氮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实验主要测定了泗洪潜流式人工湿地芦苇根面及填料表面上氨化细菌、亚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的数量分布情况,并初步探讨了人工湿地脱氮效果。结果显示湿地中细菌数量丰富,氮去除效果较好,其中氨氮、凯氏氮、总氮的去除率分别为55.5%,60.1%,53.6%。  相似文献   

16.
采用半连续流运行方式研究了硫酸盐还原作用对废水厌氧处理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温度为35℃,pH为7.2~7.4时,进水COD/SO42-≥10,硫酸盐还原作用不致于对产甲烷菌产生严重抑制;进水COD/SO42-≥5,反应器能承受的COD负荷小于2.05kg/ (m3·d),超过这一负荷,反应器会发生严重抑制;进水COD/SO42-≥2,反应器能承受的COD负荷小于1.0kg/(m3·d)。进水COD/SO42-比值越小,反应器能承受的COD负荷越低。反应器污泥浓度高有利于硫酸盐废水的处理。   相似文献   

17.
针对油田注水中细菌繁殖快、含量高的特点,文章采用高压脉冲电场杀菌技术对油田注水进行了杀菌试验,考察了脉冲电压、脉冲频率、处理量和杀菌时间对杀菌效果的影响,并对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电压和作用时间的增加,杀菌效果增强;当脉冲电压在30 kV,处理量为20 L/h,频率在50 Hz或者200 Hz时,具有显著的杀菌效果;随着处理量的增加,杀菌仪对细菌的抑制效果变弱。  相似文献   

18.
咪唑烟酸高效降解菌的降解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长期使用咪唑烟酸的非耕地土壤中,分离出两株高效降解菌ZJX-5和ZJX-9,经鉴定,分别为荧光假单胞菌Ⅱ型(pseudomonas fluorescenes biotypeⅡ)和腊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当咪唑烟酸的原始浓度为100mg/L,两株降解菌在2d内对其降解率均达70%以上.研究了单一菌株和混合菌株对咪唑烟酸的降解能力,结果表明,混合菌的降解能力明显优于单一菌株,尤其在咪唑烟酸浓度较高时,混合菌在降解率及耐性方面均比单一菌株明显提高.此外,外界环境条件对降解菌的活性也有显著的影响,当温度在30℃左右,反应液的pH值及降解菌的生物量越高,咪唑烟酸的原始浓度在低于适宜降解最高浓度(200mg/L)的情况下,降解菌的活性较强,对咪唑烟酸的降解较快.  相似文献   

19.
采用臭氧杀菌技术处理油田回注水,考查了臭氧投加量、臭氧接触时间对腐生菌(MB)、铁细菌(IB)、硫酸盐还原菌(SRB)灭活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臭氧投加量80 mg/L,臭氧接触反应时间t≥30 min,SRBI、B、MB的残留个数均可达到SY/T5329-94《碎屑岩油藏注水水质推荐指标及分析方法》注水水质标准中A2级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20.
厌氧氨氧化菌与其他细菌之间的协同竞争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随着污水脱氮行业的蓬勃发展,各种新工艺、新理论层出不穷.厌氧氨氧化(Anammox)工艺以其独特的优点脱颖而出,成为最具应用前景的新工艺.厌氧氨氧化菌作为该过程的执行者目前已发现5属17种,本文主要对5属17种的厌氧氨氧化菌进行总结,并对厌氧氨氧化菌种内关系中的群体感应系统进行详细介绍,此外还介绍了厌氧氨氧化菌与硝化菌、反硝化菌以及厌氧甲烷氧化菌之间的协同与竞争关系.最后给出常见竞争因素对厌氧氨氧化种群结构的影响,通过控制竞争因素来实现对厌氧氨氧化种群结构的调节.本文将厌氧氨氧化菌微生物生态学与厌氧氨氧化污水处理工艺相结合,为厌氧氨氧化工艺在污水生物处理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