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文明是一种正在生成和发展的文明范式。它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人类文明发展的又一个高级阶段。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文明的经济模式是生态经济,这种经济把人类的经济系统视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而不是强行把生态系统纳入人类的经济系统。生态文明强调人类整体利益的优先性,倡导全球治理和世界公民理念。突显自然的整体性及其内在价值的有机自然观是生态文明的重要价值理念。生态文明的价值观既关注人的权利(特别是普遍人权),更强调关怀与责任,倡导和谐与理性消费。  相似文献   

2.
翻开人类文明史册,人类文明的进程总是离不开环境与生态保护这一休戚相关的重大问题。在一定意义上讲。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资源、生态并不仅仅是被动地为人类提供优惠的服务和物质基础,而且一旦这一基础遭到人为的破坏,人类本身便陷入了不可避免的灭顶之灾。这一现象如果不采取理性科学的思维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后果将不堪设想。一、环境生态变迁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生态环境问题始终沿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演进,探究这一现象背后的精神动因,会发现新教伦理既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又与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渊源相契合,使生态环境状况日益恶化。生态中心主义否定了人类统治自然的合法性,将价值主体沿着新教伦理的逻辑方向扩大到自然,但却忽视了人类在环境演变进程中的能动作用。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则是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择优,既张扬了人类的理性和智慧,又承认了自然与人类的平等地位,这是韦伯命题的又一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学校生态教育系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生态教育生产的背景及含义人类目前面临着诸如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短缺、人口迅速人们逐渐认识到科学技术它既能促进社会发展造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事人类面临的困境是人类自身在“副产品”。应除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由于工具性对价值理性人类生存发展的困境还道德力量的削为了走出上述困境,1972通过了》,并建立了国际环境制定了国际环境教育规1980年,联合国大会首次提出“可的概念,1992年在里约热180多个国家和70多许多生态学者提出“拯救地球”、“全球伦理”、“可持等口号,揭示了人类文化的:由科学文化转向生态文但是异化的培养模…  相似文献   

5.
正加强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助力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让学生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将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加强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助力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才能为未来培养具有生态文明价值观和实践能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生态文明建设也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将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6.
生态环境对人类的适应是通过自然力实现的,要求人类必须遵从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否则对人类的惩罚就不可避免,只有二者交互共存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要实现又"富"又"美丽",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努力推进环境友好学校建设,对于发展生态文化、践行生态文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意义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环境友好的生态文化考量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观,是古代人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态度与理性思考,是传统文化丰富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自然本体意识。中国传统文化在审视思考人与自然关系时,给予自然以十分重要的地位。以至将其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本体。因而,自然界存在及其规律的客观性相对于人类的能动性要重要得多。2.生态伦理意识。从自然生态的本体意识出发,很容易萌生出对自然界及其存在的爱惜观念。儒道两家都从不同角度论证了自然界及其存在的价值意义,对人类活动做出了道德限定。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生态伦理意识可称得上最早的生态伦理学。…  相似文献   

8.
生态社会主义运动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全新的基于生态理性、民主控制、社会平等以及使用价值高于交换价值的社会。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实行: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民主的经济计划,使投资与生产的目标由社会来制定;在整个生产领域改用全新的技术体系。一句话,这是一次革命性的社会与经济转变。革命不是历史的火车头,而是人类对火车的紧急刹车,在它跌入深渊之前。  相似文献   

9.
我说的环境文化就是生态文化。生态改善和环境治理必须从不同层面来加以认识和解决,比如从技术层面而言就是工具理性问题,从政治层面而言就是政治理性问题,而其基础的基础是人类文化这个层次,即价值理念问题。所谓环境文化的模式,实际上就是解决人类发展与生态环境、人和自然的矛盾关系这一价值理念的人文探讨问题。我认为,文化就是研究三个领域,即人跟天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以及人和自身心灵的关系。人和天的关系,是中华民族一直关注的古老话题,称之为天人之学。天人之学、义理之学和经世之学合称为我国三大传统学问。  相似文献   

10.
道家文化中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生态智慧和生态伦理思想。道家文化中的"三元"哲学思想既是朴素的辩证法,又是辩证自然观,在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道家文化对于我们认识自然和人类自己,探讨宇宙万物的本源,建立生态哲学思想体系,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文明发展、和谐发展具有深刻而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郑也夫 《绿叶》2010,(4):40-43
真正的现实是完全彻底的患难与共——大哲学家怀德海提出的依存哲学是生态伦理学的重要基础,但它找不到一个支点。尊重其他生物并不是自然的天赋.放弃人类中心论的思想出自于理性,实质还是人类中心论,这不仅找不到坚实的道德支点.反倒暴露了环保主义者的”囚徒困境”。以往坚硬的东西都没了,需要当代人给当代人去造一个道德,这简直是开玩笑!我们根本造不出一个坚硬的,这就是当代环保的困境。  相似文献   

12.
地球是一切生命的摇篮、环境创造孕育了人类,人类又变革开发了环境,人类是组成生态系统中的成员之一,必然参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和信息流。当前,人口、食物、资源、能源和环境污染以及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问题,陷人类于困境之中。人类生态学就是研究人类与地球环境相互关系的一种科学文化,它具有沟通现在与未来的双向性。本文分别阐述上述困境的形势,并指出缓解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强人对自然的认识,加强环境意识和生态文化教育。创立生态文化的目的在于协调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生态混凝土是近年来日益受到关注的新型混凝土材料.它是一种既不破坏环境,又能保护环境,对实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具有积极作用的特种混凝土.本文介绍了生态混凝土的概念及分类,阐述了生态混凝土的应用现状,指出生态混凝土是一种新型的生态建筑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生态保护红线是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以阿坝州汶川县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区为研究区域,利用GIS软件对研究区域内人类活动遥感影像进行遥感解译,并对研究区生态保护红线内的人类活动进行本底实地调查,结合遥感解译和实地调查结果,对红线内人类活动强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红线内人类活动面积共计142.04hm2,人类活动斑块数量共计281个;红线内的人类活动影响指数为0.019,人类活动影响强度弱;红线内人类活动影响类型主要为旅游活动和耕地、道路及居民点等。  相似文献   

15.
莱芜市生态红线划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稳定甚至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生态红线划定对生态安全格局的维护、生态系统功能的保障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总结莱芜市的生态环境特征、分析其环境问题趋势、水资源、森林资源和土地资源等方面的问题,合理划定莱芜市生态红线范围,确定禁止开发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及生态敏感区,并提出生态红线管控措施,可供其他城市借鉴。  相似文献   

16.
余谋昌 《绿叶》2014,(2):11-17
生态文明是人类新文明,它由社会全面转型实现。价值观作为世界观的核心,对社会转型起先导和决定性作用。人类中心主义是工业文明的核心价值观。从工业文明社会向生态文明社会转变,首先是核心价值观的转型——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用以指导生态文明建设,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解、人与人的社会和解,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7.
<正>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有很多种,而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推动性作用,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工业化大发展在给人类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加剧了自然环境的恶化。100年前,人们就开始了对生态文明的探索。我国在近40年来,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过程。事实证明:生态文明建设是阶段资源环境约束的有  相似文献   

18.
非人类存在物法律主体资格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生态伦理观将彻底改变传统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人类道德共同体的范围不断得到扩展。这是历史的必然,具有革命性和科学性,是对法学理论的创新和超越,也是对传统民法的突破,它以新的法哲学理念为坚实基础,是现代环境保护的必然要求,是现代环境法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9.
为了维持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与生态环境进行着各种物质交换。协调人类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人类面临的永恒课题,人类需要开创"生态文明"来延续人类的生存。发展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循环经济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生态学理论基础。研究从系统生态学、食物链、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等方面,系统论述了循环经济的生态学理论渊源,概述了由此衍生出来的循环经济的生态经济学与产业生态学理论。  相似文献   

20.
哈尼梯田遗产地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平衡关系是梯田持续发展的基础。定量评价两者之间的供需状态对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考虑到哈尼梯田生态系统的多重生态服务功能尤其是梯田的复合生产功能,引用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的生态足迹模型,以元阳县全福庄为例,对遗产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评价。结果为:全福庄的人均生态足迹为2.37hm2/人,人均生态承载力为2.72hm2/人,人均生态盈余为0.35hm2/人,全福庄基本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但盈余空间不大。从主要组成项目看,耕地的生态亏损最大,为0.44hm2/人;水域的生态盈余最多,为0.89hm2/人。因此,大力发展"稻—鱼"农业模式是扩大生态承载力、降低生态足迹、提高居民收入、维持遗产地生态生态环境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