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三江源”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长江、黄河、澜沧江河源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我国江河中、下游和周边地区生态环境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屏障。近年来,由于自然因素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影响,“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不仅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当地各民族生存与发展,而且还危及中下游地区的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论文分析了三江源地区所处的生态环境地位,揭示了该区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与症结,提出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对策建议:①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必须重视科学研究,制定高水平的科学规划;②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妥善安置核心区的移民;③建立科学研究基地,依靠科技创新和高新适用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应用,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④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⑤加强鼠害治理,促进草场生态系统的恢复;⑥建立上、中、下游利益补偿机制,促进江河源区生态环境事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三江源”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7,自引:3,他引:37  
长江、黄河、澜沧江河源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我国江河中、下游和周边地区生态环境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屏障。近年来,由于自然因素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影响,“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不仅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当地各民族生存与发展,而且还危及中下游地区的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论文分析了三江源地区所处的生态环境地位,揭示了该区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与症结,提出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对策建议:①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必须重视科学研究,制定高水平的科学规划;②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妥善安置核心区的移民;③建立科学研究基地,依靠科技创新和高新适用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应用,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④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⑤加强鼠害治理,促进草场生态系统的恢复;⑥建立上、中、下游利益补偿机制,促进江河源区生态环境事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治理滇池草海水环境的成套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草海是滇池的一部分,大量污水排入使草海水体污染日益严重,水体已达重富营养化水平,生态平衡遭受严重破坏,水功能基本丧失。为了保护滇池,必须彻底根治草海,对草海的根治拟采取如下综合成套技术:①改造城市排水系统;②对重点工业废水中的有毒有害污染物进行治理;③城市面源治理;④草海底泥疏挖;⑤污染物现场清除技术;⑥大型水生植物恢复技术;⑦水资源的合理调整。制定了草海及滇池治理的三期规划,实施总投资约30亿人民币。   相似文献   

4.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影响评价:进展与启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日益成为学术界、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关注的一个焦点。近年来,生态旅游的发展和管理已经成为自然保护区管理中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因此,研究旅游发展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标准或评价指标体系,对于自然保护区管理理论的完善和管理实践的科学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论文阐述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影响评价研究的相关方法与主要进展,认为保护区内生态旅游的实际效果与理论期望之间存在很大差距,从而在实践中引发了种种问题,对中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具有很好的警示作用。在中国自然保护区数量快速增长和旅游发展热情高涨的形势下,应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①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研究;②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规划、管理和监测;③强化生态旅游的经济贡献。  相似文献   

5.
敦煌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调控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综合评价敦煌市水资源数量与质量及其时空变化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指出自然条件对敦煌水环境影响较小,而导致近期水环境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人类活动,特别是水利工程建设活动,造成了河水断流、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土地荒漠化加剧等生态环境问题。为保证敦煌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①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旅游等生态型低耗水产业;②强化水环境保护,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③发展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的利用率;④重视生态用水,确保生态环境建设;⑤尽快实施引哈济党工程,优化配置水资源。  相似文献   

6.
长江口海域生态环境状况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加快推进长江口海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结合长江经济带大保护,系统总结分析了近20年长江口环境质量和生态监控区的监测结果.结果表明:①长江口海域生态系统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②长江径流总量呈现波动变化,年均流量无明显的变化,而长江口海域海水环境状况一直较差.③营养盐污染严重,主要污染物是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群落结构不稳定,存在生境破碎化严重、外来生物入侵、赤潮频发、低氧区等诸多生态问题.为加强长江口海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建议:①加强顶层设计,推进落实陆海统筹;②科学规划临港产业布局,加强涉海产业的污染管理;③加强污染物入海排放管控,提升海洋环境保护意识;④保障海洋生态建设资金,强化海洋生态保护与建设.   相似文献   

7.
建立云南省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简述生态补偿属性与省情的基础上提出了①云南省生态补偿的重点领域与不同类型生态补偿系统的构成;②建立云南省生态补偿机制和绿色经济制度的4项对策建议.生态补偿重点领域包括流域生态补偿、城市水源地生态补偿、水电站生态补偿、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途径径与方式.4项对策建议包括①加快生态补偿的研究与试点工作;②加快地方性(省域)生态补偿工作的法制化进程;③积极探索生态补偿的市场化建设;④开展有关绿色GDP核算指标体系的研究工作,探索将某些环保指标纳入干部政绩考核.  相似文献   

8.
自然保护区在自然资源保护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应用当前世界对自然资源保护的新思想、新观点,结合国际自然资源保护的发展趋势。根据我国的现实状况,通过①中国自然保护区的特点;②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理论基础及影响自然保护区发展的主要问题;③促进中国自然保护事业发展的几点认识等三方面,较为全面地阐述了中国的自然资源保护。对我国自然资源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较为实际可行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依据《关于报送国家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有关情况的通知》的精神和要求,从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环境执法监督体系与环境管理基础设施与条件三个方面评估了我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在“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的建设情况。分析得出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4个方面的问题:①环境监管能力建设资金投入仍然不足;②环境管理基础条件远远跟不上步伐;③环境监管人员较少,人才短缺;④标准化达标建设与规划目标差距较大。针对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就规划后续实施初步提出提出4点建议:①争取资金,落实职能;②全面推进,重点先行;③落实责任,加强培训;④加强环境基础能力建设,作为“十二五”规划重点。  相似文献   

10.
控制环境噪声污染的有效途径。本文叙述了建设达标区的目的与意义;达标区的考核与评价;达标区建设程序与内容。并提出具体作法:一、领导重视是关键、法规是保障。二、贯彻“八项制度”于达标区建设过程的始终:①加强环境影响评价,严把“三同时”关;②强化噪声超标收费工作,为噪声源治理筹集资金;③将达标区建设纳人城市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市长环境月标责任制中去;④把申报登记许可证制度作为一种控制手段;⑤集中控制和限期治理。三、强化监督、齐抓共管、综合整治。图1X593 X828 9502344三明沙县机场声环境影响评价与噪声防治对策/王堤贤〔…  相似文献   

11.
西藏阿里地区的林业资源及其发展方向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该文对西藏阿里地区林业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特征和生产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探讨了该地区林业生产存在的“资源结构简单、后续资源极端贫乏;资源分布不均,水平和垂直分异突出;宜林荒山荒地资源面积大,造林任务艰巨、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主要问题,提出了如下的对策和建议:①健全林业行政管理体制,加强林业资源管理;②节省薪柴,保护生态环境;③实行林地承包制,大力兴办林业;④加强林业科技投入,以科技兴林,走林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观音坪电站工程评价区景观格局预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湖北省宣恩县酉水流域观音坪水电工程生态完整性评价报告为基础,采用卫星遥感图片分析,运用GIS技术,完成土地利用结构和景观格局图。通过对工程建成前后各种土地类型的优势度值的变化分析得出:工程建设中会造成林草地减少约3.45hm2,优势度由原来的58.30%下降到57.41%,仅下降0.89%;林地和耕地也分别减少约7.20 hm2和0.84 hm2,优势度下降3.87%和1.92%;而水域增加10.82 hm2,优势度上升1.73%,但是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基本与工程建设前的比例相当,草地仍然是景观生态体系中的模地。工程建设后当地景观生态体系不会有很大变化。  相似文献   

13.
湖泊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69,自引:2,他引:69  
中国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湖泊面临不断干枯、萎缩和水质污染严重的局面。水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使用,造成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维护湖泊和水库的合理水位及其水体的自净能力已经成为淡水资源科学配置和永续利用的基本保证。确定和保证湖泊生态系统必需的最小水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和前提,计算湖泊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方法有:①水量平衡法;②换水周期法;③最小水位法;④功能法。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受损严重的湖泊,功能法无论从理论基础、计算原则和计算步骤,还是从需水量的分类和组成,都比较准确地反映了湖泊生态系统的健康现状和湖泊生态系统需水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为防止湖泊生态系统日益恶化的趋势和生态恢复提供技术支持。针对不同类型湖泊、生态环境特性和生态系统管理目标可以选择不同的计算方法,在确定了湖泊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和生态环境建设实施方案,北方地区湖泊生态系统将进入科学管理和生态恢复阶段。  相似文献   

14.
昭通地区生态环境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昭通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变化趋势表现为沙化、水土流失面积扩大,而森林、水域、草地却不断缩小。为此,应用坚持预测为主,防治兼顾的方针,对立节水型经济,加大生态保护监管力度,提高管理水平,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5.
水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时生态环境建设也对水文情势产生重要影响,两者密切相关.黄土丘陵沟壑区属于资源性缺水地区,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同时这一地区也是生态环境建设特别是植被恢复与重建的重点区域,研究这一地区的水与生态环境建设间的相互关系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根据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典型流域--延河流域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水文站监测数据及土壤水分和植被生长的有关研究,综合分析后认为:①人口快速增长和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需要更多的水资源支持,生态环境建设用水受到直接威胁;②生态环境建设特别是建成植被减少了河川径流,由于植被蒸腾过度消耗土壤水库中的水分,一些地方出现土壤干层;③水资源的不足不仅限制了进一步的植树种草,而且也对建成植被产生了不利影响,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小老树",从而使植被的生态环境效益受到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生态环境建设与水的关系,提出了黄土丘陵沟壑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可持续建设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辉河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湿地、草原、森林等生态系统及其赖以生存的生物物种为一体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辉河自然保护区对维护呼伦贝尔市乃至东北地区生态平衡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如何保护好辉河自然保护区作了简要分析,仅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三生空间”演变特征、生态环境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8年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利用转移矩阵对中国“生产—生活—生态”结构转型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研究,引入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贡献率分析中国1990—2018年“三生空间”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对中国生态环境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效应的空间分异进行识别。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中国生产、生活空间增加,生态空间减少,总体呈现“入不敷出”的态势。(2)中国1990—2018年生态环境质量的高值区以中国的南部和东北部为主,低值区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西北部;其他生态空间和农业生产空间对草地和林地生态空间的挤占是导致研究期内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重要原因。(3)坡度、年平均降水量、土地利用强度、海拔、地形起伏度、人口密度和年平均气温等是中国生态环境质量格局的主要影响因素,且各因素作用效应的空间差异明显。未来中国的政策制定和经济发展应考虑“三生空间”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其主导影响因素,促进“三生空间”用地结构的合理分布,推进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动态评价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客观评价和预测我国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发展趋势,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框架,构建了我国农村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2000—2015年我国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动态变化。基于GM(1,1)模型,预测了“十三五”期间我国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发展态势。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5年我国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得分从0.669下降到0.387,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现恶化趋势,农村生态环境承受的污染排放压力越来越大,环境治理投入较少,尚未形成对农村生态环境恶化情形的逆转。如果继续延续过去农业经济发展模式,2020年我国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将会持续恶化,与“十三五”绿色发展的良好愿景目标相差甚远。  相似文献   

19.
山西省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格局及稳定性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掌握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格局信息,对于摸清生态环境现状,评估保护成效,进而提出保护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以2000和2010年为时间点,利用生态系统转移矩阵和正向逆向转换指数(Positive and Negative Transformation Index,PNTI)模型分析山西省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格局转换趋势,并运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分级标准分析生态系统稳定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山西省自然保护区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其次为草地生态系统和耕地生态系统;2000—2010年间,保护区生态系统格局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生态系统阻抗稳定性和恢复稳定性也呈增强趋势;保护区植被生长状况得到了较好的改善,且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的保护作用最为突出,其他保护区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弱,尤其需加强对野生动物保护区的管理与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